乾薑和生薑的應用有哪些區別呢?

土郎中109679007


這是個實用的問題。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都是姜,我們日常該如何區別呢?最簡單的區別就是:乾薑是用於中藥材,需要熬煮服用;而生薑就是我們常見的家庭調味品,也可以用作藥材,但通常是切片,生用。

認識生薑

生薑就是我們日常廚房常見的調味品,比如:用於肉類去腥、煲湯等,可以切成薑絲、薑片、薑末、姜塊等形狀。

生薑分為老薑與嫩姜,作調味品,這兩種都可以。

老薑的顏色比較深,而且比較結實,纖維素也比較多,水分含量偏少,也比較辛辣。而嫩姜的顏色微黃,比較淺,質地脆,纖維素少,水分偏多;辛辣味也不強。

生薑也可以入藥,一般情況是,將生薑切片,生吃。

傳統醫學中,生薑常用於脾胃虛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或痰飲嘔吐,胃氣不和的嘔吐;風寒或寒痰咳嗽等。

我們通常遇到風寒感冒,也會給自己或給家人熬一碗薑湯喝。

認識乾薑

乾薑是姜的乾燥根莖,是將生薑中的老薑進行切片乾燥後的加工品。主要是作藥用,煎煮後服用。

明代李時珍說:
“乾薑用母姜造之……以白淨結實的為良,過去人稱其為白姜,又日均姜。”

從傳統醫學來看,血虛的人能用,吐血、下血的人也可以用。

結語:

乾薑與生薑的應用主要是在兩方面:1、乾薑一般不用於日常烹調,不能做調味品;但生薑可以,而且主要是做調味品。2、乾薑主要是用作藥材,是乾製品,煎熬後服用;而生薑也可以用作藥材,切片,生用。生薑作藥材時,一般是用老薑,嫩姜也可以,但功效會略差一些。


楊俊琴註冊營養師


生薑:具有辛溫解表,溫中止嘔,溫肺化飲,解魚蟹毒等功效。尤其在在解熱、止嘔和解毒3個方面具有獨特功效。所以在臨床上,生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所致的傷風感冒、頭痛鼻塞、發熱咳嗽。以及胃寒嘔吐、魚蟹毒等。生薑可以直接食用。例如,用鮮姜30克切片與紅糖煮水,趁熱喝可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經期腹痛;而將鮮姜榨汁飲用可治胃寒嘔吐、咳嗽痰多等,吃魚蟹時加些薑末與醋,可防魚蟹之毒。

乾薑:具有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等性能。尤其在暖胃、通脈具有獨特功效。故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亡陽虛脫、手足厥冷及咳喘之症等。乾薑不可直接食用,常和其他中藥配伍組方煎湯服用。例如,用於脾胃虛寒的理中湯,寒飲咳喘的苓桂五味姜辛湯等,其中均以乾薑為主藥之一,另外,當陰寒所致亡陽虛脫時,可用乾薑加附子以增強祛寒作用,具有回陽救逆之療效。


開心Lily艾粉團


生薑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乾薑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的乾燥品。 姜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它不僅可作藥用也是我們一日三餐常用的調味劑。我們能從菜市場買到的鮮姜就是生薑。把生薑曬乾或烘乾就成了乾薑。 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大約能長到半米高。姜喜歡生長在不冷不熱不旱不澇的地方在土層深厚沙質土壤中長得最好。姜喜歡的生長環境比較溫和所以姜的藥性相對還算比較柔和沒有太多霸氣。 姜的莖從地下根莖上長出來筆直向上彷彿帶著一股衝勁。姜的葉子沒有葉柄直接包著莖長出來。它的葉子交叉互生整齊地排列在莖的兩側葉子是狹長的披針形斜向上直直地就伸出來了就像兩排利劍刺向天空透著一股向外升達的生楞之勢。姜的莖葉顏色都是比較深的綠色莖葉結合得很緊密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所以姜的植株看上去就像一個人憋足了勁準備往外衝的架勢。 我們藥用的部分是姜的根莖姜的根莖在地下分支較多指狀分支並排在一起向上長就像一隻胖胖的大手向上伸展著。每一塊分支都長得就像小孩胖胖的胳膊腿一樣圓滾滾的很飽滿一塊連著一塊分支多的生薑有的一塊能長到幾斤重。 新鮮的姜顏色是鮮黃色的看著非常乾淨明麗。它的表皮是膜質的很光滑看起來有明顯的光澤。切開之後裡面也是淡黃色的可以看到姜的內皮層有很明顯的環形紋黃色稍深一些就好比姜自身穿了一件厚厚的環形外套把自己給緊緊地約束在裡面了而在這個環形紋裡面長滿了平行分佈的薑絲貫穿整個姜的內部。薑絲體現了姜的通達之氣環形紋則把這股通達之氣約束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 完整的鮮姜聞不到什麼明顯的氣味咬一口在嘴裡嘗一嘗會有一股非常辛辣的姜味帶著一股淡淡的香氣盡管很辣但辣味相對比較厚道一些既使吃到肚子裡也不會像辣椒大蒜那樣引起胃中的明顯不適。 新鮮的姜通體內外都是淡黃色黃色屬土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土氣其臭為香姜長得圓滾滾的沒有什麼稜角就像肉一樣外形很中庸也符合土氣中庸的特點。所以姜就是專入一身坤土的一味藥。土生溼土氣為病最容易導致溼氣鬱滯而生薑辛辣通行之性正好可以運化水溼因此生薑就是專門入中土化溼氣的一個藥。所以《說文》解釋姜為“御溼之菜也” 姜的本字《說文》作“”後來則多省寫作“姜”簡體字簡化為“姜”。姜從畺畺的本義是邊界就是田地之間的分界線。所以畺就意味著把土地劃定了一個範圍而姜的藥性確實也有類似的特點。姜的這股辛辣之氣就跟姜裡面長得薑絲一樣氣勢如虹通行無阻。然而這種通行之力被嚴格限制在了姜的內部姜的膜質表皮以及皮下厚厚的環形紋就像邊界一樣把姜的辛散之力限制在了土氣的範圍之內。 所以儘管生薑是非常辛辣的一個藥但是它的整個藥氣卻沒有明顯偏離人體土氣的範疇相對還是比較溫和的一個藥所以可以大量使用是比較安全的一個藥。人體五臟中脾屬土脾主四肢脾主肉所以肉多的地方也是人體土氣盛的地方。生薑長得就跟人體的肉有些像比較結實飽滿所以生薑辛溫之氣能通行全身而又不至於辛散於外以致象麻黃那樣耗散正氣。所以生薑是專心在人體土氣範圍內工作的一個藥需要時可以放心大量使用。 生薑由於還有一股生髮之氣所以它的辛溫之力流通性更好更擅於溫化流通體內還可以流動的溼氣痰濁。 中焦溼氣壅滯升降不利很容易引起痞滿嘔吐。生薑良好的溫運水溼的效果就有很好的止嘔的作用。所以仲景小半夏湯用生薑止嘔治療心下支飲生薑用到了半斤。孫思邈也因為生薑良好的止嘔效果而把生薑稱作“止嘔聖藥”。 不過生薑並非只是一個止嘔的藥。生薑之熱可以溫散中焦寒邪生薑之辛可以運化中土水溼生薑之清香可以化解中土穢濁之氣。小半夏湯治療心下支飲實際上就是生薑與半夏同用溫化胃中留飲。如果痰飲遍及全身尤其是肺中溼盛痰多之時可以用生薑汁配合竹瀝來流通化痰溫化流通的效果更好。 《本草綱目》講生薑“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溼之氣及山嵐瘴氣。”這實際上是借用生薑辛香之氣以化解外在的穢濁溼氣。生薑可解魚蟹之毒也是這個意思相當於化解由魚蟹導致的體內的穢濁之氣。 所以生薑主要是善於溫化排除體內的水溼之氣。《神農本草經》講生薑“去臭氣通神明”臭氣就是水氣和穢濁之氣濁去則清升自然神氣通明。 生薑偏於行散不利於一氣的收藏所以正常人在夜間和冬天不宜大量食用生薑。“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當然治病需用之時也不必拘泥。 正因為生薑偏於行散而半夏、南星皆偏於收固所以生薑又被用來解半夏、南星之毒。有人誤食半夏中毒醫教以食生薑一斤而愈這是古書記載的一個案例。 把生薑曬乾或微火烘乾之後就成為了乾薑。乾薑的來源自古至今有一些不同的演變。要講清這個問題先要分清母姜和子姜的區別。 生薑是無性繁殖栽培用的是生薑的根莖。每年秋天生薑收穫之後長得完整飽滿的生薑會被選為種姜第二年春天把種姜放在房間裡保溫催芽當種姜上長滿了指尖大小的姜芽的時候就可下地分種了。把種姜切成小塊每一塊上保留一到兩個姜芽種到地裡這就是姜苗。姜苗長到秋天在春天種下的那一小塊姜上就會長出很多新的子姜來。這時春天種下的那塊姜也會稍微長大一些這塊姜長得比較蒼老身上長滿了子姜就像母親一樣所以就叫母姜。一塊完整的新出土的鮮姜只有最下面的那塊老薑是母姜其餘的大部分姜都是當年新長的子姜所以母姜的產量相對來說是很低的。 生薑採挖的時間一定要在每年秋天的霜降之前。因為生薑不耐寒霜降之後一旦姜苗被凍枯姜的根莖也跟著受影響就不容易保存了做姜種質量也不好了。所以在霜降之前挖生薑即可以讓生薑長到最大又不致於因受凍而影響生薑的品質。這時採挖的生薑老熟飽滿含水量少姜味辛辣濃厚既可做姜種也可做藥用。 如果生薑採挖的時間過早比如在夏秋之交生薑就已經長成了也可以採挖但這時挖出的生薑太嫩如果種下去只能長莖葉不會再長出新姜來是不能用做姜種的這也是生薑叫子姜的一個原因。 《本草圖經》裡面記載的漢州乾薑做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颳去皮然後曝之令幹釀於甕中三日乃成也。”這時的乾薑實際上乾薑的一種炮製品並不是簡單的曬乾。 因為這種炮製方法比較繁瑣後世逐漸簡化為直接曬乾。就是我們現在乾薑的生產工藝。為了區別這兩種乾薑後世醫家就把簡單曬乾的乾薑稱作幹生薑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乾薑。 用於加工乾薑的原材料——生薑也有一些不同的來源。 李時珍講“乾薑以母姜造之以白淨結實者為良”清代的醫家大多沿襲了這一說法。母姜由於蒼老堅烈辛辣氣足所以用母姜曬出來的乾薑藥性辛烈藥效更好一些。但由於母姜產量有限實際上並不是我們臨床使用乾薑的主要來源。 乾薑的另一個來源是專用的藥姜。我們在菜市場買到的生薑屬於菜姜辛辣之氣比較柔和。藥姜跟菜姜是同一個種屬的植物但有一些細微的區別栽種方法也不太一樣藥姜辛辣之性更強一些更適合入藥用。四川是乾薑的主要產區當地就有專門的藥姜種植基地。所產的生薑全部用來加工成乾薑尤其是樂山犍為的白姜個大飽滿澱粉足纖維少辣味濃製成的乾薑品質上乘藥效優良自古以來就是藥用乾薑的地道產區。 普通的菜姜由於含水分較多容易腐敗所以不容易加工成乾薑。但菜姜的母姜因為不適合食用所以大都入藥做了乾薑。一些長得不太好的菜姜作食用姜不好賣也被切片烘乾加工成了乾薑。 所以目前我們在臨床上能見到的乾薑實際上大概有這麼三種一是四川等乾薑主產區的藥姜加工而成的乾薑這類乾薑質量好產量大臨床最常見。二是各地菜姜的母姜加工成的乾薑質量也不錯但產量比較少。三是部分劣質菜薑切片烘乾而成的乾薑這類乾薑也不少見品質藥效都比較差。 有些地方對子姜和母姜區分得比較認真把曬乾的子姜叫生薑曬乾的母姜才叫乾薑。這種叫法現在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實際上臨床都是作乾薑用只是藥力厚薄的差別。 臨床上的乾薑有的是切片的有的是整個烘乾的。整個的乾薑藥氣散失得比較少藥效比干薑片更好一些。二者都以堅實斷面色白粉性足辛辣之味盛者為佳。所以好的乾薑又叫白姜均姜。凡是摸著比較軟的乾薑片或者色黑堅硬如石的姜塊都不是好乾姜。 所以我們現在的生薑就是指新鮮的水靈靈的鮮菜姜我們現在的乾薑就是指乾燥後的姜的根莖。二者主要是新鮮和乾燥的區別。 生薑乾燥之後那股活潑的生髮流通之氣就幾乎沒有了只剩下了辛溫之性所以乾薑就顯得燥烈一些。好的乾薑斷面是黃白色粉性足把乾薑搗一搗那股辛烈之味非常嗆人辛散的力量強了流通的力量小了。所以乾薑主要用溫散寒邪。 寒則收引溫則流通。人身的一氣必須溫運才能流通。一旦陽虛寒盛一氣凝滯不得暢行乾薑就是散寒破滯的最佳選擇。乾薑的這股辛溫之力就像一個火爐子一樣很好地彌散在人體的整個土氣之內把凝滯的寒氣溫散開讓一氣恢復周流。所以元陽大虛寒邪凝結一氣周流行將停滯的時候仲景四逆湯中就是用乾薑配合附子來恢復一氣的周流。乾薑溫散開路附子流通一氣甘草顧護大局。四逆湯用好了這三味藥即可起死回生。 所以乾薑的作用主要在於散寒破結溫通一身土氣為一身之氣的周流開通道路。 人體的一氣寒則凝滯不行木氣因之鬱而動風。鬱於上則為咳嗽吐血鬱於下則為腹痛下利鬱於中則胃寒胃痛。只要是陽虛寒盛引起的疾病我們都可以用乾薑來溫通道路幫助一氣恢復周流。所以仲景治咳嗽必用乾薑五味是用乾薑開通右路斂降之路五味斂之下行。理中湯與黃芽湯皆憑乾薑溫運中焦以建功籍以恢復中焦斡旋。而對於寒滑腹瀉一味乾薑即可見效。 有些慢性胃腸炎患者病根屬寒經年不愈用一個民間偏方老薑一斤切碎油炸黃香每日飽食很多人的病會逐漸痊癒。《眼科奇書》中對紅腫熱痛的外障眼病用大發散散寒疏木為治以老薑一斤為引都是借用了老薑強有力的溫通開破作用。 把乾薑用文火砂炒至姜體發泡脹大外面呈黑色內部老黃色散發出強烈的辛辣味即成炮姜。乾薑經過這種炮製之後辛烈之氣大減所以炮姜體輕而略脆只留少許緩和溫煦之力。所以炮姜常用於老年人中土虛寒之證。 吐血或下血的患者氣隨血脫必有陽虛。陽虛不運木氣鬱滯隨之加重出血勢必無有止時。此時用炮姜止血緩緩溫通可復一氣周流之路不辛不烈又避免了推波助瀾之弊所以炮姜又是一味止血良藥。 姜炭則是乾薑燒灰存性藥性近無功近黃土只有平和固守之功多用於止血下痢的輔助治療。 總而言之生薑偏於流通化溼乾薑偏於散寒破結兩者皆可橫行一身坤土專入中焦土氣是溫運一身土氣的專藥。生薑藥氣比較柔和水溼盛時可以大量使用幾十克到幾百克都沒有問題。而乾薑則燥烈有餘溫潤不足陽虛寒盛需要大量使用時要顧及到乾薑燥烈傷陰之弊所以理中湯人參乾薑同用燥溼相濟以建功。對於陰寒凝結急需溫通的四逆湯證則正需乾薑燥烈之性以開通道路多用無虞。這正是有病則病當之無病則人當之要在運用得當則藥盡其用而不致為害。 最後看一下《本經》《別錄》對生薑、乾薑的綜述。 《神農本草經》乾薑味辛溫。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闢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名醫別錄》生薑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又生薑微溫辛歸五藏。去淡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小志少智傷心氣。 本草研究認為姜品種古今無變化但古代所稱“乾薑”最初可能是指“乾姜”系生薑或母姜的特殊加工品而生薑或母姜的簡單幹燥品則被稱為“幹生薑”明清以後後者逐漸取代前者成為正宗的“乾乾薑”。藥用姜在南方各省廣泛栽種以四川犍為、浙江台州歷史最為悠久習慣上亦認為此兩處所出最良應是規範化種植的最宜地區。 【品種考訂】 姜《說文》許慎釋雲“御溼之菜也從艸強聲。”《五十二病方》寫作“”、“姜”、“強”、“畺”、“橿”其後則多省寫作“姜”《武威醫簡》亦作“姜”晚近簡寫為“姜”。“”之得名王安石《字說》雲“強我者也於毒邪臭腥寒熱皆足以御之。”又“姜能御百邪故謂之姜。”其說或有未妥姜本字疑當寫為“畺”《說文》原義“畺界也。從田三其界畫也。”此則借用指代植物姜蓋象其根莖肥大駢連若指掌之形也。 古者薑桂滋味辛烈多作烹飪調劑之用《論語·鄉黨》謂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禮記·檀弓》“喪有疾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薑桂之謂也。”鄭注“增以香味。”《呂氏春秋·本味》雲“和之美者楊樸之姜招搖之桂。”食用以外姜亦作藥用《靈樞·壽夭剛柔》以淳酒、蜀椒、乾薑、桂心四物作藥熨馬王堆醫書用姜處甚多《本草經》列為中品此後歷代本草皆有記載《本草圖經》描述其植物形態“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葉而長兩兩相對苗青根黃無花實。”《本草綱目》謂“姜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姜種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而葉鞘闊如竹葉對生葉亦辛香秋社前後新芽頓長如列指狀採食無筋謂之子姜秋分後者次之霜後則老矣。”據《證類本草》所圖涪州生薑、溫州生薑圖1其原植物為古今皆無變化。 姜用其根莖現代按採用部位、乾燥程度、加工方法的不同大致分嫩姜、生薑、乾薑三類1、嫩姜為姜的嫩芽主要用作蔬茹又稱仔姜、紫薑、茈姜、姜芽2、生薑為姜的新鮮根莖烹飪、入藥皆用之又稱菜姜、母姜、老薑3、乾薑為姜根莖的乾燥品藥用為主可進一步加工為姜炭、炮姜。姜無論作藥用食用古今品種雖無變化但具體藥材規格尤其對“乾薑”的定義則頗有不同簡論如下。 1、早期文獻中“乾薑”或是“乾姜”之意 姜在秦漢醫方中為常用之品據馬繼興先生《馬王堆古醫書考》整理統計馬王堆醫書用“姜”約15處徑稱“姜”8處“乾薑”6處“枯姜”1處。其中“枯姜”理解為乾燥脫水的姜應該沒有問題但此“枯姜”與其他各處出現的“乾薑”是否一物“乾薑”與“姜”是何關係更令人費解的是東漢初《武威醫簡》亦多處用姜則皆不加分別地稱為“姜”這究竟指哪種姜不得而知。東漢末《傷寒雜病論》用姜處更多用“乾薑”、“生薑”者各有50餘方“生薑”或無歧意但“乾薑”究竟是何物尚需斟酌。 秦漢神仙方士頗看重姜的神奇效用不僅《本草經》說姜“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在緯書中亦有各種記載如《春秋運鬥樞》雲“旋星散為姜失德逆時則姜有翼辛而不臭也。”又《孝經援神契》雲“椒姜御溼菖蒲益聰巨勝延年威喜闢兵。”最可注意的是早期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中對椒、姜的論述“老君曰椒生蜀漢含氣太陰。天地俱生變化陸沉。故能御溼邪不敢侵。啖鬼蠱毒靡有不禁。子能常服所欲恣心。世之秘奧其道甚深。堅藏勿洩不用萬金。”又“老君曰姜生太陽與椒同鄉。俱出善土窈窕山間。堅固不動以依水泉。含氣熒惑守土本根。背陰向陽與世常存。故能闢溼卻寒就溫。除邪斬疾閉塞鬼門。子能常服壽若乾坤。”在這兩段文字中椒被看作太陰所化姜則是太陽所生太陽為乾故疑古所稱“幹乾姜”其實是“乾qián姜”。 2、乾姜的作法 將秦漢方書中的“乾薑”考釋為“乾qián姜”重要證據乃在於“乾姜”其實並不是生薑的直接乾燥品而別有一套製作工藝陶弘景說“乾姜今惟出臨海、章安兩三村解作之。蜀漢姜舊美荊州有好姜而並不能作乾者。凡作乾姜法水淹三日畢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颳去皮然後曬乾置甕缸中謂之釀也。”就工藝本身而言的確不是簡單的乾燥這種“乾姜”的作法直到宋代依然存在《本草圖經》載漢州乾姜法雲“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颳去皮然後曝之令幹釀於甕中三日乃成也。”李石《續博物志》卷6作乾姜法略同“水淹三日畢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後曝幹入甕瓶謂之釀也。”這種“乾姜”的作法甚至流傳外邦日稻田宣義《炮炙全書》卷2有造乾姜法其略雲“以母姜水浸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颳去皮然後曬乾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也。” 3、幹生薑 畢竟“乾姜”的作法太過繁瑣商家不免偷工省料《炮炙全書》造乾姜法中專門告誡說“藥肆中以母姜略煮過然後暴之令幹名之乾姜售非是。”而事實上將生薑稍加處理後曝幹充作“乾姜”的情況宋代已然《本草圖經》說“秋採根於長流水洗過日曬為乾薑。”在蘇頌看來這種“乾姜”的作法與前引“漢州乾姜法”並行不悖。 但宋代醫家似乎也注意到這兩種作法的“乾姜”藥效有所不同於是在處方中出現“幹生薑”這一特殊名詞如《婦人良方》卷12引《博濟方》醒脾飲子原方用“乾姜”其後有論雲“後人去橘皮以幹生薑代乾姜治老人氣虛大便秘少津液引飲有奇效。”宋元之際用“幹生薑”的處方甚多不煩例舉《湯液本草》則對以幹生薑代替“乾姜”專有解釋“姜屑比之乾薑不熱 比之生薑不潤 以幹生薑代乾薑者 以其不僭故也。”這裡所說的“幹生薑”正是生薑的乾燥品亦即今用之“乾薑”。 明代《本草綱目》在生薑條後雖然附載“幹生薑”但語焉不詳乾姜條說“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淨結實者為良故人呼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藥並宜炮用。”這樣的記載看不出“乾姜”的來歷。相反年代稍晚的《本草乘雅半偈》論“幹生薑”與“乾姜”的製作最不失二者本意“社前後新芽頓長如列指狀一種可生百指皆分岐而上即宜取出種姜否則子母俱敗。秋分採芽柔嫩可口霜後則老而多筋幹之即曰幹生薑。乾姜者即所取姜種水淹三日去皮放置流水中漂浸六日更颳去皮然後曬乾入瓷缸中覆釀三日乃成以白淨結實者為良故人呼為白姜入藥則宜炮用。” 4、乾薑 大約清代開始醫家藥肆逐漸忘記“乾姜”的本意原來繁瑣的“乾姜”製作工藝逐漸淘汰宋元尚被稱為“幹生薑”的藥材成為“乾姜”的主要來源名字也變成了“乾薑”。《本草崇原》雲“乾薑用母姜曬乾以肉厚而白淨、結實明亮如天麻者為良故又名白姜。”這與此前盧之頤以乾姜為白姜的說法截然不同同時期的《本草求真》、《本草從新》、《本草思辯錄》、《得配本草》等諸家本草皆用“母姜曬乾為乾薑”之說這也是今天藥用乾薑的標準制法。 【道地沿革】 姜作為經濟作物栽種歷史悠久《史記·貨殖列傳》謂“千畦姜韭此其人與千戶侯等。”秦漢時期四川是姜的主要產地前引《呂氏春秋》“楊樸之姜”據高誘注楊樸地在蜀郡《本草經》亦言“生犍為川穀”即今四川犍為縣。在此時期道仙家著作中蜀郡所出的姜也充滿了傳奇性不僅《太上靈寶五符序》說姜與椒皆出蜀地《後漢書·方術列傳》言曹操使左慈取松江鱸魚又取蜀中生薑又《神仙傳》卷9記介象為孫權入蜀買姜。李商隱詩“越桂留烹張翰鱠蜀姜供煮陸機蓴”即詠贊蜀川之姜。 魏晉以後姜亦出荊州、揚州載見《名醫別錄》其後南北分治陶弘景偏重臨海、章安之姜專門說“乾姜今惟出臨海、章安兩三村解作之。蜀漢姜舊美荊州有好姜而並不能作乾者。”臨海、章安在今浙江台州據《南齊書·孔琇之傳》“琇之出為臨海太守在任清約罷郡還獻乾薑二十斤世祖嫌少及知琇之清乃嘆息。”乃知浙江出姜淵源於此。而在北方當時亦有栽種但質量不高主要供北朝藥用《齊民要術·種姜第二十七》雲“中國土不宜姜僅可存活勢不滋息。種者聊擬藥物小小耳。” 唐宋疆域一統藥用姜主要來源於南方唐代土貢乾薑主要有劍南道之成都府江南東道之杭州、台州、福州、泉州江南西道之虔州山南東道之襄州。《通典》專門提到“臨海郡貢鮫魚皮百張、乾薑百斤。今台州。”《元和郡縣圖志》則記開元時台州貢乾薑三百斤。《本草圖經》雲“今處處有之以漢、溫、池州者良。”應該承認儘管四川一直被認為是姜的道地產區但或許是由於陶弘景對江南姜的表彰唐宋時期姜的主要產地已轉移至江浙。 明清姜的產地依然在江浙《本草崇原》雲“臨海、章安、漢、溫、池州皆能作之今江西、浙江皆有而三衢開化者佳。”《增訂偽藥條辨》雲“乾薑湖南均州出小雙頭內白色為均姜最佳。浙江台州出者為臺姜個小肉黑黃者次之。其他江南、江西、寧國、四川皆出總要個大堅實、內肉色白為佳。”正因為四川在當時已經失去道地優勢故作為拾遺補闕之書趙學敏將“川姜”收入《本草綱目拾遺》專門表彰“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絕不類姜形亦可入食料用。” 綜上所述南方各省都適合藥用姜的生長而以四川犍為、浙江台州歷史最為悠久習慣上亦認為此兩處所出最良應是規範化種植的最宜地區。至於北方各省儘管北魏賈思勰說“土不宜姜僅可存活勢不滋息”已遭到徐光啟的批評“今北土種之甚滋息奚雲不宜也。”但由於北方氣候寒冷霜凍期早生長期較短今山東、河南等地雖然種姜但粉性弱辣味淡薄水分較多不宜於加工藥用乾薑以食用為主習稱菜姜此即《本草蒙荃》所說“北乾薑不熱北生薑不潤”意即北土之姜不宜藥用也。



小鵬和小波


生薑: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於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乾薑: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我們從物種基源可以看出,兩者為同一種植物的根莖,生薑味新鮮品,乾薑為曬乾加工品。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在性味歸經和功能主治上;生薑微溫,乾薑,生薑主要作解表散寒,乾薑主要作溫中散寒。

關注我,瞭解更多中藥材、養生、藥膳知識!


食鑑本草


乾薑溫胃的效果好,因為老薑氣流通的慢一些,但力量大,局部氣流通很快,可溫破,溫通。生薑雖然也辣,但比較柔和,走竄的快一些,所以生薑發汗更快。


土郎中109679007


乾薑用於腎陽不足,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咳痰等有較好地作用。溫腎散寒止痛的功效。生薑發表解汗,溫中止嘔,適合一般風寒感冒初期,胃中寒冷,經常嘔惡,特別是外感之後,感冒咳嗽之類症狀比較好。


LIUZHEN2018


乾薑溫陽,生薑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