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和病毒打交道,只為找到它的“指紋”

天天和病毒打交道,只為找到它的“指紋”

檢驗人員相互幫忙,做好防護措施。記者 劉波 攝

1月31日中午12點多,鄞州區疾控中心檢驗科的戎江瑞和陸璐剛剛結束手頭的工作。錯過飯點,在過去十多天裡,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不同於衝在“戰疫”一線、直接和病患打交道的醫護人員,他們的戰鬥卻是“悶聲不響”;他們天天和病毒打交道,目的就是為了找到病毒的“指紋”,確認“身份”。

大夥兒眼下最關心的“確診病例”的發佈,其中很重要的一道程序就來自他們細緻、嚴謹、精準的檢驗。

離病毒最近的人

才走到位於鄞州區疾控中心的鄞州區病毒重點實驗室門口,一種緊張的氣氛就撲面而來。

這裡目前承擔了鄞州區部分疑似病例樣本檢測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實驗室裡的檢驗人員是距離新型冠狀病毒最近的人。

口罩、防護服、鞋套、手套、護目鏡……在實驗室的潔淨區,戎江瑞和陸璐全副武裝。這比穿衣服可難多了,特別是戴手套,得互相幫忙,才能將手套嚴絲合縫地卡在防護服外。

“像我們全副武裝進實驗室一個多小時,就會感覺挺難受的。”戎江瑞一邊戴護目鏡一邊說。

此時,裝有樣本的轉運箱已經靜靜地躺在傳遞艙裡。樣本是根據國家高致病性病源微生物送樣要求進行包裝的,因此風險可控。

進入負壓實驗室後,陸璐將傳遞艙的門從內側打開,取出轉運箱。

經過十多天的並肩奮戰,戎江瑞和陸璐配合十分默契。一個負責核對樣品信息,一個及時給轉運箱及相關設備消毒。

目前送到實驗室的樣本多是“咽拭子”樣本。戎江瑞解釋:簡單來說,新型冠狀病毒只有在到達肺泡後才能夠進行復制,因此越接近肺的樣本,檢測效果越好,準確度越高。

樣本檢測的第一步是提取核酸。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忙碌後,上午送來檢驗的11個樣本提取完畢。

接下來,陸璐還要配置核酸檢測反應體系。簡單來說,做完這一步,病毒已經被“殺死”,留下的是下一步確定病毒“身份”所需的核酸。

在對反應體系進行觀察後,陸璐又將它們放進儀器“瘋狂旋轉”。

緊接著,這些反應體系被送往另一間實驗室進行核酸擴增反應檢測。而這一步相當於對新型冠狀病毒三個靶標,簡單來說就是對能夠確認其“身份”的“指紋”進行檢測。

待反應結束後,檢驗人員將根據規程判斷檢測結果,並按照規程上報檢測結果。

“我們不能倒”

他們的“戰鬥”是從1月20日打響的。那天晚上10點40分左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樣本被送到實驗室。檢驗人員立馬被召回。經過約4個小時的檢測後,最終被確認為核酸陽性。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從最初的一天檢測14-15個樣本,到現在一天檢測25-30個樣本,包括戎江瑞這個科長在內,4名檢驗人員分成2組,已經“高速運轉”長達十多天。

每一批樣本檢測差不多要花4個小時,加班到次日凌晨一兩點,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1986年出生的陸璐是江蘇無錫人。作為唯一家在外地的,她是檢驗科的“團寵”,每年都能回家過年。本來今年也不例外,她早早就搶好了大年廿九回家的高鐵票。

1月20日那天晚上被召回後,陸璐就知道可能沒法回家過年了。“最初我只跟父母說因為工作需要回不去,沒敢提‘疫情’兩字,就怕他們擔心。他們也是在疫情爆發後,才知道我在幹什麼,打電話來一直叮囑我要保護好自己。”

持續在高壓狀態下工作,對檢驗人員的身體是個不小的考驗。最近這段時間,不少同事看到戎江瑞,都說他“肉眼可見”地瘦了。

可即便如此,“我們不能倒,檢驗及時才能保障後續治療和防控。”戎江瑞說。記者 石承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