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授:你對疫情“替代性創傷”了嗎?

作者 | 谷傳華


“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來勢洶洶,我國及時採取了應對措施,疾病可防可控。但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需要戰勝的除了身體的疾病,更要打贏心理之戰。


面對24小時不停滾動的疫情新聞,人們的情緒會不自覺被帶入焦慮中。北師大心理學部1月27日上午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後,許多諮詢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和恐懼。


這種因為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在心理學上被McCann和Pearlman(1990)稱為“替代性創傷”(VT)。


現下,因為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的威脅,因而產生共情,好像自己也正在遭受這樣的情形或者類似的創傷,都屬於這類心理問題。


食慾不振、疲乏無力、難以入睡、容易驚醒、做噩夢等情形,以及容易發火、容易受驚嚇、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懼、絕望、對現實感到麻木等情緒,或者在交往中容易與人產生衝突,如果出現這些狀況,或許你已經出現了替代性創傷。


有些人甚至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了嚴重的不適:心悸流淚,頭痛惡心,在崩潰的邊緣來回拉扯……特別是看到一線的醫生和護士如此艱難與辛苦,卻在跨年夜只能啃餅乾,更覺得充滿罪惡感。


這些異常現象,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會導致人們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心理學教授:你對疫情“替代性創傷”了嗎?


分析其原因:


因為人類具有移情能力,讓人產生“身臨其境”“身臨其事”的莫名感受。


例如,嬰兒在看到別的嬰兒哭泣時就會表現出關注、傷心、痛苦等不愉快情緒反應。一個遠在北京或廣州的觀眾,多次看到武漢肺炎患者的痛苦、恐懼,也會產生相應的移情反應,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所謂的替代性創傷。


近年來,災難性事件備受關注,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災難性事件極易引起全民圍觀。因而大眾(特別是奔赴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消防官兵、志願者以及共情能力較強的普通大眾)在協助當事人恢復創傷的同時,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有數據顯示,當個體在遭遇災難性事件時,整個心理系統都有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創傷,個體越接近災難現場,受到創傷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此外,非理性信念也是一個重要致因。


非理性信念是指關於某人、某事或某物的不正確、不恰當的看法。這些看法常常讓人產生不應有的壓力體驗。


具有替代性創傷體驗的人,頭腦中可能有一些不恰當的認識:“這次疫情很嚴重,醫生都無法倖免,普通人更無法倖免了” “無論怎麼做都很容易感染” “沒有可以治療這種肺炎的藥物,感染了就不可治癒”這類不恰當的認識很容易催生人的莫名壓力和苦惱。


作為“非患者”,人們應該如何面對肺炎疫情中的替代性創傷呢?


認知調整


• 1.正視負面情緒


可以針對上述症狀進行自我診斷或評估。在排除生理性原因或器質性病變的前提下,如果有上述症狀,你有可能出現了替代性創傷。


面對這種情緒不需要焦慮,因為適當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有助於提高對疫情的警惕。而且,負面信息容易引起負面情緒,要正視,不要忽視。


• 2.梳理和改變非理性信念


如果發現情緒過載,自己難以走出,不妨拿出一張白紙,靜下心來,梳理一下頭腦中的非理性信念,並試著改變,接受新的理性的信念。


例如,“這次疫情很嚴重,醫生都無法倖免,普通人更無法倖免了。”可以改為:“這次疫情很嚴重,一些醫生防護不當有可能無法倖免,但如果正確防護,普通人也不會被感染。” “沒有可以治療這種肺炎的藥物,感染了就不可治癒。”可以改為:“雖然有死亡病例,但很多患者已被治癒,這種肺炎是可以治療的”。


也可以過濾不必要的信息,例如只關注官方消息,不信謠不傳謠,避免徒增焦慮。


• 3.增強自信,正常作息


相信國家的處理措施,每天對自己說幾遍:“我已經做好預防,不會被感染。”“疫情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嚴重。”更要相信國家和政府一定能夠高效組織,集中力量,積極應對這場疫情。


放下手機,儘量關注當下的生活,現實生活中的瑣碎也會帶給人真實的感受,擺脫負面新聞帶來的焦慮。


• 4.適當娛樂


適度的娛樂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更多的正面情緒。同時,也要將負面情緒發洩出去。

行為調整


• 1.動起來。每天給自己留出一定的運動和休閒時間,即使在室內運動也應如此。讓自己從對有關信息的過分關注中走出來。


• 2.回到現實中來,讓生活恢復正常。為自己安排一個工作或生活計劃表,將注意力轉移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上來。


• 3.加強人際互動,多與家人或身邊親友聊天,傾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 4.加強預防,給自己充足的安全感。配合政府號召,根據專家意見積極預防,儘量少出門,出門戴口罩。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