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無論任何時代,能夠做到與人為善好好溝通,是一個人了不起的才華,因為說話簡單;會說話卻不簡單。很多親密關係出現裂痕,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有時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能力,也不是運氣,而是口無遮攔的自己。與人相處,不必在言語上爭高低。良好的溝通,能幫你高效解決問題。

巴結”人的結交人脈方式似乎已經成為了現在社會的主流交往方式,多給別人戴高帽,做一個畏畏縮縮的“低等人”,說話都不敢大聲說,這樣的交往方式看起來非常輕鬆,隨隨便便就有人和你成為朋友。

然而這樣的“塑料友誼”是不長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對方看中你的只是你“巴結”對方,讓對方快樂罷了,一旦你一改常態做回自己,你們的友誼即將蕩然無存!如果你一直“巴結”下去,你將完全丟掉自己,得不償失。其實真正高層次人,與人交往時不靠“巴結”,靠的是這三個“手段”。

提升個人的價值,是最直接的手段,正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什麼樣水平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朋友。一個人如果整天吊兒郎當,那麼他的朋友同樣也就是一些酒肉朋友罷了。反之,積極向上的人朋友的人品都不會太差。

奧巴馬小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小混混,抽菸曠課甚至是吸食大麻,這個時候的他如果想要交上上層社會的人成為朋友,那根本不可能,到時候來呢?當奧巴馬成為美國總統的時候,各個人都一樣和他有一段友誼。這就是提高了自己的價值,朋友自然而然就有了。

懂得相互幫襯,是最共贏的手段,一個好漢三個幫,與人相處過程中相互幫忙最容易產生友誼。

同事趙麗,大家都認為她是一個高冷的人,平時話不多,也不太愛跟其他人打交道。不過她能力出眾,有些工作上的難題我一直想向她請教,苦於跟她不熟,沒有適合的機會。

雖然別人都說趙麗不好接近,但是我是不信的。所以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順手幫她拿個快遞,送份報表什麼的,一些舉手之勞多了,我和她話也就多了。自然而然我們成為了朋友,後來在一次業務競爭中,全靠趙麗的幫忙,我才能在同行面前取勝。也正是在這互相幫助的過程中,我們彼此有了信任,一起幹出了不少大項目。

懂得提攜他人,是最聰明的手段,喝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種美德,一個有美德的人不會少朋友。

我們領導以前其實是我們同事,有一個項目當時我們團隊完成得非常不錯的,因為領導出力最多,總公司決定晉升他。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不服,為什麼大家一起出力。最後他一個人晉升了?

不過後來我們也覺得沒什麼,因為領導就職之後一直在為我們謀福利,在能提拔人的時候我們都是安排在第一位。久而久之,我們也沒有把他當領導,就是一個好哥們,好兄弟。他照顧我們,我們自然更賣力幫他跑業務,以至於我們部門的業務量年年都是最高的。

結交朋友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是千萬不要去選擇“巴結”,每個人背後都是有脊樑骨的,那是一個人的人格,任何時候都不應該降低。以上方法結交的朋友不僅不需要自己低聲下氣,收穫的友誼還是最純真的,希望對你有用。

我曾經一直以為,成功的人都很忙。現在才明白,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清閒人”,他們待人心平氣和,遇事不急不躁。

急而不慌、忙而不亂,是他們一生的修行。不慌不忙,是大智大勇,歷史上,項羽失敗於劉邦的原因,說法不一,版本很多。

其中一種論調受到高贊,項羽有勇無謀,必然在行事中表現為缺少坦然自若。

他急於表現,想逞英雄實乃幼稚之舉。劉邦和項羽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率先入關,不但沒有騷擾百姓,甚至連關中的美女和財寶都未動分毫。

這樣悄悄地行動,表面在示弱,其實是老謀深算的“實力派”。

而項羽急急忙忙的顯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氣,處處彰顯自己的強勢地位。相比之下,項羽的強勢成了虛張聲勢。

劉邦會示弱不等於真弱,那是睿智,項羽雖強,卻高調張狂,那是膚淺。

不論什麼時候,手忙腳亂只會一錯再錯,唯有泰然處之,穩中求進才能事半功倍。

真正厲害的人,通常不會火急火燎地將急和忙寫在臉上、掛在嘴邊,而是在大事急事面前舉重若輕,有條有理。

他們懂得隱忍,善於謀劃,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不慌不忙,助力一生好運。

曾國藩一生都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實際上,年輕時的曾國藩做事心煩氣躁。

他的老師唐鑑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之後,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思考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

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做出決定。他往往點上一支香,經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然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整天慌里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成功者一半靠努力一半靠運氣,好運氣是留給那些井井有條的人

對於那些不能預見困難,就急忙應對的人來說,失敗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他們考慮不周,急功近利。

人生需要不慌不忙,只有淡定自若,不為過去的失誤而懊惱,不為將來的不確定而擔驚受怕,即使身處風口浪尖也會閒庭信步。

泰戈爾的《飛鳥集》有一句話: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縱使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很多時候,頭腦冷靜、不慌亂的循序漸進比著急忙慌、緊趕慢趕更能成事。人生的贏家都是穩中精進的人,因為他們走一步是一步,從不瞻前顧後,相信久久為功。

不慌不忙,是一種生活態度,佛說:心有多靜,福有多深。塵世間,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於自己的內心,心靜,一切豁然開朗。

心思沉靜,才能細緻觀察事物的發展,發現失去的本質狀態和細微之處,這樣才能更省時省力,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心不平靜的人,很難認真思考,總是被一些其他的事情打擾思緒,沒有深入思考,做起事情來會顯得浮躁,沒有章法。

一個人的福氣深淺與否,在於能否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控制得住脾氣

懂得生活的人,會在在綿長的歲月裡平心靜氣

面對功名利祿,不急功近利,不浮誇輕薄,心靜天地自然寬;面對人生百態,看得開,放得下,忍得住,方能不困於事,不困於人。

人生,最終活得是一個心情,心靜的人內心平和無雜念,心情好,身體自然好,福澤也深厚,以靜養心,笑看花開,感受生命中自在的歡愉,恬靜的溫暖。

心靜則由心境決定,最深的寧靜,來自最寬廣,最包容的胸懷;福深福淺,不在於能笑著迎來多少,而在於能看淡多少失去。

正確看淡得失,以平常心去面對,不管是清閒還是熱鬧,內心平靜,任時光荏苒,心靜悠然。

不慌不忙,是歲月靜好時的安靜與平和,也是身處風口浪尖時的閒庭信步。

唯有經過人生歷練,歲月沉澱,方能做到豁達篤定。

我想誰都知道,老話和俗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其中凝結著無數先人的做人智慧與處世之道,值得我們學習!

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財。不要跟小人有金錢上的瓜葛往來,一旦與小人在金錢上有聯繫,他就可能會因錢財“賣”了你。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我們總認為別人家的才是最好的,但是一家有一家的難處,一戶有一戶的辛酸,你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子孫。聰明不能用盡,人要學會糊塗,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積福。如果總是佔盡便宜,那子孫後代的福氣就會減少。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總有現實趨利的一面,有錢好辦事,沒錢事難成。做人不能總把錢看得太重,只認錢不認人怎配為人。

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好日子都是精打細算算出來的。腰纏萬貫大手大腳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花錢容易掙錢難,不該花的省下來,日子還很長,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需要用錢。

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父母對子女都是全身心的付出,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血都掏給兒女。

但兒女對父母的愛卻有所保留,總是兄弟姊妹間相互攀比,誰都不肯多付出一分一釐。

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親兄弟也要明算賬,感情一旦牽扯上金錢,就會變亂。

親戚間有金錢往來不要緊,一定要把醜話說在前頭,不要把感情牽扯進去,做到金錢是金錢,感情是感情。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言行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往往是這個人最真實的樣子。

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風水輪流轉,世事皆在變化中。窮人可能會發家,富人也可能會破產。人不論在何時何境,都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人窮不可怕,心窮毀一生。

寧交雙腳跳,不交咪咪笑。寧可跟直率任性的人交朋友,也不要跟心機深沉的人做朋友。人生本來已經這麼艱難,何必要選擇那些假意虛偽的人相交。

任性的人或許會跟你耍脾氣,但心機深沉的人卻會給你捅刀子。

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人要有大出息,就要有真本事。沒有真本事真能力是不可能出人頭地的,即使出人頭地了也會很快跌落,長久不了。

毛毛雨,打溼衣裳;杯杯酒,吃垮家當。相比於大處、關鍵處,細微之地才是最值得關注的。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如果不重視細節,反而會敗於細節。

吃過黃連,才知糖甜。人只有經歷過,才能懂得。道理聽多了不過是別人的理論,只有自己做過、錯過、感悟過,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

人到事中迷,就怕沒人提。當局者迷,做人做事不怕沉迷其中,就怕在沉迷時無一人提點你,給你建議。人生路上我們少不了要做幾回局中人,能聽見別人的建議才是正道。

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人一旦作惡,就會比兇獸更狠毒。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部分,平時善念佔上風,惡念被道德與法律壓制。常懷善念,關緊惡念的閘門,不要被惡念慾望控制。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相同者,總會因利益發生衝突與分歧。

一懶交十勤,不勤也要勤。圈子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朋友影響每個人的生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朋友的樣子就決定著你的樣子。

有了千錢想萬錢,當了皇帝想成仙。慾望是止不住的,有了房子還想要大房子,有了車子還想要豪車。人生哪有這麼多需求,人人需要的不過三餐一宿,懂得知足才能有快樂。

逢著瞎子不談光,逢著癩子不談瘡。說話是一門藝術,與他人講話要講究技巧。說人不說短,打人不打臉。與人交談也要有情商,不要戳人痛處。有時候你所謂的“玩笑”,不僅不好笑,還傷人。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長短。眼見為實最重要,不是親眼所見不要亂說。背後議論別人不是君子所為,你議論別人就要想到別人可能也會議論你。說話辦事要有主見,不要人云亦云。

生活中,有時我們總是想事事顯露自己的才能和實力,希望儘快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表現得鋒芒畢露,急於取得成功。

也因此,導致過於求成,失去很多機會和朋友,將自己捲入不必要的是非之中,對自己的事業開展十分不利。

做人懂得隱藏鋒芒,謹慎行事才是明智之舉。一代名臣曾國藩在仕途之初,曾鋒芒畢露,過於招搖。導致遭同僚嫉妒, 處處碰壁。 曾國藩也很苦惱。 後來,好友吳樹敏寫了一封信嚴厲批評了他,使曾國藩意識到了很多修養方面的弱點——固執己見,為人處世自命不凡,一味蠻橫等等。

此後,曾國藩韜光養晦,漸漸收起鋒芒,改變待人處事的態度。 有一次,在給家弟的信中這樣寫到:

我曾經總是爭強好勝,鋒芒畢露,招惹了很多是非,導致做事處處不順……後來,我逐漸注重個人修養,隱藏鋒芒,做起事來容易多了。家弟在地方為官,

凡事懂得剋制一些,不要事事逞強,給自己添麻煩,謹慎行事,為官才能長久。

通過曾國藩的家書可以看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反省,曾國藩在個人修養上有了很大的改變,為人處世不再鋒芒畢露,越來越圓潤通達。

曾國藩不僅要求自己和他的兄弟要收起鋒芒,而且還要求自己幕府中的人也要這樣做。

有一次,曾國藩和幕僚李鴻章在家聊天,恰巧好友胡林翼來拜訪,曾國藩便出去接待客人,把李鴻章一個人留在內室。

此時的李鴻章覺得無事可做,便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不動心說》讀了起來。這本書曾是幕府的一位幕僚寫的。書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你把我放在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面前,能打動我的情心嗎?不,我不會的。你在把我放在高官厚祿面前,我會要嗎?不,我不會的。”

年少無知的李鴻章看到這裡,覺得

這些人只是徒有虛名,便拿起一支筆在上面寫了一首打油詩諷刺地說:“美麗女子前,大紅頂戴旁,你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意思是“你連美女、高官都不要,但你卻依附曾國藩,是為了什麼?可見“虛偽”至極。”

曾國藩送走客人後,來到內室,看到李鴻章寫的打油詩後,批評地說:“我知道這些人難免有欺世盜名的成分,言行也不一定一致。 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達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這個虛名。 你揭露了他們,他們就不能在我這裡待下去了。 他們中上有老下有小,失去了衣食來源,就沒辦法生活了。 這些種種因果都會因你而起,他們不恨你才怪。 ”李鴻章聽完後,突然感覺出了一身冷汗。 從那以後,他也收斂了鋒芒,謹言慎行。

曾國藩雖然後來權傾朝野,但他為人行事仍謙虛有度,不驕不躁,被後世評為“謙德”,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謙虛地待人,靜以處事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做人做事切不可過分恃才傲物,鋒芒畢露。凡事留有餘地,與人共事,藏而不露為智舉。

少言是修養,閉嘴是智慧,真正會聊天的人,都懂得“少說話”

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有矛盾,成熟的人少說多做,聰慧的人不屑爭辯。懂你不言而喻,不懂你的百口莫辯,不懂你的人對他說再多也是廢話。

常言道:越描越黑,說不清,就不說。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他流言蜚語,就不怕他背後詬病。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做好自己不活在別人眼裡。

少言是修養,閉嘴是智慧。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又有什麼用呢?與人相處時,靠的是心而不是嘴。做人做事有時候不解釋,反而會過得更好。

一個不懂你的人,即便再多的解釋都是徒勞。山的高度不解釋,不會影響它聳立雲端。海的深度自己不解釋,如果對,無需解釋,時間是最好的見證。

懂你的人,你的三言兩語,就能明白你的用意;不懂你的人,即使你長篇大論,也未必能明白你的心。所以,智者做人選擇不解釋太多,真正會聊天的人,都懂得“少說話”。

越是沉默的人,腦子就想得越多,真正會聊天的人,都懂得“少說話”

聰明人的嘴藏在心裡,愚蠢者的心擺在嘴上。沒有一點用處的話最好不要說,說多了便是浪費時間。時間太寶貴,不想和誰浪費口舌,不願和誰發生衝突。

有教養的聊天應該是善意的,懂得分寸,知道給別人留有餘地,而不是利用別人的尷尬變本加厲。在該沉默的時候閉嘴,不懂得時候少說,不要妄加評論,這就是一種教養。

沉默是一種成熟,一種堅強,一種大度,一種心寬。做好自己,學會沉默,不急不躁。沉默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和修養,也是對自己的一份愛護,更標誌著一個人的成長。

太多的虛情假意,選擇一笑而過。太多的口是心非,不再和人辯駁。沉默的智慧並不是教人緘口不語,而是希望我們能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說。學會了沉默,就可以讓心情舒緩,怡然自得。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真正會聊天的人,都懂得“少說話”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少言無損,閉嘴不虧。有人吃虧在多言上,生氣時口不擇言,飆狠話,脫口而出,製造更大的矛盾,讓自己懊悔不已。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做人最重要的是心懷善意,嘴下留情。有些事看透了但請別拆穿,有些話聽懂了但請別戳破,留點餘地才好過。看破不說破,是修養,是智慧。

說,是一種表明,不說,是一種表態!知道多說無益,別去喋喋不休。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有時候不想訴說,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有時候保持沉默,是想自己獨自去把委屈消化。

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逞一時之嘴快容易,但往往覆水難收。謹言慎行,有時候不僅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大智慧,更體現了一個人修養,真正的智者都是少言沉默的。

閒談莫論人非,不說閒話,真正會聊天的人,都懂得“少說話”

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少言是一種境界,閉嘴是一種睿智。做人,學說話需要一年,學閉嘴需要一生。 沉默是金,少言多福。少點戾氣,不隨意評價他人,不做謠言的傳播者,學會閉嘴是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修養。

在與人交談之時,要真誠對待,莫論及他人的是和非。別人的事情與你無關,不要拿出來評論;別人的是非不歸你管,不要拿出來妄加評說。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真正的智者總是寡言少語,擔心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與過多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不要因為關係親密便掏心掏肺,切莫交淺言深,應適可而止。最好別多嘴,見人話少說,見事少摻和。與你無關的事,別問,別說,守嘴不惹禍, 守心不出錯。

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群體能夠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事實上,早在他們的獨立意識喪失之前,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就已被群體所同化。

從長遠看,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詞、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如果以為能用一種神秘不可測的威力來實現世界和平,那麼一切文化、一切發展進程都將從此停止,我們的民族將迅速恢復野蠻的舊狀。因此福格耶說:“如果你相信和平的必然性,那麼早在50年前你就會見到那種人類的腐敗衰微趨勢。因為它的破壞力比最酷烈的戰爭還要大。”

這些人只是改變了人們所信仰的東西而已,如用空想的天堂代替神話故事中的天堂,用稀奇古怪的東西代替宗教神明。

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對待機會的認知也不同。

認知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方向、選擇和勝率,最終的結果肯定也大有不同!

舉個例子:市場上,消費者想要的是好產品嗎?或者說大眾想得到的是真相或者價值嗎?

其實都不是。人們即不渴望看到真相(甚至接受不了真相),也不是在尋找價值,他們只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情緒安穩。

所以千萬不要把你認為的真相強加於人,也不要把你所認為的價值和好產品給他們,你只需要理解他們,撫慰他們,你就能大獲成功,這就是商業的本質。

如果在認知上一旦到一定層次,快速看到本質,瞬間抓住商業操作要點,往往更容易搶佔先機,更容易取得成功。

相反,人的認知一旦被禁錮,人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判斷力和行動力都深受影響。人的認知一旦被打開,思維就會徹底打開,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透徹且真實的世界,還可以輕而易舉地引領大眾。

尤其是在財富創造、創業、投資領域,認知層次的不同影響全局,並決斷最終勝負。

每個人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同的是,認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觀,他們遵從本質和規律辦事,負責操控世界的運轉。而認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觀,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見,喜歡盲從,只能被操控。

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有高認知嗎?未必!很多讀書讀到博士的人,輕而易舉照樣被人騙,因為有文化不代表有才華,有才華不代表有智慧。認知的本質是智慧,它比知識高兩個維度。

為什麼我們會存在認知層次不同?

是因為我們跳進了努力的誤區: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技術效率:學習是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

認知效率: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

結果,追求技術效率時,每一個新問題都需要學習新知識,越學越多;而提升認知效率後,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不過是舊問題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所以,要跳出努力的誤區,就必須重視認知效率,學習臨界知識。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人的一生就是自己社會認知的變現過程。

有什麼樣的社會認知,最終就是什麼樣的經濟收益,並最終沉澱在實物資產上,變成有多少財富。

社會認知和財富是相匹配的。對社會的認知的正確狀態是多少,就能夠積累多少的財富。對社會認知為0的狀態之下,就無法積累財富。

這個社會最大的公平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方法收割你,直到讓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正確的認知能夠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導致正確的結果。

好比很多彩票一等獎的獲得者,他們的結局並不好,獎金最終被揮霍一空,因為他們缺乏正確的財富認知,他們不知道怎麼管好錢。很少有成功企業家說他們的第一筆錢是來自於彩票大獎,因為是先有認知,再有財富的。

所以運氣要說重要,也很重要,但它不是充分條件,只是必要條件。但沒有認知,只有一點點運氣,最終肯定也是不能成功。

而這兩者,我們只能提高認知。接著說投資,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取決於認知水平。

Pre-Angel創始合夥人王利傑經常說,"一時的成功靠運氣,一世的成功靠認知"。對於運氣來說,是不可量化,不可預測,不可複製的,而認知是可量化,可提高的,還能帶來好運氣。正確的認知能夠帶來正確的行為,天使投資的正確姿勢就是用正確的認知去駕馭未知的命運。

馬雲曾說過:任何一次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這也是同樣的邏輯。

對於大多數非專業的投資人來說,完全可以將多年的行業積累、獨特認知等放在投資的視角上進行思考。如果我們把身邊這種熟知的現象,工作中對行業的積累,通過深度思考轉化為真正的認知,再通過投資工具實現變現,那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投資機會!

投資的過程就是勝率與賠率之間不斷做動態平衡。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對不同勝率的選擇。

沒有以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一場賭博。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往往不可能帶來高賠率。所以高賠率的本質,是否擁有超越大多數人的認知,在合適的時機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

然而事實上,現實身邊絕大多數人不敢用行動去檢驗自己認知的真偽,因為試錯有成本,因為人類對損失的害怕遠超過對收益的期望。

因此,絕大多數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尋求穩定和安全感——這又是一種認知證偽,世界是個混沌體系,毫無穩定可言。

當然,較真的話,暫時的穩定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樣的穩定過於脆弱,不值得。

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比如有種很具迷惑性的穩定態,叫做專業化。就是大學學的那個“專業”。四年專業畢業,然後從事本專業工作,在崗位上兢兢業業,該考的證也考了,該評的職稱也評了。

但是,這個行業慢慢不行了,要麼企業經營不善,或者產能過剩、產業迭代,下崗、待業,半輩子獻給這個行當了,別的也不會。所謂專業化,算不算對認知變現的證偽?

說到創業,創業也屬於認知變現的範疇,其核心還是提高認知。李善友曾說,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只是對於創業而言,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備超越市場的認知外,還需要戰略、組織等一系列綜合能力。

未來的社會,如果僅單靠產品已經不能再賺到錢,因為隨著人類生產效率的提高,未來有形產品的利潤都會無限趨近於0,甚至是免費供給的,到一定程度之後,有形的產品都只是文化的附屬,未來只有靠精神指引才能賺到錢。

所以,勉勵創業的同路人,如果你有一顆渴望成功的心,或者渴望一展抱負,那麼提高認知是絕對有必要的!

未來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財富永遠都會流向最匹配他的人,就是那些高認知的人。

高層次的認知是需要完整體系去支撐的。提高自我認知的最好方法是進行知識管理:也就是通過對對外部信息的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其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深度認知的模式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當我們自身的認知有侷限時,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讓自己的某一部分優質認知最大程度上發揮價值。

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到來,顛覆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商業模式,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現象。可是從知道到相信,再進一步轉化為可以投資的認知,能做到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認知是未來社會的核心資本,認知就是未來社會的精神高地,無形的東西越來越能決定有形的東西。

掌控未來世界的,是一群高認知的人。他們不僅控制商業的未來,也掌控了生命的未來。他們會利用掌握的可利用的一切資源和工具,不斷迭代自己的認知,不斷宣導自己的合理性,從而時刻佔領人類的精神高地,包括大數據等等,都是他們保持高認知的工具。

因此,努力提升認知,才是階層逆襲的根本,也是防止被收割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