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變“傷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困局,到底是什麼原因?

經營一個商鋪想賺錢,一方面是要降低成本,一方面是要靠高人流。如果這兩方面都不行,那自然是賺不到錢,店鋪轉讓速度就很快,最終出現“租不出賣不掉”的困局。那是什麼因素會影響這兩方面呢?

說到一個店鋪的成本,從目前來說,最高的便是房租了。如今,很多人都說在給房東打工,實際上也差不多,高昂的房租,讓商家苦不堪言,一個店鋪一年可以換很多家。

商鋪變“傷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困局,到底是什麼原因?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全國各地都在瘋狂地建房子。於是,房地產商賺得盤滿缽滿,萬達王健林、恆大許家印、碧桂園楊惠妍都相繼做了中國首富,還有大批靠房地產發財的富豪。當然,除了這些房地產大佬賺錢了,還有一批人賺到錢,那就是炒房客。他們通過助推中國房價高漲,賺取鉅額的差價利潤。

房價上漲了,那商鋪自然也跟著上漲。有炒房客,自然就有炒商鋪的,他們也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利益獲得者。在過去,商鋪可以說是香餑餑,特別是一些好的地段,更是搶手。投資一個商鋪就能輕鬆賺不少。但是現在商鋪卻陷入了”賣不掉,租不出去“的困境,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賣不掉?

首先就是商鋪嚴重飽和,房地產市場已經嚴重飽和,開始降溫。修建了那麼多房子,每個小區下面都是商鋪,但周邊的消費能力跟不上,這種鋪面自然是很難賣出去。

商鋪變“傷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困局,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次,商鋪價格高,房價都被炒得那麼高,商鋪怎麼又會便宜呢?即使是一些位置不太好的地段,商鋪價格也呈現不合理,所以,想賣掉並不容易。對於一線商圈,價格那更是高得離譜,在當下環境下很難賣出去。

最後是轉讓費太高。一個小商鋪,在一線城市轉讓費十幾萬,幾十萬都很正常。有些城市二手商鋪過戶的稅率好大20%,高昂的轉讓費也讓買家望而卻步。

為什麼租不出去?

高昂的租金是其核心原因之一,一些投資者花高價買來的商鋪,要想回本,只能靠提高租金。房租貴是實體門店最大的痛點之一。一個月忙碌完,把賬一算,扣除各項成本,基本不賺錢,而這裡面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為房東打工“的論調並沒有錯。

商鋪變“傷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困局,到底是什麼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生意難做,人流少。這裡面主要就是受電商的衝擊。曾經,馬雲說未來10年實體店鋪將倒下一半,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大批的門店關閉,都是因為生意被電商搶了。最典型的就是服裝店,天貓銷量最好的品類就是服裝,很多人到實體店逛,並不是買東西,而是先挑好,然後再在網上搜索同款,價格肯定更低,所以,這些年很多人把實體店當作了”試衣間“。

電商搶走了人流,對實體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生意越來越難做,實體蕭條,高昂的商鋪自然就更加難租出去了。

商鋪變“傷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困局,到底是什麼原因?

很多人說現在線下最好做的就是餐飲業了,喜茶、一點點、海底撈等等生意都很火爆。但實際上,餐飲也不好做,除了高昂的房租,還有一個”吸血鬼“,那就是外賣平臺,美團的佣金達到了26%。對於很多個體戶的餐飲門店來說,既是給房東打工,也是給外賣平臺打工,兩項成本佔據了非常高的比例。

其實,線下實體發展到今天,真的要改變經營模式了,也就是馬雲所提出的新零售,融合線上和線下才有發展出路。每天在店裡等著客人來上門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競爭太慘烈。聰明的店鋪都在用各種方式和顧客保持連接,小程序、公眾號、APP、短視頻等等互聯網工具,都在想盡辦法用上,來吸引人流。

商鋪變“傷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困局,到底是什麼原因?

就如馬雲所說:“不是實體店不行了,是你的實體店不行了”,思維轉變了,生意就會好起來,而如果停滯不前,自然是賺不到錢,生意越來越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