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是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各種生活用品嗎?為什麼?

難得糊塗DAvid


實際上不光是美國人無法離開中國製造,同時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made in china的身影。

主要的原因性價比是最強的,而性價比包括兩個部分價格質量

如果單比價格來說,中國不是最便宜的,有中南亞國家,但是質量不敢恭維。

如果比質量來說,中國的不是最好的,歐洲老牌資本國家加上日本,但是價格方面是中國製造的幾倍以上。

同時美國只是選擇在同等質量下價格最低的廠家來做,而大部分的日用品中國做的價格最低,質量還不差。這樣的情況下不僅僅是美國,全世界也只中國這一個選擇。


為什麼美國的資本力量不抵制中國製造

這裡的抵制不是美國政府的抵制,而是資本家的抵制。這是不同的,之所以資本不抵制因為中國製造是平衡價格和質量最好的選擇,而且資本的力量是沒有國界的。同時美國人早已經經歷過非美國製造的時代了,比如上個世紀的日本,同樣的從代加工產業開始,慢慢的自主研發並且侵蝕美國本土企業的市場佔有率,而21世紀,我們用中國製造打跑了日本企業,這只是中國的起點,未來我們也要打跑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做世界第一!!!


小Lo看世界


貌似如此,其實不然。

中國的生活用品物美價廉,佔據了美國大多數市場。記得第一次來美國的時候,同行的一位科委領導在街上買了一件很新奇的生活用品,回到酒店仔細一看,made in china。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像衣服之類的生活用品,臺灣生產的很多,還有孟加拉等國的貨,沒幾年基本上是中國貨了,害得我們回國之前買禮品很費勁,因為看中的往往是中國貨。

中國製造使得美國人的生活支出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但是,說離不開中國製造則不對。

近年來,由於中國貨常常出現質量問題,不少美國人刻意避免中國貨,針對這個心理,商家在產品的包裝上做文章,如果是美國產的,就用特大的字放在顯著的位置,如果是其他國家產的,也容易看見,如果是中國製造,就得費勁才能找到產地。

雖然大部分生活用品還是中國製造,但其他國家制造的份額在上升,特別是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的,其實也是中國商人辦的廠。美國製造也多起來,其中也有華人企業,歐洲的產品也開始多了。

中美貿易之爭會加大這個趨勢,很多廠家會離開中國,到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生產,這樣就不必因為是中國製造而受到限制,說白了,由“中國製造”變成了“中國人制造”。

用戶為王,作為需求的一方,美國是不存在生活用品危機的。


京虎子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中國的生活用品物美價廉,佔據了美國大多數市場。記得第一次來美國的時候,同行的一位科委領導在街上買了一件很新奇的生活用品,回到酒店仔細一看,made in china。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像衣服之類的生活用品,臺灣生產的很多,還有孟加拉等國的貨,沒幾年基本上是中國貨了,害得我們回國之前買禮品很費勁,因為看中的往往是中國貨。

中國製造使得美國人的生活支出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但是,說離不開中國製造則不對。

近年來,由於中國貨常常出現質量問題,不少美國人刻意避免中國貨,針對這個心理,商家在產品的包裝上做文章,如果是美國產的,就用特大的字放在顯著的位置,如果是其他國家產的,也容易看見,如果是中國製造,就得費勁才能找到產地。

雖然大部分生活用品還是中國製造,但其他國家制造的份額在上升,特別是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的,其實也是中國商人辦的廠。美國製造也多起來,其中也有華人企業,歐洲的產品也開始多了。

中美貿易之爭會加大這個趨勢,很多廠家會離開中國,到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生產,這樣就不必因為是中國製造而受到限制,說白了,由“中國製造”變成了“中國人制造”。

用戶為王,作為需求的一方,美國是不存在生活用品危機的。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拐爺看世界


06年郎鹹平在一次論壇交流會上反駁了這種說法

當時東莞市長表示中國商品在方方面面深入美國市場,從美國人每一天的生活舉例:早上中國製造的鬧鈴起床開始,眼睛睜開身上穿的睡衣床上用品都是中國製造,起床看見家裡的傢俱小孩的玩具都是中國製造,洗臉刷牙所有的商品都是中國製造……。所以美國離不開中國製造,中國製造物美價廉有獨特的優勢,中國製造影響著美國美國依賴中國……

郎鹹平並不認同美國依賴中國製造,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大多都是低端產品,而大量的出口商品沒有附加值都是訂單經濟,美國人提要求中國以低人工成本優勢進行加工賺取微薄的利潤。浙江義烏小商品加工聞名遐邇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是義烏民營企業協會會長卻說利潤比刀片還薄,沒有自己的品牌就無法做大做強獲取利潤的最大值,中國製造還處於全球經濟利益鏈的最低端。

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大多是機電產品,玩具家居、服裝鞋帽,這些低端產品有很強的替代性,今年一至四月越南吸引外資一百多億美元,其中80%都是來自中國的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去年不斷有外資撤離中國轉移產能至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是電子加工的國際知名公司,背後做配套的中小企業或許也無奈產業轉移,這些都是低人工成本被替代的事例。

今年國家提出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吸引外資就是要留住投資,減稅降費給企業減輕負擔助力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暫時有困難無法迴避但不能妄自尊大,在發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如厲以寧所說;中國經濟發展就是騎自行車,速度不能快更不能慢……


西非太守


首先來看一個經濟學名詞: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它說的是,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再來回答美國人離不離得開“中國製造”的日用品。

可能你會問: 美國人就不生產日用品了嗎?為什麼美國聖誕節來臨前夕,中國大陸玩具廠訂單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呢?

這就是因為美國產業鏈某個環節的缺失;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把低端、附加值低的、重汙染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外包”給了亞洲四小龍。

而“四小龍”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又將這些產業轉移到了中國大陸;所以中國就成了“世界工廠”,而美國就因為產業結構的缺陷,離不開中國製造了。

當然,要“擺脫”中國製造的影響也不是不可能。美國可以全面恢復它以及淘汰、或者轉移到海外的低端製造加工業;

這樣一來,不光當地環境會受到汙染或者破壞;而且美國人工成本大大高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

那時,“美國製造”的日常用品就會以高出“中國製造”產品數倍的價格出現在美國市場;這樣的話,對美國經濟,對美國消費者有益嗎?


閒看秋風999


可以肯定地說,美國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很多生活用品。

用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前幾天美國對華價值340億美元加徵關稅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第二天就發佈了關稅豁免的公告,美國相關進口企業可以損害日常經營為由,提出關稅豁免申請。這不是出於對我們出口企業的考慮,而是擔憂提高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生產成本,損害美國經濟。足以從中看出,中國產品、尤其是消費類產品對美國的重要性。

美國離不開中國產品的主要原因如下:

中國產品物美價廉。

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很多商品物美價廉,不僅在集中在衣服、鞋帽,還包括電子產品、各類化工產品等等。正是由於中國產品價格便宜,幫助美國壓低了通貨膨脹,提升了消費者購買力。這些產品無論價格優勢,還是質量優勢,絕對秒殺新興市場的競爭者。

美國產業“空心化”的結構性問題所致

目前,美國還是存在產業空心化,很多企業的加工製造環節都在海外,僅有研發和銷售團隊在國內。缺少中間的製造環節,必須要依靠進口。

“中國製造”的內涵是“中國組裝”、“世界製造”

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鏈國際佈局的背景下,中國有世界工廠的美譽,是一種大開大合的經濟模式。進口零部件、原材料,在中國加工組裝,再出口到美國等國際市場。例如,中國從泰國、韓國、日本進口零部件,再組裝之後出口到美國。這實際是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出口,中國只賺取了點加工費。美國離不開的是這些國家的生產設計和中國的組裝。

但恰恰是這個組裝環節是不可替代的,中國擁有低成本人力優勢,但人員素質已經很高,還有高效的物流環節等,這些是其他新興市場不可替代的。美國智庫評估認為,要是把產業鏈從中國遷出,最快也要3年時間。所以,短期內美國是離不開中國製造的。

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佈局。

美國自身企業的全球佈局,在華投資建廠,讓中美經濟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也是美國消費這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原因。例如,蘋果手機。基本零部件主要是美國生產的,出口到中國,組裝後再出口回美國。雖然貼著中國製造,但卻是主要核心是美國自己的產品。


經韜


美國人確實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各種生活用品。我們製造的商品不僅價格低,而且門類齊全,幾乎覆蓋了所有層面的消費需求。這種情況下,美國本土製造的商品根本沒有競爭力。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特朗普到處宣傳自己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標語,有人發現印有這一標語的帽子,裡面商品籤卻是made in China。

這幅圖非常能說明問題,不是美國想吸納工業迴流,這些產品就能回去的。歷史上,美國確實在製造業上冠絕全世界,但隨著產業升級與轉移,這些部門已經不適合在美國生產,勉強過去也沒有強大的競爭力,最終倒在市場的競爭下。留學的朋友曾發現美國的筆與記事本種類相當少,價格也不便宜,全班的本子都是一個牌子生產的,非常難看,但從國內帶過去的文具則豐富多彩,很快就被老美髮現,並受到讚賞。


琺大庶吉士


產業鏈不是外行能明白的,美國離不開中國的便宜貨。。

有外行說中國貨低端利潤也低,美國人可以隨時棄之不用,這是外行話。。做外貿的咱們都明白,和中國貨競爭,把價格壓低利潤刀片化的是國內的同行,而不是國外的競爭同行。。

中國的外貿報價,一般會掃平國外同行,如果被國外同行價格上打垮一般是中國人去國外開了新的工廠而已,所以說利潤和價格是充分競爭的結果,和美國沒什麼關係,出口印度一樣競爭慘烈。。

特朗普收稅美國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採購渠道呢,說能的都是外行,呵呵笑死了。。供應關係不是供銷關係,供應關係是就某一種貨充分溝通,品質價格穩定後,量產量銷長期合作,和一個老百姓到超市買一瓶礦泉水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一種貨一旦量產就需要原材料需要質檢需要配套的零配件需要模具圖紙包裝,換個渠道就好像你要給你的孩子換個媽媽一樣麻煩,呵呵笑死了。。

郎是個騙子,他不懂供應鏈,沒在工廠裡面見過一個客戶怎麼磨合的痛苦漫長的過程。。至於說就算有越南給供貨,過仨月如果特朗普取消關稅,中國貨又便宜了,美國人訂購的越南貨怎麼辦呢?

現實情況是,特朗普增加收關稅之前,美國商界都備貨了,收關稅然後就漲價賣,賣完了庫存賺了錢會一點點的補貨,防範風險防範隨時取消關稅,哪裡會傻乎乎換渠道呢。。

外行少說話,別出來丟人就好。。



砍大山車大圈


這句話有一半是準確的。

一半是準確是因為,至少在短期之內,美國人有一點離不開“中國製造”。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格局必然會被打破。

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創造激情被極大地釋放。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於是,30多年來中國逐漸成為第四次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尤其是中國的沿海地區。

這一次轉移,與前幾次轉移又略有不同,因為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本身也成為全球重大的消費市場。

我們國家在過去的30多年之間,因為社會穩定,工人組織紀律性好,以及大量高素質且廉價的勞動力,並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越來越完備的基礎設施配套,還有接近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以及近3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所以中國成為“製造大國”。

這樣,中國出品的產品,真正實現物美價廉的特徵。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產品遍佈全球,美國也不例外。所以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人也離不開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

另一半不一定正確是因為,產業轉移也是趨勢,不可能一直都由中國壟斷中低端製造業。

雖然說,中國本身經濟發展不均衡,國家又大,還有廣闊的西部有待開發,也可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還有,不管是從工人素質,還是從勞動紀律、勞動生產率,或者是產業鏈等角度來看,中國製造業依舊是具備全球競爭力的。

但產業轉移也是有內在規律的。伴隨中國經濟發展,人們的收入也在提高,工人工資也在進步,地價、物價也在進一步上漲。這樣,第五次的世界產業轉移,已經具備一定的趨向。包括近年來中國人到東南亞一帶的投資建廠等,主要是紡織服裝等低端製造業。

而且,從更遠的角度來說,美國與中國貿易戰啟動之後,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競爭力下降就是肯定的。中國出口產品價格提高,那麼東南亞等地區的產品就有了更強的競爭力,這樣美國會轉向其他國家進口替代品。

短期內,美國的國內居民,會有一定損失,因為消費指數提高是必然的。

而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市場上,中國出口比重會有下降。但在出口產業競爭力受到損害之後,只能順水推舟,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產業升級。之前一直在強調要產業升級,但一般製造業沒有什麼緊迫感。受到外來壓力的時候,製造業升級就成為必須,不然會對經濟帶來很大損害。這對於龐大的企業家群體來說,也是不可忍受的。

另外,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本土企業家,也有全球擴張的需求。他們需要在全球開拓新的市場,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促進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最終實現擴大市場需求的目的。


波士財經


美國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各種生活用品,反過來說,中國同樣也離不開美國製造的各種商品。因為這個世界的產業鏈或商品流通和製造不是由一個國家構成,而是由每個國家組成的。

打個比方,如果中國製造的衣服在美國市場的貨架上是10美元一件,美國製造的衣服同樣是11美元一件,而質量是同等的,你認為美國有必要自己製造嗎?美國完全可以用製造衣服的人力物力去製造一些中國或別的國家所需產品,這樣的利潤空間可能會更大。

當然如果大家實行關稅壁壘,美國可以製造出他們自己所需的產品,同樣,中國也可以製造出中國所需的產品,只是製造成本有所不同罷了。

我這裡是指普通的生活用品,不是指高科技產品。高科技產品真的要有自己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