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功宴上劉邦為何說自己得天下,是因為擁有蕭何、韓信和張良?

不才講史


慶功宴上劉邦說:自己得的天下是因為有蕭何、韓信和張良!才能擁有的天下,這句說的很有道理,

首先說一說蕭何對劉邦的貢獻!

在眾人把精力放在推翻暴政後如何搶奪天下土地和財物的時候,蕭何搶先把先秦的法律、戶籍、地理、國冊等收集起來,為今後漢朝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佈情況爭取到了主動權!

在項羽稱王后,蕭何力勸劉邦接受分封去漢中收買民心,納賢才,並極積向劉邦推薦韓信,在楚漢爭奪戰中,劉邦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全是蕭何從後方源源不斷的給前線送來將士和糧草,另外蕭何自從跟隨劉邦起兵時,在整過奪取天下時沒有一點點想背叛劉邦的意思,如果有一點點私心,蕭何在後方無論糧草或者是兵源供應不上,劉邦在前方早己支撐不下來了,所以劉邦對蕭何過高的評價是值得的!

我們再來說一說韓信對劉邦的貢獻,

劉邦被困漢中,韓信千里來投,首先給劉邦在漢中訓練了一批能征善戰的良將和兵馬,又設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奇謀,出漢中,定三秦,在潼關、首戰魏豹,平定魏國,代地歸漢、又戰趙軍,招降燕國,水淹楚軍,垓下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迫使項羽烏冮自刎,要說劉邦的天下是韓信打下一大半也不為過,被劉邦說擁有天下是擁有韓信才有的,並不是虛言。

我們再說一說張良對劉邦的貢獻。

在楚王對項羽和劉邦說誰先攻入咸陽,就封誰為漢中王時,劉邦為了搶時間在打敗南陽守軍大勝之後,決定放棄南陽,乘勝追擊,關鍵時刻張良主動勸諫,以“招降"的方式和平解決了南陽,消除了西行入關的後顧之憂,在攻取嶢關時,劉邦急於進入咸陽,竟打算用自己的兩萬人馬與秦軍死磕!

張良力勸他先行賄,再利用秦將的懈怠搞突擊,憑藉張良的計策,劉邦才能順利進入咸陽,

劉邦進入秦宮後眼花繚亂,心裡琢磨著想在宮中留宿,張良和樊噲力勸劉邦還軍霸上,避免了自己被楚王和項羽的猜疑!

劉邦入關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兵封函谷關,企圖稱王關中,引得項羽震怒,張良隨機應變以一個“騙"字幫劉邦成功脫險“鴻門宴”!

在進入楚漢攻堅戰時刻,張良力陳"八不可”,並及時承諾分封秦以前的六國,國君後裔,維護了內部團結,

韓信攻佔齊地後求封"假齊王",劉邦大怒,張良和陳平聯手進行了及時勸解,鞏固了劉邦和韓信彼此之間的信任,

彭城大敗後,張良適時讓劉邦重用韓信,拉攏彭越,策反黥布!

鴻溝議和張良和陳平力主乘勝追擊,劉邦採納了倆人的意見,在追擊過程中,曾受阻固陵,此時張良建議劉邦趕緊加封韓信、彭越的封地,誘使二人全力出兵,合圍項羽於垓下,最終戰勝項羽,張良是大漢建立過程中不折不扣的功臣。

所以劉邦在慶功宴上說:自己擁有天下,是擁有了蕭何、韓信和張良,才擁有的天下一點也不為過。


司馬小絹


劉邦之所以這麼說,是有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在裡面。

第一,團隊搭建。

團隊建設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基於架構搭建之後的事無鉅細,都是由各個環節去完成的。而劉邦這個架構的完美搭建也是因為蕭何、韓信、張良等人在其中穩固並積極參與的結果。

第二,團隊發展。

團隊搭建完成後,團隊的發展需要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規範,就像一個循環系統,要保持生存,就得有合理的循環,而這個循環系統的運行,除了與參與循環的人有關,也與強有力的中心人物有關,就像人體循環系統一樣,各個器官正常了,這個循環才正常。而蕭何、韓信、張良等人,在系統搭建與完善和正常運行方面的確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團隊成熟。

團隊成熟的標誌就是經過團隊的運轉,已經達到了一種平衡,各個位置都循環正常,也就是說,循環成了一種閉環系統。

既可以自愈本體,又可以抵禦外界侵襲。這個時候,在某種程度上,系統需要更新一些老的循環系統,特別是那些高危狀態,隨時可能崩潰的系統,用新的有活力的系統去替代。因此,不管蕭何、韓信、張良在系統建設初期的功勞多大,在系統成熟之後,總會被列為高危系統,排除或者削弱功能,直到能夠維持系統整體平衡為止。

所以,自古以來,什麼帝王術?什麼厚黑學?實際上都是天道之下的小道而已。順天應命者活,逆天而行者滅。


小蚊子的逆轉日記


劉邦戰勝項羽後,“置酒洛陽南宮”時,請部下暢言他何以得而項羽何以失天下。高起和王陵認為:原因在於劉邦雖“慢而侮人”但“與天下同利”,項羽“妒賢嫉能”不肯封賞。

劉邦肯定了他們的說法,但明確指出他們“知其一,未知其二。”他道: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難比張良;論“鎮國家、撫百姓”使搞好後勤,他不如蕭何;論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他遠甚韓信。而他能奪取天下,就在於他善於使用這三大人傑。

劉邦說這番話的目的,在於與項羽對比:“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漢書》載:“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足見其善於傾聽他人建議。毛主席評價:“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所以,劉邦說這番話,就是反襯項羽剛愎自用失天下。


2許雲輝


從客觀事實來講,劉邦說的一點都不假,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確實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他確實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他確實不如韓信。

而作為一個混混出身的皇帝,幾十年的摸爬滾打,早就成了人精。籠絡人心的手段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抬高別人,貶低自己,從而讓下屬死心塌地跟隨自己,這種方式直到現在依然實用。

個人認為劉邦此舉未嘗沒有平衡集團內部勢力的心思,蕭何從老家跟隨劉邦打天下,屬於元老派。張良是六國遺老,後來加入劉邦,屬於六國派。韓信是底層士兵爬上來的,沒有任何背景,屬於少壯派。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海洋望星空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在垓下消滅項羽後,天下已定,君臣同慶。是年5月,劉邦在洛陽南宮與群臣宴會,他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得天下,項羽為什麼失天下?”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僅劉邦君臣在琢磨這個問題,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也一次又一次地思索它。不論是出身和影響,還是勇武和實力,劉邦都不能與項羽相比。但最後劉邦勝了,做了皇帝;項羽卻敗了,自殺烏江邊。這是為什麼?聽了劉邦的問題後,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忌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備英明,有自知之明,稍加思索後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話很有見地,這裡他道出了劉項成敗的一個關鍵點:能否識人,是否善於使用人才。劉邦是廣羅人才,知人善任,靠眾人智慧集聚團隊力量爭天下;項羽是靠一人之勇,不信任手下人,愛生疑忌,“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致使許多人才都離楚歸漢,如韓信、英布、陳平等。高起、王陵說的劉邦“與天下同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劉邦具有重民思想,注意爭取人心,約法三章。而項羽殺人如麻,酷似亡秦,老百姓不願親附。另外,劉邦有富庶的關中為根據地,蕭何為其留守,補充兵員,輸送糧餉,使其能夠屢敗屢戰;而項羽沒有鞏固的後方,其糧道常被彭越切斷。最後,劉邦與項羽二人的性格及道德、價值標準也影響他們的勝敗。項羽性格直率,思想簡單,比較講信用,雖然不讓劉邦做關中王,卻也不敢徹底違反懷王之約,故將關中的一部分地方封其為漢王,鴻溝盟約後立即東歸,對戰爭有急躁情緒,或“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劉邦則恰好相反,敗而不恥,盟而無信,甚至戰敗後為了輕車逃得快,把兒女們從車上推下。

綜上所述,劉邦擁有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固然是奪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是“高明的政治家”,一是“政策對頭”,二是“用人得當。同時劉邦的對手項羽“非政治家”,充其量只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軍事統帥,他不識不用范增、韓信等優秀人才,不是一統天下做君王的材料。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從另一個角度講,其實劉邦告訴大家,是我用對了你們!

秦朝末年,大秦帝國一夜之間四分五裂,天下大亂,無數英雄豪傑都想在這個亂世分得一杯羹,大家爭得你死我活好不熱鬧。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最終這片江山,卻落到了曾被人視為流氓的漢高祖劉邦手中。

說到劉邦此人,許多人都心中有所不屑,認為他就是一個流氓小人。但是不管怎麼說,成王敗寇,只有勝利者才有權利站在高處書寫別人的一生。不得不說,劉邦作為一個君王,他是成功的。

對於劉邦之所以能夠最終站住腳跟,建立漢朝,其中也是有幾點經驗可以總結的。

劉邦自己也曾說過,他認為自己能夠在這場角逐中勝出,主要是得益於他善於用人。雖然他在統籌全局上,不如他的謀士韓信,蕭何,張良等人,但是他懂得運用他們,發揮出他們的優勢,將他們安排在最合適的地方。

當然這是後話,還有一個前提便是,他得有才可用。那麼劉邦是怎樣吸引住人才的呢?

一般來說,籠絡人才有幾個方法,最常見的是威逼利誘。要麼許以好處,要麼用權勢相壓。又或者可以是人才之間相互舉薦。

在三國中,許多能人志士都是互相舉薦,而被重用的。

最後一個就是個人魅力了,能夠讓人才忠心為你,這絕對是個人魅力的體現。

這時有人便會說到,劉邦這個流氓無賴哪裡有什麼魅力呢?其實關鍵的原因在於劉邦有著卓越的交際手腕,懂得搞好人際關係。

用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劉邦,他這個人整天好吃懶做沒個正事,簡直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但是劉邦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善於與官僚打交道。當時的蕭何便是被他所吸引。認為他是一個能做大事的人。

當然,真正讓這一幫人最後願意追隨他,還是得益於一件事,那就是他是釋放驪山犯人。

正是那一次起義,才讓劉邦真正的走上了爭權的道路,當時沛縣的精英團體都推舉劉邦做帶頭人,其中就包括蕭何等人。

擁有一幫擁護者的劉邦,運用他卓越的交際手腕,最終在這場英雄逐鹿的時代,為自己開闢了一片天地。

所以簡言之,劉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皇帝,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善取人才,二是善用人才,只有做好這兩點,才能一往無前。


晉運達人


慶功宴上劉邦為何說自己得天下,是因為擁有蕭何、韓信和張良?

我的回答是:

這是因為其一、劉邦得天下的自身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善於審時度勢,收買人心,網羅能人異士,巧於應變。他勝不驕,敗不餒,具有很強的韌性精神。然而,人們認為他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劉邦有一套駕馭將帥謀臣的用人之術。劉邦這樣說正是他這種優良個性的展現與證明。

其二、蕭何、韓信和張良三人確實在幫助劉邦奪取天下中起了重要作用,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被譽為“漢初三傑”。正因為如此,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三、看一下這三人的簡要歷史評價:

1、蕭何。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

蕭何出生於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東護城河西岸,現蕭何宅遺址尚存。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歷史評價蕭何是一代名相,治理政績打破了人亡政息的慣例。他的繼任者曹參對蕭何生前制定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民安。以至於這段膾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蕭規曹隨”。由此可見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麼卓越!提起蕭何,就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韓信這位曠世帥才由於被劉邦大材小用地當作倉庫管理員使用,被氣得不辭而別,後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的千古美談。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后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這就是令人感慨萬千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的來歷。雖然縱觀蕭何的一生,這個不仁不義的汙點也許可以算作瑕不掩瑜,並不能動搖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但汙點畢竟是汙點,與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完人標準相比較,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2、韓信。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吳起,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已失傳) 。

韓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南焉鄉高壁村的高壁嶺山的“山西韓信墓”;二是,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鎮新農村的“陝西韓信墓”;三是,淮陰的“江蘇韓信墓”。

3、張良。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為漢初城父(安徽亳州)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潁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華軍abc


漢高祖劉邦確實說過這樣的話。

漢元年五月,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其間他問道:"大家要暢所欲言,請說說我為什麼得天下,項羽為什麼失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說:"那是因為您雖然慢而侮人,卻能及時捨得封賞,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卻不捨得封賞功臣。"

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幃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老實說,劉邦就是劉邦。這一段話是他剛剛得到天下時說的,充分表現了劉邦的英明睿智。他能得天下,絕非偶然。

那麼劉邦口中的三傑,究竟都有哪些具體的貢獻呢?

一,張良。


張良給劉邦的貢獻主要有三條

1,鴻門宴救劉邦。項羽要發兵剿殺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是好朋友,怕張良受害,給張良報信,劉邦因此得知,又通過項伯勸說項羽,使項羽未發兵而設鴻門宴。張良與項伯又在宴會上佐助劉邦,使劉邦轉危為安。

2,勸諫劉邦不分封諸侯。劉邦與項羽相持時不利。有人出主意,要劉邦刻印,分封六國諸侯,以爭取他們援助。張良堅決反對,認為那樣,人才將士就要被六國分走,無法再爭奪天下。

3,最後擊項羽。劉邦和項羽在鴻溝簽定和約,項羽撤軍。劉邦聽張良和陳平計策,追擊項羽軍,調令韓信、黥布和彭越三家軍。三家軍沒來,劉邦被項羽擊敗。劉邦問策於張良,張良要劉邦對韓信、黥布、彭越三人裂土封王。劉邦照辦了。韓信等三人果率軍來,合擊並滅亡了項羽。

以上三件事,每件事都關係劉邦事業的成敗。張良籌劃之功,確實非同尋常。

二,蕭何


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蕭何一直坐鎮關中,負責為劉邦籌集糧草和兵源,成為劉邦的總後勤部長。在這期間,為了消除劉邦的疑心,蕭何令宗族中的數十人都去了前線。平定天下後,劉邦力排眾議,把蕭何定為開國第一功臣,並封其為丞相。

三,韓信。: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領一支軍抗戰項羽,而令韓信獨領一支軍討伐六國諸侯。

韓信用兵如神,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先後滅魏、取代、降燕,破趙、平齊,並殲滅以龍且為首的二十萬援齊楚軍,最後在垓下,指揮數十萬大軍圍殲項羽集團。

毫不誇張地說,劉邦打天下,在軍事方面,韓信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以上便是劉邦南宮置酒論三傑的由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蕭何,總理事務,源源不斷供濟軍需。

張良,足智多謀,運籌口口決勝千里。

韓信,能征善戰,英勇殺敵所向披囗。

劉邦,得此三傑,江山一統皆大歡喜。

注,口為想不起來三字,請圈友填空

😡😡😡😡😡😡😡😡😡


周翼騰空


從另一個角度講,其實劉邦告訴大家,是我用對了你們!

秦朝末年,大秦帝國一夜之間四分五裂,天下大亂,無數英雄豪傑都想在這個亂世分得一杯羹,大家爭得你死我活好不熱鬧。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最終這片江山,卻落到了曾被人視為流氓的漢高祖劉邦手中。

說到劉邦此人,許多人都心中有所不屑,認為他就是一個流氓小人。但是不管怎麼說,成王敗寇,只有勝利者才有權利站在高處書寫別人的一生。不得不說,劉邦作為一個君王,他是成功的。

對於劉邦之所以能夠最終站住腳跟,建立漢朝,其中也是有幾點經驗可以總結的。

劉邦自己也曾說過,他認為自己能夠在這場角逐中勝出,主要是得益於他善於用人。雖然他在統籌全局上,不如他的謀士韓信,蕭何,張良等人,但是他懂得運用他們,發揮出他們的優勢,將他們安排在最合適的地方。

當然這是後話,還有一個前提便是,他得有才可用。那麼劉邦是怎樣吸引住人才的呢?

一般來說,籠絡人才有幾個方法,最常見的是威逼利誘。要麼許以好處,要麼用權勢相壓。又或者可以是人才之間相互舉薦。

在三國中,許多能人志士都是互相舉薦,而被重用的。

最後一個就是個人魅力了,能夠讓人才忠心為你,這絕對是個人魅力的體現。

這時有人便會說到,劉邦這個流氓無賴哪裡有什麼魅力呢?其實關鍵的原因在於劉邦有著卓越的交際手腕,懂得搞好人際關係。

用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劉邦,他這個人整天好吃懶做沒個正事,簡直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但是劉邦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善於與官僚打交道。當時的蕭何便是被他所吸引。認為他是一個能做大事的人。

當然,真正讓這一幫人最後願意追隨他,還是得益於一件事,那就是他是釋放驪山犯人。

正是那一次起義,才讓劉邦真正的走上了爭權的道路,當時沛縣的精英團體都推舉劉邦做帶頭人,其中就包括蕭何等人。

擁有一幫擁護者的劉邦,運用他卓越的交際手腕,最終在這場英雄逐鹿的時代,為自己開闢了一片天地。

所以簡言之,劉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皇帝,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善取人才,二是善用人才,只有做好這兩點,才能一往無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