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山问碑——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

永乐四年(1406)9月,当内阁首辅、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从巨大的碑身上缓缓地下来后,雄心勃勃、满怀欣喜地向同来察看验收的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内阁成员胡广、翰林学士侍讲内阁成员金幼孜一挥手,下山进城,向永乐皇帝报喜去。经历13个月打拼的“神功圣德碑”雏形已定,战绩辉煌,天下无双。

汤山问碑——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

令人想不到的是随着三位学士的离去,背影在阳山的山凹里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漫山遍野的铁锤敲打的嘈杂声,一下子停止了。往日松树下,那帮凶神恶煞的太监们不见了,征召来的工匠们不见了,唯有新撕开的阳山南坡上,赤裸裸的巨石在阳光下,显得狰狞而恐怖——“神功圣德碑”——阳山碑材,仿佛在向天、向地、向人在诉说着什么!

这巨型“神功圣德碑”,碑座、碑身、碑额树起的总高度达78米,是现存明孝陵四方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度的近9倍。碑座三面已与山体凿离,仅北面与山体相连,底部已开凿,但未贯通。碑额四面已完全与山体凿离,并留有石牙14颗,底部已近开通,已初见雏形。碑身三面已与山体凿离,唯东端与山体连接。北面与山体相距仅2米左右,岩石壁立,形成人工开凿的一线天,底部已基本凿通,仅留下两个支撑点支撑。

汤山问碑——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

碑材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经历600年的风雨侵蚀,只有碑座南端已显风化,其它均是完好无损。也许那块风化的部位,就是这块碑想开口说话的地方,想问天问地问你我,这是为什么!现存明孝陵四方城的石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所建,碑身高6.7米,龟趺高2.17米,总高8.87米。额书“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2746字,是朱律亲自撰文手书。此碑即是阳山碑材的缩小版,仅为阳山碑材的九分之一大小。

为何突然停了下来?据多方史志文献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碑重难移。卧立的三块碑材,除碑座开凿工程较大外,碑身和碑额的工程量已不大,粗坯已近完成。最后停止开采,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碑重难移。碑材为皇陵所用,之前应该有方案,但如何考虑和解决运输问题,后人很难揣测。

汤山问碑——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

本地传说方法有二:一为开挖河道,直通紫金山麓,采用河道运输。二为修建大道,冬季泼水成冰,铺设滚本,用人工牵引滑行。不论何种方法,运动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碑都将是十分困难的。即使现在科技水平发展之高,也很难运输此碑,当事人是怎么考虑的!

本地有一首祖传留下来的民谣:“东流到西流,锁石到坟头。东也流(留),西也流(留),锁石锁坟头。”(东流、西流、锁石、坟头都是附近的村庄名称)。碑材被锁石锁在坟头,成了块死石,永远也出不来了。据传,民谣是周颠散布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曾被周颠戏弄过,永乐皇帝听说后,因而停止了开采。

汤山问碑——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

另一方面是阳山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被放弃,与朱棣意欲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永乐三年秋八月,命凿碑材;永乐四年秋七月,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春二月,帝巡幸北京;永乐八年冬十月,帝还南京;永乐十一年春正月,帝巡幸北京;永乐十四年冬十月,帝还南京。此时永乐皇帝已把精力投入新都城建设和繁杂的巩固政权的工作上,而对于南京诸事,再无精力处理。随着内部矛盾的缓和,永乐皇帝根基渐牢,“颂扬”工程的政治意义渐淡。

阳山碑材,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到底为何!只有永乐皇帝自己能够回答。其实,世间万物,阴阳协调才会自然和谐。如此巨大的阳山碑材,你就是叱咤风云的朱棣又能如何!再阳刚,用力过猛,也会阴阳失衡的。陌山碑材,天字一号工程,也是只能成为烂尾工程!

汤山问碑——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历经60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屹立在阳山向阳的山坡上。2003年,旅游部门在保护区范围内,盖起了仿明建筑群,建起了明文化村,成为南京东郊风景区重要景观之一。当你进入明文化村,迎面就是“阳山问碑”四个大字,让你去品味曾经滥用民力过猛的铁证,大明王朝遗存的巨型奇葩,这也是别处难觅而令人振撼的遗存,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2005年4月29日,阳山碑材被列入吉斯尼世界之最记录。2007年,阳山碑材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