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記》裡沒有記載兵馬俑?

愛--雨天


如果我也引經據典的回答,會很長很長,所以我就大白話的講了。

大秦帝國是崛起與戰國時期,到了秦始皇時才到了最巔峰時期,始皇帝一國之力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周朝末期以來的分封割據的局面,設立郡縣制,又書同問車同軌,可謂神明一般的人物,所以大王的稱呼已經不能來稱呼他,他自認功改三皇五帝,所以簡稱皇帝,意思或許是他們的功勞加起來還沒有他的大。

即使統一了全國,大秦境外還有匈奴為患,所以始皇帝有築長城,御匈奴。而這些都是需要人的,始皇帝修建秦始皇陵用了三十餘年,可謂是沒有統一六國時,就已經開始修建自己的墳墓了。

現在從各種報道中可以看出,古代的貴人,特別是有權有勢的人死後怕別人盜墓,都在修建的時候做了防範準備,而秦始皇更是功改三皇五帝,怎麼會不防範呢?

修建的時候沒有統一六國,那就可以派遣這些修建始皇陵墓的人上戰場,後面再招新人或降兵繼續修,每個人都不會從開始修到最後,都只是修建一部分,就去了戰場,統一了六國,降兵多了,就擴大修建規模,修到一定規模就去抵禦匈奴,為什麼到二世皇帝胡亥投降也不見和匈奴作戰的大軍回來救援,那或許就是始皇帝的命令:一出咸陽始皇陵,終身不再返大秦。

這也造就了大秦帝國再始皇帝隕落以後,迅速滅亡的緣故,正所謂,最巔峰時滅亡。

如果始皇帝沒死,天下誰人敢反,不要忘了始皇帝是殺出來的,是滅六國而建的大秦帝國。

大將蒙恬還在,王翦也在,就憑陳勝吳廣的農夫,怎會有星火燎原的氣勢。

扯的遠了,再回來說。

雖然修建始皇陵的人多,怎麼架得住古代戰場,那是用命填出來的勝利,即使僥倖活了下來,諸君不要忘記了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焚書坑儒,燒掉了書籍,埋掉的是術士,但對始皇帝有威脅的估計這時也活不了。

就算這些都能躲過,那還剩下多少人呢?

三個? 五個?還是十個?百個?

不要忘記那是什麼時代,冷兵器時代,封建奴隸社會,沒有電,沒有紙,大多還都是文盲,就是有識字的,那也是古文字,這些因素再加上,留下的隻言片語還有多少呢?

史記,是司馬遷在公元前104年開始寫的,而距離修建秦始皇陵已經過去了大概100多年了,古代的壽命很短的,這或許是四輩人,也或許三輩人了,即使最長壽的人,也是兩輩人了,司馬遷如何找到那些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呢?

這些因素下來,在沒有發現秦始皇陵墓前,即使知道有陵墓,誰會知道有多大的規模,有什麼東西呢?


八零後愛做夢


1973年,臨潼的幾位農民打井時,無意間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坑,揭開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還成功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既然這麼重要的東西,司馬遷在《史記》中怎麼沒有提及呢,要知道,司馬遷生活的年代,距離秦始皇陵墓修建時間僅僅過去了百年而已。按道理,連三皇五帝都知之甚細的司馬遷,沒有理由不知道兵馬俑坑的存在

有人說,是因為皇陵的修建工作是國家的秘密,最後連參與修建的工匠都被殺害了,以防止秘密外洩。這樣的說法純屬胡扯,且不說七十萬參與修建的人殺得完嗎,再說那麼高大的封土堆就矗立在那,誰不知道那是什麼呢,而且司馬遷關於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也被現代考古探測儀器所證實地宮中確實含有大量水銀,既然司馬遷連最核心的地宮裡的情況都有所瞭解,陵墓外圍這麼大規模的兵馬俑坑怎麼會不知道呢?

看來,秦陵兵馬俑沒能寫入司馬遷老爺子的《史記》是另有隱情了。我在想,如果換做是我,身處當時司馬遷的位置,我會在《始皇本紀》中記載兵馬俑坑嗎?一定不會的,因為兵馬俑坑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相對於整個秦陵也僅僅是外圍的一處陪葬坑,並沒有那麼重要。

《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從司馬遷這段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文字裡,不難看出是完全針對陵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就棺槨所在位置地宮的描述。但是我們知道整個秦始皇陵的範圍大概56平方公里,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就有400多個,而兵馬俑坑只是這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而已。

對於司馬遷而言,《史記》是一部貫穿上下兩千多年的紀傳體通史,秦始皇雖貴為千古一帝,也不能讓司馬遷在記述秦始皇陵時面面俱到,將僅僅是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兵馬俑坑單獨記述下來。要知道,古人在寫東西時總是惜字如金,不像我們總是囉裡囉嗦的,司馬遷對秦始皇陵地宮的描述,就已經足夠說明秦始皇陵的情況了。

在今天看來,兵馬俑坑是國家文化的符號,是我們瞭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窗口,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圖騰,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到秦陵來一探究竟。

但是兵馬俑這種陪葬形式在當時的王侯貴胄陵墓中非常常見,只是秦陵的兵馬俑規模更大,氣勢更宏偉罷了。我們知道從商周早期,存在大量的活人殉葬,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不人道和殘暴的陪葬方式到戰國後期基本上被廢除了,進而改變成用陶俑代替活人的方式陪葬,在目前挖掘的秦漢時期的王侯墓葬裡基本都發現了陶俑像。

所以,我們現在認為十分重要的兵馬俑坑,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陪葬形式,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司馬遷又有什麼理由大書特書呢!


吐糟生活


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裡沒有記載兵馬俑,現代人看起來似乎很驚訝,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是一種以當代觀念揣測古代社會的典型表現。兵馬俑遺址確實很宏大壯觀,也代表了秦代燦爛的文化,可以看作一個歷史的活標本。但是,這些稱呼與榮譽都是建立於當代社會的。

類比一下,就如同我們認為中國古代一些技術很高明,原因在於它們已經失傳了,但是在古代工匠眼裡卻是習以為常的。司馬遷《史記》的編撰體例,包括了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側重於政治興衰,兼顧社會生活。

秦始皇兵馬俑屬於帝王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內容,在敘述體例上與既定的書寫體例不合。我們觀察整個史記的書寫結構,言辭精煉,基本沒有涉及到哪個帝王陵墓裡具體陪葬了什麼物件,最多指出葬於何處。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司馬遷不會單把兵馬俑寫進去,以免顯得很突兀。有人說,漢代人或許不知道秦始皇使用兵馬俑,這就是笑談了,修煉陵寢是一個浩大工程,幾十萬人參與,修築時間長達39年,是無法做到完全保密的。

雖然司馬遷所在的時代距離秦始皇時代相隔100多年,但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存在,我堅信漢代貴族是知曉的。只不過在那個時代,以陶俑殉葬陪葬,可能人們覺得不以為奇吧。更為直接的是,秦末天下大亂,項羽攻入關中後,部下曾經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將地面建築焚燬,並挖掘了帝陵,大火燒焦了不少兵馬俑。

現代考古學家發現,一二號坑都有木炭遺蹟。這充分說明,秦末見過兵馬俑的人就不少,不可能才過100年就被徹底忘記了。


秦右史


《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這樣記載了始皇陵墓: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通篇看來,其中並沒有關於兵馬俑的記載,別說記載,就連提都沒有提,一個字的篇幅都沒有佔,司馬遷到底是不知道里面有兵馬俑,還是故意沒有記載?我想,應該是故意沒有記載。那麼為什麼司馬遷明明知道有兵馬俑卻不記載呢?其實用身臨其境的方法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問題很簡單,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分析。



第一,司馬遷不知道兵馬俑的可能性極小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一書,走訪各地,做了極為詳實的調查和筆記,既然在《史記》裡面有對秦始皇陵的記載,那麼司馬遷多少是要了解一些相關的事情的。

而且我們看《史記》上面的記載,基本上都是對秦始皇陵一個大略的描述,而且是最最核心的描述,既然司馬遷連最核心的地方都知道這麼多,那麼不知道兵馬俑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司馬遷知道,但是沒有寫進書裡。



第二,為何司馬遷故意不記載兵馬俑

其實這個問題只需要身臨其境的想一下就明白了,《史記》一書記載了哪一段時間的歷史?從三皇五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而《秦始皇本紀》僅僅是全書一百多篇之中的一篇而已,留給一個秦始皇陵的描述篇幅能有多少?能夠提幾句就已經很不錯了。

再者,秦始皇陵現在科技探明的面積大概有五十多平方公里,各種各樣的陪葬坑有四百多個,而兵馬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幾個,雖然我們現在看來兵馬俑算是世界震驚的發現,並且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在當時司馬遷看來僅僅是秦始皇陵眾多陪葬坑中的幾個而已,就連出現在《史記》這部皇皇鉅著中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之中,僅僅是描述了秦始皇陵最核心的部分,至於其他四百多個陪葬坑,總不能一一去介紹,如果這樣的話就主次顛倒,太浪費篇幅了。

其實我們永遠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衡量古人,讓全世界感到驚豔的一些古代的發現,比如兵馬俑,可能在秦漢時期只是普普通通的幾個陪葬坑,然後裡面有一些兵俑而已。


曉天講歷史


史記裡面確實是隻字未提兵馬俑,所以才有一些結論說兵馬俑是秦宣太后的兵馬俑。

《史記》中原文記載的秦始皇陵: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沒有記載我覺得有以下兩個理由:

1、當年秦宣太后把持秦國朝政,在秦國影響力很大。臨終之時下令讓身邊的近臣為她殉葬。當時她的兒子秦昭王為人仁厚寬容,沒有答應母親臨終的要求。可是作為兒子,他深知母親一生心念迴歸楚國故里,作為人殉的交換,秦昭王令工匠用陶俑製作了整整一個送行軍隊,包括輜重車隊,陪葬在母親陵寢旁,以此象徵送母親迴歸楚國。所以也許兵馬俑真的就不是秦始皇的。

2、我覺得沒有寫大概是因為秦始皇陵有四百多個陪葬坑,司馬遷沒辦法一一去介紹,如果這樣的話太浪費篇幅了,你們覺得呢?


長安城不良人


關於史記

史記是司馬遷在秦朝之後一百幾十多年寫的,也就是說司馬遷和秦朝就不是一個年代,怎麼可能知道秦朝當時真實的事情,史記記錄了司馬遷打聽到的、別人說的、漢朝寫的、司馬遷自己悟的,我們為司馬遷為記錄歷史的認真由衷敬佩,但畢竟距離秦朝真實的情況不可知,還需要考究證實。即便把司馬遷放到秦朝那個朝代,古代不像現代的網絡信息社會,一個人怎麼能知道一個國家的大小事情,所以史記只能作為了解歷史的一個參考。那為什麼司馬遷不去看秦史?因為秦史、秦朝國家資料和其它秦典籍被項羽帶兵燒燬了。還有人可能要說,漢朝對秦朝和秦始皇的評價就不可信嗎?你想想,起義的人肯定要說他要打倒的朝廷是暴君、是惡魔、是暴政等等,自己才能名正言順的代替之,否則,自己又憑什麼起義?所以造反也罷起義也好,只有完全的否定秦朝、秦始皇的一切,盡一切可能醜化妖魔化秦朝和秦始皇,秦末的起義才出師有名。所以漢朝當權者對秦朝和秦始皇的評價可信度可想而知。不僅漢朝的評價不可信,而且自漢始,開始抹黑秦始皇,利用朝廷國家公器宣傳抹黑秦朝和秦始皇,後面的朝代一個比一個距離秦朝的年代久遠,不知實情,沿用漢朝的抹黑定論,有的會添鹽加醋,誰也不會為一個末了的朝代和人去平反。

項羽造反帶兵打仗,是報私仇,這個私仇就是為在統一中消失的楚國和戰死沙場的人報仇,心中並無治國思想,項羽非常殘暴。

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肆無忌憚的放火,打仗勝了,還大肆放火,可想而知項羽有多殘暴沒有人性,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蒐集寶物美女準備回江東,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於是不聽。那人又說,都說楚人性情殘暴,果然是這樣。項羽聽到後,把那個人殺了。自古至今打仗勝利了仍放火燒燬京城、燒殺搶掠的能有幾人!

項羽帶兵火燒咸陽城、阿房宮,導致秦國曆史記錄、各種文化典籍、先進的軍事資料等無數的財產化為灰燼,足以說明項羽的破壞力,秦國統一,也沒有燒各國文化歷史典籍,所以,為了統一,秦國也為此付出了毀滅性的代價,導致記載大秦帝國的真實歷史很少,大秦帝國最大的劫難,不在亡國,而在項羽屠殺咸陽、火燒咸陽城和宮殿,燒燬的不僅僅是建築,還有寶貴的幾百年秦國的歷史文化和文明。致使自漢起後世子孫總在輿論導向中說秦始皇的壞話,後世子孫的評價,總沒有秦始皇兵馬俑有說服力。

咸陽城、阿房宮等被項羽殘暴燒燬後,劉邦建立漢朝無奈只能在咸陽東側建立新城,就是長安城。

秦始皇兵馬俑是大秦帝國寶貴的實物,看到他,人們可以瞭解一些大秦帝國的真實歷史,而不是道聽途說。

無論是保存一個人不讓他腐朽,還是保存一個國不讓他敗亡,還是保存一座古城不讓他消失,還是保存文化、科技、歷史的書簡不讓他受到人為破壞而被燒燬,等等,都太難了。兩千多年的時間,不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東西都會風化,單憑人為有意的燒殺搶掠,任何東西保存都非常艱難。

秦始皇是想讓秦國的軍事理論、排兵佈陣和實現了大統一的秦國軍隊得到永恆,那時沒有照相機,沒有錄像機,只有做成兵馬俑埋在地下,使大秦帝國得到永恆。

事實證明,秦始皇的做法是對的,不然,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又從哪裡去了解真正的大秦帝國,道聽途說的評說還是沒有實物更有說服力。

今天,應該好好保護秦始皇兵馬俑和秦始皇陵,防止被盜,防止盲目挖掘研究而使文物遭到無法恢復的破壞,秦始皇兵馬俑和秦始皇陵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是無價之寶。我們應為子孫後代保護好這些無價之寶。


大秦老秦人


兵馬俑在現代人的眼中,堪稱奇蹟,但這並不能成為中國古代官方史書記錄它的理由。相反,不記錄它的原因反而很多:

一、古代中國史書的作用,主要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重點記錄前朝對國家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人或事,用以警醒本朝及後世。各種技術、物件,在當時看來則屬於“奇技淫巧”,只有在必要時才會提及,比如為了描繪攻城戰之慘烈,會捎帶提到雙方所用的設備,但並不會仔細描述。

此外,中國古代的技術主要是通過工匠代代相傳,並沒有用文字記錄的傳統(手藝人基本不識字),《天工開物》這種技術類書籍,在經歷了經濟高度發達的宋、明兩朝才出現。所以,古代戰爭中,獲勝一方經常會搶奪對方的鐵匠、織工等技術人員,因為這類熟練工,在當時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所以,《史記》這一官方史書,不會特意描繪兵馬俑這種當時最基本的喪葬用品。

二、活人陪葬尚且很常見,陶俑更不值一提

在中國古代,活人殉葬,即人殉的做法持續數千年,直至唐宋時才較為少見,但在明、清時再度死灰復燃。秦始皇下葬驪山之時,“後宮無子者,皆令從死”,沒有生育的後宮嬪妃,全部陪葬,這在當時的史官看來尚且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相比較之下,做一些士兵造型的陶俑,在地下陪伴皇帝,這已經屬於更加尋常的舉動了,毫無記錄的必要。

三、史書中詳細記錄帝王陵墓中的物品,並不道德。

中國的觀念中,死者為大,就算記錄平常百姓的陪葬品,既不禮貌,也有誘導賊人盜墓的嫌疑。對於歷代帝王的陵墓情況,那更加不能提及過多。不然,人終有一死,在當朝帝王、文武官員看來,自己百年之後如何安心?

其實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情況,史書中已經算提及過多的了:“奇器珍怪,徙藏滿之"。這是為了體現秦始皇的殘暴奢靡,誰讓他焚書坑儒,得罪了後世文人。但如果提兵馬俑,那史官就有點變態的嫌疑了。

所以,綜上,司馬遷作為一個道德高尚、極具職業精神的太史令,沒有提及兵馬俑,合乎常理。


正史漫談


哈嘍,大叔讀歷史來解答。

首先大叔要告訴你的是,《史記》是西漢時期的著作,雖然和秦始皇兵馬俑的時期相差100多年,但是《史記》還是以後一些記載,只不過比較少。

《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旨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至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轍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記》中記載在的,是當時所知的在始皇帝墓中主要擺放陣列 ,按照物件輕重順序,一一講述。何為宮殿;即群建築也;何為百官;即文武官員之俑也,兵馬為武官必備,自然就有了現在的兵馬俑。

小編覺得,秦始皇陵現在都還是個迷,古代人又是如何得知呢?而且《史記》中的記載又是參照何文獻?


大叔讀歷史


首先我要告訴你,《史記》是西漢時期著作的,和秦始皇兵馬俑的時期比較近(相差一百多年),況且修建皇帝陵墓修建完成後,工匠們都會被皇帝殺人滅口,所以消息不可能傳出去,可能連司馬遷都不知道有兵馬俑這一回事。(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點就是皇帝陵墓這些都是禁忌之地,史記中不可能記載這些,頂多會介紹皇帝的陵墓有多麼奢華絕不會說陵墓裡邊有什麼,這是禁忌。司馬遷不可能冒著殺頭的危險,去寫這種事情。(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別說司馬遷不知道,兵馬俑沒出土之前,有誰確定兵馬俑這個地下兵團的存在,所以對於《史記》中沒有記載兵馬俑的存在,也是情理之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鵬正


在古代,對帝王葬制的非議簡直是在太歲頭上動土,而司馬遷就樂意這麼做。史記說,秦始皇即位時就開始建造陵墓,可見歷代帝王對喪葬的重視。司馬遷以秦始皇窮盡的奢華警示後人,他詳細地描述地宮中的貓膩,但是他的職業標準也僅限於此。兵馬俑的制度在漢代雖然不盡人意但是不乏奢侈,在漢代諸侯王墓中考古發現的人俑排場也異常盛大。所以司馬遷講述的歷史遠不如考古挖出來的冰山一角,他以史言政的書寫理念也就點到為止而已。諸如兵馬俑之類,不是什麼體制都可以讓個人隨便公開討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