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韋莊(836?——910)與溫庭筠齊名,世稱“溫、韋”兩人的詞都被大量選《花間集》,但韋莊出生比溫庭筠晚30多年。溫屬晚唐詞人;韋晚年入蜀,可算西蜀詞人。韋莊詞風與溫庭筠也有明顯差異,兩家分別代表了《花間》詞的兩種類型。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幼時曾在下邽縣僑居。廣明元年(880)在長安應進士試,適逢黃巢兵入京,身陷亂中。其後長期流寓江南。乾寧元年(894)進士及第。昭宗天覆元年(901),西川節度使王建闢為掌書記。唐亡,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二年後卒於成都。其詞《花間集》選錄48首,今人夏承燾等輯佚,共得54首。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韋莊詩詞意象

清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飛卿嚴妝也,端淡妝也。”指出兩家存在穠豔與疏淡之別。韋莊的疏淡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較少運用詞藻進行鋪陳,意象密度較小。如《浣溪沙》其五: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想君思我錦衾寒。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更漏”“明月”“欄干”“錦衾”“畫堂”等詞疏疏地分散在全篇中,沒有溫庭筠所用詞藻那樣穠麗。景物意象組合自然。這與溫詞詞藻意象之紛至沓來,並經常省略其間的過渡交待相比,疏與密差別表現得非常明顯。二是結構單純,一首寫一事,無繁複重疊之感。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韋莊詩詞意境

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其一)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其二)

詩詞中多有一首之內既寫別離,又寫別後夢境,甚至顛倒時間過程,採取倒敘、插敘、多重迭合等方式,寫得層層疊疊,撲朔迷離。韋莊這兩首《女冠子》將兩事分開,一首寫別離,一首寫夢見,自然疏朗得多。在層次上,兩詞都是先交待時間,接著描繪分別或見面時情景,再寫事後的心情,順時性地依次向前推進,單純有序而無繁複之感。三是自然明朗,直接吐露式的主觀抒情。這方面最為典型的是《思帝鄉》其二:“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韋莊詩詞意境

詞中少女直接表白對風流少年的一見傾心,真切痛快,了無遮掩。這種寫法,已經由淡妝發展到率性不用粉黛妝飾的信筆直書了。以上可見,疏淡是韋詞風格的突出表現。疏淡,或許會流於淺率和徑直無味,但韋詞本身絕無這種弊端。陳廷焯雲:“端己詞似直而,似達而鬱,最為詞中勝境。”(《白雨齋詞話》卷一)著名的《菩薩蠻》5首充分體現了陳氏所揭示的特點。這組詞有自敘身世的成分。韋莊於唐末動亂之際,長期羈留江南,備嘗輾轉流離之苦。其弟韋藹在《浣花集序》中謂其“

流離漂泛,寓目緣情。子期懷舊之辭,王粲傷時之制,或離群軫慮,或反袂興悲,《四愁》《九愁》之文,一詠一觴之作······僅千餘首”雖然是就詩文而言,但“懷舊傷時,離群軫慮”,對其詞的創作也不可能沒有影響。把握這一背景,有助於瞭解韋詞在情感表達上的紆曲抑鬱。

如下圖《菩薩蠻》的兩首: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菩薩蠻》的兩首

兩詞都接近口語,無論獨白或對話,都一任自然。前一首從風景和人物兩方面寫江南風景之令人陶醉換頭處一氣直下,緊承上片說江南之好。但開頭“人人盡說”,點出“江南好”系從他人口中所出,設下伏筆。結尾“未老莫還鄉”,以順承的語氣進行翻轉,反跌出“還鄉須斷腸”的喟嘆,暗示中原戰亂,有家難歸之痛。外在勁直曠達,而內含曲折悲鬱。後一首從“勸君今夜須沉醉”說到“人生能幾何”,情感亦似直線推進但兩次作“”“”二字,表現在無可奈何中勉強掙扎、盡力排遣的沉痛心情,便與淺近的直抒有別。以“風流蘊藉的筆調,寫沉鬱潦倒的心情”(丁壽田、丁亦飛《唐五代四大名家詞》)。這種運密入疏,沉鬱曲折,使韋詞在疏爽之中有其深厚。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詩詞抒情意境

由韋詞之疏秀多主觀抒情,返觀溫詞之穠麗多客觀描寫,通常被認為是詞史上的演進。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韋莊雖然列名《花間集》,卻不屬於“花間派”。但晚唐五代,詞處於初起階段,其時它的主要任務在於建立有別於詩的獨特藝術風格,它有屬於自己的韻律節奏,有著重向人的精神意緒、向細微深曲處發展的獨特走向。就此而論,溫在“

花間”詞人中,是向詞的領域推進得最為深遠的作家。溫詞在聲律方面頗多獨創,變化多端,抑揚宛轉,韋莊對聲律的要求則沒有溫詞那樣嚴格,變化沒有溫詞那樣繁多。在表現人的心理方面,溫詞更為深曲,更為細膩。這些都說明溫庭筠把詞這種文學形式,推進到有其自身鮮明而突出特徵的境地,相比之下,韋莊的詞,沒有溫庭筠推進得那麼深因而儘管韋莊疏淡的風格出現在溫庭筠之後,對下一階段詞風演變有積極影響,但論其本原,卻不是縱深的推進,而是橫向的另一種詞境的開拓。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晚唐五代文人的詞意境

詞史的研究,不應忽視“花間詞”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性,它代表了晚唐五代文人詞總體時代風格,諸家在題材、體制、語言、意境等方面有共同特徵,但彼此間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溫、韋之差,只是“花間詞”多樣性的一種表現。兩人儘管一濃一淡,但至少在詞風婉約、語言與情境豔美上有其相近之點。溫詞之婉約,由其重客觀鋪寫,不多作主觀抒情所致;韋詞之婉約則因其“似直而紆,似達而鬱”所致。陳廷焯雲:“端己《菩薩蠻》四章,倦故國之思,而意婉詞直,一變飛卿面目,然消息正自相通。餘嘗謂後主之視飛卿,合而離者也;端己之視飛卿,離而合者也。”(《白雨齋詞話》卷一)陳氏的分析,非常深刻。除此之外,兩人語言與情境之美,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溫與韋儘管一濃一淡,但語言情境同樣都非常豔美。試看下圖兩首詞: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溫庭筠《菩薩蠻》和韋莊《清平樂》

都是寫相思離別,三、四句的送別場面造語意境非常相似。下片離別之後女主人公孤獨痴迷之狀也比較接近。用語上“玉樓”與“繡閣”“香燭”與“香燈”“明月”與“殘月”“子規啼”與“鶯啼”又可算相當。不同之處在於溫詞側重鋪陳描寫,韋詞側重敘事,溫詞的辭藻密度更大一些。韋詞上片寫離別下片寫別後相思,情事順時展開。

韋莊與溫庭筠的詞,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非常美

相思離別意境

溫詞則首二句和下片都寫相思,三四兩句插入寫回憶中的離別場面,結構上較韋詞曲折。兩家不同,自是“”“”之別,但情思之感人,詞語與意境之美則是一致的。王國維曾將兩人並舉,稱許“溫、韋之精豔”(《人間詞話附錄》);陳廷焯說:“端己詞豔入骨髓,飛卿之流亞也。”(《雲韶集》卷一)王、陳二家儘管在他處曾有溫、韋差別之論,但又一致指出他們共同具有的豔美,所見極是。《花間集序》開宗明義宣稱:“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鮮麗豔美無疑是該集選錄編纂時的首要考慮,而在此前提下,則容許並實際上彙集了眾多詞家各具特色的作品。《花間集》正是以其風格的統一而並不單調,開闢了一種不算過於狹窄,有其持續發展餘地的藝術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