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以赤誠之心戰詭譎,不過是以卵擊石

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是晚唐文人中第一個大量寫詞的人,後人稱他為花間派鼻祖。

何為花間派?花間派源於一本書《花間集》而得名,該書由趙崇祚編輯,於晚唐五代中蜀時期面世。《花間集》收錄了溫庭筠詞曲66首,其語言富麗精緻,擅以寫女性散漫性情,顧影自憐的心理歷程。

從文獻資料看,對溫庭筠的評價貶大於褒,有說他生性放蕩,說他才高身累,說他種種非議。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才子趣聞,屬溫庭筠與魚玄機一段軼事。溫庭筠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為何會受到諸多非議與貶義呢?不如我們從頭說起。

1年少家道中落 顛沛流離

出身顯赫的溫庭筠,祖父溫彥博是隋唐宰相,到了溫庭筠這一輩,不料家道中落。

8歲時(元和十五年),溫庭筠父親逝去,留下母親與三個兄弟姐妹相依為命。唐朝文化開放,女子地位上升,可自由和離、改嫁,不知溫庭筠母親是否動過此念頭。溫庭筠8歲之前受祖輩庇護,過了一段安逸的孩童生活。但年少逝父,家道敗落之象日益顯現,對於未來與生活,小小的他是充滿了迷惘與不安。加之兄弟姐妹多人,看到母親生活不易,作為家中長子,心理徒生擔憂。

好在轉機出現了。12歲這一年,自小體現出文思敏捷的溫庭筠,接受父輩好友段文昌施以援手,隻身前往杜陵,與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結伴讀書。隨後6年,隨段文昌公事調度,從江淮輾轉於荊楚一帶。溫庭筠一直處於流離顛沛的環境,後期溫庭筠詞風細膩哀思的源頭,從此種下


溫庭筠:以赤誠之心戰詭譎,不過是以卵擊石


21歲的溫庭筠,文思天賦初顯,在荊楚結識好友李遠,此時李遠已登進士。溫庭筠內心自是無比豔羨。入仕為官的理想志向,在此時內心萌芽。往後李遠一路高升,官居御史中丞,與溫庭筠的潦倒命運形成強烈對比。溫庭筠身處精英之地,他後期的驚世之舉,與之所處階級氛圍有莫大關係。

古代門庭等級森嚴,男娶女嫁推崇門當戶對,社交往來更是如此。沒落貴族溫氏之後,也不得不在夾縫中討生活。24歲那年,溫庭筠的庇護所再次倒下,段文昌去世。不久後,他也離開了。溫庭筠帶著滿腔出人頭地的願望,奔走各地尋找仕途伯樂,他身上那一抹自卑感似尾巴追著他。

2青年文采飛揚 屢試不第

唐朝文人走仕途,普遍有兩種路徑:一是通過朝臣舉薦上位,二是走科舉之路。

溫庭筠文采飛揚,天賦異稟的他還精通音樂,能逐弦吹之音。在離開荊楚3年之後,他找到機會,先後結識了唐文宗之子——莊恪太子李永,御史中丞裴度,意欲謀求仕途之路。溫庭筠雖然詩詞兼工,天資聰穎,但他並沒有領悟為人處世之道。當時唐朝時局紛變,對於文人生存空間極小,他想走仕途第一條舉薦之路,兩次機會通通被堵死。

次年他參加科考之路,不第。

同年三月,裴度逝去。為感念結識情誼,創作了多首詩詞。其中《中書令裴公輓歌詞二首》那句“從今虛醉飽,無復汙車茵”得以窺見他傷心失望的雙重意思。

28歲的溫庭筠一無所有,空有一身才華。大病一場後,他四處散心,遊江路過江淮,遇到親戚姚勖。姚勖看他散盡錢財,只為尋歡作樂,氣不打一處來,狠狠教訓了溫庭筠,條苔抽打併將他趕出江淮之地。古代當街打人,閒言碎語四處飛,而且姚勖還被氣死了,溫庭筠有才無行的名聲就這樣一路散播。溫庭筠散心不成,身心受辱,一氣之下,將原名溫岐,改為溫庭筠。


溫庭筠:以赤誠之心戰詭譎,不過是以卵擊石

溫庭筠因“江淮受辱”,加之仕途之路不順,抱病家中,積氣難解,於是題詩一首《病中書懷呈友人》,全篇大意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暗諷當權者用人不慎。這是溫庭筠人生劫難的轉折點,此後他好譏權臣的名聲,從此埋下伏筆。

唐847年,溫庭筠再次科考,不第。

這一年他35歲,賦閒之餘,除了撰寫不同題材詩詞,甚至還有小說《乾巽子》三卷,且精通詩詞書法,可謂是全能型文學才子。科考之路不順,他把鬱悶之情收攏,心思鑽營到結識貴人,宰相令狐綯之子令狐滈,與之日夜宴遊。溫庭筠是想通過曲線救國之路走上仕途,反而被好事者坐實了放蕩不羈的性情。

此後,溫庭筠開始脫胎于謙謙君子之風,轉入好譏權貴的形象。屢考不第的打擊,讓他深感懷才不遇,文采過人,讓他成為科考搶手。

3為人天真散漫 不知悔改

古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警示名言。

溫庭筠35歲之後,奔波與潦倒如影隨形,這與他的性格息息相關。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溫庭筠深知無法通過紈絝子弟令狐滈搭上宰相走仕途,心中煩悶之餘,連著兩年題詩譏諷當朝官員,其中嘲諷李德裕,詩集為《題李相公敕賜錦屏風》使其遠貶朝廷中心權力圈子。一時之間,朝中權臣惶惶然。對前朝宰相後裔的寬容態度,轉變為關係漠然,相繼疏遠,遠離其風波避免波及。

溫庭筠這一舉措,實乃仕途大忌。為官之路,拼得是情商,而不是才華。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圈子喜歡隊友互相拆臺。溫庭筠不僅大罵權臣,而且罵的朝權臣有可能是未來仕途上的頂頭上司。他這種不管不顧的真性情顯露無疑,令所有群臣為之譁然,不以為伍。

他性情天真坦蕩,更適合當學士,而不是走仕途之路。未曾入圈子,就已得罪權貴圈子。852年,溫庭筠見杜牧,杜牧對他的才情欣賞有加,他寄去書信,希望杜牧可以引薦。結果就是,毫無結果。當時唐朝政權禍亂,皇帝輪換頻繁,朝野上下危機四起。稍有不慎,輕則被貶,重則被殺。


溫庭筠:以赤誠之心戰詭譎,不過是以卵擊石


因是草根階級,他一直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迫於生計,溫庭筠將才華濫用於為他人當搶手。溫庭筠詩詞才情精妙絕倫著稱,與當世文人李商隱並稱“溫李”;與當時的韋莊,同稱“溫李”。據文獻顯示:溫庭筠每一叉手得一韻,八叉手,即得篇章,且才情斐然,人稱“溫八叉”。

855年溫庭筠為他人屢屢作弊,後東窗事發。面對種種證據,溫庭筠不以畏懼,反而當面直言主考官員太笨,出得題目過於簡單,甚至洋洋得意自己在考試過程,還能給多人寫好答案。主考官氣得差點暈過去,接連被貶。

同年他又一次科考,不第。這一年,他43歲。由於種種為他人作賦的事蹟,已然傳開。溫庭筠被勒令不許再參加科考。這對他而言,無疑於是晴天霹靂。

天真的人容易幸福,有時過於天真,就是不幸了。溫庭筠是個心懷大志的文人,一心想通過仕途,為國家百姓做事,他為人耿直,膽大包天,加之文采斐然,礙於家道中落,活得十分擰巴。在權貴眼中,他是一槓搶,殺人於無形,但在他自己心裡,敢直言不公,才能活得暢快。只是,這暢快,一直受制於人,無形被人利用。

4以赤誠之心戰詭譎 以卵擊石

性格決定命運。856年,溫庭筠迎來人生大劫。

宰相令狐滈為取悅唐萱帝,假手於溫庭筠作詞,並囑咐他不要外說。溫庭筠覺得這是機會,於是大手一揮,這便是傳世已久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總共十四首,均以描繪閨中美人日常生活篇章。其詞風香軟,語音絢麗密集。受後世文人爭相模仿。

唐宣帝龍心大悅,大讚宰相。溫庭筠聽聞後,四處放出消息,他才是菩薩蠻作者。唐宣帝愛才心切,召見了他,給予以肯定。

令狐滈心有不悅,面上不顯。有一次,令狐滈向溫庭筠請教問題,溫庭筠解答後,當面笑說,宰相也要多讀點書啊,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令狐滈面上緋紅,一張老臉下不來臺。這下可好了,溫庭筠得罪了宰相,後面溫庭筠屢次受人舉薦參加題試不過是徒勞,令狐滈公報私仇不予錄取。

關於宰相肚裡能撐船,這種萬里挑一的事例少之又少。為官者,多疑又好面子。溫庭筠與令狐滈的樑子從此結下,後幾年,溫庭筠除了討生活,一有空就題詩罵人,而且罵得全是令狐滈的黨派官員。礙於明面,令狐滈沒有發作。

據資料體現,溫庭筠晚年做了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官。由於經常題詩,諷刺權貴,導致溫庭筠直接被貶。官場黑暗,他看不慣這股風氣,自己解任離開,四處遊歷。


溫庭筠:以赤誠之心戰詭譎,不過是以卵擊石


途徑廣陵,受虞侯所辱。青天白日,被一群人亂棍毆打,以至門牙脫落,臉上烏青。溫庭筠還天真的去找令狐滈告狀,誰知令狐滈判虞侯無罪。溫庭筠命中大難,皆因自己過於天真。從題詩謾罵權臣,到恃才作弊,擾亂考場秩序,步步皆是錯棋。

時代變幻,皇帝朝臣更換。晚年溫庭筠受徐商之薦當起太子老師,人稱“溫助教”兼任科考官。

可好景不長,溫庭筠受人嫉妒經常遭受無端彈劾。擔任科考官之後,溫庭筠以公平公正為理念,將同年考試的學子文章,統統公開掛於公眾場所,讓全國人民一起投票,票高者予以採納。這項舉措得罪了朝中暗中操作的權臣,唐朝晚期黨派多為宦官,利益紛爭,多以科考用人為餌,受以耳目。溫庭筠之舉,無異於清場,直接損害了權臣利益。一時之間,彈劾溫庭筠的奏摺漫天飛。溫庭筠一再被貶,朝中無人為他出聲。

貶後不久,流落他鄉,一代才子溫庭筠,含恨而死。終年66歲。

結語:溫庭筠性格天真散漫,心懷家國大志,詩詞卓絕,文采飛揚。奈何為人過於天真,且無識人之智。縱然才華過人,卻步步走錯,受小人排擠陷害,以至於最終冤恨交加而死。以赤誠之心站詭譎,不過是以卵擊石。


中國古代文學史

唐宋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