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周之後中國突然姓氏大爆發。而且以姬姓和姜姓衍生出來的姓氏特別多?

殲星艦支隊艦長


在當下,姓和氏是一個概念,並且統稱為“姓氏”,但是,在歷史上並非如此。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兩個概念。姓,可以理解成一個共同祖先的標識,而氏,則是姓下邊的分支。比如戰國時代,秦國和趙國,都是是嬴姓趙氏。可以理解成,贏姓下邊分出許多氏,而趙國和秦國,都是嬴姓趙氏下邊的子孫。此外,先秦時代,還存在男從氏,女從姓的說法。

比如姜子牙是姜姓呂氏。因此,姜子牙的後人,比如齊桓公小白,全名叫呂小白,而女子則只能按照排名並冠以姜姓——比如孟姜。再比如秦國,秦始皇的正確名字叫做趙政,而秦國君主的女兒,則是孟嬴這樣的名字。


讓人感到驚訝的是,中國歷史上,西周之後才出現姓氏爆發現象,並且,大多數現代姓氏,都是由姬姓和姜姓衍生出來的。

個人感覺,原因如下:

時代問題

西周末年,西周天子就對很多勢力較大的諸侯無力約束。甚至西周幽王去世以後,周朝出現兩個天子並存的狀態,而這兩個天子,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訴求:既有主張維持原有秩序的諸侯支持周攜王,以及主張諸侯兼併秩序的諸侯支持周平王。最終,經過多年的火併,周攜王被周平王一方的勢力殺死,東周秩序開始。

東周的開始,被孔子視為禮崩樂壞的開始——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原本的秩序遭到了摒棄和否定。人們的思想也開始混亂。


因此,諸侯們開始重視氏而輕視姓——畢竟,姓意味著大集體,而大集體處於虛無化,而氏則意味著小團體,小團體的利益是一種現實具體的存在。而隨著氏的被重視,逐漸的,大量的氏在春秋戰國這數百年時間裡得以衍生出來,並流傳至今。

“國姓”問題

那麼,為什麼衍生出來的氏裡面,以姬姓和姜姓居多?

在我國清朝,滿清統治者作為少數族裔,為了能夠長期統治龐大的國土,針對不同的群體,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滿清皇帝娶蒙古格格為皇后,從而籠絡蒙古各部;同時,滿清統治者通過尊孔、科舉,拉攏漢族地主階級。

周朝滅亡殷商也是如此。有歷史學者認為,姜子牙是羌人的首領。周文王和姜子牙聯合滅商,可以理解成周國和羌人的一種結盟。

周朝滅亡殷商以後,西周的很多王后,都來自姜姓:武王的王后是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周穆王的王后是王俎姜,周懿王的王后是姜姓王后;周厲王的王后是申姜;周宣王的王后是姜姓王后後;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姜姓王后——這些都可以理解成姬姓的西周和姜姓聯盟的一些佐證。



而周朝存在八百年,幾乎不斷對外分封,甚至在東周後期,周天子還將本來已經處於極小的王畿(天子直轄之地)分給了西周公和東周公兩個諸侯。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的許多諸侯,都是西周宗室(姬姓出身),之後歷代周天子分封諸侯過程中,大多新諸侯(比如晉國就是周成王冊封的),都是姬姓或者姜姓出身。

這種情況導致姬姓和姜姓諸侯的基數較大,從而導致東周時代,很多新衍生出來的氏,都源自姬姓或者姜姓。


藤樹先生


大家好,我是歷史悠悠,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西周之後姓氏大爆發是因為周朝的分封制度,姬姓為周天子之姓,姜姓為西周第一功臣姜子牙的姓氏,他們的子孫受封多,所以衍生出來的姓氏就較多。


01 姬姓和姜姓的來源

據《國語》記載,少典娶了有嬌氏之女,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在姬水邊長成,因而姓姬。炎帝在姜水邊長成,所以為姜姓。炎帝,也就是神農氏,先統治了500年,後來日室衰微,黃帝就取代其稱帝了。炎帝和黃帝其實大概率是兩個部落名稱。

02 姬姓的第一次衍生

黃帝執政後,後面的幾千年王朝大部分都是他的後人。例如,夏朝、商朝、周朝、秦漢等等。

黃帝生了25個兒子,14人建立自己的姓氏,共計12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青陽和蒼林與自己同姓姬。其中后稷的曾祖父就是青陽,所以就跟了黃帝的姬姓。


03 宗法制及分封制催生姬姓、姜姓的第二次大衍生


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所以,等到西周建立之時,周武王就是姬姓。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詩經《綿》用緜緜瓜瓞開頭,來象徵著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


周武王統一天下後,分封諸侯達1000多個,其中姬姓國家分封的最多。而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先祖的姓,庶子別枝按照自己的官職或封地慢慢地發展了許多姓。


按照宗法分封制度,且我大周朝綿延800載,故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411個姓,佔《百家姓》總數的82%,被譽為”萬姓之祖”,代表了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就拿周公旦來舉例,他的後代除了嫡長子伯禽被分封在魯國仍沿用姬姓,其他几子因為封地產生了很多姓,據《左傳》記載:凡、蔣、邢、茅、胙 、祭都是其後裔。


姜子牙作為西周的第一大功臣,周武王的岳父,姜姓的封賞僅此於姬姓。據統計,從姜子牙開始,共計有102個氏衍生自姜姓。其中包括呂、許、章、謝、齊、高、國、雷、易、方、文、申、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

結語:

姜、姬為炎黃二帝之姓,為我國炎黃子孫姓氏起源。大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催化了兩姓的大繁衍。



史海覓蹤


不錯,中國姓氏的高產期是在西周之後,我認為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詳細見下。

姓氏的來源十分繁雜,但尋根問祖可追溯到炎黃二帝頭上。據傳說,炎帝為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以“姜”為姓。而黃帝名軒轅,姓姬,因生於姬水,得以為姓。老祖宗取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建立西周的黃帝直系姬姓子孫了。



一、周初分封制推動氏族衍生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時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早期姓氏大多為女字旁或女子底,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早期的姓氏較少,基本以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為主,其作用主要便是為了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而到了周朝初期,產生了一波“小爆發”的姓氏,其實是“氏”。周天子為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開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於是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以此類推,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地的名稱為氏。但只有貴族階級有姓有氏,平民有名無氏,甚至無姓。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後來氏的數量遠遠超過姓,至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之後,姓和氏合二為一。

二、禮樂崩壞,階級不存

西周末期,隨著許許多多貴族的沒落與崛起,宗法禮樂制度逐步瓦解,等級差別不再森嚴,平民階級也開始取姓氏,取姓氏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如:以先人名或字命氏、以兄弟行次順序命氏、以職業技藝命氏、以祖上諡號為氏等等。

三、百姓遷徙,流離重組

春秋戰國時期,兵荒馬亂,戰事頻發,而老百姓流離失所,好多人無法準確地追尋自己的起源,於是開始自立門戶,以己為源,造出了更多的姓氏。

我是平常,如果覺得比較滿意,請順手點波關注!謝謝


讀耕


歪史人物西周以後姓氏大爆發有這幾個原因。

確切的說是氏大爆發,並不是姓大爆發。在先秦時代有的姓並不多,但是西漢以後,姓氏逐漸合併,姓和氏的界限消失。在上古姓氏中大多是女字邊,都是母系社會的遺存,姬、姜、姒、嬴、妘、媯、姚、姞等上古八大姓無一例外。

這一些姓自西周之後,大多有遠古母系轉為父系的社會制度,然後繼續想細胞擴散一樣的開枝散葉。原來一些姓隨著分封制的推廣不停的產生出新的氏,但是後來被混合。

第一,人口爆增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古代的擴張必須要有充足的人口。原始母系逐漸過渡到了父系,但是這些表示來自同一始祖的姓都保留,並且發揚光大。自夏商周封分制社會的建立以及鞏固,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在華夏族核心地區以外四面擴張,由於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已經完整的制度,使得四方的原居民幾乎都被同化融合。

再加上本身的人口自然增長,小國林立的西周初期,不斷地開墾新的土地,然後建立新的城池,週而復始的循環。人口的暴增是建立新的封地的必要條件。

於是,人口大爆發,雖然自春秋以來幾百年戰爭不斷,但是總體來說,社會都是一直進步,人口也是在增加。顯然,原有的姓已經不能滿族需要,這是一方面。

第二,胙土命氏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

西周的建立以及宗法制的完善,西周通過完整的封建制度,不停的向四方擴張,於是不停的分封。西周時代,胙土命氏這一制度更加廣闊的推行,這一制度直到戰國末期被官僚社會制度取代,此後的分封只是爵位,不再是封國,即使劉邦一度回覆國,但是隨著漢武帝的推恩令使得這一制度徹底走入歷史。

之所以姬姓分出來的氏最多就是因為周朝天子的姓就是姬姓。周武王偷襲攻滅商朝以後,大封天下,姬姓諸侯國一下子就53個,也就是說光這幾個大宗就衍生出來53個姓,但是並沒有在這裡停止,這些諸侯國國君又會把自己除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或者有功的大夫封給他們國內的城池作為他們私人食邑,這些食邑的大夫公子便大多的以自己食邑為氏。

另外,姬姓還是遠古黃帝的姓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兒子有25個,這些人得到了12個姓,但是後代,后稷即周人始祖,也被認為是皇帝之後,商湯,以及大禹都是皇帝之後。

姜姓,也是一個上古姓氏,炎帝就是姓姜,後來和黃帝聯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後來呢最大一個就是協助姬姓建立周朝的姜太公了,此後被封在齊國,隨即演變出齊姓這個大宗,以及其他102小宗。雖然姜姓現在佔比不高,但是他衍生出來的姓氏很多。

另外一個氏產生大宗就是商朝國姓子姓,這個姓總共自商朝建立到戰國時代宋國滅亡一共產生170多個姓,以上這一些幾乎佔了現在人口中常見姓氏。


歪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姓氏的由來。

01 姓氏的由來

1)姓和氏是人類不同階段的產物

在遙遠的母系氏族社會,女子具生育能力,地位高貴。那時,沒有什麼夫妻制度,因此也沒有父親的概念,生下來的孩子都跟母親生活,姓也隨母親。那時,一個部落的強大與否更該部落女性的生育能力息息相關。

所以,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皆包含了“女”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的地位越來越高,父系氏族社會逐漸替代了母系氏族社會。隨著一夫一妻制普及,子女改從父親氏族。

這時,該部落的強大就取決於男性的繁殖能力。而後期的一夫多妻制,使得原來的姓無法滿足急劇膨脹的人口需要。因此,為了細分一個氏族不同的分支,就產生了氏。

2)氏的命名方式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據《左傳》記載,氏的命名方式大概分為三種。

  • 以地名為氏:例如,韓、趙、魏是以國名為氏,呂、智是以封地為氏,南郭、東門是以居住地為氏等;

  • 以先人的字或諡號為氏:例如,林、皇甫以先人的字為氏,展、胡以先人的諡號為氏;

  • 以官名為氏:例如,司馬、司空、司徒等。

所以,姓是族號,而氏是姓的分支。

02 為何周朝出現姓氏大爆發且姬、姜兩姓衍生出來的姓氏特別多?

瞭解了姓氏的淵源,我們大概可以得出姓氏大爆發的條件:父系氏族社會,大規模的土地分封、官職授予。

那麼,在秦漢之前且滿足上述條件的朝代非周朝莫屬,因為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決定了這一結果。

1)周朝建立後,被周武王冊封的諸侯達到1000多家。其中,姬姓諸侯最多,有53家;姜姓也不少,也有齊、呂、申、許、紀等國;

2)姬姓是周武王的姓,而姜姓則是姜子牙的姓,一個是天子,一個是功勞最大的開國功臣;

3)周朝存在了800年,意味著宗法分封制度實行了800年,這也是氏大爆發的原因之一。

因此,姬、姜兩姓在周朝宗法分封制度的推波助瀾下,衍生出大量的氏。

結語:

姓是族號,氏是姓的分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社會漸漸由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當“家天下”的世襲君主制度成為主流,國君們竭盡所能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由此而生,800年的統治時間足夠讓中國的氏來一次大爆炸。

而姬姓為周天子的姓,姜姓為開國第一功臣姜子牙的姓,因此姬、姜二姓又成為了此次氏族大爆炸裡的主角。

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所以,周朝的姬姓成為了實至名歸的萬姓之主。


讀春秋思無忌


姓氏大爆發並不是突然性的,這中間有一個積累過程,導致這個積累爆發的誘因是姓與氏的合流,姓氏的數量就驟然暴增了。為什麼姓與氏會合流呢?我們從頭說起。

姓與氏的分別

今天我們問人姓名,指的是姓氏和名字的組合,姓與氏、名與字在現代是一種東西,但在古代,它們卻是指代兩種事物。

姓與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時期,姓從女從生,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全都與女字有關,這是母系氏族的殘留。

姓最初是被作為族號的,並不為一人一家獨有,凡是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同有一個姓,用以區分不同的部族,母系氏族時期隨母姓,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後,就隨父姓,

氏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隨著氏族部落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可能所有人還聚居在一處,必然要有人分出去,分出去的這部分姓仍然保留,不過為了標誌區分,另取一個稱號,也就是氏。

由於人口少,早期的姓與氏都很少,主要來源於地名、首領名號等,其作用也偏向於實用性,是為了便於不同氏族部落之間的通婚,同姓不得通婚。

再接著進入家天下,社會等級越發森嚴,姓與氏也從當初的全族共有變成少數人的專屬,姓為貴族專屬,氏是有封地和官職的貴族男子專屬,貴族女子有姓無氏,平民和奴隸無姓無氏只有名。

在西周及以前,姓與氏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兩者的區分日漸模糊,並最終合而為一。

姓氏大爆發的積累階段:氏的數量增長與功能變化

古姓的數量一直不多,現在認定的不過數十個,普遍認為古姓的數學多於數十,卻也遠遠比不上今天的姓氏數量。可氏的發展卻頗為迅猛,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氏的增長速度很快,並且表現出一種下移的趨勢。

氏增長快的一大原因就是它來源多,國名、邑名、爵位、官名、住地、血緣關係乃至名字都可以為氏,如宋氏、智氏、司空氏、公孫氏等等。

氏的增長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有很大關係,由於諸侯國之間的連年征伐,同姓不同姓已經無所謂了,曾經的一家人現在可以打生打死,因為分家太久了,各自的特有標誌氏的作用更加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氏取代了姓的一些功能。

而且隨著禮崩樂壞,貴族群體日漸衰弱,尤其是在戰國時期各國曆經變法之後,以軍功賜爵的秦國為例,從前爵位是貴族的,平民和奴隸沒有氏,現在平民和奴隸可以用戰功改變身份,他的爵位可能比一個貴族之後還高,取個氏自然順理成章。有了這個逆襲平民的帶頭作用,其他平民即便還沒逆襲,取一個氏又有何妨,反正沒有懲罰。

在這種禮崩樂壞的情境下,曾經用來分別貴賤的時就成了普適品,姓與氏的功能也日漸接近,並最終在秦漢合流,成為姓氏。氏的數量遠超姓,合流後就給人一種姓氏大爆發的感覺,其實背後有漫長時間的積累。

姬姓和姜姓的快速衍生:資源累積

姬姓被稱作“萬姓之祖”,姜姓則是僅次於姬姓的上古大姓,二者衍生出的姓氏幾乎不可勝數,背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強者恆強,二是抱大腿。

姬姓和姜姓是上古大姓之一,而且各自有一個千古留名的始祖,姬姓黃帝,姜姓炎帝,所謂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被尊稱為人文始祖,原因就在於在擊敗蚩尤後,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是最為強大的兩個部落,兩個姓天然佔據發展壯大的巨大優勢,人口增長得快,分支多,氏也就多,日後產生的姓氏自然也就多了。

而炎帝部落之後又被黃帝擊敗,黃帝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資源較姜姓更大,尤其是姓氏發展關鍵期的周朝,周王室是姬姓,分封的諸侯國中姬姓國眾多,儘管多是些小國,但開枝散葉產生的氏也不可小覷。

此外,不同姓的人是可能同氏的,最終也可能衍生出同一個姓氏,那麼找祖宗的時候是找名不見經傳的不知名人物還是大名鼎鼎的炎黃二帝呢?結果顯而易見。


平沙趣說歷史



(周原甲骨文)

為什麼西周之後中國姓氏大爆發?——因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到時候了。 另外,西周實行的制度,必然導致姓氏爆發。

自古的世界史,都是由一小群人逐漸到一大群人這樣一個過程。

美國教授塞維斯說,人群從小到大,分了四步——族群-部落-酋邦-國家。

中國學者蘇秉琦說,中國國家的形成是——古國-方國-帝國。

英國的湯因比很有名,他說,西方歷史上的帝國只有兩個——馬其頓和羅馬——馬其頓沒幾年,羅馬也就四百年;他認為,像英國那種鬆散的殖民帝國不能算。可是,東方的帝國一大堆——亞述、巴比倫、波斯、阿拉伯、奧斯曼、蒙古莫臥兒和中華帝國。

東方大帝國,始終是西方人心中的陰影。現在依然如此。湯因比說,後來的東方帝國只剩兩個——俄羅斯和中國。

說到中華帝國,人們會馬上想到大秦帝國,以為這是第一個。

李玲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如果把“大一統”作為標準,第一個應該是西周。 西周,把夏商周三國原有的領土歸攏為一統天下,實現了“三代”的終結。 (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

自然,秦始皇的“大一統”更像帝國,金戈鐵馬,所向披靡,剪滅六國,橫掃寰宇。然後靠冷冰冰的法律及一套書同文 車同軌等的嚴格政令管理天下。

其實,西周的天下,也是靠真刀真槍,從殷商那裡搶過來的。

“禪讓”,若是指部落首領的推選制,只會存在於氏族社會時代。進入國家階段,不論中外,所有國家的出現都是靠武力。商朝代夏如是。所有外國都是。

所以,孟子云:“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不嗜好殺人的聖賢才能實現統一,這個說法太過於理想化了。

不過,西周實現“大一統”後,管理方法上確與後來的秦帝國大有不同——用李零教授的話說,是“靠熱乎乎的血緣紐帶和親戚關係”來控制疆域,實行統治的。

“熱乎乎的血緣紐帶和親戚關係”是什麼?就是西周的族姓制度,這是西周 “大一統”的核心,也即所謂的分封制。

夏朝的情況還不知道。商朝,只知道商族子姓,其他姓氏不詳。

從甲骨文看,商代區分族群的方法是“族徽”——甲骨卜辭裡,發現了很多這類“字”或者叫圖形。

到了西周,族姓制度很完善地建立起來了。這一制度的特點,是以帶女字旁的姓實現的。所以,王國維說,女姓是周人的一大發明。

族姓反應的是血緣關係。其實,不是“老百姓”的血緣關係,而是帝王和貴族的血緣關係。其維護的,一是王權;二是財產。

因此,古代文獻中,都把“帝系”和“世本”排在最前面。

說到“百姓”,最早就是見於西周。《堯典》、《尚書》、《詩經》裡,還有西周銅器銘文上,都有這個詞。最初的“百姓”,不指底層民眾,不包含這些黔首黎民,而只指王公貴族。所謂“百”,是個虛數,言其多而已。

具體來說,西周的族姓制度包括三方面內容——封建親戚、存亡繼絕和柔遠能邇(ěr)。

(西周大克鼎)

“封建親戚”,是西周族姓制度中的支柱。

周族姬姓。文獻記載,周族先祖棄的母親姓姜。就是說,姬姓與姜姓通婚。

歷代周王通婚的,共有五姓——除西方的姜姓外,還有北方的姞姓,周棄娶姞姓女為妻;東方的任(妊)姓;姒姓和祁姓。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靠分封親戚,建立起保護周廷的屏障。

“親”,指周族同姓,即分封姬姓之國。“戚”,指周王室通婚之姓,也分封建國。

文獻相關記載很多——說文王封十六子;武王封若干子,等等。

《荀子.儒效》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五人”——屬於同姓“親”的五十五個;屬於通婚“戚”的十六個。

同姓分封國,叫得上名字的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邘、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等。

通婚的異性國,有申、呂、齊、許(姜姓)等。

西周的種姓制度,還實行了“存亡繼絕”的辦法。

按照《論語》的說法是——“存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具體講,第一是保存被滅亡的國家;第二是不讓其絕後,使之嗣續香火,以安撫其民眾;第三是舉用前朝賢臣。

武王克商,未及下鞍,即封神農之後於焦(姜姓),封黃帝之後於薊(姞姓)和祝(任姓),封帝堯之後於黎(祁姓),封帝舜之後於陳(媯姓),封大禹之後於杞(姒姓),封成湯之後於宋(子姓)。

同時,西周亦實行“柔遠能邇”的辦法。

《尚書.顧命》和西周銅器《大克鼎》都記載了這句話,意思是懷柔遠人,親善近人。

懷柔遠人,對東夷和南淮夷來說,有了風、嬴等姓;對西夷,有了允、戎等姓;對南蠻,有了羋、鄧等姓;對北狄和北戎,有了狄、媿等姓。

親善近人,就是對文武賢臣、太師三公等等予以封地建國。如太公望、南宮括、散宜生、閎夭等等。這也形成了一些族姓。

前面說到,周族姓姬,與五姓通婚。

文獻中和青銅器上,發現西周早期的姓,約20個—— 姬、姜、姞、妊(任)、祁、姚、媯、姒、戈、子、允、媿、㛔(風)、嬴、偃、妀(己)、妘、㜖(曹)、孊(羋)、嫚(曼)等。

古代,除了姓,其實還有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一般以分封所在地的地名為氏。例如,說到大禹,就說姒姓,夏后氏。

西周亦如此。不管是姬姓的五十五個封國,還是通婚或柔遠近邇,所封之人皆有姓也皆有氏。 但隨著後代繁衍、時事變遷,至戰國時,已經姓氏不分——很多氏,成為了姓。於是,看起來,就是姓氏的大爆發了。

這個時候,黔首黎民仍然無姓。凡是能有名有姓的,不是貴族也是沒落貴族。 當然,孔老夫子,已經用“百姓”一詞稱指黎民。

秦漢以後,百姓才真正成為百姓——老百姓才有了姓。


一老沈一


炎、羊、🐍、幾

“姬”同音“幾”

“姜”同“羌”

來自“女幾山”

現在的“修覺山”



修覺山的秘密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炎黃聯盟,姓的第一次集中

首先一點,在上古時期,只有貴族有姓氏,而黃帝、炎帝合力征伐是大部分非炎黃聯盟的部落都消失了,所以當時姓不多,到了堯舜禹之後,最主要的就是八個姓,稱為上古八姓,別的有沒有呢,肯定有,但是他們不在炎黃聯盟內,當時的歷史靠口口相傳,中國大部分是炎黃子孫,自然都吹噓自己老祖宗。別的姓,基本就被歷史所埋沒。皇帝,姬姓,炎帝姜姓。這是第一次

西周時期姓的劇烈減少和氏的爆發

到了西周,天下的姓氏應該也還不少,但是,西周執行的分封屬於殖民屬性,除了幾個先王姓氏原封地不動之外,整個黃河流域是當時文明所在,周朝派出周王室子弟或功臣如姜尚,分封到各地。這些諸侯王到各地之後,與當地的原有勢力展開激烈交鋒,包括姜子牙剛到齊國封地,第二天就收到萊夷的攻擊。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是聯盟,自己也很能打,打不過的就找周王聯合附近的諸侯國跟人家打群架,慢慢的,各諸侯國就把地盤都佔起來了,國與國之間就接壤了。周滅商時,號稱天下八百諸侯,最後存有幾個?可能楚的熊姓算一個,其他還有世代與周結盟的姜姓應該也倖存了。

這時候的大貴族就是各諸侯和有封地的王公大臣,別的姓都消失了。這些諸侯王不外乎,炎黃堯舜禹夏商的後人,姓氏多為姬、姜。周朝王室的姬姓和姜子牙的姜姓都是姬姓和姜姓中的一支。這是其他姓氏第二次集中

第一次氏的爆發。西周的封國,滅商立周,建立71個諸侯國,其中53個是姬姓。個諸侯國的繼承人,都以國為氏。還有一些諸侯之下的其他爵位,以封地為氏。

第二次氏的爆發。

宗法制的完善。為了保持貴族的地位,老祖宗搞了一套宗法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爵位,庶子五代之後,另立門戶。

這是繼承關係,出了五代,也基本就是平民了。但是,當時,貴族掌握者一項別人沒有的本事,識字,所以,很多被諸侯聘任的,就最低有了士這一級別。如果都那麼多,都跟諸侯王一個姓,顯不出他的姓尊貴來,於是,五世之後,就得用自己的氏,不能再用老本家的姓了。比如孔子,祖上是子姓,宋國王族後裔,到了孔父嘉,已經與宋國老大出五服了,得啟用自己的氏。孔父嘉,其實是字孔父,姓子,他的後代乾脆以‘孔’字作為這一支的氏。當然,當時肯定還有別的孔氏。七十多個諸侯國,可以想見會分化出多少氏。而且,周王此後還在持續分封姬姓子弟,到春秋早期,有記錄的諸侯國也有一百多個。可以想見,還有眾多氏,沒有流傳下來。

氏還有一個來源,就是貴族庶子為了避禍,改姓,如智果將自己後代的智氏改為輔氏,這主要東周時期。

到後來,姓氏合兵,不再區分,自然就很多了。


夜航船水手


這個問題在別的問答裡說過無數回了,道理其實很簡單。

為何周代會姓氏大爆發。

第一、古代姓氏原本是指民族,就是說原本姓氏下的群體是集中生活的血親族群,所以一個族群就是一個姓和一個氏。

之所以會有姓氏是因為族群之外還有別的族群,還互相通婚,姓氏是為了區分族群,為了標註父系和母系的血緣。

第二、姓為母系,氏為父系。

姬姓、姜姓原本也都是母姓,所以所謂由姬姓或姜性衍生出的姓氏,其實只是指原本與這個母姓有關而已,並不是說是同一個父系或者母系祖先。

第三、周代施行分封制,全面推行等級制。這樣就導致原本的血親族群架構被取代,血親族群被分散開去。原本不是一個分支族群的人被集中生活在一起了。氏族被切割成家族,家族被切割成家庭。這樣就導致家族、家庭需要創立新的姓氏來標註自己。所以周代姓氏文化大爆發,個人也開始需要姓氏了。

第四、周代與漢代還是有區別的,漢代名字前一般都冠姓氏,而周代很多時侯只有名字。這是因為姓氏文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所有人一開始就習慣使用姓氏。

遠古的氏都是雙字,後來則多為單字,這是因為需要與名字聯繫在一起,單字加名更好念。而一些古氏又由於歷史原因,後人不敢再使用,所以紛紛拆字變成單字。而少數民族和日本則保留著古制,很多都是雙字雙音節。

第五、姬姓和姜性衍生的姓氏多,那是因為這兩個姓是周代最重要的兩個姓。這也使得有關和無關的都會附會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