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拔刀齋6


清朝滅亡時和歷代多數大一統王朝滅亡時一樣中國出現了分裂狀態,這就說明清朝的滅亡實際上和發不發展資本主義實際上沒有根本關係。看世界史我們不難發現,近代的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都是中央集權制很脆弱的國家,國家的權力和財富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並且民族成分單一,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清王朝如果全力發展資本主義,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滿洲皇族必須讓渡權力和財富,並不是說換個皇帝就能完成的。

事實上,在讓渡權力和財富上,早在咸豐時期就開始做了,慈禧也做了,並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做了。

咸豐時期鎮壓太平天國,作為清朝正規軍的八旗軍、綠營兵都已經不堪使用,無奈之下只好讓以曾國藩為首的南方漢族士大夫集團辦團練,這和1500年前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起義讓各州郡自行招兵買馬抵禦黃巾軍的做法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因為朝廷即派不出兵,也拿不出錢。這樣一來,各地辦團練的人就有了朝廷賦予的財政權和人事權,換句話說也就逐漸擁有了裂土分疆的資本。

在咸豐和慈禧時期,統領湘軍、淮軍、楚軍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各自的作戰區域帶著朝廷賦予的人事權和財政權自行招兵買馬,並且對來往的中國商人課以重稅充作軍費。但是長江下游同時也是外國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這些人不可避免的要和外國人打交道,彼此之間建立起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後來清王朝發起的洋務運動,就是以曾、李、左這三個漢族士大夫集團領袖作為地方全權代表並且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最激烈的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清朝皇族雖說是總代表,實際上不過是形式而已。

不可否認洋務運動確實使中國經濟增長了不少。但這僅僅是增長,不是發展,因為經濟模式並沒有與政治體制完全匹配,中國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的工業體系,還是以單純的買出賣出模式。並且洋務運動所產生的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到了漢族士大夫手中,滿清皇族所掌握的反而不多。同治年間和光緒初年北方發生旱災,朝廷居然拿不出多少錢來賑災,完全從南方漢族士大夫手中籌集。這就說明,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清王朝,中央集權制正在逐漸解體。

甲午戰爭之後,隨著黃海制海權和東北領土權益的喪失,清帝國的中心——北京實際上已經處在帝國主義大炮射程以內,朝廷朝不保夕。作為遠在南方又掌握著國家大部分財富同時還和帝國主義關係密切的漢族士大夫集團更加劇了與朝廷離心離德的傾向。這個時候,不用說是光緒皇帝,即使是慈禧,恐怕也是到了政令不出北京城的份上。後來的東南互保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列強之所以放棄瓜分中國,最根本的是因為內部矛盾,因為中國領土被瓜分,也就等於英國和美國在中國的市場被瓜分了,所以這兩個國家堅決抵制。但是列強卻指名道姓要殺掉戰爭的罪魁禍首慈禧,最後還是李鴻章出面制止,因為殺掉了慈禧必然導致清王朝徹底崩潰,中國瞬間就會陷入內亂。

所以,在清朝末年的清朝皇帝實際上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沒什麼區別,就算是光緒帝真要像日本那樣走君主立憲制,因為根本難以掌控國家財富,中國多民族大一統的格局必然也會蕩然無存,淪落到像奧斯曼帝國那樣的地步。


大將軍威武K


那大清怕是要滅亡的更早了。

其實在1887年的時候,光緒皇帝便已經親政了,而且慈禧太后也開始慢慢的把權力放給光緒帝,自己則是修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


在光緒皇帝親政後,發生了兩件大事,而下決策的人,事實上都是光緒皇帝。

一個是甲午戰爭,一個是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爆發前,光緒皇帝不顧國情,帶著一股少年氣,說大就打。結果日本兵陳山海關了,直接秒慫,催著李鴻章趕緊把求和的馬關條約簽了(李鴻章一直拖著,試圖進一步縮小損失,這在當時也是可行的,因為日本雖然打到了山海關,但是軍事經費不足,國家窮的一批,實在是打不下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李鴻章簽完條約的那一刻,伊藤博文會長舒一口氣)。


戊戌變法,光緒皇帝也只是聽著康有為一頓皮毛忽悠就覺得可行,全然沒有意識到變法的阻力。比如廢除科舉,那天下的士人如何安頓。自己羽翼未滿,又怎麼撼動得了手握重權的舊貴族。所以這一次,慈禧也是惱了,不但不退休重新上位,還軟禁了不靠譜的光緒。

不得不承認,光緒皇帝有理想有抱負,日夜希望大清能夠自立自強。但是他從來沒有實際的考慮過問題,一直都是意氣用事,和同時期的明治天皇比,真心差遠了,所以也就是個憂國憂民的空想家罷了。要是他一直握著大權,怕是大清活不到20世紀了。



火器工坊


如果慈溪太后把權力還給光緒皇帝,讓光緒皇帝一個人掌握決定國家事務的大權,光緒皇帝不是一個傀儡皇帝,維新變法也不會成功。在光緒帝的實權統治下,晚清滅亡速度可能會更加快。這一切都來源於光緒帝的能力不足和氣魄不夠,以及晚清欲搖的政治格局。


一 光緒帝的能力不足

光緒帝性格比較軟弱,缺乏祖先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聰明才智。光緒帝如果有能力與魄力,就會拉攏一些支持他統治的大臣,有著一批心腹,團結一些擁護他的軍隊,早就奪權了,不會甘心只當一個傀儡。他連袁世凱都駕馭不了,而且這個比較信任有著軍隊實權的袁世凱最終也背叛了他。所以,光緒帝在朝廷中都是一個孤家寡人,大臣軍隊都站在慈禧一邊,他的皇位是形同虛設。

可以總結,光緒帝只是一個老好人,一個對晚清國家格局與自己地位不滿的憤青,沒有改革的能力,缺乏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魄力和野心,是不適合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駕馭晚清整個國家前進。

二 支持光緒帝都是沒有實幹能力的書生

即使慈禧太后給予光緒帝實權,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的政治理想也很難實現。在維新變法中,光緒帝如果掌握實權,就會全部任用康梁派的維新人士,把朝廷的守舊大臣耽擱在一邊,必然會引起守舊派的不滿,必然會阻礙維新變法的實現。

在軍權方面分析,掌握軍權的袁世凱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不會這麼任人擺佈。當光緒帝掌握權力之後,可能很難駕馭袁世凱一類有權力的大臣。畢竟,光緒帝不會帶兵打仗,康有為梁啟超也只是一個書呆子,不懂軍事打仗,在經濟建設方面也只知皮毛,很難擔任治理國家的大任。以光緒帝的才華聚集都是一些空談誤國的書生,治國眼光短淺,必然會導致治國理想難以實現。

在光緒帝支持的維新變法內容上來看,很多也只是一種理想,很難實現。維新派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比較激進,也必然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實施起來阻力很大。在維新變法中一些設制度局、開國會等,必然會剝奪老臣的權力,又沒有一套安撫措施,必然遭到強大勢力的反對。如精簡機構撤銷六部,也是操之太急。為了讓改革順利進行,光緒帝還提出讓日本人來主導。這對於一心致力於領土擴張的日本來說,簡直是把國土拱手相讓。

因此,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光緒帝的治國理想只是一種空談,很難實現。

三 清朝滅亡,歷史的必然

晚清時候,國內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國外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割地賣國求榮。各種社會弊端已經病入膏肓,如同患絕症一樣,積重難返,難以治療。即使是康熙再世,也很難挽救。如果光緒有了這個魄力,他也如明末的崇禎皇帝,有能力有膽量有決心卻沒辦法治理好國家,根本不可能使晚清強大起來。滅亡,才是晚清的唯一出路

實際上,能推動晚清政治改革進行的統治者,都還是掌握實權的慈溪太后。慈溪太后作為一位從宮廷鬥爭中長大的最高統治者,有著驚人的政治才能與高超的政治管理手段。在鎮壓戊戌變法之後,慈溪太后為了挽救晚清格局,實行了“晚清新政”,很多改革方案都得到了實現,走得比戊戌變法還要遠,但最終還是令清朝滅亡。

可以看到,無論是清朝統治者支持者的洋務運動或者是清末新政,還是戊戌變法,都證明了很難改變清政府衰退的現實。光緒帝如果能掌握實權能夠振興晚清,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一定不能。

根據這些總結來看,如果清朝慈禧太后讓光緒帝掌握實權,光緒帝也很難實現中興,大清的滅亡可能還會提前。


七彩飛揚


光緒皇帝歷來被認為是“身為明主未遇其時”,事實上,如果慈禧真把權力交給他,他也難逃漢獻帝的命運,最後弄不好還得配合袁世凱玩“禪讓”!



光緒的確認識到了滿清的末日危機,但他空有救亡圖存之心,卻無力挽狂瀾之術,在人心思變的末世,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而這一點,我們從他的用人方面就能略窺一二。

在戊戌變法中,他所倚重的康有為和梁啟超之輩,皆是紙上談兵之徒,並沒有實際的從政經歷,所提出的主張往往都不切實際,即便是施行起來,也不會從根本上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有什麼改變,如果強行變法也只能更亂!

康有為如果做個理論家,或許會大放異彩,但做改革的操盤者,卻全無章法!大清已經是病入膏肓了,這時候用虎狼之藥只能讓他暴斃,可是康有為所提出的定憲法、開制度局、裁冗官、置散卿、廢漕運、撤厘金、裁綠營、放旗兵、廢八股等等措施,無一不是大破大立之法,如果真的施行,即便是滿清貴族不反彈,天下也必大亂。

最奇葩的是,康有為居然要讓皇帝聘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當顧問,還要搞“中美英日合邦”,楊深秀(康有為授意)上書光緒:“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這明顯是個餿得不能再餿的主意,一旦實行,中國軍政大權必然拱手讓人!

這就是光緒倚為臂膀的康有為,這就是有病亂投醫的光緒!

歷來變法,君主或強勢無比或軍權在手,推行起來才能如臂使指,保證各項措施的落實。但我們看不到光緒在軍事方面有什麼建樹,也沒有什麼手握軍權的心腹大臣,最後的危機時刻,他連續幾番催促康有為等人營救自己,挽救變法,可是那幾個百無一用的書生,除了哭之外居然無法可想,最後還把希望寄託於袁世凱這個兩面派身上。

由此可見光緒之韜略!變法在他眼中,或許僅僅是用幾個文人下幾道聖旨,就能天下太平大功告成之事!他太天真了!

擺在光緒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慈禧太后。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他應該十分了解這位親姨娘的狠毒,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必須放棄對慈禧的幻想,用非常規手段做掉慈禧,然後大權獨攬之下緩緩推行維新措施。但顯然他不具備這樣的膽量,也沒有這樣的手段,並且在變法失敗後變得唯唯諾諾,遇到事情反反覆覆就一句話:皇爸爸說的對!

他一心想著熬死慈禧,最後反倒是被慈禧毒死了,駕崩之時37歲!

沒眼光、沒手段、沒策略、沒勇氣的四無皇帝,即便是慈禧臨死前將權力交到他手中,他也頂多成為袁世凱的傀儡,混個善終就不錯了,說不定還得配合袁世凱演“禪讓”的大戲!

1895年,李鴻章等封疆大吏就聯名保薦袁世凱。當年底袁世凱正式開始了小站練兵,建立了近代中國的第一支新式武裝,北洋新軍戰鬥力強悍之極,又完全等同於袁世凱的私人武裝,眼中只有袁世凱沒有朝廷。即便光緒從慈禧手中獲得瞭解放,估計北洋新軍也得把聖旨當空氣!

這一點後來的攝政王載灃嘗試過,他打發袁世凱回老家養病,自己想調動北洋新軍,結果說話和放*沒什麼區別。光緒應該也高明不到哪裡去!

袁世凱是有野心的,這一點後來也得到了證實,他對於慈禧、榮祿等人還是懼怕的,但光緒這個水平比較差的皇帝卻一直沒被他放在眼裡,所以光緒一旦獲得了朝廷權力,那袁世凱“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肯定的了,說不好就得玩“禪讓”。

說了光緒皇帝這麼多的壞話,下面也得說說他的好處了!

變法之時,康有為上書要立憲開國會,大學士孫家鼐反對:若開國會,民有權而君無權矣!光緒回答:朕但欲救中國耳。若能救民,則朕無權何礙?

在他心中,有家國還有百姓。就憑這一點,他就是個值得欽佩的皇帝!


李飛叨


我來談談我的觀點吧,慈禧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大的人,從慈禧的表現上說,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把權利交給光緒,我們這裡討論的假如慈禧把權力交給光緒,只是一種歷史的假設,那麼我們就來想象一下,假如慈禧把權利交給光緒,清朝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光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讓我來評價光緒只能是4個字,小才大業。也就是說,光緒的才能是很小的,但他需要管理的卻是一個泱泱大國,所以他的能力遠不能支撐他去管理好這個國家,光緒自從當了皇帝開始就始終在慈禧的壓制之下,他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傀儡,他既沒有政治手腕,也沒有政治才能, 沒有政治手腕,就要受慈禧的壓制,自己就沒辦法說了算,甚至說就要被別人所算計。沒有政治才能就無法管理好一個國家,即便是有政治手腕兒,也只能起到禍國殃民的作用,比如說慈禧就是這麼一個人,慈禧有政治手腕,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弱女子,居然能夠打敗權衡朝野的八大臣,慈禧的這種政治手腕是相當強硬的,但慈禧畢竟是一個女流之輩,沒有管理國家的才能,所以她垂簾聽政時,清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是光緒呢?光緒連起碼的政治手腕兒都沒有,如果他稍微有一點政治手腕的話,就會想辦法幹掉慈禧,不可能讓慈禧垂簾聽政,光緒就是這樣一個窩窩囊囊的人。

雖然說有一時期光緒也主張改革,但我覺得,光緒那也僅僅是信任了康有為幾個人,從內心上講,光緒聯什麼是改革他都不知道,如果說光緒皇帝想通過改革來強大自己的國家,倒不如說光緒是想通過改革來改變一下自己的運氣。

總之,即便是慈禧把權力交給了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也不會把清朝管好,很簡單,它不是那塊料。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


驕然


其實,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慈禧太后曾把實權交還給過光緒皇帝。慈禧從1875年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大權,到1889年,光緒帝18歲的時候,慈禧雖然還想大權獨攬,但在支持皇帝親政的呼聲中,慈禧太后也只有被迫到頤和園去養老。

到此為止,慈禧太后的權力已走向下坡路,光緒皇帝也已開始掌握實權。因為,一邊是風燭殘年的太后,一邊是年富力強、開始親政的皇帝,人們自然會紛紛選擇站在皇帝這邊。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慈禧太后就要從此退出政治舞臺。

但是很不幸,光緒親政後,卻是一門心思的擴張皇權。簡單點說,只要光緒皇帝喜歡,無論他是什麼背景資歷,都可以堂而皇之進入帝國最上層;再換而言之,什麼軍政大佬、貴族代表,只要敢拒絕光緒皇帝的旨意,光緒皇帝就會想把他們清出上層社會。



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光緒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勇於革新舊制度的表現,但是,這對於當時處於帝國上層社會的人來說,比如朝廷中的王公大臣、地方軍政大佬、滿清貴族、八旗子弟、皇室宗親等,在他們眼中光緒這種行為,明顯就是要打擊他們權力和利益。

既然如此,整個上層社會階層自然都轉而支持慈禧太后。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自發跑到頤和園要求慈禧太后重新出來主持大局,於是光緒皇帝轉眼就成了光桿司令。當時,整個上層社會(包括中央、地方),真心支持光緒皇帝的人,恐怕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而當時的處於下層社會的人,又明顯缺乏制約上層社會的力量。

更關鍵是,光緒皇帝的親政和變法,也沒有給處於下層社會的人帶來過大的好處,相反,因此受害的人卻很多,比如因為科舉制的廢除,導致那些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讀書人一下子失去了希望,相當於把天下大部分士子都給得罪;還比如他強制性把將城鄉許多祠堂改為學堂,這讓很多宗族都極為不滿;至於他所謂的精減機構,更是讓基層官員都因此而下崗失業。



在這種背景下,光緒皇帝相當於把自己置於絕大部分人的對立面,支持他的人,只要那麼寥寥幾個人;反對他的力量,那是風起雲湧,這種情況下,憑袁世凱那點實力,怎麼可能敢站在光緒皇帝一邊呢?就算袁世凱敢答應,他手下的將領又有誰敢跟著他幹這種事呢?如果他一意孤行,最後的下場就是被他的手下給告密。

很多人總認為,光緒皇帝如果能夠掌握實權,中國歷史就可以改寫。甚至而言,假如袁世凱當時肯支持光緒皇帝,中國的歷史就可以改寫。但問題是,一個坐在最上層的政治人物,想侵犯整個上層社會的利益,以至真正支持他的上層社會成員,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這個人就算有所謂的實權,又能怎樣呢?最後就算沒有慈禧,大家也會推舉出新的人出來,來代表上層社會的利益。

後來的慈禧太后能夠大權在握,就是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始終能夠代表上層社會的利益。事實上,慈禧太后執政期間,也是滿清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勢力擴張的過程。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慈禧可以一直獲得上層社會的支持,使她與皇帝爭權時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當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慈禧才會成為最腐朽的利益集團代表人物。


我是趙帥鍋


實際上光緒皇帝十八歲那年(1889年),慈禧太后已經撤簾,退到頤和園頤養天年,由光緒皇帝親政。當然這是名義上的,光緒皇帝還需要每天向慈禧太后請安,並沒有權力任免三品以上官員。

其實這也是合理的安排,如果光緒皇帝真的有能力處理妥當軍國大事,慈禧太后也沒必要橫加阻攔。從1889年-1898年這十年期間,光緒皇帝還是有相當大的權力的,圍繞在光緒周圍也形成了一股勢力。但事實證明光緒皇帝辦事情還真不太行,不僅沒有利用這段時間一步步鞏固實力,全面掌權,反而處處失招。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導致割地賠款,民心盡失。急於改革,卻又不切實際,下的詔書無人理睬。手下人辦事草率,竟然制定“圍園殺後”的計劃,導致慈禧太后惱羞成怒,手下班底被一鍋端掉,戊戌六君子被害,慈禧太后直呼其為白眼狼,將其軟禁在瀛臺。

如果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樣?但歷史不能假設,實際上被軟禁的皇帝還是有想法的,就是想憑藉年齡優勢,最終掌權。但政治人物之間一旦鬧翻,政治強人慈禧是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的,最終母子二人連續歸天,光緒皇帝再也沒有機會重新施展政治抱負了。

但還是有可以參考的,慈禧太后把權力交給了攝政王載灃。載灃和光緒皇帝還是比較可比的,年齡相近、出身相同、立場相似、作風相似。結果攝政王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把清朝給整黃了。換做光緒皇帝,估計也差不多,最多能多支撐幾年。畢竟當時國內矛盾重重,變法圖強呼聲很大,不改革國家有危機,改革政權有危機。光緒皇帝並沒有核心的支持力量,很難推動真正意義的改革。更無法避免皇族內閣的產生,無法阻止武昌新軍的起義,也無法阻止漢族官僚的崛起和清帝退位的命運。可能因為民眾對光緒皇帝抱有同情之心,個人處境會不錯。


鄭說豫見


慈禧死後把權力交給光緒是最佳選擇。因為此時光緒三十八歲了,已經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了。另外光緒一直主張君主立憲,並且是真立憲而不是假立憲。光緒被毒死,娃娃溥儀繼任皇帝,把握不了大局,結果手下王公大臣搞皇族內閣假立憲,激起民憤,辛亥革命,導致大清王朝頃刻傾覆。假如光緒活著在位,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大清不倒,就不會有蒙古王公回蒙古自立皇帝的事情發生。也就不會出現蒙古小朝廷獨自與蘇俄周旋最後被蘇聯吃掉的歷史悲劇。因為滿蒙一家,如果大清不倒,即使蘇俄覬覦蒙古,也要直接與大清周旋。大清可以整合全國力量與之抗衡。蘇俄的野心就不容易得逞。事實上到大清滅亡最後一刻,還在與沙俄交涉唐努烏梁海的問題。

大清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就不會有後來的軍閥混戰和日本大規模入侵。袁世凱為什麼稱帝?原因就在於沒有了君主,所有人都失去了效忠對象,整個社會失去了權威和秩序,誰都不服誰。連袁世凱手下的將領對袁世凱都是持愛聽不聽愛理不理的態度。當然了此時時過境遷,誰再稱帝就會成過街老鼠了。當時日本看到中國軍閥混戰群龍無首的狀況,才對中國實行全面侵略。特別是北伐進展順利,更加讓日本迫不及待。日本也認識到,一旦中國統一了,就很難再戰勝了,至少難度大大增加。

實行君主立憲,對於維護各民族團結意義重大。各民族有個共主,會增加各民族維護團結統一的自覺性。尤其是有個少數民族的君主更讓各個少數民族有一種心裡優越感。這對遏制分裂勢力維護統一極其有利。而沒有這個共主,讓有神論者崇尚無神論者實在有點不倫不類,還有一種以大壓小的感覺。這樣會造成心裡逆反。最後沒有辦法只能靠強力來維護。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繼續向前。如今解決各民族團結統一問題應該向美國學習,統一語言,統一文化。美國的民族種類更多,在家裡你說什麼話寫什麼字信什麼教沒人管,但在社會上你必須說英語認同大家公認的文化。中國也應該這樣做,不管你是什麼民族只要是中國人都應該會普通話認同中國文化。


無藏南即951W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慈禧和光緒帝可是死對頭,明裡暗裡可是做了很多反對對方的事情,但是手裡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哪裡是慈禧的對手。自己的愛妃被慈禧給害死,就連自己也被慈禧給毒死,可以說是真的憋屈,可是慈禧如果真的把權力給光緒帝,一定能夠改變清朝嗎?



其實不然,光緒帝就算是掌握實權也是救不起將要滅亡的大清朝,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

光緒帝可是一直想著擁有權力,而對於慈禧可是特別的痛恨。他拿到權力的那一刻,肯定會慢慢地對慈禧採取一定的措施,甚至開始約束慈禧,從她手裡把權力全部給奪回來。然後就是他為了權力更是會打壓貴族們,這和當朝的貴族們的利益可是起了很大的衝突。如果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大,那麼光緒帝真的連皇帝都不好當了,更別提改變大清朝的命運了。

其二

光緒帝為了能夠挽留此時的清朝,肯定會實行變法,戊戌變法只是其一,但是這樣完全不行。先不說慈禧肯定會反對,甚至會阻止他。而其他的一些王公貴族也會堅決反對,畢竟在這麼封建的社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王公大臣是絕對不允許他胡來的。他的敵人不僅僅是外敵,更有內患。

其三

當時的大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因為順應不了時代,已經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了。受到資本主義的衝擊,封建社會的築牆已經在慢慢地土崩瓦解,大清朝的制度已經是過去式了,新的制度必將會取代。再加上當時的天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王公大臣貪汙腐朽,清朝搖搖欲墜,已經堅持不了了多久了。

所以綜上所述,就算是光緒帝再努力,頂多是讓清朝再苟延殘喘幾年,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我是小洲,以上觀點都是個人的猜測,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歡迎指正,一定悉心接受,不過不喜勿噴。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謝謝!


歷史清單


開門見山的說,不會怎麼樣!更不可能趕上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清朝慈禧並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那樣一直竊據政權,我可以先給大家捋一捋。

慈禧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此時的咸豐帝東躲西藏,最後一命嗚呼,傳位給了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為聖母皇太后。因為慈禧並不是咸豐的皇后,所以孝貞皇后被尊稱為母后皇太后,實行“二宮垂簾”加“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政的政治局面。

這種“二宮垂簾”的政治體制是清朝的一種特色。清王朝一共出現過兩次“二宮垂簾”。一次是福臨即位之後,生母孝莊為聖母皇太后,皇太后哲哲為母后皇太后,與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第二次便是同治皇帝時期的這次。兩次“二宮垂簾”都締造了一位強大的政治手腕,一個是孝莊、一個是慈禧。

相對於慈禧,慈安太后顯得更加寬和,並不像慈禧那樣強勢(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兩宮皇太后》這部老片子,慈禧與慈安刻畫得非常到位)。慈禧便越發咄咄逼人,在政治上步步緊逼,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結束了“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留下來的輔政大臣)的政治生涯。所以在1861年政變成功之後,政治格局就轉變為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局面。

不得不說,慈禧不僅僅心狠手辣,而且政治手腕很強,很具有統治力。雖然慈安與恭親王形成慈禧權力江河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慈禧仍舊是實際掌權者。1875年,不務正業的同治皇帝駕崩,慈禧擁立自己親妹妹婉貞與醇親王之子載湉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慈禧繼續主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一說是被慈禧害死),慈禧一宮垂簾。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罷免,從這時起,慈禧的權力在也不受任何制約,至高無上。

在“甲申易樞”中,慈禧與醇親王,也就是光緒的生父合作的很愉快,共同扳倒了恭親王。此時的慈禧羽翼豐滿,根本沒有任何內在力量可以扳倒她。經過幾十年的折騰,自己也感到累了,所以在1889年就開始放權給光緒,自己退居頤和園。

也就是說,慈禧雖然是實際最高掌權者,但是從1889年開始,光緒也獲得了實權,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架空。

慈禧放權給光緒之後,光緒來不及高興,因為這時候的中國已經千瘡百孔,急切需要制度革新,光緒皇帝也是抱著一腔熱血,投入到了維新變法之中。在變法前期,慈禧其實是支持的。但是維新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守舊派的頂頭上司又是慈禧,所以在變法過程之中,慈禧也並沒有少干預。

真正讓慈禧發動政變的誘因是維新派的政變決定。在一百多天的政治革新當中,維新派越發感覺到頤和園的那位慈禧皇太后才是阻撓新政的罪魁禍首。所以他們攛掇皇上發動政變,除掉慈禧,這樣才能完成變法。光緒只是有這份心,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對“親爸爸”下手,在維新派的百般勸說之下,光緒皇帝決定政變。

只可惜,初生牛犢的維新派低估了守舊派的勢力,也低估的慈禧的政治手段。政變當天袁世凱

臨陣倒戈,維新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瀛臺。慈禧重新掌權,這次政變也就是“戊戌政變”,從此以後,慈禧獨掌朝政,直到去世。

為什麼說光緒掌權也不會趕超資本主義國家呢?

我有這麼確定的答案,並不是憑藉經驗或者是隨便臆想。真實的歷史也的確是這樣發展的,慈禧的確做到了放權,1889年到1898年這九年的時間內,光緒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專的。但是對於晚清政府來講:富強之路在於變革,變革之重在於守舊派,而守舊派之根本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說,任憑光緒如何變革,終究會發生慈禧篡權的事實,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退一萬步來講,我們假設這個極具權力慾望的慈禧正兒八經的放權,也自願的支持所有變法事宜。清王朝也不可能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直接現實例子拿出來,現如今中國用最先進的階級完善最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保障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了三十年仍舊是發展中國家。成績是有的,但差距就能視而不見嗎?如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民智未開妄圖實行君主立憲晚清知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