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演員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越劇演員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資料圖

  袁雪芬1922年生於嵊州市甘霖鎮,11歲入四季春越劇科班,14歲開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於女子越劇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細膩、樸實深沉,韻味醇厚,節奏明快,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被稱為“袁派”。2011年2月19日,袁雪芬辭世,享年89歲。

  “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是袁雪芬一生的座右銘,她以自己的精湛技藝和高潔操守,構成百年越劇的動人華彩。在袁雪芬的一生中,她始終高擎改革大旗,含辛茹苦,堅忍不拔,從而賦予了當代越劇強大的生命力。


  潔身自好 一生致力越劇改革

  袁雪芬雖沒讀過太多書,但身為鄉村私塾教書先生的父親從小就教導她:“女孩與男子一樣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你將來一不靠爹,二不靠娘,三不靠丈夫,要做到人窮志不窮……”父親的此番教導,讓她打小便產生了朦朧的自立意識。

  袁雪芬11歲那年,村裡來了個叫四季春科班的戲班子。聽說主角一個月可以掙30塊錢,袁雪芬為了不再讓家人吃苦,不顧父親反對,自作主張進了這個長年在紹興、諸暨、杭州、寧波和上海等地流動演出的戲班。自此開始了為期8年的科班學徒和演出生活。

  袁雪芬一生謹記父親的教誨,始終潔身自好,即便當年生逢“濁世”,依然不忘保持“自清”的警醒。她聰明秀麗,天賦非凡,在她14歲的時候在上海已經小有名氣,在演出之餘,她拒絕一切堂會及應酬。

  1942年,袁雪芬在進步話劇影響下,開始踐行她改革越劇的大膽想法。她聯合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蘭、範瑞娟、傅全香、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等10位越劇名伶,在大來劇場,集資發起越劇改革。這就是在後來名動一時的“越劇十姐妹”的由來。


  當時,袁雪芬身價4萬元,但她每月只拿1000元工資,其他的錢都用來聘請專職編劇、導演、舞美設計、舞臺監督等,這是她改革越劇的方式。她主導成立劇務部主持演出活動,在越劇界首次建立起正規的編戲、排戲制度;廢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衣箱制,參照古代繪畫,根據人物身份設計服裝;打破傳統的舞臺形式,採用立體佈景、油彩化裝、燈光、音響,逐步形成綜合的藝術機制。在表演上,則博採眾長,將話劇、電影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的寫實主義表演特點,與崑曲載歌載舞、重視形體動作美化的長處吸收到越劇中,並加以融化、創新。她的改革,為越劇演員和其他劇種爭相仿效,併為後學者所師承。

  1943年11月,由南薇編導的《香妃》一劇上演。在演到一場哭戲時,袁雪芬沒有根據原來的唱腔和戲詞演,而是從胸中發出一聲高叫,哭出了一個長腔,在琴師周寶財的配合下,臺下觀眾被感染得泣不成聲。袁雪芬和周寶財即興式創造的這個唱腔,後來被定為“尺調腔”,經逐步完善後,成為了越劇的主調之一,也由此形成了“袁派”藝術的鮮明特色。

  袁雪芬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越劇表演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戲劇活動家。她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劇協主席等職。退休後,她仍然一直關心著越劇事業以及整個戲劇事業的發展。

  “我是嵊州的女兒,我回來了”

  2006年3月26日,越劇迎來百年壽誕,84歲的袁雪芬回到了家鄉嵊州。當百年越劇嵊州“越劇大巴”百村萬里行開行儀式在越劇誕生地甘霖鎮東王村舉行時,袁雪芬親自為“越劇大巴”授旗。在越劇的誕生地東王村的香火堂前,袁雪芬激動而深情地說:“我是嵊州的女兒,我回來了。”

  2010年,市越劇藝校開設傳承人班,聘請“越劇十姐妹”和越劇各流派創始人為顧問。得知這一消息後,臥於病榻上的袁雪芬欣然提筆,寄語越劇傳承人班在故鄉開設,並和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張桂鳳、王文娟、金採風、呂瑞英、畢春芳等老一輩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受聘為藝校藝術顧問。

袁雪芬指導青年

  “對袁雪芬來說,關心家鄉就是關心越劇。她的一生是越劇的一生。”市越劇藝術學校校長錢江南告訴記者,在籌建越劇之家時,袁雪芬發動上海及全國各地的越劇團義演捐款,得到全國各地200多個越劇團的響應,義演集資8萬餘元。“從選址到籌款,都傾注了袁老師大量的心血。”

  袁雪芬擔任上海越劇院院長後,經常把珍貴的越劇資料寄給我市越劇藝術學校,並勉勵藝校學生為越劇故鄉爭光。藝校學生去上海演出時,無論多忙,袁雪芬都會趕到現場指導和觀看。

  作為嵊州越劇博物館的名譽館長,袁雪芬始終關注著博物館的建設。建館之初,她發動上海越劇界的越劇演員義演,她自己則率先把早期的戲服、飾物、唱本及很多貴重的東西捐贈出來,還積極發動其他越劇界前輩捐贈。2010年越博建館20週年,出版一本館藏文物的畫冊,她又欣然為畫冊作序。

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袁雪芬像

  2011年4月,袁雪芬的三位兒子將袁雪芬生前留下的“白玉蘭”紀念獎盃、手稿等珍貴文物無償捐贈給了越劇博物館。袁雪芬的大兒子鄭海芽在接受採訪中表示,母親生前一直很關注家鄉的建設,特別是越劇的發展,越劇博物館是她的心血之一,他們是根據母親生前的遺願,整理了她的一些遺物,希望在博物館裡陳列,以教育後人。

  為越劇奉獻一生的袁雪芬,亦如她演繹的《梁祝》那樣化蝶而去——她的心,只為越劇;她的人,傲雪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