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袁雪芬是20世紀傑出的越劇藝術家,1950年起先後擔任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團長、華東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兼越劇實驗劇團團長、上海越劇院院長。建國前,袁雪芬致力於越劇藝術的改革,並積極團結共產黨的進步人士,為我國戲劇事業做出極大的貢獻。

抗戰期間的上海,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娛樂業受到很大的衝擊,更影響到越劇的營業。越劇大多數劇團演出劇目基本上實行的仍是幕表制或半幕表制,所演劇目陳舊,脫離時代。紅火了三四年的女子越劇“改良”已成頹勢,越劇陷入了危機,各劇院均憂心忡忡。面對越劇的危機,剛20歲出頭的越劇演員袁雪芬舉起了越劇改革的旗幟,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條越劇新生之路。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袁雪芬

袁雪芬1922年3月出生於浙江嵊縣,8歲進入“四季春”科班學戲,工青衣、閨門旦,13歲在杭州掛頭牌,不久赴滬,一直在上海演出。在上海淪為孤島後的一段時間,袁雪芬在上海觀看了一批在中共領導和影響下的進步話劇工作者編演愛國話劇,如弘揚民族氣節的《正氣歌》,歌頌秋瑾捨身為國的《黨人魂》等。觀賞過後,他將話劇演出與越劇作了對比,從這種對比中,她產生了強烈的改革越劇的願望。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袁雪芬

她要演新戲,請編劇、導演、美術設計,像話劇那樣,有演出劇本、正規的排練制序。袁雪芬以改革的精神首次成立了以編劇、導演、舞美設訓為中心的“劇務部”。“劇務部”中的編導、舞美人員有於吟、韓義、藍明、白濤等,後又增加了南薇、呂仲、徐進等。大家為了“越劇改革”這一共同目標走到一起。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衝破舊越劇的框框,領銜於上海大來劇場公演於吟(姚魯丁)編導的《古廟冤魂》。從這天起,越劇進入了一個向著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的新時期。此後,袁雪芬演出了根據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改編的《情天恨》,根據陸游《釵頭鳳》的故事編寫的《斷腸人》。從《斷腸人》這出戏起,袁雪芬開始正式實行劇本制,廢除幕表制。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袁雪芬劇照

袁雪芬把經過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新越劇”一是劇目新,跳出了“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窠臼,開拓了越劇題材新的領域,既有古裝戲《斷腸人》《家庭怨》《西廂記》等,又有時裝戲《天卜人問》《就是她》《誰之罪》等,還有少數民族題材戲《香妃》及近代題材戲《太平天國》等。二是表現形式新,化裝、服裝、燈光、佈景、音響等都衝破了老戲的傳統程式。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越劇《西廂記》中袁雪芬飾演崔鶯鶯

在表演上,袁雪芬吸收了崑曲、話劇、京劇中許多好的東西,豐富了越劇的表演。袁雪芬又與琴師周寶財密切合作,對越劇唱腔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尺調腔”的曲調系統,這是對越劇音樂發展的一大貢獻。有了它,越劇才逐漸衍化出不同的流派。三是排練演出組合新。“新越劇”廢除了相沿數十年的說戲制和幕表制,建立了由編劇、導演等人員組成的“劇務部”,負責創作和演出,建立了正規的排戲制度,使越劇成為中國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中,第一個建立正規編導制的劇種。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周海嬰與許廣平

1946年3月,南薇將魯迅的小說《祝福》介紹給了袁雪芬。祥林嫂這個舊社會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激起袁雪芬強烈的共鳴。她馬上與南薇商定,將《祝福》改編成越劇,並專程拜訪魯迅夫人許廣平先牛,徵得了她的同意和支持。戲一邊寫一邊排,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排練,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的越劇《祥林嫂》於1946年5月6日晚上在上海青島路明星大戲院舉行預演,文化界知名人士許廣平、田漢、黃佐臨、史東山、費穆、張駿祥、歐陽山尊、白楊、李健吾、胡風等親臨劇場觀劇。如此眾多文化界名人來看越劇,的在越劇進上海以來還是第一次。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越劇《祥林嫂》中袁雪芬飾演祥林嫂

整個演出從人物到表演到音樂、佈景,都使人感到很新鮮。袁雪芬扮演主人公祥林嫂,範瑞娟飾魯阿牛少爺,陸錦花飾賀老六,張桂鳳飾衛癩子,應菊芬飾少奶奶,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演出結束後許廣平來到後臺,與袁雪芬親切握手,祝賀演出的成功,感謝她把魯訊的作品搬上了越劇的舞臺。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1945年袁雪芬在《梁祝》中飾演祝英臺

《祥林嫂》的演出,轟動了上海,每天日夜兩場,連演了三個星期,場場客滿。報紙刊物紛紛發表消息和評論。有評論說,《祥林嫂》的改編“為越劇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且賦給了它以新的生命”。《時事新聞》以醒目的標顥刊出文童《魯迅名著搬上越劇舞臺——袁雪芬主演創記錄改良舊規則》,文章認為“《祥林嫂》應該不僅是雪聲劇團而是整個越劇界的一座里程碑”。田漢對《祥林嫂》的整個演出給予了熱情肯定,還提出越劇的改革“要吸收其他姐妹藝術的長處,要有新頭腦”,對袁雪芬的越劇改革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80年代《淒涼遼宮月》劇照

1946年9月16日,來滬參加國共和淡的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聽黨的地下組織的同志講到袁寫芬為首的“雪聲劇團”改編上演了魯迅的作品,並受到迫害,表示非常關切。當天晚上,周恩來不顧特務的監視,親自到明星大戲院觀看“雪聲劇團”演出的《淒涼遼宮月》。這是周恩來第一次接觸越劇,劇場內眾多觀眾熱烈的情緒,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後周恩來指示黨的地下組織要關心、幫助越劇界,引導越劇演員走向進步。

袁雪芬豎起“新越劇”的旗幟

1949年秋程硯秋、袁雪芬、梅蘭芳、周信芳(從左至右)在一起留影

此後,中共地下黨先後動員和派出錢英鬱、劉厚生、李之華等分別進入玉蘭、雪聲等劇團。袁雪芬的越劇改革持續到上海解放,約四年間創作劇目多達59個,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演員和創作人員,共同為“新越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她的帶動下,其他越劇團和一些著名演員如尹桂芳、竺水招、徐玉蘭等也匯進了改革的浪潮中。

1949年9月,袁雪芬和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出席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新中國建立後,袁雪芬依然奮鬥在越劇表演的一線,1950年4月起先後擔任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團長、華東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兼越劇實驗劇團團長、上海越劇院院長。在她的培養下,一批年輕演員逐漸成長起來,如朱東韻、方亞芬、陶琪、華怡青、李沛婕、陳慧迪等。

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