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人心換人心這句話?

雲中月兒明


不是換人心,是自己出發心對人。你不管她他它是怎麼樣的人,你要誠心誠意帶人。他她它,做壞事好,提醒一下,不聽,根你和幹。做回自己。自己身心放下,管好自己。自己不累。好好生活。過幾年,你在回頭看她它他,你就明白了。


東豔36


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和老公、婆婆親人朋友都是這樣。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付出都是相互的。有些人認為婆婆公公,鄰孫子是應該的。他們自己兒女都養大成人成家立業了,他們養孫子沒有法律義務。付出是人情。不付出是本分,但有些兒媳婦不知感恩,婆婆領孫子又花錢又花力,可婆婆的待遇不如鄰居,兒媳婦剛剛見鄰居還喜笑花開的,但一看到婆婆臉就冷下來了,在兒媳婦心裡婆婆永遠該她的。婆婆為兒為孫天天干著保姆的工作,累了沒人疼,領不到工資還倒貼人民幣。最讓人生氣的時候婆婆住院時,兒子又在外地回不來,兒媳婦只去醫院看婆婆一趟。管婆婆有沒人伺候,她不問,如此兒媳婦你怎能和她一心換心呢!如果鄰居幫你帶半天小孩你都會感激不盡,為啥婆婆為你帶多少年的孩子你不感謝婆婆呢?婆婆住院時你不應該正是報恩時候嗎?

無論你和誰相處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正確的為人之道。無論親人、朋友、都應該這樣。你疼我我疼你一心換心,親情才能繼續。別人為你付出才越來越有勁。





正直的心


常說將心比已,板凳怕打調,換個位置想一想,這些話就是人心換人心這句話的同意詞。

有些人對某些事的看法,只以自已的思想和意志去處理,從不替別人想,對別人有沒有危害?別人能不能接受?這樣的人作事簡單,也可說為人素質差,不可大任。

有的人是自私,個人利益為主,沒公心,只想自已達目底,不管別人好壞,這種人最好少往來,不可結為朋友,不可結為閨蜜,更談不上知心人。

說話不分場地,不講藝術,聲音大小,對方的感受,別人的面子,有沒後果,從不考慮,為什麼不控制一下情緒,想一想再說,豈不好嗎。

其人如是親戚,必然成為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即使往來談不上親切,親人必反目。

作人、為人、凡事要相互理解,不要寧願別人不負我,我只負別人的霸道人,自私自利人。

互相幫助,互相忍讓,互相關心,與人為善,朋友多多,必受人們的尊敬!



用戶心快活


人心換人心,十六兩換一斤(過去的衡器一斤等於十六兩)。

說的是人與人的交往,要誠信,公平,感恩。

大多數人遵循這個原則,為人處世,將心比心,總怕佔了便宜,惹得對方不高興。

可是那麼一些人,利用人們的善良,不擇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人際交往中,什麼人可交?什麼人遠離?只看三件事,便能不上當。

一:對父母不孝者,不交往。

二:對妻子兒女不仁者,不交往。

三:與兄弟姐妹不和者,不交往。

此三種人,基本上己泯滅人性,至親至愛,尚且不顧。與其交往,必定無好結果。


鐵肩擔道義4


對於人心換人心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不要有“人心換人心”想法和做法。為什麼呢?

首先,不論你有意還是無意的去“換人心”,在自身主觀的出發點上,都會附帶有個人的某種意識,即交換對象必須符合自己內心認同範圍之內的某些條件。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我們就會主動或被動的去“交換”,不符合條件的對象被我們排除在外。表現在生活上面,就是我們有了“取捨”的行為。我不是說人有了“取捨”不好,而是有些時候我們自身認同的“取捨”標準不一定是正確的。錯誤的“取捨”行為,可能會帶來錯誤的後果。

其次,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信條和處事原則。但“趨利避害”這一原則,相信是絕大一部分人的處事首選。當一些人為了各自的利益聚集到一起,在利益和人生信條出現分歧時,我相信首先動搖的一定是“人心”和人生信條。人格上的善變特徵也會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人心換人心”也就失去存的了意義。

其三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換或者叫交換”是典型的商業手段。指在商品流通中“以物易物”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流通的媒介是物質,“交換”是流通的方式或手段。而“人心與人心”的交換,更多的是體現在個人的心理感受和心裡需求之上。這種需求與簡單的“以物易物”比較,實在是更復雜也更玄妙,我們很難去具體把握和操作。因此,“人心換人心”的成功幾率的確太低,對此最好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

其四,“人心換人心”的主觀行為必然受到客觀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世界是變化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就是大家常講的“此一時,彼一時”。世上的一切人和事物也是變化的產物。以不變的“交換”手段,去對應“變換”的人和世界,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這種做法的成功幾率也一定不會很高。

綜上所說,“人心換人心”的做法實在是不太靠譜。還不如踏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擔起個人的人生責任和義務,有緣從之無緣莫強求。


名字已在線


人心換人心這句話說的非常的貼切。

一個人的人品非常的重要。你交朋友,你是否真誠也非常的重要。

如果你壓根就沒有打算用真誠的心去交朋友,那麼你會得到別人以誠待你嗎?

你要想得到別人對你的真心,那麼你就拿出自己的真誠來去對待別人,以心換心,這種友誼才能夠長久,才能夠地老天荒,才是真正的友誼。



芊羽訪談


人性有善,有惡。

善中夾雜惡性,偶然觸發惡念,本性世界觀,生活的態度,決定善是否壓住惡念。

惡中偶有善意,惡性難改變,年齡漸大或有悔。

人心善變,一句話,一件事,影響心境,去惡精善。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郝溶辛


這句話的重點是落在對於對你提供了幫助獻出了愛心的人應該以感謝和感恩來回報。人不可沒有良心。

而道德缺乏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只要別人的幫助和愛心,不懂得感恩感謝,會傷害了別人的愛心和為你付出的努力和艱辛。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多了就會出現老人摔倒了沒有人敢扶,坐個高鐵、飛機還搶座霸座現象。在公司裡只要老闆的照顧而不要老闆的約束等等怪現象,破壞了公司的和諧。

然而,道理是需要從兩面來分析的。社會上人畢竟百人百性,不可能都用一個尺度衡量。道德的提高需要整個人群素質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對於缺乏道德的人只能以法律來約束(法律本身就是體現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精神的)。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會對有愛心有善心的人感恩感謝。


淡淡一掬水


但求自己於心無愧,坦坦蕩蕩,感染他人的心情,達到他人與你的想法統一,行動一致,結果一樣,齊心協力完成任務。



初心永存52177172


在整個社會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必須要擦亮眼睛,看準人分各種類型,區別對待,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人心換人心是應該行得通的,互相真誠以心換心,換位思考彼此互動,是確實能夠真正做得到的。

但是在當今社不同人群中,人與人之間以金錢和利益放首位,互相利用,能做到可以說難上加難。

有些人僅是為了達到其個人目的,在需要你的時候,利用你對他/她的真情,達到要求後,不知好歹地把你拋棄了,侍下次再想利用你,又用另一付臉面對待你。

我是個為人熱心善良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碰到過好幾位這種人物,不知好歹更不懂得感恩,談不上人心換人心,別無他法只能遠離。

為此我認為應該應人而已,區別對待,以心換心不是一概而論,都能真正做得到的並不多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