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健康|回顧雙黃連歷史,卻發現了很多與其相關鮮為人知的故事

疫情當前,注意防護 -- 關注平臺,在家閱讀不虛度

關注平臺、關注平臺、關注平臺!

1月31日,據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消息,該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雙黃連口服液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中醫認為,這三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表裡雙清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雙黃連口服液具有廣譜抗病毒、抑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是目前有效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之一。

說起來,這雙黃連口服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種藥物,它居然有如此強大的功效,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不過,回顧雙黃連的歷史,我們卻發現了很多與其相關且鮮為人知的故事。

物道健康|回顧雙黃連歷史,卻發現了很多與其相關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不少家庭中,雙黃連口服液都是常備藥物之一。雙黃連口服液是金銀花、連翹配伍黃芩而成。“雙黃連”中的“雙”指的是雙花,也就是金銀花,而“黃連”並非是一味黃連,而是指黃芩和連翹。

事實上,雙黃連口服液的來歷也不一般。

戰爭年代,由於戰場上的條件艱苦,將士經常缺衣少根,露宿風餐,不受傷卻感染風寒等情況很是常見。而戰場上的醫療條件也是相當有限,為了讓染病將士們儘快擺脫病毒的糾纏,軍醫們挖掘中華醫藥的博大精深,用古方“大連翅湯”和“銀翹散”組方——金銀花、連翹、黃芩、柴胡、金蓮花做湯劑,為傷員治療外傷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病症,療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巡迴醫療隊下鄉為農民治病,為解決藥品缺乏,選擇了金銀花、連翹、黃芩這三味藥材製成注射液用於臨床,即雙黃連注射液。由於療效確切,1977年該注射液被黑龍江省衛生廳批准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和醫療單位臨床使用,市場需求量很大,經常供不應求。1989年,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年會上,邢紹周教授提出全面研發雙黃連繫列藥品的論點,掀起了全面研發雙黃連的熱潮。

雖然雙黃連口服液科研價值沒有粉針劑高,但應用方便,可進入千家萬戶,更安全有效,市場大。1991年年底,雙黃連口服液取得了國家衛生部批准的生產批文及新藥證書。

物道健康|回顧雙黃連歷史,卻發現了很多與其相關鮮為人知的故事

正如前面所述,一說到雙黃連口服液的成分,也許有人會說是黃連,而事實並非如此,雙黃連中的“黃”,卻是另一味中藥——黃芩。

據《本草綱目》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李時珍大約二十歲時得了咳嗽,一直沒有治好。到了夏天,病情進一步發展,咳嗽吐痰,發熱不退,皮膚好像火燎一樣,口渴不已。他先後吃過具有解表潤肺、清熱化痰等功效的中藥,不僅沒有效果,反而使病情越來越重。李時珍的父親李月池也是一位醫生,情急之下突然想起金元名醫李東垣的治病經驗:治療咳嗽身如火燎,煩渴多飲,白天病重的肺熱病人,單用一味黃芩煎服有效。於是趕忙取來一兩黃芩煎湯,讓李時珍一次喝下。第二天,李時珍果然熱退,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明顯減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便康復如常。
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李時珍得的到底是什麼病?為什麼其他藥都沒有效,而小小的一味黃芩卻有如此之功?

先來看李時珍的病。從其所記載的症狀來看,當為熱毒壅肺,與目前西醫的肺部感染十分類似,治療上自然要以清瀉肺熱、清熱解毒為主,黃芩正有此顯著的功用而能一舉奏效。

那麼黃芩的清熱作用為什麼對李時珍的肺熱如此有效呢?顯然這也與黃芩的性能特點有關。黃芩為性味苦寒的代表藥物之一。一般而言,苦味具有“瀉”的特性,能清除對機體有害的病邪,此處即是指李時珍肺部的熱邪、熱毒。因為黃芩的藥性屬寒且寒性較重,自然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黃芩能夠清瀉火熱、清熱解毒。除此之外,因黃芩歸於肺經,對肺系熱性病證具有特別的療效。李時珍高熱不退,肌膚如灼,口乾不已,咳嗽咯痰,一派熱毒壅肺的表現,如單用解表潤肺、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雖然大方向並不錯,但沒有切中要害,清熱的力量不夠、沒有清熱解毒作用。而黃芩苦寒之性較重,有顯著的清熱作用,並能清解肺系熱毒,故而一味黃芩便醫治好了重病的李時珍,這是多麼神奇!那麼,我們的古人是如何發現黃芩這一功能的?其實這也來源於古人對大自然環境的認識,以及對黃芩生長環境的瞭解。

經常採藥的人一定有這樣的體驗:野生黃芩多見於乾旱的向陽山坡、林緣和稀疏的草叢中。可以想象,向陽山坡在太陽的照射下,連山坡上的石頭都會燙手,植物怎麼可能生長?能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植物必然具有抗熱、清熱的特性,而具這種特性的藥物性味往往是苦寒的。黃芩具有喜熱、耐旱、忌積水的特點,故而善於清熱。可見,藥物的性能、功用與環境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

其實,黃芩的苦寒之性除了清瀉肺熱、清熱解毒外,還有其他功用。苦味除了瀉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性,那就是“燥”。燥與溼相對,味苦能燥溼,且苦味越重,燥溼的力量就越大。故而,黃芩具有清熱燥溼的作用而用於溼熱病證。黃芩的清熱燥溼作用有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應用廣泛,因其能作用於肺、脾胃、肝膽及大腸經,故在臨床上隨不同的藥物配伍可以用於以下病證:

1.肺衛溼熱。本證多發生在春夏季節,表現為發熱、頭痛身重、咽痛咳嗽等,類似於流感。春夏之際,天氣開始轉熱,炎熱的氣候燻蒸著大地,使得天地之間形成一派溼熱的環境。此時溼熱之邪也容易傷及人體,從而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而黃芩正好可以清熱燥溼,切中病機,這也就是為什麼雙黃連口服液中用黃芩的原因。

2.脾胃溼熱。本證常表現出口黏口苦、食慾不振、脘腹痞滿、噁心嘔吐等,黃芩常與半夏、黃連、乾薑等配伍,如半夏瀉心湯。

3.肝膽溼熱。本證表現為黃疸、脅痛等,常用黃芩配伍茵陳、滑石等,如甘露消毒丹。

4.大腸溼熱。表現為發熱腹痛、洩瀉痢疾等,多與葛根、黃連等配伍,如葛根芩連湯。

總之,黃芩雖然應用廣泛,但始終離不開其苦寒清熱的特性。向陽炎熱之地造就了黃芩的清熱之性,這難道不是大自然向世人展現的“陰陽”之間的一種平衡嗎?(來源:《醫藥經濟報》、《藥緣文化:中藥與文化的交融》楊柏燦/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疫情當前,注意防護 -- 關注平臺,在家閱讀不虛度

關注平臺、關注平臺、關注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