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技工學校的學生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水平?

高山流水crcc


技工學校是我國以前非常好的職業技術工人培訓學校,可惜現在被廢掉了,一切以文憑來說話。看到德國的機器製造如何優秀,我們反而又羨慕德國的技工教育,其實我們國家是走在前列的,可惜進入改革開放後,各行各業急工近利,只重文憑,不重實踐,從而技工教育遠離了我們。非要說以前的技工學校與現在的文憑對等,也只相當於中專文化,這一點在當時的人事管理制度上是寫進了國家條例的,當時國家發展急需要中級技術工人,因此技工學校全稱就是中級技術工人學校,簡稱中技,與當時的中專對等,人事管理制度上對於中技工人當幹部,即享受中專待遇,如是工人享受中級技術工人待遇


波文舟


我是86屆技校生,我回顧技校生活非常美好,當時也感覺成為一個技校生很自豪,我學習有偏科,就是英語差。家庭條件是普通工人家庭,家庭當時不算富足,我當時的心願,就是早點有個穩定工作。自己能獨立,家庭生活能改善。當時技校每月給16元助學金,學期考試有獎學金,學期三年,文化理論和實習課是一星期輪換,當時的技校的課程是很系統很全面的,學校不為盈利,盡心盡力傾囊向受,學生也是知道認真學習,我到現在都永記當時的學習生活。別小看16元,當時一個工人一個月也就30~50元,三年技校生活,沒讓家裡花一分錢,反而是略微貼補家用。


夜空121338561


我是八六年進技校,八九年畢業的,那時考技校要有城鎮戶口,是定向培訓的,錄取分數同普通高中差別不大,上技校只是因為當時考大學錄取率太低,一般普通高中考上大專及本科的,只有百分之六,七左右,所以當時很多人上技校,而且當時上學是有補助的,伙食相當便宜,而且包分配的,我們當時是華能集團和勞動局定向招的,學習內容除普通高中的課程,還加上專業知識,我們當時的專業課程是中專用教材,專業老師為一名總工,一名清華畢業的工程師,非常強的,進廠實習時,華能在我們地區的老總親自參與,並宴請所有同學,當時的華能已開始初步進入計算機化,自動化操作,映像十分深刻。


KYDZ


我是1979年參加中專,中技考試被錄取到大型軍工單位技校的,那個時候高考錄取率太低啦,用現在的語言來描述就是學霸才能上大學,所以高中處於中上水平的學生都去報考中專,中技。我們那批中技學生在當時是屬於優秀的,雖然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不如現在,但是所學到的知識是非常紮實的,並且具備再學習能力,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一個班50人,畢業參加工作後,近一半都參加成人高考,經過多年的鍛鍊,都成為技術業務骨幹,我大致統計了一下,我們49人(1人因三門功課不及格被退學)中16人成為技師,13人轉入管理或技術崗位工作,6人進入工廠中層以上領導崗位,其餘因調出或離職情況不詳。我在中層領導崗位幹了近20年,去年從質量部部長崗位退居二線。所以我認為那個年代的技校生綜合能力比現在的二本生不差。


lfllx


80年代的技校生都是要考試入學的,那個時候有高中畢業生,初中畢業生來考技校的,高中畢業生很多是高考的落榜生,有些高考只差幾分,初中畢業生中也有中專沒考上的,成績都不差。高中畢業生入學的學制是兩年,初中畢業生入學的學制是三年。而且技校的錄取分數線也不低,國家包分配,每月有助學金。


空白170233499


我是87年高中畢業後考的技校,當時同班考進的同學中一半以上都過了高考預考線的,甚至有縣預考前10名的。讀兩年技校就包工作是鐵飯碗,這是當年讀技校的根本原因。無奈改制後大部分同學生活都不太如意,我內心來講是悔不當初,都是短視造成的。當今時代學歷是證明能力的一個基礎,所以,同學們努力吧! 川交技校高87級一班同學留言


莫陌無語690


我認為,這個沒有可以跟現在什麼學歷可比的,畢業就是技校水平,為什麼呢?

我參加過95年的技校考試,好廠子的技校不是本廠之弟確實很難考,很多考上了重點高中的學生都考不上,我印象裡當年只非子弟只招了6個,但如果是子弟,那就很容易了,很多現在所謂的“學渣”都能考上。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八九十年代的技校,入學考試內容跟中考就有差別,比如考試的時候要擰小螺絲,還有邏輯題考試,跟中考差別很大,還是很有意思的。

但從他考試內容來看,其實也能看出去別來,技校本身相當於高中水平的教育,他確實學一些專業知識,但主要是在初中的基礎上,所以本質上,技校培養的是技術工人,就是說,一個合格的技校畢業生,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工人。

如果非要跟現在的教育找一個對比的話,可能就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但這種學校也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教育,但從目前高考錄取成績和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態來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未必能學到什麼基礎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也未必多好,所以,基本可以認為,八九十年代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可以類比現在的“高職”畢業生,現在高職畢業生未必趕上當年的技工學校畢業生,畢竟那時候能上技工學校的初中生一般成績也不能太差,如果上了高中,按現在的情況看,應該大多數都能考個二本高校。

目前的本科教育,其實大多數還是以培養“科研”人員的方式進行培養,而且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所以跟當年的技工學校還是有很大差別,幾乎沒有什麼可比性。

所以,我認為,當年的技工學校的學生,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高職,但理論知識可能沒有現在高職學生學的多,但從目前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態看,估計也學不到多少理論知識,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學校學生應該強於現在的高職畢業生,但跟其他的本科教育就沒有什麼可比性了。


中考研究


只闡述事實。

我從小生長在廠區(貴陽棉紡廠),母親就是子弟中學(現改製為貴陽市二十七中)教師。1980年,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全家由縣城搬到省城。母親也由縣城中學調動到子弟中學,對學生要求很嚴,但發現家長極不配合,與縣城家長重視孩子學習的狀況,形成極大反差。後經同事們解釋,才明白:子校學生父母均為廠職工,孩子們讀小學時,家長會著急。只要考上初中,就萬事大吉。反正初中畢業後,即使上不了高中,也基本上可全進技校,技校畢業就進廠。孩子考上高中沒考上大學,也會進技校後進廠。區別是初中畢業讀技校,分配工種為車間內紡紗工、搬運工等;高中畢業讀技校,分配工種為後勤部門水電工、機修工等。反正孩子上了初中,就等於有了鐵飯碗,都能進廠當工人。至於啥工種,孩子自己造化,家長不擔心了。

因而,老師們也見慣孩子進入初中後就開始玩耍,而家長也不管的現狀。稱辦學方針為:“自產自銷”。記得母親回家與父親談及此事後,感嘆一句:這樣教學,只怕將來“自做自受”。

講講我這一屆同齡玩伴的經歷:

1983年,小學畢業。當年不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升初也要經過考試,錄取比例百分之八十。五個孩子中,四位能上初中。(因我是教師子弟,知道並記得住自已經歷的年限升學率)

進入初中後,同學們學習狀況就不正常了。放學後,多去檯球室或最早期的遊戲廳。逐漸上課時間都有逃課去玩的。我因母親管教嚴,放學就回家做作業。

1986年,中考,錄取比例三比一,全市統劃分數線。結果,學校中近兩百名應屆初中畢業生,只有六名上了高中錄取線。只有六名,當時高中理科高考都要考七門主課,這就會出現授課老師比學生還多的場面。於是,為不浪費資源,市教育局安排,我們六人進入就近的貴陽市第十六中學高中部學習。這是貴棉子弟中學唯一一屆外培高中生。我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以上)落榜的初中同學,光榮的進入了技工學校。(因為多少也要經過次考試,所以不是百分之百)

我們六位子弟學校轉入十六中同學,自然走到了一塊。當時六人發誓:就算今後擺攤賣菜,也不進技校不進廠。

在我們為高考衝刺時,在技校的老同學們揹著吉它,四處撩妹泡妞。

當我還在大學校園上專業課時,技校畢業的老同學們已學有所成,當上自食其力的工人階級,自信的在麻將桌上暢評時政、指點江山了。

2000年,貴陽棉紡廠宣告破廠。看到眾多技校畢業的老同學在遵義路(現更名迎賓大道)堵路請願,見到他(她)們被迫下崗時的悲憤。

我們高中的六位同學心中都百感交集。這裡面,畢竟有自己的發小(鐵哥們、好閨蜜);同時,也為自己感到一絲慶幸。我們六位,雖也不屬達官顯貴。但都努力達到自已當初的誓言:不讀技校,不進工廠。

人都是與同齡人競爭的。按當年技校錄取比律倒推:一百人中八十人能考上初中,八十位初中生裡,約七十五人能考上技校。因而,八十年代中期能成為技校生,必須淘汰同齡人中四分之一。

對於現在算什麼學歷,大致看看淘汰四分之一屬啥層面,就明白了。


城鎮戶籍打工者


技工學校是我們國家培養技術工人的主要基地,在97年之前,一個地區或者叫地級市,可能就一所到兩所這樣的公辦學校。我所在的那個城市。國家辦的學校好像有4所,國有大型企業辦的學校比市政府辦的多,福利待遇和教學水平高的多,有十來所。。我對技工學校的發展,應該是一目瞭然,可以從50年代初一直說到現在。

遠的不扯了,就說80年代以後,90年代之前。中專是隨著大學招生考試,在大專裡第一批錄取,屬於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那個是國家幹部,90年代後不想將來高考的同學在初中畢業後可以單獨考中專。當時國家對初中畢業後的去處,是三分制。三分之一上高中準備考大學。1/3上技校(後又有職業高中),也就是職業學校,三分之一直接進社會找工作。中專的學校基本上都升格為大專,招中專的問題就慢慢消失了。

80年代,90年代,包括2000另幾年前通過技工學校培養了大批的技術人才,以及實用型技工。隨著97年後高考的擴招技工學校招生越來越困難。隨著民營學校的迅速發展,技校學校基本走上了窮途末路。可以這樣說,招進來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所以說不好辦。將來國家的技術人才是一個硬傷。80年代,90年代代培養出來的技術工人在很多大型企業都是首席技工,而且有大量的畢業生,後來經過深造。都是本科甚至研究生畢業在單位裡都是設計實際雙豐收的人才,8、90年代畢業的技工學校畢業生大部分就相當於現在的二本程度。現在的沒法說。


jpchy6212


相當於社會最底層的工人階級的文憑。為了招生好聽,改成高技,又改成技師學院。

沒有相當於,只有尷尬。

現在人們都關心大學,或者是高職院校,其實技校不是學歷教育,沒有可比性。

有人回答中專,又是一個棄兒,數量更少了。

四個系統:

一:學歷教育系統(由低到高)

。。。普通高校:專科——本科——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博士後。

二:職業教育系統(由低到高)

。。。初級職業中學——高級職業中學——高等職業學院——職業大學。

三:技術教育系統(由低到高)

。。。技工學校(初級)——高級技工學校——

技師學院——技術大學。

四:專業技術教育系統(由低到高)

。。。中等專業學校(中專)——高等專業技術學院(高專)

幾十年前,除了技校生,其他的都可以當幹部。

享受幹部職級待遇。評職稱。

近年來才允許技師進入職稱序列,高級技師相當於中級職稱。

大學擴張近20年,絕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這個龍就是從大學生開始的。

實在不行才考慮職業技術學校,技校成了最後的選擇。

八九十年代,只有城市戶口才能考技校,後來農村戶口也可以考,再後來大學生也可以考,再後來年齡放寬到三十多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人們把技校和高職院校搞混了,其實這是兩個概念,高職院校有文憑,大專本科都有。

以前有個說法,五十年代的中專生頂90年代的大學生,其實是頂不了的。學的課程就少的多,科學發展也是越來越先進。主要是說現在的大學生混文憑的人不如以前的中專生。

。。。國家的教育體系是要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用人單位需求。現在異化成唯學歷論,一個門房的也要大學學歷。

。。。不要比來比去的了,高學歷永遠吃香。

90年代的技校生一部分考上了大專,繼續深造,大部分分到工廠就趕上下崗,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命苦不能怨政府。

。。如果你考大學沒有把握,可以先看看技校,就是技師學院有沒有你喜歡的專業,先上個技校以後可以再深造。

。如果你要下定決心學技術,那就好好學,要

靜下心來,不要受外界干擾。

不斷地提升自己,一定能有所作為。總要有幹活的,不可能全是領導。

爭取考上技師,當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