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導讀:

元朝的騎兵靠著速度和屠殺聞名天下,在面對淮河防禦體系,蒙古人出奇的創造出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戰術,繞道西藏,從四川方向包圍南宋,直接掐斷了宋朝方面聯周圍國家以抗蒙古的戰略構想。在消滅漢人王朝宋之後,蒙古統治者取周易大哉乾元之稱,宣示自己為歷代中國皇帝的繼承者,對周邊四夷開展了教化征服的過程。

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蒙古騎兵作戰圖

大蒙古帝國在忽必烈的手上分裂成了多個帝國,統治中原地區的叫做元朝,他實際上是一個蒙漢結合的產物,與過去的成吉思汗所領導的國家有著很大區別,在一群儒生的勸導之下,忽必烈和他的繼承者打算採用漢人的治國方式來獲取中原的財富,而不是過去一味的粗放統治。

在數年的懷柔手段之下,江南的反抗歸於平息,當地的老百姓慢慢的認可了頭上蒙古人的統治,畢竟老百姓看的也不是很遠,在誰手上不是耕田種地呢?只要徭役和賦稅能夠讓自己活下去則可。

這種理念在元朝開國的前期持續了很多年,也使得元朝恢復了生機,不至於出現漢初的天子不能乘坐四匹顏色一樣的馬,而元朝皇帝的野心也在這個時候膨脹起來。他們認為凡是已知的國家都必須向他們臣服。這種思想可能是受到漢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影響。

而這個時候,東方的日本一直不服元朝的統治,甚至公然挑釁說元朝乃是域外蠻夷之國,這一點讓自稱為中國皇帝的繼承者的忽必烈十分不快。決定發動東征,這就是歷史上元日戰爭的開端。


忽必烈的第一次徵日雙方軍事實力之比較

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元朝鼎盛時期全圖

忽必烈的態度一開始還是很好的,畢竟周圍一群儒生天天教導他先禮後兵,不能輕易的用武力示人,這種觀點在宋元時期的儒生心中簡直是根深蒂固。他們總是天真的幻想著文明教化能夠打動四方夷狄,但是真正的歷史卻又一次次的打他們的臉,忽必烈在派出幾波使者出使日本都沒有受到待見之後十分生氣

但是日本人的硬氣超過了蒙古貴族的想象,他們說絕不投降。其實在當時投降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忽必烈想通過這樣一個消息讓日本承認自己中國之主的地位,但是日本仍然對於南方的殘宋勢力保持著幻想,這樣便激發了第一次元日戰爭,在日本歷史上把這次戰爭叫做蒙古襲來。

歷來分析戰爭都是從中國方面先入手,這次我是從日本方面先入手的。日本當時真正的執政者不是所謂的天皇,而是幕府大將軍手下的權臣北條時宗。他知道蒙古人一定不會善罷甘休,便積極的組織在九州地區的防禦,這裡的九州不是指中古的九州,而是日本國內島嶼的土地劃分。

不得不說日本方面的眼光還是十分準確的,他們認真的分析了元軍可能進攻的地方,首先便排除了從東海跨越大小琉球的作戰計劃,他們的執政者一致的認為元軍肯定是通過高麗方面跨海東出。而歷史之中的元軍確實也是這樣。所以北條時宗積極的在九州地區佈置防禦,還讓各地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

一:日本方面對於戰爭的準備

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日軍戰爭俘獲元兵圖

日本當時參與戰爭的人數高達十萬人,他們動用民夫在沿海地區修建類似長城一樣的防禦掩體,只不過這種掩體的堅固程度遠不及長城。每天都會有巡邏的士兵來看著海上的動靜,有專門的郵人負責傳遞消息,而國內的老百姓也被大名們動員了起來,一時間爭鬥停止了,他們結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禦戰線。這也是後來日本人戰勝元朝軍隊的主要依靠,試想如果日本方面還是像以前那樣內鬥不止,還有可能抵擋住兇猛的蒙古人嗎?

二:元軍士兵成分構成和準備

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元軍與日本駐防士兵交戰圖

元朝方面的軍隊組成人數趕不上日本,當時的徵東元帥是忻都,左右副元帥是洪茶丘和劉復亨,當時的人數構成是這樣的,蒙古軍隊一萬人,漢人軍隊一萬人,高麗軍隊5600人,水手6700人。真正可以用於戰鬥的人數也只有二萬五千人左右,雖然說高麗軍有5600人,但是真正能打戰的有一半都是好事了,而軍隊之中的壓榨又十分嚴重。

當時的蒙古軍隊是以勝利者的姿態駕馭著漢人軍隊的,自然少不了欺負和凌辱了,而高麗方面也是不在心,他們只不過是被迫前行,可以把他們看作是後世起義軍裹挾的流民。就是這樣一支各方勢力混雜的軍隊浩浩蕩蕩的開啟了東征日本的偉大計劃。

日本本土作戰與颱風襲擊以致失敗

雖然說多國軍隊混雜,但是元朝卻擁有先進的軍事武器,在登陸日本本土之前,元軍首先攻破了伊歧島和對馬島,控制了制海權,保障了從高麗方面的補給線,而真正登陸上日本島嶼之後發現,日本的武士是那麼的不堪一擊,就在沿海諸島嶼就已經消滅了數百名武士,因為當時元軍採用的是步兵集團戰法,而缺少戰馬的日本無法組織強大的騎兵來衝擊元軍,再加上元軍中的漢人士兵又操持著諸多火器炸藥,將日本軍隊打的節節敗退,整個城池都成為了空城,大民和幕府將軍已經士兵百姓都躲進了山中。

一:日軍與元軍作戰具體分析

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元朝軍隊覆滅圖

元軍在戰爭前期的勝利是無可置疑的,但是異域作戰的一個特點就是越拖到後期越對域外軍隊不利,當時的元軍也是一樣,他們在佔領所謂的城池後發現空無一物,糧食和人都被日軍帶入了山中,而日本的山多是丘陵地形,元軍要想攻入山中就必須仰攻,在數十米的高坡之上往上衝,根本無法發揮戰鬥力。

最多就是遠程的弓箭手能夠進行一下覆蓋,而日軍方面則可以從容的佈置防禦,居高臨下的阻擊元軍,在這種情況下,元軍戰果不大,損失慘重,再加上晚上突然颳起了颱風,使得二百多艘運兵船葬身海洋。所以元軍只能撤退,而日本方面則是載歌載舞,歌頌神風,所以說日本方面是一次意外之勝。

二:兩次作戰的失敗激發了國內隱性變革

神風之功:從元朝遠征日本分析陸海軍的時代轉化

海軍船隻中佛教徒祈禱颱風停止

第一次都失敗了,第二次還會遠嗎?不剛心失敗的元軍打算捲土重來。1281年,消滅南宋的元軍再次襲來,當時是分二路進軍,一路還是上次的敗軍之將統帥,還有一路則是由漢人范文虎統帥,但是歷史卻沒有個元軍再一次的機會,當時突然颳起了持續二天的颱風,這場颱風摧毀了元軍大部分的船隻和物資,使得元軍不敗而退,與其說是日軍擊敗了元軍,不如說是氣候擊退了元軍。

元軍的失敗激發了國內漢人對於海軍的重視,忽必烈一度想要發起對日本的第三次遠征,但是因為多方開戰不得不作罷,而國內漢人工匠對於造船事業的進取卻沒有停止,他們不斷的吸取經驗和教訓,試圖製作出能夠克服颱風的大船,以備後世皇帝再次遠征,這種情況在後世被明朝永樂皇帝利用起來了,他只是派了一支由鄭和率領的海軍在大洋中航行了一圈,便使得萬國臣服,其中就包括日本,這就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