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兩徵日本,皆因“神風”失敗?看看真實原因吧

公元1274年,忽必烈率兵,想要征服日本,但在海上卻莫名遇到大臺風,令忽必烈無功而返。回到中國後,不甘心失敗的忽必烈於公元1281年,第二次東征日本,依然是遭遇颱風,無法登陸日本,忽必烈只得再次返回,日本逃過一劫。

後來,便在日本流傳開來這樣一個故事,說在元朝時期,蒙古入侵者的船隻在“神風”的阻撓下,才沒有進入日本。日本對神風頂禮膜拜,數百年間,他們一直認為是“神風”救了他們。

忽必烈兩徵日本,皆因“神風”失敗?看看真實原因吧

但是在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的一項考古文章中,科學家們卻提出了,當日阻止忽必烈的並非是什麼“神風”,而是元朝船艦的拙劣的造船工藝和設計,令元朝船隊在海上行駛時,葬身大海。

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忽必烈東征日本,他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9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遠征日本。一開始,元軍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日軍節節敗退,眼看就要守不住陣地了,但是當日軍退到大宰府附近時,元軍卻在一次夜間的暴風雨中,軍艦被海浪打翻了兩百餘隻。

忽必烈兩徵日本,皆因“神風”失敗?看看真實原因吧

按說軍艦應當是最堅固的材料製造,暴風雨應當不會對其造成什麼影響。但當颱風來臨,暴雨傾盆的時候,元軍將艦隊停泊在博多灣口,船隻在風雨中飄搖撞擊,無法保持平衡,而相互撞擊的力度,使得許多船隻破損,進而導致了沉沒。

那次之後,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兵力大損的元軍不得不退回本土,日本才逃過一劫,那次戰役,日本的歷史上稱之為“文水之役”。第二次的東征,依然是相同的原因,元軍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

看似是上天幫助日本,但從後來對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的殘骸研究中可以發現,這些戰艦做工粗糙,質量十分低劣。很多戰艦上的鉚釘過於密集,這就說明這些材料是反覆利用過的,需要加固才能不至於碎裂。

忽必烈兩徵日本,皆因“神風”失敗?看看真實原因吧

而根據史料記載,這些戰艦大部分都是忽必烈命令高麗王朝建造的,高麗王朝並不熱衷修建戰艦,他們認為修建戰艦會增重他們的兵役,因此建造軍艦時,並不認真,很多情況下都是敷衍了事,質量自然不能保證。

軍艦的粗製濫造,無法抵禦海浪的衝擊,再加上臺風來襲,暴風雨加劇,更讓這些本就脆弱的船隻無法進行戰鬥。忽必烈估計無法想到,自己的雄心壯志,最後竟然是破滅在豆腐渣工程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