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10年後,農民該選擇種地?還是外出打工?

新大風歌


10年後,農民還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朋友們大家好!關於10年後農民是打工還是種地的問題,應該是一個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的問題,根據當前的三農政策、農民收入狀況、以及生產力發展的進程,用發展的眼光來看,10年後,因為有些情況無法量化,用語言描述的話會發生三個變化:一是在鄉村留守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進城打工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會越來越多,也就是靠種地生存的人越來越少;二是打工等非農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比重會增加,有一部分農民將逐步變成相對穩定的城市產業工人;三是農村人口市民化的數量會有一定增長,農村人口還將有所減少。為什麼會出現上述這三種變化呢?分析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受種植業收入偏低的影響,難以滿足農民正常的家庭消費。近年來,隨著玉米、大豆等糧食品種的放開,再加上小麥、水稻等糧食品種連續幾年的下調託市收購價格,導致糧食價格持續走低,農民種植糧食的收入也在減少。舉個例子,在黑龍江綏化一戶3口之家的農民,分得1.5垧承包田,如果種植玉米,種植費用在1萬元左右,生產出3.5萬斤玉米,每斤按0.8元算,毛入2.8萬元,加上各種補貼2000元,純收益2萬元,平均人口收入不到7000元,只能是溫飽水平,所以只有出去打工或者做點別的才會有出路。



二、受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影響,較高的生產效率不需要太多的農民。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講,尤其在北方地區,大型機械已經普及,在黑龍江省一個種田大戶種幾百畝地、甚至一兩千畝地也是很常見的,可以說玉米、大豆生產中,從播種到收穫可以全程機械化作業,水稻生產也只是在育苗的時候需要少部分人工,播種、插秧、收穫等也都是機械化。用老百姓的話說,現在種地用不了那麼多的人了,這些富餘勞動力只能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行業。



三、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小戶經營已經很難應當前的發展形勢。當下是市場經濟時代,對農民的要求提高了,不僅要求農民要種的好,更要會經營,面對這種情況對於有些農民朋友來講感覺到無所適從。至於種什麼?怎麼賣?有時就連一些鄉村幹部也搞不明白,做為農民來講更是一頭霧水,所以說一些農民朋友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很難適應,困難重重。沒有辦法,有些人只能把土地流轉出去,出去打打工或乾點別的,這樣既可以得到土地流轉的收入,又可以得到打工收入,這麼說吧,出外打點工,肯定會比在家“看著”這點地要強很多,這樣就會使一些農民自然的就走向了城市。



綜合上面的分析來看,用一句總結的話就是未來10年,打工的還會增加,種地逐漸減少,土地流轉收入和打工收入將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上為個人觀點,難免偏頗,如有不妥還請諒解。同時希望大家留言交流!


三農廣訊


10年後農村什麼樣?還有多少農民以土地為生?

10年後農村農民數量會不斷地減少,曾經翻閱了相關資料,從建國初期到2017年城鄉人口增減數據變化情況,列了一個簡表。依照目前的遞減速度,估計10年後我國農村人口不足1億人,那麼這些農民到哪裡去了呢?

1.自然死亡。2017年全國自然死亡人口986萬,死亡率7.11%。而2016年是7.09%。因為老齡化嚴重,死亡率呈上升趨勢。

2.城市化。隨著戶籍政策的全面放開,大批年輕農民將進入城市,因為子女教育問題學籍問題,戶口最終將成為城市戶口,從總體上減少了農民數量。

當然無論是農民也好市民也好,都沒有永遠的鐵飯碗,除了自己創業之外,一小部分人進入公務員序列,更多的人是去做工掙錢,養活自己和用於家庭開支。

10年後農村種地為生的人數也不會太多,主要是新型職業農民,當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實際意義上應該叫農民企業家,農場主,既懂得經營管理,又有著高收入回報。10年後要想做一個農民已經有比較高的門坎,可能不那麼輕易地能做得上一個農民了。


土哥在鄉村


十年以後,農民該打工的必須打工!

我們可以想一想,國家現在已經號召土地流轉,十年以後,土地已經到了少數的農業主手裡,你種地,只有去給業主打長工,或者短工,在農閒之時你幹什麼?你只有去打工掙錢,要麼去經商,要麼去工廠上班,養家餬口。

當然到那時,國家對農民相對的優惠政策可能比現在更加完善,但不會讓你不勞而獲,養尊處優。

再者,我們也應該想到,城市的大樓讓誰去修建,城市的馬路讓誰去修築?此等重任,農民工不幹誰去幹,難道讓那些科學家,藝術家…去幹嗎?除非那時三D打印技木能把城市的一切基礎設施完全打印出來,農民工就不用下苦力,而是高級技能農民工了!

十年後的農民會少的多,城市將會出現用工荒,這叫物以稀為貴,農民到城市打工,他們的收入將會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吃,住,醫也將會有大幅度的改觀!農民也樂意出外打工。相應的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那時,失去土地的農民應該是以打工為主,既然是如此,他們和現在的工人應該站到了一個級別上,老有退體工資,老有醫療保險!

以上僅是個人推測而已,是否正確,我不作定論!








聞聲36


問:10年後,農民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十年的時間太短,對於節奏慢的農村來講,變化不是很大,個人覺得十年後,農民依然以外出打工為主,因為打工比種田賺得更多,除非哪一天種地所賺的錢能比得上打工,到那時應該會有不少人會選擇留在農村。

如今農村面臨著幾大難題,一是種地老齡化嚴重,但凡年輕一點的都會選擇外出打工掙更多的錢;二是農村人均耕地少;三是農村的資源有限;四就是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家裡的田面臨沒人耕種的危險。

雖然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事實上農民很大一部分收入基本都來自外出打工所得,在家鄉種地是出了名的不賺錢,只有把更多的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才能在農村賺一些錢,即便如此,一年辛辛苦苦所得收入還不如去外面打工來得更多,只不過有些農民確實不願意離開農村,而選擇在家種地。

如今農產品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民想提高收入,自然就希望種出來的農產品能賣上更好的價格,這樣才能賺更多的錢,然而農產品的價格跟國家經濟是掛鉤的,只有國家強盛了,國家富有了,才能帶動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農民在家種田也就能賺更多的錢。

可是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再加上我國農民基數龐大,十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要在農村落實一個政策起碼都要好幾年才能完成。

個人覺得,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部分農民運氣好掙到更多的錢,在加上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多,以及結婚彩禮對買房的要求,會有更多的人去城市買房,從從此遷移到城市,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而年輕人又不會種地,在農村長大後基本都會去城市發展,農村以後說不定只能成為一個養老的地方,想賺錢則去城市。


每日新況


十年後,農民會一直打工?還是靠種地生存?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十年以後的農村,一定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那麼十年後,農民們會像現在一樣,去城市打工,還是會留在家裡種地?生活在膠東農村,我只瞭解我們這裡的情況,我不敢預測十年以後的變化,只能說說現在我們村裡的實情。

由於我們的村子靠近縣城邊上,所以村裡的土地早在幾年以前,就全部賣給開發商了。村子的四周已是高樓林立,到處都是廠區和企業,農民們早就沒有土地可以種了。現在我們村裡的村民們,除了經商就是去企業打工。年齡大一點的,用人單位不願意要,也就無所事事,只能靠村裡發的口糧生活。

離縣城二三十里的鄉下,有的村子由於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所以整個村子都是礦區,村民們可以去礦上打工,掙的工錢也算是可觀。像這樣村子裡的村民,雖然他們也沒有土地可以種,但是由於老祖宗為他們選擇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以生活條件都還是比較優越的。當然,更多的村子是沒有礦區的,那些村裡的村民們,家家戶戶都有地可以種,可是誰都知道,現在只靠種地是沒有辦法生活的。除了那些承包果園的果農們,常年在地裡打理果園,即使家裡有地的農民,也都會到縣城或者其他地方去打工賺錢。



這就是我們這裡的現狀,現在我們村就已經沒有土地可種了,難道十年以後土地還能夠再生嗎?也或許是我們村四周的高樓全部拆除,還給農民土地,讓農民們繼續種地生活,我想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把金碧輝煌的寶殿,變成過去的小破屋,那只是我們讀過的《金魚的故事》歷史只能向前走,不可能再倒退回去。

所以,別說十年以後,現在很多農民就已經土地可以種了,除了給別人打工,也可以自己經商。再說了,現在就算有土地的農村,種地也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了,大部分的耕種已經機械化。春耕秋收都用不了幾天的時間,農民們剩餘的時間,只能是出去打工。何況農村正在逐步城市化,建設城市更少不了農民工。


一品小十六


問題:10年後,農民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是兩個五年規劃的時間,從現在開始計算,十年後也就是即將接近於2035年了,而2035年又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第二步完成的一年,那麼這個時候的農民又是怎樣的呢?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現在的農村主要勞動力分別是60後到90後,而這群人當中目前在農村種地的人數比較多的屬於60後,也就是60歲左右的年紀,等到10年後,這群人中大多數也失去了種地的能力,而不再種地,也有一部分因為身體還算硬朗可能還留守在農村繼續種地。


十年後的農民是打工還是種地,這個在一批70後的農民身上比較能夠體現,這批農民現在多數情況下以在外務工為主,農忙時回家會幫忙幹些秋收春播等農活。那麼10年後,他們的年齡在55歲到65歲之間,這批人這個時候已經過了在外務工的最佳年齡段,又對農村土地還有那份情節,他們應該會回農村老家繼續種地,而不再外出務工。

對於農村的80後及90後等一批年輕人來說,目前在農村種地的就很少,即便是山區的農村地區也非常少,甚至可以說不會種地,他們養家餬口主要靠外出務工,只有一少部分年輕人在從事種植業,但這個和傳統意義上的種地還是有區別。到了10年後,他們還是不會種地,而是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綜上所述,10年後,農民種地還是務工需要看情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選擇,而且未來的農民和現在的農民還是有區別,未來農民是一種職業,職業農民肯定是以種地為謀求收入的主要手段,而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只有大多數70後及極少部分60後會種地,大多數年輕人將依然以務工為主!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扶貧達人團優秀成員,我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三農問題,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別說十年後了,就現在農民有點地方都種不上地了,父輩那一代逐漸老去,年輕一代不會種,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選擇好多地方土地都承包出去了,有的是專業人士承包,有的是想靠土地發家致富有頭腦的人承包。

我老家父輩們都只能給承包土地的人打工,栽苗,除草,施肥,灌水......一天掙幾十塊錢,一個月結賬,父輩們也樂意,因為自己種那一畝三分地能收入多少,還辛辛苦苦,一年到頭還沒錢,承包出去,人家有專業人士團隊管理,土地也起到了該有的價值,農民也有一份收入,而且還不閒著,何樂如不為呢!

十年後這種現象應該會成為普遍,打工的依然打工,種地的依然種地,只是是幫承包人種地了。



四川王楊


別說十年後了,就現在農民有點地方都種不上地了,父輩那一代逐漸老去,年輕一代不會種,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選擇好多地方土地都承包出去了,有的是專業人士承包,有的是想靠土地發家致富有頭腦的人承包。

我老家父輩們都只能給承包土地的人打工,栽苗,除草,施肥,灌水......一天掙幾十塊錢,一個月結賬,父輩們也樂意,因為自己種那一畝三分地能收入多少,還辛辛苦苦,一年到頭還沒錢,承包出去,人家有專業人士團隊管理,土地也起到了該有的價值,農民也有一份收入,而且還不閒著,何樂如不為呢!

十年後這種現象應該會成為普遍,打工的依然打工,種地的依然種地,只是是幫承包人種地了。











莫要辜負好時光


打工!在家裡一天口朝黃泥背朝天!搞一年還差賬!田土承包出去還是要去打工!打工好打工好!包吃包住工錢少不了!早上坐了高鐵到上海!下午坐了飛機到珠海!全國各地都跑到!好多人家買了洋房買小車!西裝皮鞋穿上,這些錢從那裡來!辛勤勞動企業老闆發火包來!


用戶9416441009229


十年後,建設已趨於飽和,所需勞力支援相對減少,農民不管老少,他的根是土地,所以必地不能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