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醉墨客


前天看到有人拿这句话套《红楼梦》,认为宝黛就是金玉满堂,富贵而骄的代表。所以这两人是自取灭亡。

我被恶心了好几天。

到底多大学问的人能解读到这个份上呢?

这两句话是这么理解的?

贾宝玉就是不学无术,守不住满堂金玉的人,林黛玉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灭亡的人?

把《道德经》当什么书看?又是把《红楼梦》当什么书看?

要是这么读书,我觉得还不如不读。

看书还停留在表面,拿字面意思去解读,甚至不考虑逻辑,不联系上下文,但凭主观臆测来卖弄学识,真是问鱼整夕忘独搵泪。

道德经第九章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一段苏辙解得最好: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又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之运,功成者去。天地尚然,而况于人乎?

我认为老子始终在强调一种状态,就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然的状态。天地间是如何运行的,人就应该顺应那样的规律,否则就适得其反。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都是逆规律的,所以都将“不自然”。

而功成身退,王弼提到了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苏辙就进一步理解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之运,功成者去。

事物达到最盛之时,也必然会逐渐衰落,这是天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根据这些解读,我大致了解到,老子说的道理是这样的:

你想让一个东西永远充盈,或者让一个东西永远锋利,都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金玉满堂,却永远无法守住。富贵而骄,就一定会招来灾祸。

顺应自然,不要逆规律去做一件事,到了某种程度就适可而止,这就是天道。

回到红楼梦的例子中。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指向整个贾府。盛极必衰是自然,是规律。

然而贾府并不自知适可而止,最终只能就自遗其咎。

昨天也刚刚提到好了歌,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这其中是相通的。

好了的解释和苏辙“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一个道理。

拿老子这一段话来解读宝玉和黛玉,恰是镜子的正反面。

黛玉有一番道理: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宝玉与她相反:

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于是我们能看到,宝玉正是老子所说的持而盈之的典型,他不懂得适可而止。但实际上,他却深知持而盈之是一种不可能,于是在奢望中幻灭伤感。

而黛玉则是无盈无持,无锐无用揣了。但身外事物皆不以黛玉的意志为转移,她还是要经历聚散,还是要看到花开花落,所以黛玉的伤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能做到功成身退,顺应天道的人并不多。绝大部分人都在逆规律,因为这种逆规律而造成悲剧。秦可卿托梦凤姐,告诉她: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这就是让凤姐顺应规律,但凤姐却要“强英雄”。

有金玉良缘的说法,宝玉却偏要木石姻缘。

阖府皆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宝钗还是喜欢宝玉。

再看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谁不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呢?

只是身在局中,看不分明罢了。

-----------丸-----------


祁门小谢


金玉满堂,家财万贯,没人能守得住。富贵骄傲,自己就给自己招来灾祸。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业完成就退位归隐,这就是自然大道。

老子说的是“道”的自然规律,道至少有三个意思: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人世间的法则。这是道的内涵,而道的外延就很多了,养生之道,治国之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可以用于任何方面。

一个人在成功的巅峰,往往自满自负;一个人在拥有巨大财富的时候,往往难以割舍,因为他会想到在取得成功、取得财富道路上的千般辛苦、万般艰难。于是一旦拥有,就总想要永远拥有。为了给自己的艰辛索取回报,不少成功者总是创造各种机会炫耀自己,不少富豪总是一掷千金,极尽享乐之能事。

而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则渴望成功,其实说到底就是渴望成功带来的功名利禄,带来的享受与显赫。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满盈则亏损的道理,月满则亏,日中则昃,水盈则溢。金玉满堂,同样不可长久,富贵骄傲一定招来灾祸。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牢记父王遗训,雪耻复仇,大败越国。其后又进逼中原,打败齐国,一度夺得霸主地位。可惜他在胜利中自我陶醉,好大喜功,沉迷于美色。原来是他手下败将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反躬自省,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最终打败夫差,使夫差蒙面自杀,一代霸主灰飞烟灭。

再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他的两位大功臣范蠡和文种采用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最终两人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下场。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个“退”一般认为就是指隐退逃避,是消极避世,我看是指成功的时候要内敛、反思,不要一味前进,而是要后退,停下来想一想、歇一歇。只有停下来,后退几步,才能走得更远。就像虫子爬行,不可能永远前伸,必须要收缩一下、后退一步,才能继续往前伸展。在老子看来只有后退、舍弃才能积蓄力量,获得更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质财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种心灵放松、放空之后的自由和快乐!


张其成


说个故事,话说古希腊有个牛人毕达哥拉斯,也就是证明勾股定理的那个人,他认为万物皆数,“1”是数的第一原则,是万物之母,说白了,就是一个最小的基本单位,万物都是这个基本单位通过各种排列组合而完美和谐的组成的,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拿着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叫他解释,他发现,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那个最小的“1”,因为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数。这下麻烦了,这个数无法理解,无从解释,但是却又客观存在,这就是无理数。可惜的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理论的权威性而残忍的把他的学生扔下了大海。现在我们知道,说到数,就必然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无理取闹还很要命),缺一不可。再说人,也成然包括男人和女人,缺了谁人都不完整。曾有人把男人比作有理数,女人比作无理数,忽然好想买副耳塞。再说老子的道,根据老子的描述,这里的道应该是所有宇宙万物及其状态的抽象概括,那么该怎么理解这个道呢?不得不佩服我们古人的智慧,他们发现只要提出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两个相对具体性质相反的事物合起来解释,如提到人,就可分为男人和女人,提到女人就可分为贾玲型和张小斐型,提到宇宙生灵都分雌雄,提到生命状态,都是生老病死,循环往复,提到万物的运动状态,也是有升有降有动有静,循环往复。既然万物都可分成相反的两个状态,那还不如一划开天,分成两半,把雄的,积极的,向上的,精神的等等等等叫做阳,把雌的,消极的,向下的,物质的等等等等叫做阴,阴阳合二为一就为道,并且阴阳之间遵循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所谓反者道之动,这就是天之道。既然金玉已经满堂了,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则,那么就是它衰减的开始。富贵而骄也是违背了天道,必然会自取其辱,功成身不退,那不是找死吗?另外由有理数和无理数想到的,我们的科学家也一直在找他们的基本粒子,好建立起一个唯物主义的大厦,不知道现在进展怎么样了


用户63025630727


专注文化,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目里的这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九章。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以上为第九章原文。

这一章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此处的“而”不用于表示转折,而是递进。

已: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揣:捶打,锻击

译文:打造的锋芒锐利,不可以保持长久

以上这两句,老子都是很抽象的在叙述。

表示一种事物,如果一直追求盈满,或者锋芒外露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一定不会长久,不如自己主动早一些停止。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银财宝多到堆满了房间(持盈),没有人可以守得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富大贵以致骄横狂傲(揣锐),会自己招致灾祸。

这两句,老子化抽象为具体,用形象的比方,进一步说明了开头两句的内容。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而身退,是符合天之道的。

关于天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有详细叙述,而概括起来便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恰恰相反。

天道,便是自然规律,世间法则,总是用“有余”去补“不足”,尽量的去平衡世间万物,创造和谐的环境。

关于天之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发的头条文章《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最后一句是老子这一章的精髓所在,告诫人们也要效法天之道,功成身退,不要有所贪恋,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

这一章的思想,老子在其他章节也多有提及。

譬如“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都是类似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月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呢?没有长久的盈,也不会有长久的亏。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是白云先生的解释,自认为是正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贵难得之货,人之德也,非天之德。人之道,不足以治天下,那么天下必然将招致败亡。天下既已败亡,那么君王所积难得之货,金玉满堂都不复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而骄。君王以人之道为政,天之道积道之虚,人之道积物之有。  君王凭人道之所积,贵难得之货,自恃圣人功名,以己身为贵,以财货为富。人道之所积,天道之所亡。圣人以名物为富贵,至此,天道沦亡。天道亡,则君王失天下。是以,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指以天道治天下,成就功业。名遂,指圣人之名。身退,圣人须知,治天下者,天也。成天下之大功者,天之功,非人之功。所以圣人若要恪守天道,使人道不生,唯有退身全道,退人全天。

  天下之所以祸乱,皆因为统治者以人道灭天道。如何才能避免灾祸临头,如何才能避免国家走向衰败,如何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呢?答案是,废人之道,复天之道。

  天下乃天所有,而非人之所有;万物之成,乃天之功,而非人之功。

这是白云先生的解释,自认为是正解。


慕容春风



发现128041785


这句话是以物极必反,盛满则溢出,引出圣人执持谦退,功遂身退之德。指出圣人成就功业,却不居功,而是保持谦退,方才合乎天道。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说财富,家里堆满黄金美玉,必然引来盗贼,招致祸患,不可能世世代代守而不失;“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说地位,身处富贵之人,如果行事骄纵,必然祸及自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说功业成就,却敛藏锋芒,保持谦退,才是合乎天道的。否则,必然引发怨恨和猜忌,招致灾祸。这里的“退”,是指谦退,而不是退位或避世隐居。

老子先是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过于盛满的危害。容器倒得太过盈满,液体容易溢出,端持起来就很困难;工具修得太过锋利,便会又薄又脆,使用起来容易折损。家中财宝多而外露,便会招致盗贼,难以做到守而不失;身处富贵言行骄纵,便会招致怨憎,很快就会祸及自身。

最后,老子指出,功业成就了,不可居功自傲,不可言行骄纵,而应执持谦退,规避怨咎,这样才能够得以长久保全。因为成功之人,处于风口浪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必然招致猜忌和怨憎,这时更应该低下头来,谦恭有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否则便是授人以柄,祸及自身。这里的“退”,并非指“退位”或“避位”,更不是“避世归隐”,而是保持谦退,以规避怨咎,更好地保全自己。秋天的稻穗,都是弯着腰的,不然就会折断。学会笑着弯腰,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

读史可以明智。在历史上,能知进退是成功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士子百姓,祸福常在一念之间,一语之间。尧舜时期,尧帝没有将地位传给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舜帝,原因就是“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傲”就是“富贵而骄”,“嚣讼”就是“多言”,这边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和“多言速穷,不如守中”的最好例子。楚汉之争,楚霸王项羽恃勇而骄,既舍不得城池宝货和爵位名号,也听不进亚父范增的规劝,最终败给了汉王刘邦。汉楚三杰,韩信恃功而骄,不得善终,而萧何不惜自污,得以保全。做到极致的,大概是唐朝郭子仪,他兼具“忠、信、勇、严、度”,深察人情世故,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崇,享年八十五岁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贬”,可谓世之高人,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一个,便是五代时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的冯道,号称“长乐老”,多次为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不倒翁”,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仕经》,也就是为官的学问。

说白了,也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常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罢了。


泰和道安


288《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保持,持有,占有。

盈:多余。

已:已经。

揣:屯积,佩戴。

锐:利器。

咎:错误,祸害。

骄:宠爱,骄傲。

身:形体,物质。

导读:

占有多余的财物,不如已经创造的价值(美)。(金银财物,名利欲望)就好像是怀里揣着一把锋利的尖刀,没有可能不伤害自己。更何况这些都是可变之物,怎么可以长厢厮守呢?如果把这些物质的丰富,当作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无疑是本末倒置,是自己给自己挖设祸害的陷阱。岂不知善(能量)在自然规律中,做成了一件大功,从来不停留,不留恋,不占有,不回头,勇往直前,向着标杆直跑。真理隐而不显,善良功成而不名,万物自强而不息,这就是大道呀。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此语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应结合上下文来全面理解。

且看现代流行版本《道德经》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段话的大意是,贪婪追求满足个人私欲,不如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张牙舞爪得寸进尺,难以长久保持强势。家里堆满金钱财宝,到头来谁也守不住。因为富贵而骄横炫耀,就必然会给自己留下祸根。在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之时,必须谦虚谨慎辞让功利,这就是道法自然法则的天之道。

以经解经,我们还可以参考阅读一下《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们都知道天地长存。那么,天地为什么会长久存在呢?这就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故此,修道层次最高的圣人,对待功名总是谦恭退让,而人们却反而要把他推举为领袖。他总是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却反而能够让自己精神不灭。这不正是因为他忘我无私,却反而成就了自己吗?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此所谓“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公无私的“天之道”。正因为人类具有“常无欲以观其妙”的主观意识能动性,所以就能够像圣人那样“外其身而身存”的“功成身退”,这便是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的“天之道”。所谓“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实现,既可以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的“天之道”,也可以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不同”。老子教导大家要遵循“功成身退”的“天之道”,这当然是在传播“上五千年”的《三坟》之“大道”,也就是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遥想当年,如果最先掌握建筑技术的“能人”垄断“知识专利”,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成为“先富起来”的“房地产大亨”,当然也就不会留下“有巢氏教民建房筑屋”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能人”垄断“知识专利”,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成为“先富起来”的“能源大亨”,当然也就不会留下“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纺织技术”的“能人”垄断“知识专利”,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成为“先富起来”的“服饰大亨”,当然也就不会留下“华胥氏教民结绳织衣”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发现“众妙之门”的“能人”垄断“知识专利”,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成为“先富起来”的“高新科技大亨”,当然也就不会留下“伏羲氏教民作易八卦通天道”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医药生物高新技术”的“能人”垄断“知识专利”,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成为“先富起来”的“医药大亨”和“粮食大亨”,当然也就不会留下“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军工技术”的“能人”垄断“知识专利”,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成为“先富起来”的“军火大亨”,当然也就不会留下“黄帝战蚩尤替天行道”的“功成身退”故事了!

众所周知,自“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奴隶制小康社会,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再从“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到“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汉必有奸”以来,都是这种“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主义”文化传承,也就是“盗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于是,人们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就成了“持而盈之”和“揣而锐之”的“常态化”。这样“富贵而骄”的“自遗其咎”,就是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恶性循环的“不知常妄作凶”!

回头来看,在“上五千年”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人们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同样存在着“常无欲以观其妙”与“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矛盾斗争。不过,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与“天之道”的矛盾冲突。进而言之,就是人们自觉利用自然规律与认识经验不足的“天人冲突”。当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符合自然法则“天之道”的时候,就会取得科学技术新突破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当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违背自然法则“天之道”的时候,就不可能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更不可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和物质财富增长。而自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的“公私之变”以来,特别是从“民主法治”的古希腊奴隶制商业城邦和斯巴达商业军国主义时代以来,再经“君权神授”的奴隶制古罗马帝国军事殖民扩张,又经欧洲“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奴隶买卖“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权”金融殖民统治的民主法治“普世价值”和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惯例“剪羊毛”体系,这种“不均衡发展”的“人人冲突”和阶级矛盾就一直是人类世界的主要矛盾,同时又在加剧着人们自觉利用自然规律与认识经验不足的“天人冲突”。

归根结蒂,所谓“无名天地之始”的无以名状,就是看不见的“无形之气”。而“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名可称,就是看得见的“有形之象”。所谓宇宙自然世界,就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相互转化有无相生的能量守恒循环运动大系统。人类道法自然法则“天之道”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只能改变“有形之象”的物质形态和分配位置,而根本不可能创造或减少“有形之象”的物质总量。这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为术之本”,就是无限宏观宇宙世界自均自衡的“系统逻辑”和“大道理”。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的“术为道之用”,只是有限微观领域“有形之象”物质变化此消彼长的“技术逻辑”和“小道理”。至于“术为道之用”的科技创新,也同样只是“技术逻辑”和“小道理”的“术万变而道不变”。所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就是“人之道”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而绝不能“自遗其咎”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否则,就必然会陷入“不均衡发展”恶性循环的“不知常妄作凶”!

此便是,《问道老子:什么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盗亦有道”?》之《咏蚕》


春暖蚕子生幼虫,

吃桑吐丝织茧笼。

待到功德圆满时,

自封茧壳自成蛹。

一朝破茧出飞蛾,

雌雄秋合产卵种。

织茧恰如全球化,

空色有无还复空!


网闻博报


第九章是前八章的总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段话我的理解是:金玉珠宝各种财货聚满堂屋,想守是守不住的,守得了一时也守不了长久,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内有疾病之患,外在盗匪之殃,所以守不住,空守也没有意义;倚仗富有权贵而骄横欺人,那是自己招来祸患,如上文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功遂身退是谓天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功遂身退”强调的是心退,不居功,以天道寓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