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科举自隋朝兴起之后,可以说是普通人晋身上流社会的唯一通道,所以其竞争亦是极其的激烈,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若是谁能够有幸被点为头名状元,那绝对是鲤鱼跃龙门,青云直上,但状元毕竟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能获得,对于读书人而言,别说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了,只要能够考上进士,就算非常成功了,科举的前三甲是可遇不可求。

在顺治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叫叶方霭,其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后有幸被顺治皇帝点为探花,但却因为一文钱的税款而被革去了功名,成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闻。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事情是这样的,在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叶方霭在科举中高中探花,那时他才年过三十,已经凭借文章和才气名满天下,在中科举之前,顺治皇帝就已经听说过他的大名。

然而,叶方霭随后却经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中探花两年后,叶方霭的伯乐顺治皇帝驾崩,年幼的康熙皇帝在索尼、鳌拜等四大臣的辅弼下登基。

随着顺治皇帝的逝去,这位顺治朝的探花霉运也随之来临了,事情的起因是在顺治帝驾崩之前,江宁巡抚朱国治上了一本。他的奏章附了一份密密麻麻的名单,上面列着他的辖区内(苏松常镇四府)所有积欠政府税款的乡绅士人的名字,共一万多人。

不幸的是叶方霭的名字也位列其中,叶方霭虽然已经中探花离开了家乡,但名单上却显示之前他曾经欠下了价值一厘银子的税粮。所谓一厘,就是一两银子的千分之一,按照一两银子一贯钱(一千文)的比例,一厘银子价值一个铜板。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康熙即位初期,由于年幼无力处置朝政,所以朝政都是有索尼等四位辅政大臣来处理的,当辅政四大臣处理各地官员的上报,看到了朱国治的奏章,便下令江宁巡抚朱国治按照规矩办事,积欠税款的革除功名,甚至还要有更严厉的惩罚。

当朝廷关于处置乡绅拖欠税款的旨意,下发到朱国治手里时,令其吓了一跳。因为朝廷的处置有点重了,他的本意是表现自己的尽职尽责,却没有想到朝廷竟然要求他对所有的人治罪。

随后他又上折子建议,所有补上税粮缴了罚款的人就下不为例,不再追究,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因朱国治而挑起的这次事件变成了一场运动,一万乡绅士人多人受到牵连,获得功名的被剥夺,已经当官的降级任用,参与的衙役追究刑责。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当时叶方霭已经在京城做官,却突然收到了降职命令。他非常的意外,连忙上奏申辩。如果欠税很多,那么说明欠税人是故意对抗朝廷,但如果只欠一文钱,当事人又没有做行为艺术的必要,必定是疏忽或者误会。

但朝廷的意见很坚决,实行了一刀切的政策,叶方霭被贬官,也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景。

叶方霭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碰上了清廷的严打;而清廷之所以严打,与开国初期的财政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属于游牧文明的满洲人进入中原后,要想控制如此广大的疆域,必须建立一套持久性的制度。

顺治帝经历了入关、平定中原等一系列的战争,需要迅速地建立起可靠的财政系统。他任用汉官,继承明代的体系,并鼓励人民开荒种粮,减免开荒土地的税赋。民间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但是,在江淮等富庶地区,士绅阶层还并不情愿接受这个外来的政权。江淮地区的富人本来就有避税的传统,通过与衙门勾结,减轻赋税额度。这时,他们还是用老一套的办法对付新政权,甚至把这看成是一种汉人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决定树立榜样,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身为探花的叶方霭和苏、松、常、镇地方的士绅,就不幸成了榜样。

叶方霭的经历反映了清王朝初期,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对于朝廷所颁行的旨意,在执行的力度上是极其严苛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清朝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系里做得最平衡、最简洁,也是最高效的,它抛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