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鏈專題報告:風電塔筒 享受全球產業轉移大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风电产业链专题报告:风电塔筒 享受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1、塔筒:全球產業鏈向中國轉移的確定受益環節

風電搶裝只有兩年,而產業轉移是可以持續五到十年的大趨勢。 電子行業的不少牛股,都是得益於這一趨勢。能夠受益於產業轉移的 趨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海外還有大量企業存在,而且所佔 到的份額比較大;第二,國內企業競爭力較強,已經具備替代海外企 業的能力。

我們可以用兩個指標來衡量,第一是全球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 誰、來自於哪個國家,第二是國內龍頭企業出口的佔比。例如光伏行 業,是一個產業轉移早已完成的行業,全球前十的組件廠,除了韓華 基本全是中國企業,晶科、晶澳的出口佔比已經高達 70%以上;再比 如風電整機行業,就是產業轉移尚未爆發的行業,全球的龍頭企業還 是維斯塔斯、西門子、GE,龍頭企業的出口佔比也比較低。在風電零 部件中,我們舉出三個環節:塔筒、葉片和鑄件。

我國鑄件行業的競爭力較強,基本已經完成了產業轉移,全球前 三大鑄件廠都在中國。葉片行業的競爭力還有些不足,龍頭企業的出 口占比也較少,基本都是在國內銷售,全球葉片行業的前兩大巨頭也 都是外資企業。只有塔筒行業,一方面競爭力強、龍頭如天順風能的 出口佔比比較高,另一方面產業轉移的空間也較大,歐洲、美國還有 大量的規模塔筒企業存在,如 Arcosa 等,後文會專門論述。

2 中國塔筒行業具備原材料、效率和人工成本等多重優勢

2.1 塔筒為全球化競爭行業

一般說起塔筒,大家只會想起國內的 4 家上市公司:天順、泰勝、 大金、天能。但實際上,海外還有很多的塔筒企業,塔筒是一個全球 化競爭的行業。我們截取一張韓國重山年報中的表格,這張表格是用 來說明韓國重山在全球有哪些競爭對手以及競爭的重點區域的。

一部分風機企業有自己的塔筒工廠,例如維斯塔斯和德國的 Enercon 等等。大部分塔筒還是由專門的第三方企業來供應,這些企 業集中在四個區域:歐洲、北美、韓國和中國。比如韓國最大的是重 山,還有 Dongkuk、Win&P 等,美國有 Trinity、Broadwind、維斯塔 斯的美國工廠等等,歐洲的塔筒企業數量比較多,有 GRI、Windar、 Valmont、Welcon 等等。可見風電塔筒參與者眾多,不乏海外的跨國 公司。我們將上述公司的簡要經營數據列示成表格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公司如 Arcosa、Valmont、GRI,將風電塔 筒和其他部分產品合併統計為一個事業單元,因此對這幾家公司來 說,我們列出的 2018 年營收數據中大部分是塔筒,但不是全部。

由上表,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 在海外,風電塔筒也是一個集中度不高的行業(海外風電塔 筒的行業空間可大概按 300 億元人民幣估算),Welcon 和 Dongkuk 這 類競爭力比較強的企業收入也只有幾億人民幣;

2、 國內的塔筒企業,產能也都在國內,海外的塔筒企業則不是 這樣,像西班牙 GRI、西班牙 Windar 和韓國 CS Wind 都在 5 個以上 的國家設有工廠;

3、 海外的部分塔筒廠商,其營收體量不弱於國內的龍頭企業, 國內最大的天順風能,2018 年的風電塔筒營收 30 億元,而海外的韓 國 CS wind、西班牙 Windar 和美國 Arcosa3 家廠商,也基本上能夠達 到這一體量,從營收規模上基本是勢均力敵的;

4、 和國內類似,海外有隻做塔筒的專業化廠商,如 Win&P、 Windar、Welcon,也有多主業並進的,如 GRI 除塔筒外還生產法蘭、 CS wind 的軸承、Broadwind 的齒輪箱以及一些在火車、石油天然氣、 輸電線路、橋樑等下游用到的鋼結構件等。

2.2 美國、歐洲塔筒企業競爭力流失、連年下滑

我們首先分區域來看,北美至少有 3 家比較大的塔筒企業,美國 的 Arcosa、Broadwind,這兩家也是屢次挑起雙反事端的美國風塔貿 易聯盟的最核心成員,以及加拿大的 Marmen。此外北美還有維斯塔 斯的美國塔筒工廠、美國 Ventower、西班牙 GRI 的美國工廠等等。

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美國本土的塔筒企業,過去三 年的產能基本穩定在 4000 套左右,而產量則連年下降,從 2016 年的 3087 套,下降到 2018 年的 2679 套,產能利用率也從 80%下降到了 65%,同時期美國市場的裝機量基本上是穩定在 8GW 左右,並沒有 太大的波動。

從個體來看,早期的美國塔筒企業 DMI Industries,在天順風能剛 剛上市時的 2010 年還在招股說明書中被列為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 2012 年就因為訂單大幅下滑、嚴重虧損被母公司 Otter Tail 放棄,美 國和墨西哥 3 個工廠的設備、廠房和土地以 2000 萬美元的甩賣價賣 給了 Trinity(後更名為 Arcosa),Trinity 買來後改用來生產火車鋼結構 件。Ventower,這家 2008 年才成立的美國塔筒公司,2015 年就發生 了債務違約,高峰時曾有 170 名僱員,到 2017 年多次裁員後只剩下 54 人。

Broadwind和Arcosa兩家企業是上市公司,情況相對前兩者更好: Broadwind 的塔筒營業收入也是從 2014 年開始就連年大幅下滑。 Arcosa 的情況略好一些,基本上是保持了穩定(收入中包含 utility structures,塔筒的情況並不是很確切)。

歐洲有 5 家代表性的塔筒企業。一家在德國、兩家在丹麥、兩家 在西班牙。

德國 Ambau 在 2019 年 2 月宣佈破產,其最後一筆訂單是 2015-2016 年期間接到的德國北海 18 臺 6MW 海上風電機組配套塔筒 等設備。國內塔筒龍頭天順風能收購了其在德國庫克斯港工廠的經營 性資產,對價 2200 萬歐元。這是天順風能在歐洲市場的第二次出手, 第一次是 2012 年 6 月天順歐洲以 1518 萬歐元收購維斯塔斯位於丹麥 Varde 的風塔生產工廠全部經營性資產。

第二家是西班牙的 GRI renewable,隸屬於生產汽車零部件的海 斯坦普集團(Gestamp), GRI 的工廠數量是全球所有塔筒企業中最多 的,有 9 個工廠之多,分佈在 7 個國家。但是近兩年其塔筒部門也是 表現不佳,不如其老本行法蘭(GRI 是新三板上市的法蘭企業伊萊特 的合資方)。從 2016 年到 2018 年,塔筒年生產套數從 1277 套下滑到 768 套,耗鋼量從 22.6 萬噸下滑到了 7.8 萬噸。

第三家是西班牙的 Windar,它成立較晚,2007 年才成立,它的 特殊之處在於它是整機商西門子歌美颯的參股公司,西門子歌美颯持 有其 32%的股權,並非完全獨立的第三方塔筒企業。Windar 也是一家 跨國企業,在西班牙、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等國擁有八個工 廠,最近兩年也每年都有開設新廠,是一家純做塔筒、沒有其他業務 的企業。Windar 除了 17 年有一些波動外,大部分年份營業額比較穩 定,在 2 到 2.4 億歐元之間,但是利潤額也下滑的比較快,18 年的利 潤已不足 15 年的 20%,淨利潤率不到 1%。

第四家是丹麥的 Welcon,雖然是丹麥的公司,但是工廠是在英 國的蘇格蘭地區。該公司起步也比較晚,2008 年才成立,和天順風能 有些類似,2009 年它接手了維斯塔斯在英國蘇格蘭 Campbelltown 附 近的塔筒工廠介入塔筒行業,之後在原址進行了技術改造。該公司和 Windar 類似,盈利情況一般但收入情況較好,主供海上風電,從 2012 年到今天,其建成交付和在手的海上塔筒超過 7.3GW,在歐洲海上風 電塔筒市場的佔有率接近 50%,是海上風電領域的一個主要玩家。

最後一家是丹麥的 Valmont SM,它的前身是一家獨立的風電塔 筒和鋼結構廠商 DS SM,2014 年被美國上市公司 Valmont 收購後更名 為 Valmont SM。由於佔比較小,收購後沒有披露具體的經營數據。從 2018 年上市公司對 Valmont SM 的無形資產計提了減值來看,大概率 情況也不是非常樂觀。

整體來看歐洲塔筒企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Ambau 破產、GRI 連續兩年大幅下滑,Windar 和 Welcon 訂單充裕、收入保持平穩、相 對前兩家好很多,但淨利潤的下滑也很快,18 年的淨利潤率只有 1-2 個百分點。

最後是韓國的 3 家公司,CS Wind、Dongkuk 和 Win&P,CS Wind 雖然總部在韓國、管理層也是韓國人,但工廠都不在韓國本土,主要 是在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它和 Dongkuk 都在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

由下面兩圖可見,從收入上來看,韓國 2 家上市塔筒企業的經營 還是比較不錯的,Dongkuk 的 8 萬噸塔筒產能基本能夠實現滿產;CS Wind18、19 年的塔筒收入連續兩年實現了大比例的增長,19 年前三 季度塔筒收入 5000 億韓元約合人民幣 30 億元,19 年全年超過 40 億 人民幣無太大懸念,和天順風能處於同一體量。應該說相比於美國和 歐洲,韓國塔筒企業的競爭力較強。

2.3 海外塔筒企業收入下滑原因:成本過高導致利潤率低

那麼為什麼美國和歐洲的塔筒企業收入都是下滑的呢?我們認 為是成本過高導致利潤率低,無力進行擴張、設備更新和行業整合, 從而慢慢落後。首先我們列出有數據可查的 5 家海外企業 2018 年的 營業利潤率如下表,並與國內龍頭天順風能進行比較。

可見,海外塔筒企業的盈利能力遠差於國內的龍頭企業, Broadwind 已經陷入虧損,Dongkuk、Windar 只是盈虧平衡,只有美 國 Arcosa 和韓國 CS Wind 的情況比較好,分別有 4%和 6.5%的營業利 潤率。

為什麼海外塔筒企業的盈利能力比較差呢?無非是價格和成本, 先來看價格的方面,韓國 CS Wind 披露了塔筒出貨噸數,我們可計算 出銷售均價,並與國內的龍頭企業天順風能對比。

數據顯示海外塔筒企業的噸價高於國內的企業,這一價差部分與 銷售地有關,CS Wind 的第一大銷售目的地是歐洲,佔其銷售額的接 近 60%比重;而天順風能的第一大目的地則是中國本土,顯然是一個 低價的市場;也可能與產品型號有關,譬如海上風電塔筒的噸價就高 於陸上比較多。但總而言之,價差是比較大的,而同樣也可以看到, 在競爭壓力之下,CS Wind 的價格在穩步向下。

在價格更高的前提下,利潤率卻更低,只能是成本的原因。我們 列出風電塔筒的成本結構,下表是天能重工 2015 年塔筒的成本結構, 原材料佔比高達 86%,原材料中從大到小分別是鋼材(中厚板)、法 蘭和防腐塗料。

CS Wind 披露了其從中國、韓國和美國三國採購中厚板的價格。 CS Wind 在中國連雲港設有工廠,從附近的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採購中 厚板,其價格是最低的,和天順等內資廠商的鋼材採購價格也比較一 致。其他的工廠分別從韓國、美國採購中厚板,韓國鋼板價格比中國 約高出 1200 元每噸,美國鋼板價格比中國約高出 1800 元每噸。尤其 是 2018 年初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對進口鋼材徵收 25%的關稅,推高了美國國內鋼材價格,2018 年美國鋼板比中國約高出 3000 元每噸之 多。國內鋼材採購價格之低,是國內塔筒企業一個巨大的成本優勢。

下面我們對比人工和生產效率方面,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的統 計,美國工人的每小時工資約 38 美元,合 260 元人民幣。中國的四 家塔筒上市公司,除了天順風能的薪酬水平較高外,其餘大多在 10 萬元每年,按照一年 2000 小時計算,每小時工資僅 50 元人民幣,是 美國的五分之一。

生產效率方面,海外也低於我國,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的統計, 美國塔筒廠商,大約 1 萬小時生產 6 套塔筒。我國的塔筒企業每 1 萬 小時可生產 10 套以上的塔筒,是美國同業的 2 倍左右。

從結果上來看,以天能重工為例,2018 年共銷售 865 套塔筒,扣 除電站業務後當年人員工資支出 0.5 億元,平均每套塔筒的人工成本 是6萬元,而2018年美國塔筒廠商每套塔筒的人工成本是5.8萬美元, 約 40 萬元人民幣,是中國同業的近 7 倍。歐洲的情況我們猜測和美 國也是類似的。

高成本導致了低利潤,同時,風電塔筒是一個有持續技術迭代的 行業,單套重量越來越大,高度越來越高、直徑越來越粗,早期的產 能需要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才能不斷適應新的配套需要,設備決定了 能加工什麼樣高度、直徑、厚度和重量的產品。低利潤情況下,無力 進行再投資,跟不上客戶的需要,陷入惡性循環。

2.4 困境之下,海外頻頻發動貿易保護保護本國產業

和光伏行業比較類似,當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已經流失殆盡的 時候,最經常採用的方法就是貿易保護,用高額關稅把競爭對手擋在 外面。

2011 年底,美國 Arcosa(那時還叫 Trinity)、 DMI、Broadwind 等四家企業組成的風塔貿易聯盟,向美國商務部和貿易委員會申請, 對來自於中國和越南的風電塔筒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13 年 初,美國商務部發布終裁公告,開始正式實施對華雙反。之後,越南 最主要的塔筒企業CS Wind向美國政府提起訴訟,要求取消反傾銷稅, 美國政府先將越南的反傾銷稅率降低到 17.02%,之後降到了 0%。

將中國廠商擋在門外的幾年後,美國塔筒企業又開始面臨越南、 印尼、韓國、加拿大等國塔筒企業的競爭,美國風塔貿易聯盟(現只 剩 Arcosa 和 Broadwind 2 家企業)故技重施再度發起對這四個國家塔 筒企業的雙反調查,預計 2020 年將作出終裁。

此外,19 年 6 月有外媒報道,歐盟有風塔生產商向歐委會提交了 針對中國塔筒企業的反傾銷調查申請,截至目前歐盟並未發起針對中 國塔筒企業的反傾銷調查。我們認為這一事件正說明,在亞洲企業的 壓力之下,歐洲塔筒產業一樣面臨著競爭力流失和份額被蠶食的困 境。

2.5 我國風塔行業顯示出強大競爭力和韌性

在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的雙反重壓之下,我國風塔行業 顯示出了強大的韌性,雖然 2013 年開始對美出口陷入冰點,但對巴 基斯坦、德國、丹麥的出口快速增加,彌補了缺口。

當時中船澄西(給 GE 供應)、天順風能對美國都有大量塔筒出口, 2013 年美國開始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後,中船澄西也因此元氣大 傷,交貨量立刻從 500 多套暴跌到 200 套以下,而天順風能順利度過 難關、仍然保持了正增長。

我們將 4 家國內塔筒上市公司的出口額加總起來。2015 年時,4 家公司出口總額只有 14.2 億元,2016 年到 16.6 億元,2017 年 21.0 億 元,2018 年到了 23.5 億元, 19 年上半年,僅半年的時間就出口了 20.1 億元的塔筒,接近 2017 年全年的數字,繼續大比例增長。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全球風電塔筒產業在向 中國轉移,這個轉移主要來自於美國和歐洲塔筒產業的萎縮,國內塔 筒未來十年的主要競爭對手可能是以韓國 CS Wind 為代表的韓國企 業。

3 國內塔筒產業的集中度也在快速提升

從 2018 年的情況來看,4 家塔筒企業的塔筒收入之和大概 70 億 元,扣除出口的 23 億元,供應國內的不到 50 億元,也就是大概 60 餘萬噸的產量。那麼國內按照 20GW 左右的裝機量來看,大約需要 200 萬噸的塔筒,也就是這 4 家上市公司其實只佔有了 30%的份額。 從事塔筒生產的還有哪些公司呢?

我們整理了近一年的招投標數據,發現參與招投標比較多的塔筒 企業除了 4 家上市公司外,還有以下 12 家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只有 2 家,其餘 10 家全部都是國企,而且普遍不是單獨經營的,是以大集 糰子公司的形式存在,非其主營業務。

我們認為塔筒是對經營、管理要求都比較高的行業,做的比較好 的基本都是民企,國企沒有太大競爭優勢;而且,這些國企的塔筒業 務也不是其主業,只是依附於主業之上的衍生物,傾注很大的精力去 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上述十家塔筒公司中,規模比較大的一家是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國船舶的子公司,十年前就開始為 GE 供應塔筒,原本是實力比較強的,也被韓國重山列為其中國 3 家主要 競爭對手之一,和天順、泰勝並列。如上一節所述,交付量逐年下滑, 從高峰的 500 套,下滑到 200 套左右,至今也沒有走出美國雙反的陰 影。再列出另外 3 家上市企業的數據,可以看出,收入規模都很小, 普遍在兩三億元,而且基本上不盈利,競爭力也都是比較弱的。

我們認為,4 家塔筒上市企業在國內的競爭對手,普遍規模小、 盈利少,而且國企比較多,經營管理水平也不太高,擴張意願也不強。 而且風電行業後續的發展方向是重回三北大基地,以大規模集中招投 標,業主選擇上市公司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例如 9 月剛完成招標的 中廣核興安盟大基地,選擇的 2 家塔筒供應商大金重工和天能重工就 都是上市公司。從過去幾年 4 家塔筒上市公司的國內收入來看,份額 提升的速度也是比較快的,2015 年搶裝高潮時 38.5 億元,2018 年是 比較低谷的一年,但已經超過了 2015 年,達到了 43.4 億元。

4 盈利能力有繼續提升的空間

4.1 噸利潤取決於噸售價和成本之間的剪刀差

從歷史上看,塔筒的盈利彈性是比較大的,我們以天能重工為例, 列出過去幾年的淨利潤率和噸利潤,最好的 2016 年噸利潤接近 1300 元,最差的 2018 年噸利潤只有 300 元。

塔筒的噸利潤取決於噸售價和成本之間的剪刀差。噸售價方面, 從下游集中度來看,塔筒和風機類似,其下游是運營商,比較分散; 而風機零部件的下游是整機廠,比較集中。從這一點來看,塔筒對下 遊的議價權應會略強於葉片等風機零部件。

從上游的情況來看,風機的上游是風機零部件,風機零部件的下 遊也只有風機,比如齒輪箱、葉片只能給風機用,那麼在風電行業需 求好的時候,這些零部件容易供不應求發生漲價;塔筒的上游是鋼板 等大宗商品,它們的下游行業眾多,風電行業需求再好對其的拉動作 用也不大,不會導致其漲價。

我們認為塔筒的下游是運營商,整體而言偏分散,因此塔筒對下 遊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塔筒的上游是大宗商品鋼板等,其下游眾多, 不會因為塔筒產銷量的增加而漲價。

塔筒的成本中,原材料佔比高達 80%以上。其中鋼材佔比超過 50%,第二是法蘭,第三是防腐塗料。法蘭和塗料的價格以及人工、 製造費用相對是穩定的,因此塔筒的盈利主要取決於噸價和鋼材價格 之間的剪刀差。

4.2 塔筒噸價基本穩定而厚板價格持續下行

價格方面,我們下面追蹤近期招投標的塔筒訂單,以跟蹤其價格 趨勢,1 套風機對應 1 套塔筒,塔筒的單套價值量主要取決於其輪轂 高度,最常見的是 90 米、100 米以及 140 米,其中尤以 90 米為最多, 90 米高度的塔筒大概 1 套 200 噸左右,而 140 米高度的塔筒則可以達 到 300 噸左右。

為了便於比較,我們首先來看近期 140 米輪轂高度塔筒的單套中 標價變化,我們捕捉到 13 個項目,分別是 7 到 11 月中標的,全部是 2.5MW 機型,可見基本上在 300 萬元每套上下窄幅波動。

再來看 100 米輪轂高度的單套 2.5MW 塔筒中標價變化,我們捕 捉到 9 個項目,分別於 4 月到 11 月中標,價格也基本無變化,都是 205 萬元 1 套左右。

最後是 90 米輪轂高度的塔筒,我們共捕捉到 38 個項目,絕大部 分是 2.5MW 機型,也有少部分 2.2、2.3、3.2 的機型,單套塔筒的價 值量也比較穩定,基本上圍繞 180 萬元每套上下窄幅波動。

原材料中厚板的價格方面,近期是持續下行的狀態,從 5 月份的 4150 元每噸下行到了近期的 3750 元每噸,但同期塔筒的噸價是沒有 變化的,因此塔筒的噸盈利也應該是提升的。實際上三季度相比於上 半年,幾家塔筒企業的噸淨利已經有了明顯提升,泰勝風能和大金重 工上半年的噸淨利只有 500 到 600 元,而三季度普遍提升到了 900 到 1000 元。

5 投資建議:繼續推薦天順風能,重點關注大金重工

我們從三個維度對四家上市的塔筒企業進行篩選,天順風能在發 展規模、全球化佈局、成本控制上都是行業內最領先的企業,用業內 最高的薪酬實現了業內最高的盈利能力。大金重工出口額近年來上升較快,年底蓬萊、阜新技改、明年興安盟新工廠相繼投產,業績彈性 較大。

推薦天順風能,重點關注大金重工。

5.1 出口:天順>大金>泰勝

從 19 年上半年的出口金額看來,天順 11.7 億元居首,第二是大 金重工 4.9 億元,第三是泰勝風能 3.5 億元,天能重工的出口業務還 未能取得突破。

5.2 產能佈局:天順風能、大金重工更為合理

產能佈局上來看,未來的兩大重心一是出口,需要有沿海的工廠, 第二是內蒙古的平價大基地,例如烏蘭察布、上海廟、扎魯特等等, 需要內蒙以及附近的工廠。

沿海工廠方面,四家企業都已經擁有,其中天順、大金、泰勝產 能均較大,天順太倉廠產能約 30 萬噸,大金重工蓬萊工廠也已經達 到 20 萬噸,泰勝的金山、東臺、藍島 3 個工廠都靠海。

三北工廠方面,天順的第二大工廠包頭天順即位於內蒙,優勢較 大;此外,泰勝的包頭工廠、大金的遼寧阜新工廠也距離平價大基地 較近。

管理難度上來看,天順、大金較小,只有 2-3 個主力廠,泰勝、 天能管理難度較大,廠址數量達到 5-8 個。

從 2020 年的產銷量彈性來看,大金重工彈性較大,有望實現翻 倍的增速。由於 2020 年的風電搶裝,預計幾家塔筒企業都可以基本 實現滿產,而大金重工明年有蓬萊、阜新、烏蘭察布的擴產釋放,因 此彈性更大。

5.3 全球化佈局:天順風能領先

我國塔筒企業的生產絕大部分都是在國內完成的,但隨著銷售額 的增加,由於地理半徑上的限制,國內工廠畢竟不能覆蓋到全球所有 區域,海外建廠、擴大覆蓋面是一個趨勢,而且還可以規避越來越多 的貿易壁壘。另外,越南、馬來西亞地區,生產成本相對於中國可能 還有一定的優勢。

從韓國 CS Wind 的發展歷程看,其目前擁有越南、中國、馬來西 亞和英國四大主力工廠。其中,中國和越南最早、也一直是它的主力 工廠。

其餘工廠基本全部是收購取得,最早的是 2011 年以 1650 萬美元 對價收購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 Valiant 工廠,該工廠經營了幾年,直到 2018 年,安大略省能源部、北部發展部和礦業部宣佈取消了約 758 個 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合同,認為可再生能源太貴也沒有必要,隨後 CS Wind 就將此處工廠轉賣、人員遣散。2016 年又收購了英國風塔公司 WTS;隨後的 2017 年,收購馬來西亞風塔公司 Eco Tower;2018 年, 又收購土耳其風塔公司 Ege Tower。從 2018 年的情況看,越南工廠產 出佔 53%、中國工廠佔 23%、馬來西亞工廠佔 16%、英國工廠佔 8%。

全球化方面,天順風能是最為領先的,最早開始給海外整機廠商 供貨,2012 年先收購維斯塔斯歐洲工廠,2019 年又收購了德國 Ambau 的破產工廠,海外生產、銷售經驗豐富。

原標題:風電產業鏈專題報告:風電塔筒,享受全球產業轉移大趨勢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