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weiyiserg


公孙瓒并没有重用赵云,早期的赵云并不能打,而赵云也不愿意跟随公孙瓒,赵云投靠公孙瓒只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赵云从来就是深明大义的人,之所以投靠公孙瓒,只是因为家乡父老商议的结果,赵云是冀州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人,当时的常山郡离幽州更近,离袁绍反而更远,而赵云家乡父老商议投靠公孙瓒,想必也是因为离得近吧,毕竟当时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



赵云说要追随仁政,但在当时,袁绍要比公孙瓒仁义多了,而且袁绍名声也比公孙瓒强多了,赵云为什么投公孙瓒而不投袁绍?恩来想去,除了地理位置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孙瓒在当时看上去要比袁绍强大。

投靠一个实力较强的人,至少在乱世中更容易得到保存,乱世之中,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赵云投靠公孙瓒大概是在公元191年左右,这个时候的公孙瓒远远比袁绍强大。



赵云投靠了公孙瓒之后,并没有受到重用,有关赵云为公孙瓒作战的纪录一概没有,反而被公孙瓒派给刘备,为刘备掌管骑兵。

《三国志 赵云传》: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刘备前往,为刘备掌管骑兵。



赵云投靠的是公孙瓒,却被公孙瓒派给另一个投靠自已的刘备,这是重用吗?显然不是。所以赵云乘自已的兄长去世之后,就回家奔丧离开公孙瓒了。

当然了,赵云离开公孙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孙瓒的残暴。

公孙瓒最早与幽州牧刘虞作战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刘虞从不骚扰百姓,打仗宁愿吃败仗,也不愿意骚扰百姓,结果有一次与公孙瓒作战时,因为下令不许损害民居,导致士兵作战畏手畏脚,而公孙瓒却正好相反,为了取胜不择手段,经常是抢掠百姓,更是击败了不善作战的顶头上司刘虞。



到了后来,公孙瓒更加变本加历。

《后汉书 公孙瓒传》: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鴺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当时因早灾蝗灾导致粮食昂贵,以致人吃人。公孙瓒仗恃自己的才干和势力,不爱惜百姓,专记别人的过失而不记别人的好处,一点小怨小仇必定报复,州里的有德之士名声超过他的,他必定加上罪名而杀害。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百姓都没有吃的了,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而公孙瓒在做什么?在大兴土木,修建易京楼,而且还屯积三百万斛的谷物在内,相当于现在的一亿多公斤,相当于能让一百万人吃上一个月的口粮,公孙瓒的粮食从哪里的?除了收刮百姓,还能从哪里来?

而且易京楼中服侍公孙瓒的则是大量的美女,男人七岁以上都不得进入易京楼,这样的公孙瓒能不灭亡吗?赵云能不离开吗?只要是个明白人,就能看出公孙瓒迟早要完蛋的,所以赵云离开了,借着兄长的去世离开,所以刘备离开了,借着支援徐州陶谦离开。

公孙瓒为什么愿意跟随刘备呢?



一是赵云投靠公孙瓒期间,大部分时间是跟随刘备作战的,双方在接触中,增加了互信;

二是刘备这个人确实仁义,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刺客宁愿放弃刺杀,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三是赵云自从离开公孙瓒后已经七年了,这个时候北方已经是袁绍作主,当初赵云投靠过公孙瓒,不太方便再投靠袁绍,而刘备又与赵云是旧识,刘备这个时候投靠袁绍的,离赵云家乡也近,所以赵云就投靠了刘备。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公孙瓒其实是个颇有军事和政治能力的人,并非草包。

他掌握幽州地方实权,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

公孙瓒这小子可以说是文武双全,骁勇善战而且擅长聚兵练兵。他的“白马义从”更是三国早期有记载的最精锐骑兵部队。靠骑术起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乌丸,都被公孙瓒打得节节颓败,强如袁绍这样的诸侯一开始在和公孙瓒的“冀州之争”中也处于下风。

公孙瓒也颇有政治能力,拉拢了不少势力,在全国名气也很大,也能政治上和袁绍周旋。

然而,公孙瓒最大的问题在于刚愎自用,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

大家知道,三国成功的三驾马车刘备、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一批智囊人物。

为啥?不是说他们三个人不聪明,不厉害,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智慧才更厉害。

曹操的智谋并不比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每个人差多少,但终究抵不过5人联手。

所以,曹操很多时候也是听从智囊团意见从事的。

然而,公孙瓒身边根本没有智囊团。其实并不是没有,因为公孙瓒所在的幽州是个大洲,人才很多,比如赵云之流就能文能武。

可惜,公孙瓒一概不用。他的身边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只剩下一批亲戚: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

即便这些亲戚的话,公孙瓒也不听,只听自己的。比如斩杀幽州牧刘虞时,很多部下就劝告不要这么做。因为幽州牧刘虞威望很高,在幽州有很多盘根错节的实力,但公孙瓒就是不听。

而游牧民族乌丸派使者来求和,公孙瓒不顾大家劝告,斩杀使者。

于是,在和袁绍的对抗中,公孙瓒以武力的优势明明一度占据上风,最终却溃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军激战的时候,幽州牧刘虞的儿子招揽旧部,联合游牧民族乌丸造反,把公孙瓒老巢抄掉了。

这样一来,公孙瓒迅速溃败。

此人说通俗点,就是一个自大狂,目中无人,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最终落得个兵败自焚的下场。

而他既然只相信自家人,赵云之流在公孙瓒眼中就没什么意义,可有可无,走了就走了吧。


萨沙


赵云是三国顶尖的武将,我们从他与敌人对阵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狂傲。

敌将问赵云:“汝敢与我战三百合吗?”他答:“我从来没有与人战过三十合,何谈三百啊!”果不其然在十八合的时候,他便将敌将刺于马下。

赵云与吕布谁是三国第一单挑王,这个无法定论,毕竟二人从来没有交过手。

那么十八路诸侯中的公孙瓒为什么不留赵云呢?

世人称公孙瓒为:白马义从,意思就是当时骑白马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作战时很容易被敌军发现,因为白色在都是黑马黑袍中特别显眼,很容易被敌人的神箭手发现。

但公孙瓒却不怕,所以在十八路诸侯中也是非常有地位的存在,但在赵云投奔公孙瓒后,不久就要将赵云送给刘备,这非常令人费解。

原因如下:

  • 公孙瓒并没有将赵云视为亲信

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前就有一支兵马,只不过不是很强大。公孙瓒问他:“云何故投我?不投袁?”

这里的“袁”是指袁绍,当时在冀州附近的小一些的诸侯或是将领都投奔了袁绍,毕竟当时人家是四世三公,享有盛名。而公孙瓒不如袁绍的地方是,杀了汉室尊亲才获得了地盘,所以并不为他人认可。

赵云的回答让公孙瓒非常的生气:“袁绍乃汉朝逆贼,虽实力强悍,但我现在并没有其他去处。”听到了这个回答,公孙瓒老大不乐意了,合着你是没地方去猜到我这来的,所以它只勉强让赵云在自己手下做一个小官,并不重用赵云。

  • 公孙瓒与刘备乃好友

刘备遇难时像公孙瓒借兵,当时刘备军中并无多少将领,不过关、张。所以便向他借了赵云,当时他只是听过赵云的名声,并没有产生敌意,但也没有好感。

可经过在路上的交谈,二人像极了多年为见的老友,二人都认为相见恨晚,由于刘备与公孙瓒的这一层关系,以及赵云并不特别忠心公孙瓒,所以刘备提出了想要将赵云收入麾下。

公孙瓒刚开始还和刘备谈条件,但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公孙瓒哑口无言。刘备说:“我现在手里只有你借我的两千兵马,将只有关、张,这二人都是我的生死兄弟,相信他们也不会抛弃我跟随你,并且我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兄弟”。

这样的说法,他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同意了刘备的这一请求,而赵云也表态自己愿意跟随刘备共创大业。

  • 赵云与公孙瓒经常发生矛盾

赵云武功虽强,但公孙瓒手下有着不少将领,都想找赵云切磋,实则就是公孙瓒故意挑拨关系,想要将赵云赶走,强行让其的部队留在自己这里。但赵云屡屡打败公孙瓒的将军,并且给他难堪说:“没有我赵云,这里早已是袁绍的土地。”

介于他的武功,当时军中并没有人说什么,但公孙瓒却不是这样理解的,毕竟自己才是王,赵云区区一个将领,凭什么这么说?

难道就只是因为武功强,就能凌驾于自己之上,此时公孙瓒就想把他送走了,但无奈没有好地方推荐,正好刘备来了,所以送刘备一个送水人情。

赵云实力之强悍无人能挡之勇,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但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大概也只有刘备能将其束缚了吧!


大国布衣


《三国志》记载:“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

,他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是汉室之胄,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因相隔年代久远,支族疏远,家道一代不如一代,其家早已逐渐中落乃至破产了。由于刘备父亲死得早,青少年时期的刘备只好靠贩卖草鞋、编织草席奉养老母,苦熬岁月。

刘备十五岁时,得同乡富商资助,向同郡名士卢植学习儒家经典。刘备的同窗中就有公孙瓒。

汉灵帝中平元年(180年),刘备二十四岁,在中山(今河北定县)巨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与同郡人张飞、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关羽一起,拉起一彪人马,协助东汉政府军镇压黄巾义军,积军功升为安喜县尉。后不忿郡督邮刁难,将其捆绑鞭笞,然后将县尉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弃官而去。

随后他投到何进部将毋丘毅麾下,在下邳一带与黄巾军鏖战,因屡建战功,先后任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均在近日山东境内)等官职。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攻破高唐,刘备逃奔他的同学、占据幽州(今北京地区)的军阀公孙瓒。彼时的公孙瓒为幽州刺史。同年,公孙瓒任老同学刘备为别部司马。还派他率部去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袁绍大军的进攻。

公孙瓒派部将、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云也跟随刘备一起赴平原(山东平原县西南),统管刘备的骑兵部队。从此,刘备和赵云相识,两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关系日渐密切。

史载,赵云武艺高强,骑射皆精,能征善战,勇猛绝伦,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将之材。赵云不仅勇冠三军,而且人品高贵,思想境界甚高,因此史家与民间对他的评价均很高。

这样一位横扫千军、斩将擎旗的虎贲,公孙瓒怎么舍得让他跟随刘备?主要是他和刘备有同学情谊,加上刘备投奔到他的麾下为将,而且要利用他协助田楷抗拒袁绍,因其势单力薄,因此派善于骑战的虎将赵云帮助他管理骑兵,倒也在情理之中。

到平原后,刘备在赵云的帮助下,数有战功,先被汉廷任为代理平原令,后又被攫升为别部司马兼平原相。

刘备任平原相期间,逐渐有点声誉了。《三国志》记载,他“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他礼贤下士,因而甚得民众拥戴,前来归附他的人不绝如缕。

公元194年,刘备率军去救徐州,乘机正式脱离了公孙瓒集团。

那么,骁将战云因何放弃实力雄厚的公孙瓒而投奔兵微将寡、连块栖身之所都没有、四处投靠的刘备呢?《云别传》记载“......时先主亦依托赞,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云以兄丧,辞赞暂归,先主知其不返,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刘备在依附公孙瓒期间,对一身惊人武艺的赵云甚是青睐,竭力拉拢,主动与赵云交好,想将他从公孙瓒阵营里挖过来。赵云因哥哥去世而离开公孙瓒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于是依依不舍与他“

捉手而别”,待赵云转投袁绍后,辗转至此的刘备“与云同床眠卧”,亲密无间。由此可以看出,赵云虽然是一员虎将,但在公孙瓒手下似乎不受重视,并不得志,而刘备却知人善任,对他很是器重,于是他瞒着袁绍偷偷帮刘备招募了数百将士,并随其一同奔赴荆州投奔刘表去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赵云跟随刘备数十载,随他南征北战,并且两次成功救出幼主,可谓对蜀忠心耿耿。但是赵云最初所效忠的并非刘备,而是公孙瓒。公孙瓒明知赵云是有勇有谋的义士,为何愿意将此虎将拱手让人呢?

首先,赵云所追随的并非一人,而是心中认可的仁政。当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兵吏投奔公孙瓒。当时的袁绍正如日中天,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瓒四战三败,很多义士拜到袁绍门下,赵云却不同寻常,依附于公孙瓒。公孙瓒大惑不解,问他缘由时赵云解释说,天下大乱,不知明主。他决心投奔仁政所在,并非偏向公孙瓒而疏远袁绍。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初便已将心迹表明,后来追随刘备,也是由于心中代表仁政的明主发生变化。公孙瓒若是强加阻拦,反而有失风度。

其实赵云此举确实无可指摘,因为公孙瓒过于好战,穷兵黩武。还时常掠夺百姓,其种种行为,确实称不上仁义之君。赵云确实是能征善战,但是公孙瓒并未让赵云武力值得到用武之地。他虽然认为赵云能打,却不认为他是难得的大将。赵云虽然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却并未立下传世的功勋。当时赵云并不受重视,公孙瓒与袁绍为敌时,曾派刺史田楷占据山东地区。袁绍前来争夺,公孙瓒便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而此时赵云只是在刘备手下为他掌管骑兵。赵云虽然勇猛过人,却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就算他有才能,也无法体现出来。因而公孙瓒并不知道,他错过的是一员大将,也就愿意让他归顺刘备。

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亲密,也是公孙瓒愿意将赵云拱手让人的重要原因。刘备与公孙瓒同为卢植弟子,有同门之谊。后来刘备率人投靠公孙瓒,公孙瓒也并未因刘备落魄而将他拒之门外,反而多加关照。《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可见两人关系亲密,后来公孙瓒还上书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

既然两人之间交情甚好,也就不好因为赵云而撕破脸。公孙瓒若是阻拦,不仅不能召回赵云,反而会和刘备不和,如此反而不美。

最后一点,赵云投奔刘备之时,已与公孙瓒并无干系了。赵云兄长去世之时,他便已向公孙瓒请辞,可以说此时的赵云已脱离仕途。后来刘备因为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不得不去依附袁绍。在邺城,刘备与赵云相遇,两人一番推心置腹之下,赵云才追随刘备左右。赵云此时已经不是公孙瓒部下,他就算不想让赵云投奔刘备,也是无济于事。

赵云确实能征善战,但是也要遇到明主,能够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其美名,否则也只能沦为平庸之辈。蜀国战将虽多,又有关羽这样忠义两全的大将,但是赵云仍能有一席之地,并且能成将封侯。而公孙瓒却早已被袁绍击败,最终自焚。不得不说,赵云舍弃公孙瓒,投奔刘备确实是明智之举。


邓海春


公孙瓒明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啥还同意赵云跟上刘备去呢?



这就是为啥曹煮酒论英雄时,没把公孙瓒放眼里的原因: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吞吐宇宙之机,包藏天地之志者也。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才能识英雄,用英雄,成英雄。而小人者,则打压,排挤,唯恐英雄人物超越自己,阻碍自己,埋没自己。当然这不是说,公孙瓒一定是此种人,公孙瓒和



刘备是同学,是朋友,当时也只是借兵,同时借用赵云,估计刘备也耍了点心眼,就是分步请求,先说借兵,公孙瓒开始也不爽快,先推辞说,曹操不好惹,为陶谦出面值得吗?刘备则说,已经答应人家了,不好再推脱。公孙瓒才同意借兵二千,可能这时候刘备又恬着脸说,祈再借赵云同行,到这时候,公孙瓒已经上了套,反正二千兵也得个领头人,不派赵



云,还得另派他人。得,得,就赵云去吧!不过那一次,刘备还是讲信用的,徐州之围解除,包括田揩等援兵各自撤走,刘备也让赵云回公孙瓒那里了,没有强留。不过通过这段交往,刘备把赵云的心留下了,后来公孙瓒败亡,赵云很自然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投其他诸侯,一心追随刘备,从此死心塌地,终身效忠刘备,成就一段君臣历史佳话。(5:54)


流誉后


首先,赵云辞别公孙瓒的理由,让公孙瓒没法拒绝。

194年,赵云兄长因病过世。汉朝时,人们对守孝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礼制下,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俗话说长兄如父,因此,赵云是提出为其兄长守孝,这个理由,是公孙瓒没有办法拒绝的。而赵云守孝三年后,并没有直接投奔刘备,而是又沉寂了4年,这时,最为久主公孙瓒,也挑不出赵云的任何不是。

赵云从刘备身上看到了早期公孙瓒的影子,甚至刘备更强于公孙瓒,所谓英雄惜英雄,就算公孙瓒想留,也留不住赵云。

早期的公孙瓒,确实是个英雄。光和年间张纯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叛乱,公孙瓒率领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此时,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中平五年,公孙瓒于辽东属国石门大败张纯、丘力居。于是,公孙瓒便率领兵马,守卫边疆。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黄巾之乱时,公孙瓒又因攻破青州、徐州的黄巾军而威望大胜,兵势日强。

赵云也就是在黄巾之乱是投奔的公孙瓒。这样的英雄,值得赵云效忠。

但此时的公孙瓒,由于在讨伐黄巾军时军工卓著,其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自持兵力强大,便放纵自己的部队,多次掠夺百姓。这也是赵云心生离去的原因。

而191年,刘备就已经在平原县以“仁德”深获人心。

试想一下,一个以仁德著称,一个开始失民心,施暴行,对于英雄赵云来说,如何选择,已经不言而喻了。

只不过赵云比较厚道,并没有直接不辞而别,而是以一个十分合理的借口,给足了公孙瓒面子,也给自己留了个好名声


始终先生


和大家聊聊公孙瓒这个人。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一般都看的是猛将阵战,智士斗谋,很少关心人性方面的问题。

在整部书中,公孙瓒是个很少见的好人,是个真正的好人。

公孙瓒不虚伪,不做作,好打抱不平,还特别愿意为朋友帮忙,舍得出钱出力。

公孙瓒最初与刘备发生交集是一同平息黄巾之乱。刘备自称是帝胄后代,可实力太弱,在当时依然被众人瞧不起,没几个人愿意与他交往,为他说话。

平定黄巾之乱中,刘备立了很多功劳,但朝中无人,这些功绩就被埋没了,勉强做了个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张飞怒鞭督邮,得罪了权宦,刘备连个县尉也当不成了,三兄弟就去投奔了刘恢。

公孙瓒入朝以后,抓住机会向朝廷表奏了刘备的功劳,刘备才被授予别部司马,领平原令,捞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公孙瓒这个人挺实在,按道理,当时刘备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公孙瓒完全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公孙瓒为刘备说了话,成就了刘备最初的基业。


董卓进京,专权擅杀,引起十八路诸侯的联合讨伐,公孙瓒也在受邀之列。他去会盟途中遇到了刘备,双方交谈。公孙瓒看到关羽只是个马弓手,张飞只是个步弓手,为他们的才能被埋没而愤愤不平。叹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

公孙瓒能为了两个低级武官而打抱不平,确实很忠厚,富有正义感。

到了会盟之地,公孙瓒主动向各个诸侯介绍刘备,使实力弱小的刘备也成为了会盟中的一员。

公孙瓒这个人愿意抬举和扶持朋友,非常难得。

关外华雄前来挑战,连斩盟军数员大将,诸侯正在犯愁,关羽请战,袁绍问是何人,公孙瓒马上回答:“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公孙瓒先说关羽是刘备的弟弟,也是想要抬高关羽的地位。

公孙瓒这个人有优点,他不在意别人的身份和地位,能抬举就抬举,愿意为朋友铺路。

虎牢关一战,吕布大发神威,连斩盟军将领方悦、穆顺、武安国。诸侯们正在心惊胆战的时候,公孙瓒亲自挥槊迎战。

大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公孙瓒愿意冒着危险去为大家出头打气,他是个非常仗义的人。

盟军内部各怀异心,发生分裂,树倒猢狲散,公孙瓒见大事难成,就和刘备一齐离开。到了平原,公孙瓒任命刘备做了平原相,这就使刘备能够掌握当地的军政大权。

公孙瓒处处能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得。

公孙瓒与赵云的交集是在与袁绍作战中,被袁绍部下大将文丑追赶,幸而被赵云所救。刘备率部来助战,就也认识了赵云。刘备这个人有识人之明,看人很准,马上就重视起了赵云,并多加拉拢。

不知道这段时间刘备与赵云聊了些什么,到两人分别之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赵云对公孙瓒变得很不满意了,叹气说:“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刘备也添柴加火:“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


徐州的陶谦得罪了曹操,向孔融求救,刘备恰好也在,愿意去帮忙。但他兵力少,就向公孙瓒借兵。

公孙瓒还为刘备谋划,认为刘备没必要为此得罪曹操。但看到刘备坚决要去,就借给他人马,还同意把猛将赵云也借给他。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公孙瓒处处都为刘备着想,而刘备却藏着心机。

刘备向公孙瓒借兵,还把这些部队摆在城外,这就是让曹操看到,知道了是公孙瓒的人马,曹操可以不在乎刘备,但他不得不考虑公孙瓒对此事的态度。

同时,刘备借来赵云,双方关系进一步加强。这一路上,难保明里说些什么。而徐州解围后,赵云辞去,刘备执手挥泪而别,大打感情牌。


这就是刘备的机心。公孙瓒处处为他着想,为他表功,为他挣面子,为他找地盘,还借给他兵马钱粮。

而刘备呢?借人兵,借人将,借人钱粮,到头来还挖人家的墙角。

赵云在公孙瓒这儿确实混得不算太成功。但汉朝就是这种制度,要想晋升必须要有军功。

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呢?他属于危机时刻的救火队员。遇到紧急情况,他头脑冷静,能扭转局面,转危为安。但平时打仗,这种情况并不多,而且,真到了需要扭转局面的那一步,整个部队都是危势,谁又能建功呢?

公孙瓒麾下的兵将多,只能一视同仁,不是说赵云你救过我的命,我就要多加提拔和关照,只能有了功劳再加晋升和封赏。

但刘备不同,他手下没有几苗苗人马,兄弟只有关张,所以如果在他手下做事,提拔起来是很容易的。


当然,良禽择木而栖,赵云心向刘备,也没有可指责的,他也是在公孙瓒败亡以后才投奔了刘备,在公孙瓒帐下,赵云也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公孙瓒这个人太过忠厚诚实,胸无城府,他不适合那个尔虞我诈,步步机心的时代。但他确实够朋友,在充满了阴谋诈计的群雄中,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当初投靠公孙瓒,是真把公孙瓒当成了英雄,一出场就救了公孙瓒的性命。但是时间长了,赵云发现公孙瓒也是和袁绍一样的货色,后来赵云和刘备一见如故,两人惺惺相惜。

刘备救援徐州时,大老远跑到幽州跟公孙瓒借兵,特意要借赵云,公孙瓒没有迟疑,直接借给了刘备,那么公孙瓒为什么愿意让赵云跟着刘备呢?大概有以下原因。

1、不提防刘备

公孙瓒和刘备关系密切,二人师出同门,刘备的官位都是公孙瓒保举的,可以说,公孙瓒对刘备一直很照顾。而这个阶段的刘备,也没有流露出什么野心,身上也只有一点讨伐黄巾的功劳,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所以,堂堂的威震北疆的公孙瓒,是不会提防刘备挖墙脚的。

2、赵云也不太受重用

这就是公孙瓒用人的问题了。其实幽州还是有不少人才的,但是公孙瓒不能发掘、也不擅长用人,从袁绍和公孙瓒的交手过程中看,袁绍麾下人才济济,而公孙瓒一上阵,居然要自己亲自出马斗将,部下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严纲。

赵云投奔到公孙瓒帐下,如此文武双全的猛将,公孙瓒并没有重用,可能在公孙瓒眼里,安排个军司马的官职就很不错了,完全没有识人之明。

既然如此,把赵云借出去,公孙瓒自然也就不会心疼。


历史都付笑谈中


赵云,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武将之一,虽然不可否认在《三国演义》中对其个人的能力和功绩进行了部分的渲染夸大,但真实的赵云,一样是一个十分杰出的人才。

然而,赵云在历史的记载中,一开始出现却是在公孙瓒的阵营中,只是出名是在跟着刘备之后。当时的刘备因没权没势,只得投奔公孙瓒这位老同学,岂料在这里竟然让他遇到了赵云这位“

知己”。随后两人不仅吃同桌,甚至卧同寝,在之后,赵云就跟着刘备跑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不仅武能上马打天下,更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儒将,公孙瓒为何心甘情愿的让他跟着刘备跑了呢?

一、赵云真正想投靠的人并不是公孙瓒

黄巾之战后朝廷任命刘虞为幽州牧,而公孙瓒恰恰一样被派去抵御乌桓和鲜卑等游牧民族,也就是说公孙瓒其实就是刘虞的下属。

赵云去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因为赵云的老家常山,是在袁绍的治下,所以顺理成章,赵云应该投奔袁绍。可是赵云偏偏一反常态地投入了公孙瓒的麾下。公孙瓒也曾经问了赵云为什么投奔他,赵云是这样说的:

“往常天灾人祸,百姓有倒悬之危。经过本郡军民商议,我们只投靠善施仁政的人,并不是由于厌恶袁绍或者喜欢的缘故。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番话表达了赵云的一种什么意思?就是说他投奔人并不会看地域在哪里,谁的实力大,而是只投靠“善施仁政的人”。

那么谁是善施仁政的人呢?自然不会是公孙瓒,公孙瓒一直是个杀伐心很重的人。他和刘虞同在幽州的时候,就一直主张作战,以杀伐震慑游牧民族,其暴虐一直是人尽皆知的。反倒是刘虞,一直反对以战止战,而是想以招降的方式平定游牧民族之乱,他推行与游牧民族通市等措施,也成功使当时中国的北方安定了下来,当时的游牧部落们都十分感念刘虞的仁政。

所以赵云真正想投奔的人应该是刘虞,只是碍于刘虞当时的地位确实太大,而公孙瓒恰恰又是刘虞的属下,所以赵云就顺理成章地先一步投到了公孙瓒的帐下。

二、赵云从没有对某个人,或者说公孙瓒忠诚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哪怕这个人再有本事,放在自己手底下也不会让人安心。比如曹魏的司马懿,曹操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到死也没有重用过司马懿。

赵云这个人骨子里有一股儒家特别的气节“”,甚至可以说到了“愚忠”的地步,他想投靠的,或者说忠诚的从来就不是公孙瓒,而是“汉室”。

不仅是上文说到的赵云,想要投奔施行仁政的刘虞,还是之后他跟随的刘备,这两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或者是名号:大汉皇叔。所以赵云之所以愿意跟随他们,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刘汉皇室的人。

赵云这个人骨子里就是忠于汉室的,所以他愿意投奔刘虞,愿意跟随刘备,因为这两人都是刘汉宗亲,他忠于的从来都不是单单某个人,而是刘汉天下。

赵云这个人完美就完美在他是真正以匡扶汉室天下为己任的,一心想要恢复刘汉江山。他想要的主公,或者是能够放心用他的主公,一定是要和他有一样的志向,公孙瓒显然不具备这个志向,或者是那时候的几乎每一个诸侯都不具备这个志向,他们要么是化地自治,要么是想取汉代之。

只有刘备和刘虞这种汉室后人才和赵云一样,想要恢复汉室江山,包括刘备后期之所以不重用赵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赵云并不是对自己忠心,而是对汉室天下忠心。这个看上去一样,刘备不就是汉室的后人吗?蜀国不就是蜀汉吗?但是本质上还是不同的。

连刘备都如此,公孙瓒自然不用多说。

三、赵云的出身太低,难以得到公孙瓒的重视

赵云一辈子就没有担任过什么高的职位,究其原因肯定不全是能力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出身。明白人都知道,刘备集团得到重用的几乎每个人都是名门望族之人,除了关羽和张飞之外,包括诸葛亮。他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南阳山中的农夫,其实人家原本是琅琊诸葛氏的后人。但是赵云,却是真真正正的普通百姓出身,而且不同于关张,和刘备起于微末,有兄弟之情。

刘备的麾下尚且如此,公孙瓒的麾下自然更是如此。当时公孙瓒急于脱离刘虞的管辖,向南发展,而他最大的敌人袁绍最为依仗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头衔。所以当时公孙瓒重用的每个人也都是士族中人,或者本身已经具备不小名气的人,但赵云显然不在此列。

那个年代大家都明白,很多时候更为重用的并不是你的本身,而是出身。出身不好,本身再大都容易被人看轻。

四、公孙瓒并没有让赵云跟刘备走,只是“借”

最后,大家都说公孙瓒愿意让赵云跟随刘备走,其实并没有。当时公孙瓒并没有直接让赵云跟随刘备离开,他只是把赵云借给刘备用去支援徐州,但是在徐州救援之后,赵云就回去了。赵云真正跟随刘备的时候,是在公孙瓒战败之后,赵云才真正投奔到了刘备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