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别酒流年


关羽为什么会拒绝孙权的提亲,并且还要羞辱孙权?曹操,刘备这样的终极Boss都要尊重孙权这个终极Boss,关羽为什么不尊重?那是因为刘备入蜀,关羽镇守荆州,而此时的荆州吴蜀争的不可开交,孙权为什么提亲?是否是拉拢关羽?是否后续跟进间谍,刺探军情,以便日后武力收回荆州,事实证明孙权后来就是和曹操结盟合力攻取了荆州。再者刘备诸葛亮远在西川,这样的政治联姻关羽就敢私自和孙权达成?拒绝才是关羽最明智的选择,关羽如果答应刘备会不会起疑心?怕孙权腐蚀关羽?孙权嫁他妹妹给刘备的时候就来过这一手,何况那时候是孙刘联盟,现在孙刘已经敌对,并且孙权已经频繁和曹操接触了。如果孙刘还是赤壁之战那时必须联盟自保阶段,我想关羽会先征询刘备意见以后同意这门提亲。然而三国这个大争之世,时局变化太快,孙刘为地盘都要兵戎相见了,关羽再联姻不是倒向孙权,就是被孙权一步一步的下套,你以为孙权真的想和刘备永远结盟吗?他做梦都想拿回荆州,并且他一直认为赤壁之战吴的功劳,荆州必须是他的。关羽拒婚是政治形势而不是他的孤傲或者愚蠢。


但小川


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名将,但下面这些名将被高估了,军事才能与名称并不完全相符。

高估4:韩信:

韩信,号称兵仙,号称国士无双,历代被推崇,但是真实实力并没有达到冠盖中华的地步。具体的例子,就是在相同兵力的情况下绝对会被项羽吊打,而他最被人称道的十面埋伏,也是集合了汉初三杰的集体智慧之下,才打赢的,韩信根本不敢跟项羽正面对垒。而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有传言,根本不是他的主意,而且他们没有兵书传世,兵仙绝对是高估了。

高估3:林彪:

林彪,号称战争魔鬼,也有传言当时苏联愿意拿10个师数十位将军来换他,也据说曾经在苏联养伤期间曾经给斯大林出过战略规划。但纵观其革命历程,几乎在战略毫无建树,土地革命时期没有,抗日战争时期养伤,连解放战争时期,都跟不上毛主席的战略步子,必须在毛主席的鞭策之下,才能正确地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所以,林彪真正精通的是战术,而战略非其所长。所以上面的说法,也是传言不可信。而纵观其一生所指挥的战役,经典战役几乎没有,力挽狂澜的贡献也没有。而他能够在三年时间内能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的统帅,并不是完全凭借其个人,而是中央给他配备的领导班子,以及毛主席的无条件支持。中共第一天才的美誉实在是高估了。至少无论何时何期,彭德怀就不比他差。打打顺风局可以,无绝境中力挽狂澜的胆略。

高估2:诸葛亮:

诸葛亮,在武庙中占据崇高的地位,但就军事能力来说,被严重高估了。一生并没有打赢几场战役,一方面固然实力不济,但作为主帅的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纵观历史名将,哪个顶级名将没有过以弱胜强的的战例?武庙十哲,更多是对他作为蜀相鞠躬尽瘁的褒奖。

高估1:关羽:

关羽,号称三国第一将,万人敌。有曹操为了避其锋芒,想要迁都的说法。但纵观整个历史,三国的武将,都没有能够排在前30名的,但关羽逝后,既封神,又封圣。绝对是高估得不能再高估了。


上面这些被严重高估了,但也有些是被低估了,后世名声不显,如孙膑、李靖等。

弹史遇见你


1、三国神将——关羽;

义薄云天的关羽,一直以来备受后人赞誉,被人们尊奉为“武圣”。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更是神勇,留下了“温酒斩华雄”、“斩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以及“单刀赴会”等脍炙人口的典故。

但实际上,上述的那些典故,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并非史实。如果,我们把目光回归到真实的三国时代重新去审视关羽,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那些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那般厉害。事实上,关羽的一生就只打过两次胜仗。第一次是阵斩颜良;第二次则是水淹七军!

阵斩颜良却是很了不起的战绩,毕竟这可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超高难度技术活啊。这充分体现了关羽卓越的个人勇武。但是,之后的“水淹七军”就有较大的运气成分存在了。因为,

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关羽决堤水攻的记载。也就是说,这水并非是关二爷他放的,而是老天爷放的。

而真实的关羽,其实是一个相当自负的将领。当初,孙权派使者前来替其子向关羽求亲,结果关羽当着使臣的面,随口就来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要知道,孙权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其地位与其主公刘备相称。结果,关羽却敢如此傲慢,并且出言伤人,其自负姿态也可见一斑。而他这种性格缺陷,也最终造成了他失败。

2、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提起陈庆之,想必大家都会想到他那七千白袍军,以及其以七千敌五十万的军事壮举。然而,陈庆之七千人讨伐北魏的战果,其实是很有水分的。

比如,陈庆之在睢阳击败魏将丘大千一战。根据《梁书》记载,当时丘大千率众七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结果,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但实际上,当时的丘大千不过是区区的一州之守,手中的兵力有限。而且,即便丘大千把辖区内所有男人都征集起来,也凑不出七万人来,这水分也太深了吧。因此,陈庆之的这些逆天战绩,大部分都是让后世给吹捧而来的。



这些历史要读


1:李广

人们常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比喻怀才不遇,后人常常为他鸣不平。李广虽然擅骑射,武艺出众,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带兵随性,队伍不成规矩,人人自便,少小胜而多大败,一生也未能达到斩首两千级的封侯标准。

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应该是错误。李广除了飞将军这个名头,其事迹既不和龙城挂钩,也远远不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地步。龙城本来是匈奴的要地,李广守边能守到匈奴地盘上去?明显指的是卫青的龙城大捷,而此战,李广全军覆没,被活捉后逃跑,飞将军名头因此而得。而在历史上著名的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战绩辉煌,而李广损兵折将。最后功过相抵,没得奖赏。

李广自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谓久经沙场之老将。而且李广亲历了汉匈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战役,但实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称道的重大军事成就几乎没有。最后还因违反军纪,延误战机,而落得“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

李广名声之所以这么响,司马迁功不可没。作为李广朋友的的司马迁为了吹捧李广在《史记》单单给李广做了一个单传《李将军列传》。在李广的传记里司马迁把李广写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得相当感人至深。记录卫霍二人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极显平庸,论者甚至有谓“不值一钱”的。这就导致了后人对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如此严苛看待,对常败将军李广却大肆渲染赞美。

2:关羽

受《三国演义》影响,关羽一度被被后世神化为忠义的化身,在民间被遍及称为“关公”。在清代,其与孔子齐名,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纵观关羽一生的战绩,其实是败多胜少。水淹七军是其人生巅峰,然而还没得意太久,就被吕蒙抄了后路,丢了荆州。

而在《三国志》里的他败投曹操,败麦城,败徐州,败荆州......胜的远远没有败的多。刮骨疗伤更是毫无按照。他还爱慕虚荣,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国志》,关羽想要获得秦宜禄妻,屡次请曹操。

总之关羽被《三国演义》过的神话了。在现实上,他并不是武圣、战神,顶多算是猛将,后世太高估他了。

3: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梁朝白袍将军陈庆之以七千之众破北魏三十余座城池,创下战争史上的神话。

而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当时北魏烽火遍地,各地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当时陈庆之护送北魏宗室元颢杀回洛阳夺权的时,北魏的全部兵力正在和山东的邢果为首的10万起义军交战。所以陈庆之能率领7000千人,畅通无阻的杀到洛阳城。

而南朝的史书过度虚夸了这一段历史。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2000战胜对手2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可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万。而在《魏书》里面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而最夸张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3000对20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3000对40余万”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牛皮随便吹,卫星满天飞!

总而言之陈庆之能力是有的。再武将中也是厉害的角色。但是被史书过度的神话了。


沙眼看世界


李广和陈庆之都属于此类被高估的名将,虽然李广和陈庆之都有名将之名,但是明显被高估了,和真正的名将还有相一段距离。

单说李广,就会发现,李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名将。

李广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司马迁的《史记》,李广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因为在行军途中迷失方向,差点耽误了统帅卫青的战略部署,李广因此自杀。

司马迁这个人有这个习惯,就是特别同情失败者,从他对项羽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史记》在记载项羽时,用了和刘邦一样的规制“本纪”,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虽然对项羽有诸多批评,但字里行间明显有很深的同情。

司马迁对李广的态度也一样,和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明显就是个失败者。所有司马迁对李广的遭遇抱以极大的同情,也给予了许多溢美之词。

翻一番《史记·李广列传》就会发现,李广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唯一只得说道的是他的箭术,李广箭术高超,却没有战绩可言。

卫青、霍去病在和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战果累累,其战绩有目共睹,二人有“帝国双璧”的称呼。西汉能控制西域,和卫青、霍去病屡次大破匈奴是分不开的。

卫青、霍去病这样大的功劳,司马迁居然把他们的传记合写在一起,字数还不如李广一个人的多。足见司马迁的私心。

反观李广,实在是没有战绩可言,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把曾经得罪他的一个小军官给杀了。作为一个有着累年军旅生涯的将领,李广在行军途中居然连方向都搞错了。就是这样一个将领,司马迁却单独给他作传。

不仅是司马迁,后世很多人都对李广抱以同情,认为李广应该位列名将。

唐朝诗人王维为李广没有战绩开脱,觉得是李广运气太差了。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南宋词人辛弃疾就曾这样赞美李广: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南宋词人刘克庄对李广没有封侯一事也颇多感慨: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袁卫宇


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出现了很多战乱,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所以古代出现了很多名将。我们看这些名将有没有被高估,就应当依据正史来分析,一般被高估的名将都是被小说或者戏剧夸大的,造成了人们的错觉。像卫青、霍去病、岳飞等名将都是正史有实打实的记载的战神级别的人物,那么有哪些是被高估的呢?

1.李广

“李广难封”是很多人怀才不遇的时候都会想到的,千百年来人们也会为李广抱不平。李广难封真的是怀才不遇吗?其实不然,汉朝的封侯制度相当严谨,没有功劳是不能封侯的,也就是说李广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劳可以让他封侯。李广年轻时随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立下功劳,却因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而被责罚,再后来出征匈奴却迷路了没有参战,羞愧自杀。李广射虎等等都只是展示了他个人的勇武,而没有一次大的战功,没有名将之实。

2.关羽

关羽在小说中斩杀颜良、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等,被小说神话。民间称之为“武圣”、“关公”。实际上关羽的能力被高估了,《三国志》中记载的关羽胜少败多,徐州大败、失荆州、败走麦城等等,比起水淹七军和斩颜良来,是大败小胜,关羽的实际军事能力被小说严重神话了。

李广、关羽个人武力值都是比较出色的,可以称之为勇将;但是他们的战略能力,大局观却达不到名将的水准,对比韩信、卫青这些真正的名将差了不少。


小艾爱历史


刘峙是国军二级陆军上将。

不过,就他的才能而言,顶多也就配当个师长,再高些的职务就是才不堪用了。

可蒋介石给他的职务可比师长大得多了,像什么战区司令,剿总司令等等。原因嘛,也很简单,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就算才不堪用,纵然对国对民对军不利,也是影响有限。但在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那就太致命了。

抗战时期,刘峙任战区司令。他统率的军队对日军不是“望风而逃”,而是“闻风而逃”,还没看到日本鬼子的影子呢,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戏称他为“飞将军”。

解放战争初期,他率30万军队,对解放军中原军区层层包围,层层封锁,长达8个月之久。他认为要对付包围圈中的6万解放军,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可谁知内战一打响,中原军区兵分三路,声东击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了他的包围圈,完成了中原突围的任务。跟着刘邓大军又过黄河,歼灭了他的整编第三师赵锡田(顾祝同的外甥)部。结果蒋介石大为恼火,恨其无能,把他的官职给撤了。

等到1948年5月,他又被重新委以重任。当时,桂系的李宗仁当了副总统,蒋介石害怕桂系的两员大将都在京幾,会被他们合起来谋了自己的位子,于是就把白崇禧的国防部长的职务给撤了,让他去当剿总司令。可他又怕白拥兵自重,威胁到他的地位,结果又把中原的兵力活生生的分成徐州和武汉两大块。白崇禧当了武汉的剿总司令。而原来驻守徐州的顾祝同升任了参谋总长,于是,刘峙就被任命为徐州的剿总司令。

此任命一下,令人哗然。当时有人说,徐州乃京畿门户,理应派一员虎将(指白崇禧)来镇守;就算派不出一只虎,起码也应该派条狗来看门。可如今却派了头猪来,怕是这门要守不住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把这“笑话”讲给顾祝同听。顾祝同很是无奈,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是刘经扶(即刘峙),二是蒋铭三(即蒋鼎文)。蒋铭三日嫖夜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一点。”呵呵,照顾祝同的解释,原来国民党里还有连“猪”都不如的上将。

这个被部下讥笑为“猪”的司令当然指挥不了徐州剿总下属的80万军队了。结果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被60万的解放军打败,歼灭了55万人。蒋介石气得直发火,把他的官又撤了,还要查办。但没办法了,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连自身都难保了,哪有工夫去查办他呢?

解放后,刘峙逃到了香港做寓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时有一批他的部下也逃到了香港。由于生活无着落,就结伙上门“打土豪”,敲诈了他一大笔钱。眼看香港熟人太多,于是他赶紧拖家带口逃往南洋。

第一站是新加坡。结果人生地不熟,一下船就被打劫了。没办法,赶忙又转往印度尼西亚。由于他用的是假护照,雅加达的海关人员哪里会想到,眼前的胖子会是陆军上将呢?见他穿得像个富贵人家,就狠狠的敲诈了他一笔。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刘峙虽然心里有火,但他也没办法。

经过这么一翻折腾,他的钱财也就所剩无几。他东拼西凑,弄了一笔钱,想做点生意。但将军做生意,专业不对口,连亏带蚀加被骗,钱很快就没了。好房子是没得住了,刘峙只好搬家,到郊外去。虽说郊外治安不好,但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好不容易安顿好家,吃饭又成问题了。好在当地华人华侨多,有教授中文的学校。刘峙的太太黄偑芬(确切的说是三姨太)是师范大学毕业,懂得教书,在当地华文学校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才解决了家人的吃饭问题。而刘峙呢,无事可做,就当起了家庭主夫,除操持家务外,就是整天拿根棍子,看家护院。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1952年初,黄偑芬接到香港打来的电报,说家人病危,要回家一趟。她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工作,就去找校长商量,在他离开的时间里,让她的丈夫来代课。校长答应了,就让刘峙来教语文和地理。刘峙到底读过书,还当过将军,教小学语文和地理当然是小菜一碟了。特别是他教地理时,采用堆沙盘教学的方法,大受学生欢迎。唉!想不到堂堂的陆军上将,居然去当了小学教师,实在难堪。更让他难堪的是,当时印尼华人学校的教材都是从大陆买来的。在那个年代,政治色彩非常浓,语文书上都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刘峙天天面对这些课文讲课,那滋味实在不好受。后来经过他一再争取,学校终于放弃大陆课本,转而购买台湾的。这也是他日后向蒋介石邀功的地方,说经过他不懈的争取,终于避免让印尼华人华侨“受赤祸毒害”。

如果没有什么事,刘峙的后半生应该就是教书育人了。可没想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打破了刘峙生活的宁静。有一天,刘峙翻看报纸,发现居然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评击时政。真刘峙在此,岂能容假刘峙胡来!他愤而投书报社辟谣。这一下可就热闹了。自从淮海战役以后,关于刘峙的消息越来越少了。有人说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也有人说他在香港当寓公,还有人说他被统战回大陆了,等等等等,可谁也想不到,他居然沦落到印尼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当印尼政府得知蒋介石的一名上将在本国后,也吃惊不小。因为当时印尼和新中国已经建交了。印尼国家安全局人员马上找上门来,要求他不要发表不利于中印关系的言论,遵守印尼的法律。由于刘峙为补贴家用,当了两所学校的老师。这两所学校为了提高声誉,都嚷着要给刘峙上将举行祝寿活动。两个学校为争主办权还打起了官司。经过新闻媒体一报道,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知道了刘峙的下落。他害怕这个饭桶将军再闹出什么有损他本人和国民党声誉的事,赶紧派人去印尼把他接回台湾。后来,刘峙在台湾当上了“总统府国策战略顾问”、“大陆光复委员会委员”等等虚职直到去世。


血染战旗红


夏侯惇镇楼

选夏侯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三国群英传》中武力值与智商很高,小说中也表现也非常勇猛刚烈,但是后来发现夏侯惇可能更偏向于种田流,与想象中不太一样。


1、王阳明的军事才能被高估了

从阳明心学从外面火回大陆之后,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不得不承认王阳明在哲学、文学方面的确做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军事上也有非同一般的功勋,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伟业,也只有曾国藩可稍微比拟。

但是被评为军事家,甚至抬高到十大名将等等,未免有点高估了。

王阳明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南方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抚平思田叛乱。虽然王阳明表现出高明的策略与勇气,但是对手含金量太低。

平定江西对手是盗贼,战斗力与明军不可同比,甚至未必赶得上李自成的义军;宁王叛乱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宁王本身没有才能,抚平思田叛乱更多的是政治手段。除了宁王,其他两个甚至不能说是战争,毕竟连靖康之难前的北宋都曾招抚西南夷。

观王阳明的军事行动,竟没有机会与北方的蒙古势力、沿海的倭寇、东北的女真等有过交手。着实是一个遗憾,否则我们就可以知道王阳明的军事能力究竟有多高。

所以以平定宁王与盗贼就将王阳明拔高到韩信白起李靖之列,老妖觉得高估了。

2、沙漠之狐隆美尔被高估了

二战刚爆发的时候,隆美尔是一名师长,但是他的部队猛冲猛打,曾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

但是德国灭亡法国之战,真正精彩的地方在曼施坦因的计划于古德里安的狂飙突进。

直到后来北非战场隆美尔一战成名,隆美尔在北非充分展示他的军事素养与高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经过德国媒体的疯狂宣传,“沙漠之狐”的绰号由此诞生。隆美尔备受推崇,甚至就算是对手都对他非常欣赏

喜欢他的人吹捧他的指挥艺术,不喜欢他的人批评他的战略眼光。甚至称呼为战略上的矮子。

比如他喜欢冒进,导致德国在两线作战之外又开辟了一个北非战场,让德国进入三线作战的局面,再如北非战场失利他的撤退让德国过早暴露出了腹心给盟军。

3、李自成算不算名将呢?但他确实被高估了

李自成因为他的起义以及开始时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口号,让李自成起义赢得了不少同情分。但就本质上讲,李自成起义被高估了。

所谓机动作战的评价,其实裹挟流民,没有建设根据地的思想,所以就没有根基,说好听点叫起义军,说难听就是流寇,李自成最后的成功其实是大明朝廷自己内讧送的人头分。所用谋士,也没见有多高明的运筹帷幄。

李自成的队伍其实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战略目光更是短浅,从入京后的所作所为以及逼反吴三桂就能看得出。

对李自成的评价,还是当时人的点评更一针见血

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绝力,不过狡黠善骑射耳。而谋主牛金星、顾君恩辈,则井窥之智也。孽党刘宗敏、白旺等,则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溃于蚁穴

妖鬼杂谈录


大概就是薛仁贵吧,自古以来薛仁贵的事迹被编成戏曲、小说、电影、电视剧,世世代代风靡全国,经久不衰,塑造出一个威武无敌,智谋勇敢都超一流的将帅形象。更因为和王宝钏的凄美爱情被传颂不已,可是纵观《唐书·薛仁贵传》却看不出一点传世名将的风范。

薛仁贵的出名主要是在辽东征高丽的战役中,当时唐太宗亲征,李绩为随军大总管。每次击敌都是以善射和骁勇而著名,只是一个武夫形象而已。唐书中也只是说:仁贵恃骁悍,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就是能叫,能打罢了,又穿着不一样,比较出名,等到唐太宗看到了,特意问了一声,就更出名了。

显庆三年,跟着元帅程名振再次经略辽东,大战横山,薛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这次说的也还是弓箭比较厉害。

可是,等到最后薛仁贵自己作为主帅去征战吐蕃的时候,他带着王师大败。最后和吐蕃约和,才被放回去,不过吐谷浑就归吐蕃所有了。敗就敗嘛,当时仁贵叹却埋怨说:“今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有事西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固知必败。”皇上可不听他这一套,直接除名废为庶人。


说文与物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能征善战者不计其数,但是也有一批人明明战功卓著,却毫不起眼,甚至是被认为不堪一击,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三位历史上被低估了的猛将。

第一位:王玄策

王玄策原本是唐朝派往天竺的使者,他率领使臣团队前往天竺时,没想到遭到了中天竺国军队的包围。原来中天竺国的老国王去世了,其大臣篡位,派遣军队去包围王玄策的团队,在交战中他们不幸被俘虏了,王玄策警告那位大臣,让他放了自己的人,否则必定会让他付出灭国的代价,大臣不以为然,下令杀死了王玄策的手下,王玄策在趁着中印度的军队抢夺财宝的时候逃跑了。

他发布檄文征集军队,从吐蕃调集了一千二兵力,泥婆罗七千兵力,总共八千二百人,而王玄策就率领这些人,几乎快要灭掉了整个印度,那位大臣也被他押解回长安交由唐太宗处理,这一战之后王玄策被封为朝散大夫,后人一提起他,就会想到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第二位:张定边

张定边是元末的著名将军,也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是陈友谅的结拜兄弟,多次率军转战于荆楚之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陈友谅起兵也多亏他的帮助。在鄱阳湖大战中,张定边不顾手下劝说,率军支援陈友谅,在交战中他一人斩杀三员明军大将,朱元璋被他追杀,若不是常遇春一箭射中了张定边,朱元璋很可能就被张定边杀了。陈友谅死后,张定边不顾一切率军抢回了他的尸体,自己身上也是身中数箭。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了,张定边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选择了出家做一个和尚。就在他六十岁的时候,一头猛虎出现在他身边,所有人都被吓坏了,但是没想到张定边竟然一禅杖就打死了老虎,勇猛不减当年。只可惜在明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

第三位:张辽

张辽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但是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张辽在书中被描述的似乎不堪一击,他出场的时候几乎都是败仗,像与颜良文丑交战时不到五十个回合就被打败了,赤壁大战中落魄到只有十几个人跟随。

但是历史上的张辽可是武不输吕布,谋不输郭嘉的人。当初曹操与刘备在汉中打仗,孙权趁机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当时守将是张辽,情急之下根本来不及调遣更多的军队来防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