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王进没上梁山,作者为什么要漏笔不写后来?

温柔210050479


在回答此问题前,笔者先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余以为:《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漏笔没写王进的后来,而是在他教完史进武艺后,其在书中的“使命”已经完成,以后也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在此书中让王进首先出场,而后又“匆匆离去”呢?我以为,作者是想借王进的出现说明以下三点:首先要说的是,当时朝廷的重权并非都由奸臣掌控,即像梁山宋江之流所说的“奸臣当道”。王进在受到高太尉刁难后,唯一出路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走哪儿去?镇守边庭的老种经略相公所在之处~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是何许人也?北宋重臣、边疆名将种师道!王进之所以把投奔他作为唯一选择,一定有两点自信,一个是不仅会被种师道收留,且还会给他职位做。其二便是身为“国防部长”高太尉即使知道了从此也就奈何不了他了。所以,作者要说的第二点也由此而透出,那就是: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并非是落难之士的唯一出路。比如王进的徒弟史进,在伙同朱武三人杀了官军后,也不肯在少华山落草做山寨之主,而是要去寻找师父王进。那么他寻找王进仅仅是为了看看师父吗?非也,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投奔师父也去做官。请看“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这是朱武劝他做寨主时他所说的话!

作者要透露的第三点是:王进不仅看问题比别人透彻,安排上也比别人精明、细致。与高太尉见过一面后,他便得出了“俺的性命如今难保了”的结论,在“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的情况下,巧妙的打发了两个伺候他的牌军,一走了之。在史家庄史进挽留他时,他一是深知史进保不了他,反而还会连累史进。二也不想就此放弃功名养老,于是还是果断告别了史进、投奔了延安府。假如以后的林冲若是吸取了王进的经验,在高衙内两次骚扰妻子后,深知“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的道理、也一走了之的话,岂不省去了以后的诸多麻烦么?!

本回答纯属个人见解,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把盏常聊


王进年轻时暴打过高俅,后来高俅当了宋朝的太尉,掌管天下兵马,如果王进上了梁山,高俅去梁山招安时,看见王进得是什么心情?



荒村钓叟


作者通过高俅发迹成为高官,上任弟一天即报复王进,让人们看到人奸臣的小人得志嘴脸,然后王进出走延安府,使史进,鲁达,李忠出场,王进使命完成。。逼上梁山,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就不会上梁山为盗。不是作者漏笔,是没有继续写的必要了。写王进,是为了引高俅出场,高俅作为奸臣,上任第一天就公报私仇,王进作为忠臣之后,即然有处投奔,即不会上梁山去做强盗,也不会为奸臣驱使,做为《水浒传》中真正的孝子忠臣,作者故意漏写了王进的后来部分。整部《水浒传》就是指写一伙乱臣贼子为害人间的从开始到灭亡的过程。在作者心中,一日造反,终身为贼。高俅为代表的奸臣利用-宋江征辽,征方腊,征田虎等,不过是其狗咬狗的争斗。也不是为国家利益着想。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从第一章,京城瘟疫,引出洪太尉放出妖魔。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被放出。

王进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真正的的忠臣孝子。忠臣孝子乃国家的栋梁,本来在京城为天子训练禁军,无奈奸贼挡道,无奈只好远赴边关。

在古代,真正的忠臣孝子是绝不会为非作歹,去干杀人放火的勾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进宁死也不会去梁山作叛贼。那些认为梁山好汉应该有王进想法的读者,是不明白下人对忠臣的要求的。

《水浒传》结束,高俅等奸臣仍在把持朝政,作为忠臣的王进即使出面也无出头之日。

因此,不是漏笔不写,而是无法写,总不能让奸臣指挥忠臣去为忠臣服务吧,无进也绝不会再与史进见面!


南极冰火


我是读水浒的桃花。



与其说大家在遗憾为何施耐庵没有交代王进的结局,不如说大家在遗憾王进为何没上梁山。

首先,必须澄清一个概念,梁山水泊对于北宋末年苦苦求生存的人来说,是无路可走时被迫选择的最后一条不是绝路的暂时生路,但凡还有退路,是都不愿落草为寇的,当然本就是职业土匪的除外,有野心要趁此机会博一把的人除外。比如史进在大闹史家村后少华山邀他做大当家,他的选择是不愿辱没清白身家要去投奔王进从军;比如杨志的跑官纲被林冲当投名状劫走的时候,王伦陈述杨志东京一行必然无果,力邀杨志坐把交椅,杨志婉拒;比如鲁智深前往大相国寺被李忠周通邀请落草桃花山,鲁智深发言既然出家为何又落草;比如村店寄书金蝉脱壳的宋江过梁山抵死不上山;比如林冲宁肯在沧州城草料场装孙子若不是风雪山神庙无路可走也不愿落草;比如曹正献计帮助鲁达杨志智取二龙山后毅然下山要继续做自己的本分生意;比如李家庄庄主李应在宋江求上门来时的闭门不见等等,梁山是最后的退路,并不是好的出路。



明白了这一点后,再来看王进就容易了。水浒正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高俅的发迹,第一个出场的好汉是王进的出走,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是史进的堕落,第一个出场的施耐庵明显有褒奖赞赏态度的是史进父亡沒,这些第一个其实符号性质更浓,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一副乱自上生乱已至底、宵小发迹英雄出逃、老去的传统谢幕新生的力量坍塌、从庙堂到村野的全面崩溃。



第一个出场的好汉王进 偏偏没有上梁山,在他经历了林冲类似的祸从天降时,他潇洒地弃功名如粪土,却未放弃平生之志,选择了投西军去边庭建功立业,他演绎的是林冲另一番的人生,其境界比林冲有云泥之别。



施耐庵除了没安排王进上梁山外,也没写王进是否投西军有果,这就是很高明的安排了,神龙见首不见尾不仅让人回味无穷,更让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乱世里王进的选择究竟是不是一条出路?王进是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呢?还是如无名头陀一样死在十字坡一样的黑店里了?是如史文恭栾廷玉一般在某个大户庄上做了打手呢?还是如武松洪教头一般做了庄客?还是如薛永口里的主辈一样在老种门下也被小人排挤流落江湖呢?还是和呼延灼一样一起在对抗金人的入侵里血染疆场了?



这样留白的回味无穷是很高的水平。同样水浒里有一个现象,就是隔一段就有一个不上梁山的高人出场再消失,王进、十字坡无名头陀、蜈蚣岭王道人、栾廷玉、史文恭等等。


桃花读水浒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王进真的是个影儿

多少人读水浒一直认为王进这个人物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个无足轻重的引子,要么是作者要隐藏什么意图,也有诸多猜测推论臆想,不一而足,俗人初读也有同感,但还是觉得王进这个人物的勾画其实就是一个影儿。

其一,王进是个社会影儿,王进大小也算个“官二代”,从家境看也是个混日子的三流教官,军备松懈时干脆写个请假条赋闲在家,说他假病证据有三,一是点名不到喊叫到;二是病后挑担行千里;三是一招打翻九纹龙。说他害病也是真,是社会病,麻木到大帐易帅尚不知,事后抬头才知道,逃出帅府到边关就为保全性命, 老爸与人家切蹉个武艺竟打得高二哥三四个月不起,也是斗狠之徒。王进此一去,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其实王进的麻木、逃亡、无奈、消逝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影儿啊。

其二,王进是个好汉影儿,王进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员,想必武功还是可以的,从一招打翻九纹龙来看,武功应该不输于林冲,也算得上一位好汉,这位好汉在蒙受高俅打压残害之时,一是选择了远走他乡,避开祸乱,二是选择了投靠边庭的部队,这也是其他一些好汉的刚开始的选择,连宋江还劝武松将来到边庭立功呢,众人最后不都成了进行征战的工具吗?虽说后文未见王进建功立业,也或许老死军中,也或许归隐山林,总之应该是善终的,较之于林冲,真是有靠山谁还上梁山,有活路谁还寻死路,林冲虽说在梁山活了下来,但自从上了梁山,实在成了杀伐工具,全然没有了一点人性色彩,虽生尤死啊。

其三,王进是个结局影儿,王进消失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众人的结局啊,虽说是轰轰烈烈,但始终也融不进朝廷的格局,无论如何表现,你宋三哥脸上的金印都在,你造反的档案都不会抹去,你挂上了忠义大旗,也是一伙打着忠义旗号的贼,不会也不可能有好下场的,也必将消亡贻尽。

史进没有找到师傅,他是永远也找不到的,因为王进从一开始就是个影儿,而且是个消亡的影儿。





一哥于一


一部好的小说始终在讲故事,而不是靠作者的大段独白来引人入胜。

《水浒传》中的王进就是一个引出故事的人物,施老先生通过高俅官报私仇,逼的王进携老母远走延安府的故事引出了《水浒传》的第一条好汉一一九纹龙史进,王进在水浒传中的使命就结束了,如果再继续描写王进,那不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显的施老先生的格局太小了点。

史进和王进学成了十八般武艺,史大郎已经声名远播,且和鲁智深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了,鲁智深.林冲.杨志.呼延灼武功都在同一个挡次上,而王进毕竟是史进的师傅,如果再把王进弄上梁山,你说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该多尴尬?

所以施老先生也只能把王进做为一个引子人物来写了。

由王进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少华山的神机军事朱武.白花蛇杨舂.跳涧虎陈达,继而史进远走延安府寻师,遇到鲁达鲁提辖,鲁提辖又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就这样将故事铺开并把故事写的高潮叠起,跌宕起伏,不能不说施老先生对书中人物安排是用了一翻苦心的。


用户2394723182969王


前言

水浒传里唯一神龙摆尾的是王进。这个尾摆得极为神奇,遥看龙头,不见龙尾。这个初开篇章的人物,本来颇有英雄之光,响彻寰宇,照亮天地。可峰回路转,刚树个形象,就云遮雾锁,不见踪影。

这多少让读者扼腕叹息,原本梁山座次排名,有他一席之地。可他偏偏隐姓埋名,了无音讯。这无形中给诸位留个念想,他去了何方,为何只是昙花一现?

本来以他本事,可青史留名。混个天罡之位,不在话下。到如今潜龙翔底,泯于乱世。他的结局,到底是身死还是善终,始终是一个谜。

其实诸位也不要着急,且容我从头开始,慢慢道来。

01

王进跟高俅是宿仇,京都已无容身之地

高俅未发迹之前,是个落魄的浮浪子弟。喜欢刺枪弄棒,风花雪月,招惹是非。如果不是这么嚣张跋扈,怎么会被人告上一状,断脊二十,迭配出界呢。

既然是个招摇之人,就一定有点野心,想混个名堂出来。所以,刚学了一点粗浅的功夫,就急忙找人踢馆比试。

找人比武,无非是想在地方打出名声。名头这个称谓,不是要拿就能拿到的。想扬名立万,必须找个武艺高强之人来挑战。只要能打赢,就可以得到当地圈子的认可。那找谁呢,翻开武术界排行榜,棍棒排第一的是王升。那好,就找他单挑。

王升是谁,王进的父亲。王进的一身本事,就是得到王升的言传身教,可谓家学渊源。

王升是一位枪棒高手,造诣极深,京城屈指一数。高俅无知者无畏,竟然向王升发起战书。当时的情景诸位可想而知。一个初学棍棒的二货,去跟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比拼。结果是被打得满地找牙,卧床三个月。从此,棍棒界就再也没有高俅这号人物了。

三个月的休养,让高俅彻底熄灭了进军武术界的念头,也让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暗暗立誓,哪天出人头地,必报此仇。

高俅这人极为聪明,反省了自己的不足,发挥了自己长处。他有何长处,就是吹拉弹唱,踢毬打弹。因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因人聪明伶俐,能吹会捧,又身负蹴鞠的绝学。偏偏端王就爱这种风流人,于是受到端王的抬举,一路攀爬,做到了殿帅府太尉的位置。

做了太尉,下面衙将都头,监军官吏皆由他管辖。在看到花名册时,看到了禁军教头王进,不由心里乐开了花。想当年跟你爹比武,把我打得死去活来,你小子站在旁边,看的不亦乐乎。这次落在我手,岂能饶了你去。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王进当然知道高太尉睚眦必报,落在他的手里,性命堪忧。那该怎么办?

02

王进未娶妻,上下只有老母亲,对母亲言听计从

王进见到母亲,先汇报此事,然后母子抱头痛哭一场。这个可能让大家有点心堵,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王进一个英雄人物,怎么碰到点事,就先抱着老母亲哭了起来。大伙还正想捧你入天罡星呢,你一哭,教下面好汉咋想。

如果换做李逵,殿帅府上高俅敢骂一句,一个板斧就飞了过去。如果是武松,振振有词不说,回头你去吃饭喝酒,摸将上去,血溅酒楼,再写上杀人者武松也不迟。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歌都这么唱的。

王进是个孝子,唯有这个母亲相依为命,心有所羁,就算一身本事,也注定不会走梁山之路。

老母亲说,既然高太尉逼得我们走投无路,我们就走吧。

去哪里呢?王进找了个去处。

王进道:“儿子寻思,也是这般计较。只有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他手中军官多有曾到京师的,爱儿子使枪棒,何不逃走去投奔他们?那里是用人去处,足以安身立命。”

这个地方,高太尉似乎够不着,所以王进找了这个去处。

此后,母子二人,前往延安府投奔。这一路上,多次提及母子二人,不下数十次。也就是说,两人不管大事小事,都一起商量着办,从未分开过,可见母子感情深厚。不似李逵,到了梁山闹革命许久,才想到下山去接母亲。


还有一个细微处,在途径史家村,王进母亲鞍马劳倦,心疼病发。王进夜不能寐,床头细心照顾,不在话下。就因母病多住了几日,收了一个天微星的徒弟,九纹龙史进。一身本领,悉数传授于他。

半年后话别,母子两人,牵马挑担,风尘里往,投往延安府去了。

结语:

作者不写王进上梁山,其实不算漏笔。从人物性格来说,王进是个谨小慎微,安于现状之人,能在延安府混个官职,领着俸禄,伺候老母,安稳度日,这是王进的志向。自古忠孝难两全,既然选择孝,就得放弃上梁山闹革命的机会。过着安稳的生活,才是安身立命的去处。

宋江也曾被他父亲劝过,让他勒马回头。可惜他最终选择了上梁山,过着戎马倥偬的生活。

没有选择的对错,过着隐姓埋名生活,一辈子藉藉无名。

但那些上梁山的好汉们,南征北战,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就算青史留名,又有几个善终?

但是,王进栽培了一个九纹龙史进,他算是替师父上了梁山。从此在梁山扬名立万,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远在延安府的王进,有如此高徒,足以宽慰平生。

所以,王进走的路,何尝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呢?


我是湾火,坚持文化原创。文笔讲究精炼传神。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关注,留言指正。谢谢!


湾火


王进这样的孝子忠勇之人不被挤兑走,高俅这样的乱臣贼子之徒怎么能登上高堂祸乱朝纲?

王进走,预示着皇帝昏庸无道彻底不能抢救了,乌烟瘴气的时代开启了。

王进,代表的是自身本有过硬的本事、又是忠良、又是孝子,这样的正派正牌的官员。王进走了,侧面说明很多这样的官员也走了。

王进不能上梁山,因为这样正派正牌的官员不可能去梁山,他们不能站在皇帝身边忠君爱国,他们也一定以其他方式忠君爱国,以王进的说法,他要去军队找个事情做,显然他的骨子里把自己这一身皮肉一腔热血一番热忱都要献给国家的,他不可能去占山为王为寇,喊着忠君爱国的口号,干着烧杀抢掠自己同胞的事情,他一定是爱这个国家爱的深沉的人。他恐怕连看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难都不忍,他怎么会和李逵这样拿着刀乱砍乱杀的人为伍,他怎么会亲手拿着武器杀向自己的同胞?

王进不能上梁山,他也不会上梁山!他若是去了梁山,一个真的忠义者,一定会戳穿宋江这个假的忠义者,连李逵都装傻充愣的戳穿宋江几次了,王进怎么可能容宋江藏奸耍诈!干烧杀抢掠之事,喊忠君爱国之语?

如果说水浒里的朝廷是脏的,梁山是干净的,那是因为那个朝廷把天下百姓视为草芥,梁山成了容纳某些草芥的安乐窝。但梁山何尝不拿百姓当草芥?他们屠城的事情干的少吗?梁山和王进比,梁山是脏的,王进是干净的。

我想,水浒传能以宋江这样的人做主角,说明作者有着很多不写之写的。他写了一帮乌合之众,有名字代号的就一百零八人,其他喽啰不计其数!最后成佛的一人——鲁智深,成僧的一人——武松,大部分做了炮灰,有几个人融入了体制。这说明什么?说明,哪怕是在乱世,曲线救国的路子能成正果的也是寥寥无几!以曲线救国为形式,一心为己的人更是绝对的炮灰!名不正,言不顺,成功率极低!小聪明终究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进呢?名正言顺,忠君爱国,此处荆棘坎坷,我便投身军队。此处没有我出力的地方,我也要守卫边疆。王进去找的是镇守边庭的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说是为了安身立命,何尝不是深入骨髓的爱国深情?不然,哪个深山老林,种上两亩薄田,不够母子二人的营生呢?

王进这个真正的爱国者,作者怎么舍得让他成为乌合之众?他代表了,这个时代的良心,这个时代的未来啊!


畅读读后感


一直觉得,王进在书中就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他随着高俅出场忽然出现,又随着史进出场忽然消失,神龙既不见首,也不见尾。

那写他干嘛呢?写他为啥又不安排他上梁山呢?一度怀疑,这可能是耐庵老兄的一大败笔。

近日再读,蓦然明白,作者是用王进告诉世人,乱世中好人的生存状态。

王进显然是个好人。他不坠父业,侍母至亲,是个忠孝之人;他见势不妙,当机立断,巧心安排,携母出走,是个谋断之人;他对山野村夫史太公、黄口小儿史大郎都始终谦恭有礼,心慈意诚,是个儒雅风度之人;王进的本领也不用多说,史进学武数年经七八个师傅,却不值王进一招,王进点拨半年,史进的功夫竟然能跟鲁智深抗衡。

这么一个有品德、有谋断、有风度、有本事的贤者好人,按说应该是当权者们若渴而求的人才。可惜现在是坏人当道,好人贤者受到的待遇就是,骂之打之,必欲杀之,逼而去之。

然而再怎么逼,王进也不会上梁山,因为王进是好人,不是好汉。好人和好汉的区别就是,好汉能做得了恶,好人却不能。

所以乱世是两种人的世界,一种是坏人,可以窃居高位,作威作福;一种是好汉,可以快意恩仇,作恶作乱。

而好人王进只能逃了,遁了,隐了,消失了。

金圣叹说:(王进)不见其首者,示人乱世不应出头也;不见其尾者,示人乱世决无收场也。


滨海明诚


不上梁山,得以善终。形成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