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士兵開槍為什麼都不瞄準的呢?

說說那些歷史


一般來說,開槍不瞄準的都是新兵。

在抗日戰爭中,很多官兵們反映,日本鬼子的火力太猛,壓得人頭都抬不起來。很多新兵從未見過如此的大仗,精神十分緊張,陣地前沿鬼子兵的影子還沒看清楚,自家步槍裡的子彈倒快放光了。

這就是一種考驗,考驗士兵的心理素質,究竟“怕不怕”。

如過士兵都是這樣不瞄準就打光了子彈,小鬼子就能判斷中國的軍隊沒有膽量,他們就往前拼命進攻。

要是士兵都是閉著眼睛亂射,那就完了,鬼子就知道我方都是新兵,等你子彈全放完了,他們馬上就會撲上來。

一路從死屍堆裡滾過來的老兵,作戰很有實際經驗,往往就更有膽量,他們會放敵人靠近一點再瞄準射擊,我們中國的步槍質量稍微差一些,必須要距離近才更有殺傷力。

在中國軍閥混戰時期,很多軍閥的士兵端著刺刀衝在最前面,大家都不會彎著腰或者匍匐前進,因為從來都沒有碰到日本鬼子這樣的強大火力和精準的射擊技術。


鍾文豪歷史專欄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可能是受影視劇裡的影響,大家的印象裡打仗的時候,士兵是會瞄準後才開槍的。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用一顆子彈,打死一個敵人。然後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厲害,是一個英雄。

但是,這終究是影視劇裡的畫面。

實施上現實的戰鬥中,真的能夠做到這樣嗎?

這當然是天方夜譚了,不要說是士兵了,就是狙擊手,他們都不能保證一顆子彈可以射殺一個敵人。

因為你在射殺瞄準敵人的時候,敵人可能也會在瞄準你。

更何況在大部分時間裡,敵人也都是走動的,或者是躲在障礙物的下面的。

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你還沒有來得及把敵人給打死,敵人的子彈已經射穿了你的頭顱了。

你說在這種情況下,哪裡有時間來瞄準呀。

在戰場上,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大家只要手裡有槍,知道敵人的大致方向,就把子彈向那個方向發了出去。

能夠打死敵人,那是最好的。

但是,打不死也沒有關係。多打幾槍,總有幾顆子彈是可以把敵人給打死的。

要不說戰爭就是燒錢呀,就是把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的子彈給打出去。實施這些打出去的子彈,也許只能射殺幾個,甚至是幾十個敵人。

這才是真實情況下的戰爭。

現實的戰爭中並不是說我要殺死多少人,而是把對手給打敗,只要敵人投降了,你就勝利了。

勝利並不需要把所有的敵人都給殺死。

所以說不僅僅是中國的士兵,全世界的士兵都存在這種情況,只要是打仗,他們在開槍的時候,幾乎都是沒有時間瞄準的。

因為戰場上時間太過於寶貴了,時間就是生命,不能把自己暴露在外面的時間太長,否則,是很容易犧牲掉的。


史學達人


現在在網上確實有這麼一種說法,說清軍開槍根本不會瞄準,不過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近代的中國士兵雖然有相當部分確實不會瞄準,但是並不都是這樣。

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變革,開始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一個重點就是購買、仿造西式槍炮裝備清軍,並按照西式操典進行訓練。在獲得了新式槍炮以後,清軍的戰鬥力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清軍各部訓練的水平不一,有相當部分清軍僅僅是學了一個皮毛,會用西式槍炮就算學成,並沒有好好訓練士兵的戰術動作。因此這些清軍的射擊水平非常差,有些不會瞄準,有些老遠就開槍射擊,往往戰鬥打了半天,卻沒打中目標。

比如在鎮南關之戰中,2137名法軍進攻3萬清軍防守的陣地,在第一天的激戰中僅有4人被擊斃,25人受傷。在第二天的戰鬥裡清軍雖然擊退了法軍的進攻,並迫使法軍撤退,但是法軍也只是70人死亡,180人受傷。而在甲午戰爭中,清軍在歷次戰鬥中總共只擊斃了1132日軍。很多戰鬥中日軍更是隻有個位數的死亡數。

造成這種現象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很多清軍的訓練不到位,並不會好好運用手中的武器,因此沒法發揮武器應有的威力。

但是這不是說清軍都沒有經過瞄準訓練,無圖無真相,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北洋水師訓練水兵射擊時的情景。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水兵們明顯有進行瞄準的動作,可見所謂清軍都不會進行瞄準射擊的說法肯定不正確。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下甲午戰爭中的船橋裡戰鬥,此戰淮軍下屬的毅軍和盛軍共計2200士兵面對3600敵軍,激戰一天擊退了日軍的進攻,幾倍日軍130人,打傷日軍290人。如果毅軍和盛軍的士兵不會瞄準,顯然不可能取得這個戰果。

所以雖然有很多清軍確實不會瞄準射擊,但是這不代表所有清軍,問題的描述並不準確。


不沉的經遠


1920年7月14日,爆發了史稱的“直皖戰爭”,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為了搶奪北京政府的統治權,進而在京津地區開展的一場戰爭。
據未經證實的說法,可能來自民間的野史,似乎與歷史上的說法對不上號,此戰雙方動用了20餘萬人馬的龐大兵力,但最終打下來,也就傷亡200餘人,真正戰死的也就幾十人。
原因就是剛背上來復槍不久的中國士兵,腦袋後面的辮子剪了時間不久,還是熟悉以前的紅纓槍和大刀片子等冷兵器,對於乒乒乓乓射擊時,聲音震耳欲聾的熱兵器,既不太適應,也不喜歡使用,畢竟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有一個要適合的過程。
儘管當時的皖系、直系等軍閥隊伍中,已經不乏有洋教官,包括在西洋和東洋接受了嚴格軍訓的本國教官,中國士兵也接受了洋操的訓練,甚至就連英語的口令都聽得慣熟,但偏偏對於瞄準射擊卻不堪了了。
士兵們的前裝藥槍,改成了現代的後膛槍,軍服貌似跟德意志等西方軍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師旅團營連排了,可不認真瞄準,拼命亂放槍的喜好,卻依然如故,槍法的進步非常有限。
1917年6月14日,張勳復辟,率領手下5000名“辮子兵”進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對此,黎元洪非常緊張,段祺瑞馬廠誓師,通電全國討賊,說是要再造共和。
討逆軍,聚集了曹錕的第3師、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李長泰的第8師等,可謂北洋軍的勁旅,數萬人馬對陣張勳的5000“辮子兵”,攻擊的目標就是張勳的公館,位於皇城內運河的旁邊。
從清晨5時開始,開火持續到中午,然後逐漸減弱,斷斷續續鬧到下午3時,大隊士兵擁擠在衚衕內,層層排列,用“賽電槍”、漢陽造向張勳公館方向,乒乒乓乓地發射了不下百萬發子彈。
其實,兩地距離約100餘米,中間隔著一道高將近10米、厚不足2米的皇宮城牆,最終,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受害者卻是1000米開外無辜的過路人。
不過,隨著軍閥混戰越來越頻繁,中國士兵打著打著,都開始認真起來,終於,槍法有了明顯的長進,畢竟不像清末民國初期那會兒,淨是些大刀片兒+紅纓槍的對手了。
雙方對陣時,都用漢陽造步槍+克虜伯火炮對著放、對著轟,於是,成者王侯,敗者為寇,當兵的都有了甜頭和苦頭,自然而然地就講究起槍法,包括戰略戰術了。

國平軍史


士兵瞄準或者不瞄準開槍,和是不是中國士兵沒有關係。可以說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士兵,他們都存在這個問題。

大多數人開槍的時候,是在沒有瞄準的情況下,把子彈給打出去的。

只有少部分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比較嚴格。然後,能夠保證打出去的每一顆子彈,都是在瞄準的情況下打出去的。

這種人一般都是狙擊手,是神一般的存在,沒一個國家這樣的人都是不多的。

之所以大部分人選擇不瞄準的情況下,把子彈給打出去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畏懼心理

大家都知道打仗就是在玩命,若是一不小心被子彈擊斃了。那麼自己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大部分人,都是害怕死的。他們在打槍射擊的時候,不能做到瞄準,只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把子彈給打了出去。

然後慢慢積累敬仰,做到可以花費最少的時間,把敵人給擊斃。

當然了盲目的把子彈給打出去,事實上打出去的這個子彈,可能沒有傷到人,但是,這顆子彈還是能夠起到震懾的作用的。

因此,大部分人都是選擇這種在不瞄準的情況下,迅速把子彈打出去,目的就是為了自保,震懾敵人。當然了若是能夠把敵人給打死,就是更好的一件事了。

戰場上的敵人隱藏的比較好

打仗的時候,都是有修建堡壘的。不論是自己一方,還是敵對勢力。他們都是躲避在障礙物的後方來打仗的。

這個時候因為看不清敵人的所在地,所以,只能是盲目的開槍了。這個是士兵不瞄準就開槍最為主要的一個現實情況。

當然了一般有作戰敬仰的老兵,他們根據自己的敬仰,也是可以清楚敵人的位置,把敵人給擊斃的。

但是,這僅僅是擁有作戰經驗的老兵可以做到的。

新兵

打仗是一個傷亡很大的事情,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這些新兵他們在作戰的時候,缺乏經驗,再加上自己的畏懼。

因此,在打仗的時候,只管把槍給打出去,根本就沒有考慮瞄準的問題。

事實上現在的非洲或者中東打仗也是如此情況。他們也是打出幾萬,甚至幾十萬顆子彈,才能夠把一個敵人給射殺掉的。

因此說來,打仗其實就是燒錢。

總之,這就是為何士兵不瞄準就把子彈給打出去的大致原因。


漢史趣聞


在我們印象裡,一般打仗的時候,士兵都是需要瞄準的。畢竟這樣才能夠最高效率的運用現有的子彈,來消滅更多的敵人。

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往往也是這種情況。

但是,有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現實條件逼得你不能選擇瞄準。尤其是中國近代史上,在兩軍交火的時候,很大情況下是看不到對方的人的。因為在戰爭的過程中,雙方都是會挖戰壕的。

在自己的前面都是有擋子彈的東西的。

這樣的情況下,就看不到敵人的身影。士兵開槍打仗的時候,只能向開火力的地方猛烈的地方射擊。

當然了這種情況下,能夠打到敵人的概率也是不大的。

不過,當時戰鬥的雙方,都是這樣戰鬥的,這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畢竟打仗打的就是錢,若是缺少子彈了,那也就意味著要被打敗了。

還有一種情況,士兵開槍不瞄準,就是在敵人的火力十分強烈的情況下,這也是不允許你瞄準後再打的。

畢竟對手的火力十分的勇猛,還沒等到你瞄準,可能就會被人家給射殺了。

這種情況下,也只能在最佳的時間,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把子彈給射出去。至於能不能把敵人射殺,這個就看造化了,就想現在中東和非洲的戰爭。

中東和非洲的戰爭,一般都是發幾萬甚至幾十萬顆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不要看美國如此先進,其實他們打仗也是如此,幾萬顆子彈能夠射殺敵人,就算是高命中率了。

當然了一般不喜歡瞄準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新兵。

老兵的話,他們不用刻意的瞄準,根據自己的經驗,聽聽槍聲,他們就能判斷出敵人的大致位置。然後,針對敵人的大致位置,在合適的時間打出關鍵的一槍,就有可能把敵人給擊斃。

事實上打仗真正需要瞄準的是狙擊手,只有他們發出的子彈,才能達到很高的射殺率,一般情況下,不管是那個國家的士兵,他們打仗的時候,都是不瞄準的。


不才講史


近代士兵打仗不是不瞄準,而是亂放槍,並且亂放槍是有歷史傳承的,明軍當年也是亂開槍

在中國晚清的近代化過程中,武器裝備的革新是最早開始的,畢竟“器不如人”則打架吃虧。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就開啟了自強圖存的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最關鍵的核心改革就是發展工業,改革武器。

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清軍的武器裝備在世界已經屬於先進水平,不論是大型的戰艦,還是火炮和步槍,清軍均不落後於日軍。雖然清軍當時編制混亂,不同軍隊的武器差距還是很大的,但主力部隊的配置絕對屬於主流。

(自從火槍出現之後,瞄準就是基本功,打仗不可能不瞄準)

不過甲午戰爭的結局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清軍在陸戰是輸的一敗塗地,比海戰慘多了。至於到底慘到什麼程度?如今大家提及甲午戰爭時都不提陸戰,太丟人了。

甲午戰爭期間,日軍與清軍的陸戰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在朝鮮境內,第二是在遼東境內。

在朝鮮境內的主要戰事就是平壤保衛戰,此戰雙方投入兵力大致相當,但清軍有城牆作掩護,優勢是遠大於日軍的。因為古代攻城戰中,攻城一方的兵力哪怕是守城方的兩倍以上都不佔任何優勢,更何況當時日軍與清軍兵力相當,其攻城難度是非常大的。

在戰鬥初期,日軍的進攻遭到了清軍彈雨般的打擊,日軍損失慘重,但是清軍的射擊理念有點太過超前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時的清軍奉行火力壓制戰術,衝著日軍的方向就是無限制開火,直接給日軍打懵了。

但是子彈並不是無限續杯的,如此高響度的射擊,子彈的消耗量是極大的,開戰不到兩天時間清軍彈藥就快告罄了,清軍主帥葉志超則趁夜色逃跑,只有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留守抵抗,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在下平壤後,日軍很快攻入遼東,而清軍在遼東戰場上的戰績更加不堪,簡直就是各種先進武器的搬運工,大量火炮物資全都送給日本人了。

(在甲午戰爭中被清軍放棄的炮臺)

從平壤保衛戰中可以看出,清軍雖然配備了先進的武器,但訓練和指揮仍舊是一支封建軍隊。清軍士兵在射擊時雖然也瞄準,可根本不等敵人靠近,恨不得超視距開火,將敵人消滅於千里之外。

清軍在平壤城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根本毫無軍紀可言,就是衝著一個方向亂放槍,這種訓練水平尚不及三百年前的戚家軍。

當年戚家軍為啥可以戰無不勝?並且還是毫無懸念的完勝?根本因素在於戚繼光治軍嚴謹!

世人皆知戚繼光兵法超群,各種陣型威力無邊,例如鴛鴦陣、兩儀陣、三才陣等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戚繼光的軍法極為嚴厲,動不動就斬首。

在戚繼光時代明軍就裝備了不少火器,但當時明軍的火器粗糙,射程和精度都很低,必須要把敵人放近才能開槍。而按照戚繼光的軍令,提前開槍者則就地斬首。像是清軍這種亂放槍的情況,換成戚繼光當主帥早就給全軍斬首了。

戚繼光的治軍理念很簡單,他要求士兵必須精準的執行主帥的命令,不讓你衝鋒時你就是塊石頭。擅自妄動,提前衝鋒者,斬!

而讓你衝鋒時你就必須玩命,畏敵不前者更是斬首!有如此軍紀才使得戚繼光在那個年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其實在清初時,八旗的軍紀也是非常嚴明,令行禁止。而反觀明軍則是將官畏死,士兵訓練素質極低。明清兩軍在關外戰鬥時,裝備大量火槍的明軍常常是萬槍亂放,結果也沒打死幾個清兵。

(明清在關外大戰時,明軍也是胡亂放槍)

在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中,軍隊在王朝末期時的戰鬥力都是大為下降,軍紀更是蕩然無存,清末的清軍簡直就是當年明末時的明軍。晚明軍隊和晚清軍隊都是一幫散兵遊勇,鎮壓國內叛亂尚且能夠對付,可一旦碰到外辱勁敵,結果只能是崩盤了。


千佛山車神


趣談答案:題主想得實在是太理想化了,在真實的戰役過程中是沒有時間給你瞄準的。

瞄準的總時長問題

在之前的時候曾經見過一個科教類的文章,在那篇文章當中講過,如果想要瞄準去擊中一個目標的話,需要3秒到10秒左右。

而如果一個非常厲害的優秀狙擊手能夠狙擊兩百米外的東西,並且保證百發百中,他就必須考慮風速,考慮重力的,它的瞄準時間可能有30秒甚至更長時間。

那麼大家想一想在正常的近代戰役過程中,准許大家用瞄準時間嗎?人家能夠給咱們這麼長的瞄準時間嗎?

美軍曾經參與過的一些戰役當中,總結出具體數據,可能耗費幾十萬發子彈才能夠擊中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

為什麼美軍他們不注重子彈的損耗率呢?為什麼他們沒有保證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呢?

很困難的,哪怕大家見過,在公園裡面三米的距離去擊氣球,然後保證把氣球全都打掉的話,也需要一定的狙擊時間。

可是在真實的戰場上哪來的這麼長時間,如果你站在那裡去瞄準,可能還沒有瞄準呢,就已經被打成了篩子。

近距離摟兔子

咱們的近現代戰役更像是近距離摟兔子,因為根本沒有時間,也絕對不可以給士兵這麼長的時間去瞄準。

可是沒有時間去瞄準,大家也知道咱們的子彈實在是不富裕不富裕的前提之下,如何保證精準率呢?

這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叫做近距離作戰,咱們可以把敵人放近一點,再放近一點,最好能到咱們的腳邊,一下一個沒問題。

這也能夠看得出來啊,其實真實的戰役戰場上根本不具備這種瞄準的可行性,而咱們前一段時間見過的網上流傳比較廣的搞笑視頻,某某國家的士兵連敵人在哪都不看,拿起手中的武器就四處掃射,我們說這是最為優秀的作戰手法。

行軍作戰中保證自己生命的前提之下把子彈打出去,哪怕不能擊中敵人,也能嚇唬嚇唬他們。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怎麼開槍,能夠衡量出一個國家人民的發展水平。


多數士兵開槍不瞄準,或者瞄了也不準,基本都是非洲黑蜀黍的水平。這種國家基本都處於農業化社會初中期階段。



多數士兵開槍會瞄準,能夠打到人,但缺乏組織性紀律性,至少可以達到文藝復興時期水準。


開槍不僅瞄準,而且開槍講究紀律,火力有組織,這就是近代化國家軍隊的級別的。



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其實裡面不僅包含了人員的教育水準,也包括了武器生產的質量水準,還有國家平均水準的訓練能力。


明朝時期就已經大規模普及槍械了,但那個時候就普遍存在射擊不瞄準的嚴重問題,其中一個很關鍵因素,是火繩槍容易炸膛或後噴火焰,導致灼傷眼睛。這個問題到清代也一直存在,鳥槍兵普遍習慣閉眼射擊或開槍時將頭歪到一旁。為了杜絕這個弊病,甚至下了嚴厲軍令——“火銃兵射擊閉眼或歪頭,都要斬首”。



主要原因,自然首先是明清兩代工業製造水準差,但士兵訓練不嚴格,軍人缺乏戰意也是重要原因。即使到了後來,進口槍械佔了主流,不存在質量問題了,但清朝軍隊射擊紀律依然很差,這就是人員素質和軍隊體制雙重問題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應該說,不是所有的中國士兵都開槍不瞄準,只能說部分開槍不瞄準。

在槍支剛發明不久,都是以方陣的形式進行射擊,這個時候,對於瞄準的要求不是特別高,因為你瞄準了也不一定打得準,只有在槍支膛線發明以後。瞄準的需求增加,瞄準也才有大的作用。

如果你手裡拿的是一支鳥銃,那麼你不需要精準的瞄準,你只需要對著大概的方位開槍就可以。這個槍裡面一堆的小鋼珠,打出去的傷害範圍是一大片。以前中國的武器很少,可能很多士兵拿著鳥銃,習慣養成了,不瞄準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槍的質量不過關,容易濺出火花,傷到眼睛或臉部,所以,士兵開槍的時候不願意長久的瞄準。但是後期隨著兵工廠,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士兵,開始瞄準。


現在的士兵不瞄準。

開槍不瞄準是美國士兵,而且是現在的美國士兵。對於現在的美國士兵來講,他們開車是為了火力壓制,只要對著某一個地域使勁開槍,壓制對方火力,然後呼叫後方的支援空軍或者說坦克部隊。步兵主要起的是引導作用。美國士兵對於支援的依賴非常強。

如果你扛著火箭彈,或者重機槍,你不需要太精準的瞄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