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和珠三角,誰未來的潛力更大?

軍統60


長三角和珠三角,是當代中國二個最發達的地區,但我更看好長三角經濟的發展潛力。長三角歷來是中國的魚米之鄉,農業富庶,工業發達,尤其是它的龍頭老大——上海,一直都是中國工業,經濟中心。

上海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國4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被GaWC發佈的2018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在科爾尼發佈的2019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中國第3位。在2019年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暨百強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中國第4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


江浙滬皖事事通


這個問題有得爭論了,珠三角與長三角,一個體量(城市數量及GDP)小,一個體量很大。不過,我認為珠三角未來的發展潛力更大一些。理由如下:


(珠三角)

一,珠三角地理位置更優越

珠三角距離東南亞、大洋洲及馬六甲海峽更近,更利於與東南亞國家、大洋洲國家及非洲、歐洲國家間進行國際貿易與合作,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有一定的地理優勢。 而且,珠三角毗鄰港澳,港澳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將在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為珠三角城市帶來莫大補益。

二,珠三角城市間的協同能力更強

珠三角城市群比較集中,而且在廣東一省之內,政策推進會更暢順,施政效率也更高一些,因而在區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更易協同,更易產生合力,從而更利於城市群的整體發展。而長三角城市多而分散,且地跨滬、江、浙三省(市),相對來說,協同發展的能力較珠三角要弱,一體化推進過程稍顯吃力。


(長三角)

三,珠三角的科技創新能力有優勢

深圳是創新之都,雙創指數全國第一,創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不僅深圳,廣州、東莞的創新能力亦非常出色。珠三角尤其是深圳、廣州、東莞匯聚了眾多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科技型企業,如華為、大疆、騰訊、中興、富士康等。目前正在構建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形成一個超級產業帶,成為推動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

綜上,未來的發展潛力,珠三角要比長三角大。


影子伴你


個人認為長三角地區未來潛力更大。

從地理位置看,長三角位於長江下游,地勢平坦而開闊,建設阻力更小;東臨黃海、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可以依靠沿海航運發展海洋產業,也可以聯結南北方地區;還可以依靠遠洋航線擴大中國的輻射影響力,增強對外交流;由於長江橫貫東西,長三角可以依託長江水運,溝通東西部地區。珠三角位於珠江下游,從面積上來看,由於北部有南嶺阻擋隔離,其向北發展擴大面積的阻力很大,向南又無陸地可以開拓,從擴張的角度來看就已經十分不利;珠江發源於雲南省,流經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影響力要遠遠小於長江,對內地溝通的作用較弱。

從交通條件看,長三角各城市間早已互通高鐵動車,從杭州到上海不到一小時,上海到蘇州不到半小時,蘇州到無錫15分鐘左右,無錫到常州也是15分鐘左右,常州到南京20分鐘左右。滬寧城際也已經將上海和南京之間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相互聯通起來。還有客運專車做輔助。而珠三角城市群的幾條城軌尚未修通,在交通上就已經十分不利。

從動力機制來看長三角以民資主導為動力,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是較早也比較成功的商業模式。珠三角是外資推動型的動力機制,外資企業較多,對外資的依賴相對較大,主要是東南亞、香港和海外的資本,而隨著政策優勢的趨同和國家戰略重心的轉移,珠三角出現了外資轉移的局面,增長動力不足。今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網站發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 2020 年要將長三角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級的城市群,還將上海定位為“全球城市”。從戰略的重視程度來說,長三角似乎就已經略勝一籌了。


大貓財經


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主要看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國家定位。長三角是我國努力打造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珠三角只是國家確定的一個大灣區。

第二,科技實力。我國三大基礎科研基地,長三角就佔了兩個:上海和合肥。而珠三角,一個也沒有。我國十大應用科研強市,長三角就佔了四個:上海、南京、合肥和杭州。珠三角僅有一個深圳,而且在十大應用科研強市中排名靠後。

第三,對人才吸引力。我國對外籍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十個城市,長三角就佔了五個: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和蘇州。珠三角三個,分別是深圳、香港和廣州。

第四,人口基數。珠三角人口基數僅幾千萬,長三角人口基數兩億多。

第五,創新能力。高新技術開發區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創新實力。我國十強高新技術開發區,長三角就佔了三個:上海張江高新技術自主開發區、杭州濱江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珠三角,僅有深圳高新技術開發區上榜。


第六,金融實力。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三大金融中心排名分別是北京、深圳和上海。其中,深圳排在上海前面。但是,長三角除了一個傳統金融中心上海,還有一個互聯網金融城市:杭州。上海和杭州的金融實力相加,超過深圳。珠三角,加上香港,則超過長三角。

第七,交通地位。長三角有著全國最大的航空樞紐,上海。另有三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杭州、南京和合肥。珠三角的交通樞紐地位全國排名第三,其中,全國性交通樞紐,三個:香港、廣州和深圳。就目前來說,香港的交通樞紐地位高於上海。

七項因素,長三角以五個佔優,完勝珠三角。其中,作為決定性的因素:國家定位、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長三角完勝珠三角。

中國,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蹟的國家。珠三角最終有沒有可能逆襲長三角,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就像同是金融中心,本來排在上海後面的深圳,卻超越了上海。目前只能說,國家定位和基礎條件,長三角完勝珠三角。但是,最終的發展,還要取決於各自的資源整合能力、科技轉化能力和區域一體化能力——這三項因素中,珠三角除了香港,其它部分都是省內城市,城市一體化難度顯然小於長三角,資源整合難度也低於長三角。而長三角城市群,由於跨省,資源整合和區域一體化難度要遠高於珠三角。

好在,長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經成立長三角一體化辦公室,長三角三十個城市也定期開會,商討區域一體化過程中的資源整合。


鄭瑞文2015


長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兩個經濟三角洲,當前很多關於兩個地區的比較層出不窮,有的時候是比較經濟總量,有的時候是比較產業模式,但是也經常會有問題是比較兩個三角洲誰的發展前景更好,其實我們只能說,三兩個地區的發展潛力都很大,最起碼相比於內陸省份,這兩個地區的潛力是妥妥的。關於發展潛力其實不光是根據當前的發展模式去推斷,有時候更多是根據政策而發生變化。比如以前珠三角地區也是全力打造珠三角城市群,但是後來又有新的規劃提升,就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隨著粵港澳大橋的修建,粵港澳大灣區也比之前更加具有潛力。而長三角城市群,其實之前長三角更多是指上海周邊區域,但是當前浙江北部安徽,江蘇南部以及上海全市都屬於珠三角城市群的區域範圍。

個人比較看好珠三角的發展潛力,除了上面所說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外,珠三角的經濟活躍程度目前也是高於長三角地區,我們都知道長三角地區彙集的城市非常多,面積比較大,而珠三角地區基本上就是深圳和廣州為數不多的幾個城市,但是珠三角地區每年彙集的人才數量可以和長三角保持持平,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珠三角的彙集速度遠遠高於長三角。長三角的情況是城市多而散,而珠三角的情況是城市小而密,我們其實從夜景燈光的體現就可以看出珠三角基本上每一個城市建成區都即將連在一起,深圳和惠州以及東莞,廣州和佛山都已經連在了一起,未來隨著東莞地鐵的建設,佛山,廣州,東莞,深圳,基本上地鐵建成區完全連在一起,甚至以後可以超越日本的東京灣區。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一直以來,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我國的兩大經濟發動機,二者各具優勢,不分伯仲,但認真比較起來,哪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更勝一籌呢?

從地域面積上來講,長三角覆蓋一市三省,以上海為中心,囊括江蘇、浙江和安徽,比珠三角影響範圍更廣。上海是中國也是整個遠東的重要經濟城市,在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帶動下,南京、杭州和合肥都以長三角副中心的身份不斷成為人口吸納能力超強的二線城市。而在這一點上,珠三角顯得稍為遜色,除了廣州和深圳兩大核心城市之外,佛山、珠海和汕尾等二線城市都乏善可陳,而且珠三角全境基本在廣東一省之內,甚至對粵東和粵西都帶動不大,整體實力和均衡發展上比長三角略顯不足。

從戰略定位上看,長三角東鄰日本,是亞太地區數一數二的國際窗口,而且自“一帶一路”戰略提上日程之後,長三角日益成為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的橋頭堡。相比之下,珠三角背靠香港、澳門,長期以來以“前店後廠”的模式通過港澳輻射整個東南亞。而且在吸收外資的能力上,深圳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這也是深圳能夠從一個小漁村迅速躋身一線城市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交通區位上看,長三角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向西可以沿江向西部地區施加影響,向東可以通過出海口把產品推向世界。與長三角的鐵路、公路和水運網絡不同,珠三角的交通區位優勢主要體現在龐大的港口吞吐量上。香港港和深圳港是南中國地區有名的天然良港,港闊水深,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僅前年來說,珠三角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就超過舊金山灣區的兩倍,進出口貿易額達到東京灣的三倍,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引擎。

從發展潛力來看,儘管珠三角有廣州和深圳兩個超大型城市坐鎮,但還是無法掩蓋“後繼不足”的短板。除了廣、深兩市之外,其餘城市都未形成規模,也沒有塑造出自己的都市圈。長三角則不同,上海為龍頭老大,輻射帶動南京、杭州和合肥,南京作為江蘇省的行政中心又與蘇州互補長短,合力形成長三角次級都市圈,同時藉助與合肥、蕪湖等地的密切聯繫,帶動欠發達的合肥都市圈的發展,可謂環環相扣。

其實長、珠兩地的經濟模式無所謂孰優孰劣,在發展過程中二者都表現出自己的過人之處,同時也都存在無法迴避的問題,而你看好哪個呢?


地圖帝


這個問題還有問的價值嗎?十個珠三角都抵不上一個長三角!珠三角也是大勢已去了,以後得發展就算比武漢城市圈都不如。

長三角歷來都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有經商重商的傳統,又是書香之地,無論商業經濟,還是教育人文,乃至社會秩序、城市建設,人的素質,哪個不比珠三角領先一個世紀?

長三角上海9所211高校,江蘇11所,浙江1所,安徽4所,加在一起25所!廣東區區4所!

長三角多少大城市?不說上海杭州南京無錫蘇州,就是隨便一個南通常州,拿到廣東都是秒殺廣深之外的隨便一個城市!

就算比經濟,長三角的人均GDP也遠超廣東或者珠三角,GDP總量是幾乎三個珠三角,銀行存款是2個廣東。

廣東人不要心比天高,動不動和京滬比比,動不動和長三角和京津冀比比,能和成渝比比就不錯了,和武漢比都還不如!


武大東湖


經過近四十年的精誠合作,大珠三角地區實現了長足發展,為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二十世紀末“灣區經濟”概念提出以來,灣區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技術和體制革新的增長極。無論是從人口集聚還是城市分佈來看,灣區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載現代文明的核心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為這一論斷做出了新的註腳。

通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十一個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九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大灣區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6800萬人,人口密度為988.73人/平方公里。大灣區經濟總量近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灣區,僅次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從國內來看,大灣區不僅是中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行區域,更是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核心帶動力量;從國際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趨近世界前沿,核心城市諸如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的國際化水平業已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準,對高端人才、精密科技、跨國資本、總部經濟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素的吸引力日益加強。但粵港澳大灣區也同時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

1 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挑戰

粵港澳合作初期,廣東腹地極其落後,歐美地區則是高度發達,從而為港澳發揮(特別是香港)“中轉站”“中間人”角色創設了條件。但是,粵港澳近四十年的合作發展道路呈現出兩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持續擴大的區域分化,二是核心城市的同質化競爭趨勢愈演愈烈。一方面,先行一步的粵港澳地區和後發的中西部地區的差距仍然巨大,粵港澳灣區不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同樣巨大,城鄉之間的貧富分化趨勢仍未在根本上得到逆轉。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之間的趨同性導致競爭多與合作,甚至引發了誰是龍頭城市的紛爭,兩地之間的爭議也越來越多,這對粵港澳灣區的深度合作顯然是不利的。新時代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持續發展首先面臨國內其它高速增長地區的競爭,其次面臨歐美髮達地區經濟持續低迷的市場限制,傳統協作發展方式不再可行。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得不在面臨國內外雙向競爭的背景下,爭取進一步深化分工格局,一方面在更高價值環節獲取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要擴大市場規模,尋求新的合作與發展空間。

2 “一帶一路”倡議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

在後全球化時代,伴隨著地方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全球化進程開始遇阻,全球分工體系和治理秩序面臨新的變化。以開放為命脈的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因應形勢,整合區域力量,以新的姿態更好地推進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中國主動重塑全球治理體系,尋求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粵港澳近四十年的融合發展經驗印證了開放與合作對於區域繁榮的重要性,珠三角從封閉走向開放與合作,走向與國際市場緊密融合,其成長與世界環境息息相關。國際市場分工格局演變為珠三角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開放、年輕、包容的珠三角抓住了這次機遇,通過積極融入國際市場,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自身產業體系逐漸得以建立、發展,區域分工體系日趨完善,地區融合發展程度不斷提高,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隨著資源稟賦和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粵港澳大灣區還要著眼於世界分工格局演變,適時轉變發展策略,搶抓先行機遇,發揮本地的比較優勢,爭取佔據世界分工體系的更有利位置。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成績舉世矚目,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增長模式的外生性根深蒂固,資源粗放利用,環境汙染加劇,區域分化嚴重。隨著現行制度紅利和人口紅利的逐漸耗盡,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內,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制度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對外,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應對保守主義興起和全球化收縮的趨勢,平衡國際秩序,促進世界持續和平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中國內部經濟轉軌以及外在國際壓力驟增的背景下,獲提升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國家策略之一。

適逢“一帶一路”倡議從理論走向實踐,這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尋求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平衡,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財經趣彈


珠三角和長三角是我國最為發達的地區,珠三角位於華南,長三角位於華東。兩大地區都是我國重點發展的前沿高地,是我國經濟的兩大經濟增長極。對於哪個更有前景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現狀

長三角包括江浙滬皖26個城市,15萬億人民幣的GDP,1.5億人口,21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合肥。處於國家開放的前沿,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此交匯,長三角城市群所在地。

珠三角包括粵港澳16個城市,10萬億人民幣的GDP,6700萬人口,1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我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主要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深圳。正在大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城市群所在地。



自然地理

長三角處在長江入海口,地勢平坦,氣候溼潤,有開闊的發展空間。


珠三角同樣在大河入海口,但是平原部分相對較小,氣候同樣溼潤。

交通

珠三角和長三角陸海空交通都非常發達,但是相比而言長三角更為與外界聯繫緊密,而珠三角相對自成體系。


教育

長三角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東南大,中科大,同濟等實力高校。珠三角也毫不示弱,有港大,香港中文,香港科技,香港理工,華南理工等高校。

政策

珠三角正在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期。長三角也在打造城市群,未來也非常好。


綜上兩個區都是我國經濟重地,國家都會全力維護其地位,未來都會有偉大的前景。


張堯自媒體


我想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長三角,什麼是珠三角,先來普及一下:

顧名思義,長三角是指長江三角,珠三角是指珠江三角。

這個問題是個被爭議很大的問題,有人認為珠三角好,有人認為長三角好。

從歷史上來看,除去最近一百年,長三角一直是發展最好的地方,一千年多年來,長三角所在的江南地區一直是朝廷的稅賦來源,經濟重點區域。現在也不例外。終究是由於長江三角地區的地理環境要優於珠三角地區(如果不存在對外貿易,那麼長江三角將無可置疑地成為最重要的天府之地。所以500年以前,珠三角地區都是沒人住的地方也就容易理解了)。

不過,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使得沿海城市成為新的發展點,也使得珠三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在改革開放除去,廣東省依據其獨特的窗口優勢,迅速發展起來。為何海運時代,珠三角變得重要?

從地圖上來看,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除了日本、韓國與北美洲之外,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非洲大陸國家、東南亞國家、中東國家,也就是圖中左側的所有國家,如果想要與中國進行海路貿易,必須要通過馬六甲海峽,而經

過馬六甲海峽最先到達的就是珠三角地區,而長三角地區,主要依靠內陸省份之間的相互貿易以及美、日、韓等。

所以說,珠三角是攜大航海時代之便,成為新貴,而長三角地區是天生麗質,底蘊豐厚

現在來看,大航海時代遠沒有結束,人類之間的交流也不會退步。所以,在未來幾十年內,珠三角地區將會依然擁有這種優勢,但是有此優勢就足以將長江三角甩在身後?不一定。

但是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當陸運重新崛起的時候,珠三角極有可能因此沒落(不過陸運啥時候能崛起還說不好,至少得幾十年後)。我們先來看看中國近些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絕對是一項戰略性的舉措,就瓜達爾港的建設來說,絕對值得中國投入500億美金。

這條通道將為中國與世界的貿易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陸路運輸的成本才是關鍵。如果這一戰略最後能夠成功實施,那麼必將是對珠三角地區的致命打擊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