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相比,誰的級別更高呢?你怎麼看?

靳源春


清代的皇太后分為兩種,而母后皇太后地位要高。

清代的母后皇太后說的先皇的皇后,而聖母皇太后,就是皇上的生母。這兩位皇太后,光聽名字,我們就能看出,其中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高。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這種嫡庶之分,要求非常嚴格,比如說,更早的古代,一般都是立嫡長子為太子。而這種說法到了清代以後,就不再隻立嫡長子了,而是立賢不立長。

而嫡長子就是說的正宮所出,皇后所生的兒子叫嫡長子,所以在之前沒有母后皇太后與聖母皇太后之分。而到了清代,是立賢不立長,所以才有了生母做皇太后的情況。

而這種情況下,皇后依舊還是正宮之主,即便皇上不是皇后所生,皇上還是要稱皇后為一聲母后。因為這是古代的一種嫡庶之分,嫡母的地位要比生母的地位高。

那麼母后皇太后與聖母皇太后,到底誰的地位要高呢?

  • 順治帝時的兩宮太后是這樣的

順治帝的生母是皇太極的莊妃,皇太極在崇德八年的時候駕崩,順治帝即位。此時順治帝生母莊妃被封為聖母皇太后,與先皇皇后兩宮並存,先皇皇后為孝端文皇后,被封母后皇太后。

(皇太極與莊妃)

而順治帝生母是在雍正與乾隆時期,被追封的諡號,為孝莊文皇后。雖然孝端文皇后被封為母后皇太后,有一定的權利與地位,而且孝端文皇后還是孝莊的親姑姑,所以說,孝端文皇后的地位應該很高。

然而歷史上對於孝莊的評價卻很高,順治帝八歲登基,由孝莊輔佐,雖然孝端文皇后有一定的地位,但卻不理政事。實權全在孝莊的手中,而且孝莊一併輔佐兩代君王,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

(孝莊畫像)

而這一切好像與孝端文皇后沒太大關係,從史實上對孝莊的記載可以看出,孝莊這位生母雖然地位不如孝端文皇后,卻是手握大權的,在政事上有一定的地位。從順治帝時的兩宮太后來看,生母的權利要高一些。

  • 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大清最享福的太后

說到鈕祜祿氏,他是大清最享福的太后,也是大清壽數最高的皇太后。是乾隆的生母,在雍正元年被封為熹妃。

在電視劇中《甄嬛傳》裡,有對熹妃的傳記,裡面寫了熹妃在最後被封為皇貴妃,乾隆即位後,被封為聖母皇太后。而先皇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孝敬憲皇后,被封為母后皇太后。

在電視劇裡,這位母后皇太后,被終生幽禁,而唯一有權利的就是這位聖母皇太后。其實電視劇中的情節與歷史上還是有很大出入的,孝敬憲皇后在乾隆二年的時候崩勢了,在位時間不長,乾隆的生母比起這位嫡母太后地位就要高了。

(孝敬憲皇后)

孝敬憲皇后離世以後,乾隆對這位生母更是尊重,所以,鈕祜祿氏成了大清最享福的太后。從乾隆生母的地位也可以看出,皇帝生母的級別要比嫡母要高。

  • 慈禧與慈安的對比

說起慈禧,我們都知道,她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然而慈禧並不是嫡母皇太后,光緒在後時,慈禧是聖母皇太后,而真正的母后皇太后是慈安。雖然慈禧權利熏天,一直把持朝政,但是在她的上頭還有一位母后皇太后,這人就是慈安。

即便慈安沒有實權,但是慈禧還是要過問於她。慈安在光緒七年崩逝,而後慈禧便不再受人壓制了。並不是這麼回事,慈禧想要在禮儀上跨過慈安,卻沒能成功。

古時的嫡庶之分,在慈禧與慈安的禮儀制度上就可以看出,母后皇太后地位始終在高位


大國布衣


“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就是俗稱的清代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的徽號,徽號本身並沒有特別的高低區分,但是在上徽號時,卻有了特別的尊卑設計,理論上是母后皇太后比聖母皇太后更為尊貴。

(母后皇太后鈕鈷祿氏,俗稱東太后)

(聖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西太后)

清末咸豐皇帝1861年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臨終之前對自己的身後國政做出了一定的佈置,即由唯一的皇子載淳繼皇位,由於載淳年幼,特別任命了肅順等八名襄贊政務王大臣主持政務,即俗稱的顧命八大臣。同時,為了監督顧命八大臣,咸豐皇帝賜予皇后鈕鈷祿氏和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各一方印章,即著名的“御賞”和“同道堂”印,凡顧命大臣擬定的諭旨,如果不同時加蓋這兩方印章,並不能生效。

(關於將母后皇后和聖母尊為皇太后的上諭記錄)

在咸豐死後,隨著載淳即位,咸豐皇后鈕鈷祿和載淳生母葉赫那拉都理應成為皇太后。在咸豐生前,載淳稱咸豐皇后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后,稱自己的生母葉赫那拉為聖母(生母諧音),最後由大學士等所擬的徽號就分別是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

不過,顧命八大臣在上呈兩位皇太后的徽號時,充滿了精心設計,在八大臣看來,咸豐皇后鈕鈷祿氏性情忠厚,而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工於心計,且似有政治野心,而且和肅順等也存在齟牾過節。於是八大臣在上皇太后徽號時,採取了一先一後的做法。

(母后皇太后徽號玉冊)

1861年8月23日,八大臣等首先上呈鈕鈷祿氏的徽號,即稱母后皇太后為慈安皇太后,第二天才上呈葉赫那拉氏的徽號,即稱聖母皇太后為慈禧皇太后。按照時間先後順序,顯得母后皇太后更為尊貴。另外,葉赫那拉氏雖然是載淳的生母,但畢竟只是咸豐的貴妃,而鈕鈷祿氏是咸豐的皇后,從這一層來說,鈕鈷祿氏也較為尊貴。

因而在祺祥政變前後,儘管慈禧太后權術更強,但對母后皇太后鈕鈷祿氏還是有所忌憚。


海研會


提起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人們腦中總是浮現出東太后慈禧與西太后慈安二人。由於慈禧大權獨攬,擺出了一副最高統治者的姿態,讓人感覺彷彿她是凌駕於慈安之上的。但是事實上這僅僅是個錯覺!


慈安在地位上是高於慈禧的,嫡庶有別,慈安是咸豐的正室,咸豐在的時候她就是皇后,咸豐駕崩之後她成了母后皇太后。

而慈禧以貴人身份入宮,即使後面生下載淳(同治)被升為貴妃,那和皇后也差了一大截(中間隔了個皇貴妃)。咸豐逝世之後,同治即位,她母憑子貴當上了聖母皇太后,實際上按照宗法來算,她依然是處在慈安這個咸豐生前的正妻之下的,只不過是慈安文化水平低,對於朝政也不甚感興趣,才讓慈禧這個半文盲獨斷朝綱。


關於慈禧與慈安地位的問題只說一件事便可知端倪。

同治十七歲那年大婚,皇后與妃嬪自然是“父母之命”,由慈安、慈禧來挑選。可是此時同治名義上的兩個母親卻起了爭執。

慈禧看上了富察氏,而慈安看上了阿魯特氏,本來慈安地位高於慈禧得按照慈安的意願來辦。可是慈禧不甘心,和慈安商量這件事要聽同治本人的意見,結果同治反而站在慈安一邊,選了阿魯特氏做了皇后。慈禧怒火中燒,親生兒子居然站在別人一邊,這也成為母子失和的原因之一。

因此母后皇太后與聖母皇太后聽起來差不多,實則嫡庶有別,尊卑分明!


上將噯福斯


清朝時期,一共存在過三次兩宮太后並立的局面,一次是在順治時期,一次是在康熙時期,還有一次是在同治、光緒時期。

1643年,清世祖順治皇帝登基。順治皇帝的生母為清太宗皇太極的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皇太極的正宮皇后為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是孝莊文皇后的姑姑。因而,孝端文皇后母后皇太后孝莊文皇后聖母皇太后

1661年,清聖祖康熙皇帝登基,也出現了短暫的兩宮太后並立的局面。康熙皇帝的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被尊稱為

聖母皇太后,順治的正宮皇后為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被稱為母后皇太后

到了清朝末年,咸豐駕崩後,同治皇帝登基後,一直到光緒朝,也出現了兩宮太后並立的局面,也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東太后慈安太后西太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即孝貞顯皇后鈕鈷祿氏,是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同光時期被尊稱為母后皇太后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的的妃嬪,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光緒皇帝也是過繼給了慈禧,慈禧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

兩宮太后雖然是並立,但是畢竟是“嫡庶有別”,母后皇太后的權力要明顯高於聖母皇太后。

順治和康熙時期的兩宮太后並立並不能很明顯的看出“嫡庶有別”,畢竟,孝端文皇后是孝莊文皇后的姑姑,輩分擺在那裡;康熙的聖母皇太后即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只做了一年的太后就去世了,當時的大權在四大輔政大臣手中,也不能比較兩宮太后的權力和影響力。因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間是最能體現“嫡庶有別”的。

公元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同治”最開始的年號是“祺祥”,改為“同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兩宮太后共同治理,另外一種是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共同治理,不管那種說法,都說明了兩宮太后對於這個時期國家政權的影響力。而兩宮太后是共同垂簾聽政了二十年後,隨著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才開始大權獨掌的,而在此之前,慈安太后的權力和影響力始終壓著慈禧太后。

首先是位置和禮法。

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坐在東邊,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坐在西邊,慈安太后住在紫禁城東側的鐘粹宮,而慈禧太后則住在紫禁城西側的儲秀宮。日出東而落於西,東邊為大,西邊為次,從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位尊,慈禧太后位卑。

其次就是重大事務的決定權。

朝政事務的執行,是要經過兩宮太后同意的,而這也是要先經過慈禧蓋印,再到慈安蓋印,因而慈安太后掌握著朝政大事的最終決定權。而不僅僅是朝政大事,日常具體事務也是慈安主政,比如,同治皇帝大婚時,最終的正宮皇后的人選就是慈安太后推薦的阿魯特氏,即便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沒有辦法否定,只得順從,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的權力是在慈禧太后至上的。

在某些事情上,慈禧太后還是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壓制。

當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了慈禧最為寵愛的太監安德海,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安德海,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是慈安太后卻不留情面直接下令處死安德海,慈禧太后對此也不敢有所異議。而在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親口對她的御前女官德齡提起之前她經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負,這就體現了慈安太后的地位還是要高於慈禧的。

所以,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前二十年,因為慈安太后的存在,慈禧太后一直是被壓制的,而真正等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慈禧太后這才開始大權獨攬,或許慈安太后能夠一直長壽的活下去,滿清帝國的走勢也將被會被改寫吧。


雍親王府


母后皇太后一定是前朝皇帝的正宮皇后,是嫡妻,而聖母皇太后一般而言只是前朝皇帝的嬪妃,因為兒子做了皇帝才母憑子貴稱為皇太后。古代嫡庶有別,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是高於聖母皇太后的。

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統稱兩宮皇太后,這並非清朝首創,明朝也有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兩宮並尊的情況,比如明憲宗時期的錢太后和周太后,以及萬曆時期的陳太后的李太后。清朝兩宮皇太后分別出現在清初順治朝和清末同治、光緒兩朝。

我們就拿清末同、光時期的兩宮皇太后為例來說明一下:

公元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駕崩,皇太子載淳即位,是為同治皇帝,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為了獲得朝政大權,聯合咸豐帝皇后慈安共同發動了辛酉政變,廢除了顧命八大臣,從而開始了近四十八年的垂簾聽政政治生涯。在垂簾聽政的前二十年,簾子後面始終是坐著兩位皇太后的,其中母后皇太后慈安坐在東邊,聖母皇太后慈禧坐在西邊,包括兩位皇太后的寢宮也是大有說法的,慈安因為是中宮皇后出身,所以她住在紫禁城東側的鐘粹宮,而慈禧太后則住在紫禁城西側的儲秀宮。日出東而落於西,東邊為大,西邊為次。不要小看這些細節。整個同治一朝和光緒七年之前,兩宮太后雖然名為共同垂簾聽政,但是慈安皇太后作為母后皇太后始終對與朝政大事有著最終的決定權的,而慈禧太后礙於嫡庶之分,雖有野心,也只能暫時壓制,她在垂簾聽政中實際上只負責一些朝政的日常和具體事務。此外包括同治皇帝大婚時關於皇后的人選,也能看出,慈安皇太后的地位明顯高於慈禧,同治皇帝最終選擇了慈安太后推薦的阿魯特氏為皇后。

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親口對她的御前女官德齡提起她經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負。

封建時代最為重視嫡庶觀念,在普通家庭,庶出的兒子無法繼承家產,庶出的女兒只能給人家做妾,民間尚如此,何況皇家,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雖然相差一字,實質上差的就是嫡庶二字。


歷史課課代表


理科男答歷史。

聖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也可以稱為兩宮皇太后。

最早是在明憲宗朱見深時候出現的兩宮皇太后。以前都是隻有一個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嫡母,一個是生母。

嫡母是什麼意思呢?

嫡母出自《南史》,意思就是皇上父親的正妻。

關於嫡母,還有一個名詞叫庶母。庶母也很好理解,就是皇上父親的小妾。

母后皇太后其實就是皇上父親的正妻,也就是嫡母。

聖母皇太后也就是皇上的生母,是皇上父親的小妾,不是正妻。

母后皇太后,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太后,因為她本來就是皇后,理所當然就是皇太后了。

但是聖母皇太后則不一樣,她是因為皇上才當的皇太后,也就說如果她的兒子不是皇上,她就當不了這個聖母皇太后。

而母后皇太后,無論她生的兒子是否當上了皇上,她都是皇太后。

從這一點來看,明顯母后皇太后更硬氣一些,不會因為皇上的人選變化而影響她自己的地位。

如果我們單從皇上和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的關係上來說,皇上肯定是和自己的生母關係最好,也就是聖母皇太后。所以說,聖母皇太后在這一點上又佔了很大的便宜。

清朝,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慈禧了,慈禧就是聖母皇太后,因為她是同治帝的生母。

我們從慈禧在世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聖母皇太后有多麼吃香了。

但是聖母皇太后終究還是比母后皇太后低級,畢竟聖母皇太后是靠自己的兒子,而母后皇太后是靠自己的實力。

雍正曾說過:“將來無論誰登基,皇后,都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原本就是皇后,後宮之主,當上皇太后之後,怎麼會甘心自己比聖母皇太后低一等呢?

所以我們看看慈禧和慈安就知道,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安在的時候,慈禧也不敢太過於囂張,因為有慈安壓她一頭。

可是慈禧畢竟是皇上生母,所以有時候慈安也會忍讓。

怎麼說呢,從級別上看母后皇太后更高,但是從血緣關係上看聖母皇太后就略佔一籌了。


理科男讀歷史


自然是母后皇太后的地位高,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嫡母,先帝的皇后;聖母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先帝的妃子。在宗法上,皇后地位、權力自然高過妃子。

明朝的兩宮太后

很多人都有個誤區,以為明代兩宮太后是從明憲宗開始,其實不然,明代尊奉兩宮是從景帝朱祁鈺開始的。

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英宗朱祁鎮被俘虜,景帝朱祁鈺登基,十二月份就給嫡母皇太后孫氏上徽號上聖皇太后,然後尊生母吳賢妃為皇太后,以徽號別嫡庶,孫太后也是太后中第一個上徽號的太后。

上聖皇太后孫氏和皇太后吳氏也是明代第一例並立的皇太后。第二例並尊的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嫡母和生母。

1464年正月,英宗駕崩,太子朱見深繼位。三月,尊嫡母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后。

明代還有一例特殊的兩宮並尊,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時代,伯母孝宗張皇后,生母興獻王后蔣氏。

1521年四月,明武宗駕崩,無子,堂弟朱厚熜繼位,做為武宗生母的張太后就有點尷尬了,一步錯步步錯,被朱厚熜拿捏住。當年十月,以繼統不繼嗣為理由,尊崇本生父母,追尊親父興獻王為興獻帝,親祖母憲宗邵貴妃為皇太后,母妃蔣氏為興獻後。

1522年正月,稱孝宗皇考,慈壽張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三月,上張太后尊後昭聖慈壽皇太后,加親祖母邵氏尊號壽安,興獻後蔣氏為興國太后。

1524年四月,加昭聖皇太后張氏號康惠;尊生母蔣氏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七月,去本生。九月,定孝宗為皇伯考,昭聖太后張氏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聖皇太后為聖母。

到明神宗朱翊鈞時期,1572年五月,神宗繼位,七月,尊嫡母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聖母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

按照慣例,皇帝生母不能上尊號的,但是當時的太監馮保為了獻媚李貴妃,就和張居正商議兩宮並尊,從這時開始,皇帝嫡母生母都上尊號,嫡庶無別矣。

明朝母后、聖母權力孰大孰小

從明朝的幾個例子看,除了孫太后和吳太后以外,其餘三例明顯是皇帝生母佔據上風,憲宗生母周氏幾乎不許尊錢皇后為太后,錢的太后之位全靠大臣們哭出來的。

世宗初期,張太后根基尚在,還能掌控後宮,比如給世宗立後選妃,都是張太后做主,那個倒黴的被世宗打流產死的陳皇后就是張太后選的。

隨著世宗大權在握,張太后就不靈了,被薄情寡義的蔣氏母子擠兌的生不如死,那時候張太后肯定後悔沒讓老公多生幾個兒子來著。

神宗時期就更明顯了,李太后的權利遠遠超過陳太后,居住在乾清宮照顧兒子,還好李太后不是週三那樣的心狠手辣,如果陳太后遭遇週三那絕對是蕭菩薩哥的下場。

清朝的兩宮太后

對於清朝,大家也有一個誤區,認為清朝第一例兩宮並尊是順治朝,其實不是,順治繼位時是多爾袞臨朝,根本沒有尊奉太后,連堂堂的國主大福晉哲哲都沒有被尊為太后,依舊被稱為國主福晉,順治帝的生母莊妃,依舊還是莊妃,可不是什麼聖母皇太后,蒙古外藩進奉禮物還是隻給中宮國主大福晉哲哲以及西宮大福晉娜木鐘母子【就是博穆博果爾他媽】,根本沒有皇帝生母西側福晉布木布泰什麼事。

1649年四月,哲哲崩,次年追封孝端文皇后。1650年十二月,多爾袞薨,順治帝才親政,1651年二月才尊生母莊妃為昭聖皇太后。

清朝只有兩例兩宮並尊,第一例兩宮並尊是在康熙時代。

1661年正月,順治帝死,玄燁繼位。1662年十月,尊嫡母博爾濟吉特氏為仁憲皇太后,生母佟佳氏為慈和皇太后,但是很快在次年二月,佟佳氏就駕崩。

在仁憲皇太后駕崩後,有大臣想拍康熙馬匹,不給仁孝皇太后系帝諡,企圖讓她居妃子佟佳氏之下,這是抬舉康熙生母佟佳氏的意思。

康熙自詡仁孝治國,不能容忍臣子如此打自己的臉,就命他們去太廟、奉先殿去瞻仰孝端文皇后神位去,看看先帝皇后要不要系帝諡,大臣馬屁拍到馬腿上。

第二例兩宮並尊也是最後一例,是在同治光緒時代。

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同治帝繼位,尊嫡母皇后鈕鈷祿氏、生母懿貴妃葉赫納拉氏併為皇太后,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別之。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號曰慈安,聖母皇太后徽號曰慈禧。

清朝母后、聖母權力孰大孰小

清朝兩例兩宮太后,因為影視劇的渲染,給人的印象是母后皇太后沒有聖母皇太后權力大,其實剛好相反,第一例兩宮並尊時間過短不說,就說第二例慈安、慈禧,一直都是慈安在慈禧之前,慈安所享受的權利、待遇都在慈禧之上。

不論大臣還是皇帝,都是以慈安為尊,慈禧為次,哪怕是慈安死後,還發生了謁陵跪拜禮儀之爭,就是因為慈禧咽不下那口氣想越過慈安一回,也沒有成功。

當時是光緒十二年三月初二,慈禧帶著光緒去東陵謁陵,看到禮官的謁陵儀注讓她給慈安行跪拜禮,把慈禧氣壞了,覺得你活著壓我一頭,死後還想壓著我?沒門!

慈禧就命禮官重新擬定儀注,被禮部尚書宗室延煦懟回來,慈安是妻,你是妾,你不想跪拜她可以,只要你承認自己不是文宗顯皇帝的懿貴妃,當然可以不跪拜文宗顯皇帝的皇后!

把慈禧氣得倒仰又無可奈何,還得給慈安跪拜行禮。

就是這樣。

資料圖系猴格整理。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理性交流!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微信公眾號 猴格大人說歷史 更改為 蠻大人說歷史,敬請關注。


猴格大人


當然是母后皇太后地位高!

就拿晚清的東太后慈安與西太后慈禧來說明

在人們印象裡,慈禧大權獨攬,生殺予奪,不可能地位比慈安太后要低,甚至還覺得她地位還在慈安之上,



但是這僅僅是個錯覺!

封建時代講的就是“嫡庶有別”,作為皇帝正妻的皇后自然也凌駕於群妾之上。

而即使嬪妃因為自己的兒子繼位“母憑子貴”當上了“聖母皇太后”地位也是在新皇帝的嫡母“母后皇太后”之下的。

比如當時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出宮去山東辦事,被慈安發現便下令處死,因為按照祖制太監是不能隨意出宮的。



儘管慈禧有多麼不情願,最終安德海還是命喪山東,慈安慈禧地位高低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為何慈禧獨霸朝綱,那是因為慈安太后是個“大文盲”,被封建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落後思想深深毒害,因此從小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自然不方便插手朝政,再加上她又對朝政無甚興趣,朝中大全就自然落到了同是垂簾聽政的太后慈禧的手中了。


曉史才能明事


這道題目值得了解,因為它是一個歷史知識點。很多人聽都沒聽過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更不用說知道她們的級別高下了。這是兩個容易混淆的名詞,有不少人憑感覺認為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其實這是錯誤的。

什麼叫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

出現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兩宮並存的原因是因為皇帝並非先帝的皇后所生,而是先帝的妾所生。

皇帝登基後,他的生母以及先帝的皇后都升格為皇太后,為了將二者區別開來,才出現了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這兩個名詞。

其中母后皇太后是指先帝的皇后,而聖母皇太后才是指皇帝的生母。很多人以為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這是錯誤的,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清代最著名的兩宮並存就是同治時期的慈安和慈禧兩位皇太后並稱,其中慈安是先帝咸豐帝的皇后,故尊稱為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誰的級別更高?

古代社會嫡庶等級觀念很嚴格,父親的正妻才是子女的母親,也就是說妾的子女不能喊妾為母親,只能喊父親的正妻為母親。

所以,從理論上講,聖母皇太后雖然是皇帝的生母,但她本身只是先帝的妾室,地位和級別都不如先帝的正妻母后皇太后尊貴。以慈安和慈禧兩宮皇太后為例來講,慈禧雖是同治帝的生母,但慈安的地位還是比慈禧更為尊貴,同治帝的婚配等人生大事是慈安說了算的。

但是在實際中,皇帝會更看重血緣關係,皇帝心裡面還是會更重視自己的生母聖母皇太后,這是我的看法。


歷史守望者


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兩宮並立的局面最早出現在明朝,明英宗正宮錢皇后和憲宗生母周貴妃被分別尊為兩宮皇太后,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先帝正宮皇后無子,庶子繼位造成的。

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下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的區別

按照宗法制度嫡長子繼承製是一項基本原則,嫡長子即正妻所生長子,一般情況下庶子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但是清朝由於是少數民族政權,並未完全遵從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在清朝出現過多次兩宮並立的情況,最為人熟知的當屬同治時期的慈安、慈禧兩宮太后。

一般在庶子繼承皇位之後按例應封先皇正宮皇后為“母后皇太后”,新皇的生母則為“聖母皇太后”。

中國自古講究尊卑有序,母后皇太后由於是先皇正宮,本就是母儀天下統攝六宮,即便是兩宮並立,其地位自然也高於母以子貴的新皇嫡母,所以在後宮自然是“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更高。

還以慈安和慈禧為例說明一下兩宮太后間的關係。

1861年咸豐帝駕崩時,由於皇后鈕祜祿氏無子,僅留下葉赫那拉氏所生育的獨子愛新覺羅·載淳繼承皇位,根據《清史稿》記載,同治登基後“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號曰慈安,聖母皇太后徽號曰慈禧。”兩宮並立局面形成。

同治繼位後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形成了垂簾聽政的局面,時以東宮太后慈安為尊,雖然慈禧權力慾很大,但是在慈安面前慈禧不敢造次。

慈禧雖然時皇帝生母,但是由於嫡庶之別,年長慈安兩歲的慈禧還得恭恭敬敬的稱慈安為姐姐,凡涉及朝政大事慈禧也得請示慈安定奪。

慈禧心腹太監安得海就是慈安太后立命誅之,另外同治皇帝大婚選阿魯特氏為皇后也是慈安太后力挺,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宗法制度中尊卑有序的威力。

所以兩宮並立“母后皇太后”比”聖母皇太后“更為尊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