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抬旗”“降旗”“換旗”都有怎樣的含義?

曾經原來都是那麼虛偽


眾所周知,滿人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凝聚自身力量,團結新徵服的蒙古人、漢人,先後建立了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而八旗內部又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別,其中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為上三旗,剩餘的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凡是入了旗的人都隸屬旗籍,而旗籍也是可以變動的,主要有改旗和抬旗。

所謂的改旗指的是在同等旗內調動,即在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的各自上三旗之間調動,或者是下五旗之間調動。當然在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三者之間相互調動也屬於改旗。

抬旗也是改旗的一種,但它是向上晉升的一種方式。內務府旗下的包衣三旗抬入八旗,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漢軍旗抬入滿洲旗都屬於抬旗。被抬旗者要麼是憑藉軍功,要麼是倚靠恩寵。但是抬旗的並不是整個家族,一般只限於本支子孫。如慈禧皇太后本屬滿洲鑲藍旗人,入宮生子後,被咸豐皇帝抬旗入了滿洲鑲黃旗。


老照片


趙培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牛錄製度上組建黃、白、藍、紅四旗,1615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其中黃、白、藍用紅緣,紅用白緣,由此組建八旗,在入關後,以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有清帝直接掌控,餘下五旗為下五旗,同時在清太宗皇太極期間還增設了漢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制度其性質為清代滿族的社會及軍事組織。

清太宗皇太極

而八旗制度也是一種相對開放的制度,八旗各旗間的人員可以互相流動,即“抬旗”、“降旗”、“換旗”,通過旗員之間的流動可以加強各旗之間的人員流動和溝通,同時“抬旗”、“降旗”、“換旗”促成內部形成競爭,以此保持八旗的“活力”。

“抬旗”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為若其原先為八旗下五旗幟,就將其旗籍升至上三旗,若其為非滿族人是漢人或是蒙古人,可以由漢八旗或蒙八旗升制滿八旗。第二種“抬旗”形式則為包衣入旗,而包衣在滿語意為奴才,而包衣奴才若想實現“抬旗”只有通過立軍功或對清廷有功績才能批准其“抬旗”,如工部尚書阿桂,應平定新疆和回族叛亂有功,由正藍旗“抬旗”至正白旗,再如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其原籍為滿八旗正黃旗包衣,因其身份“抬旗”為鑲黃旗。

八旗

有升自然就有降,“降旗”主要指的是旗員由於罪、過,由其上三旗旗籍降至下五旗,或由滿八旗降至漢八旗、蒙八旗。《憶先伯父毓賢》一文中提到:“道光二十年,時值選秀之際,葉赫顏扎·毓賢的姑母因不願入宮選秀,被家中長輩強迫入選,在進宮途中於轎內用刀剪自盡,被朝廷降罪剝奪了毓賢家族世襲的子爵,並降入內務府,編入正黃旗”。和珅因受乾隆皇帝寵愛因此由滿洲正紅旗“抬旗”至滿洲正黃旗,但在被嘉慶皇帝賜死後,其被“降旗”至滿洲正紅旗。

在“抬旗”、“降旗”之外,還有八旗旗員之間的平行流動,也就是“換旗”,通過這種平行流動,以達到八旗間的互相溝通,如郭絡羅·常書,根據《清史稿》史記載其“常書兄弟事太祖,分領其故部,為牛錄額真。八旗制定,隸滿洲鑲黃旗,旋改隸鑲白旗。常書兄弟皆卒於太祖朝,揚書之喪,太祖親臨焉。常書子布哈圖、察哈喇,併為牛錄額真無所表見,隸鑲白旗”。而清太宗皇太極也正是通過“換旗”,直接將正黃、鑲黃旗收歸囊下,成為兩旗旗主。而“換旗”除加強各旗之間的原因外,若別旗旗員不足,也會通過“換旗”以達到補充旗員目的。

八旗官員

通過“抬旗”、“降旗”、“換旗”,清達到了八旗人員之間的互相融合,保持活力的目的,不光強化了其統治,更是實現了滿、漢、蒙、三族間的間接融合交流。

1.陳力:《清初改旗制度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年第2期。

2.陳力:《清朝抬旗、降旗、換旗述論》,《歷史檔案》2017年第4期限。

3.杜家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史學集刊》1991年第4期。

4.趙爾巽:《清史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抬旗、降旗、換旗,是清朝八旗(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內部流動制度。抬旗與降旗是縱向流動,抬是向上升,降是向下降;換旗則是橫向轉換。

何謂抬旗?“抬”即由下往上升,對於旗人而言,抬旗是旗人榮升和改變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是一種顯赫的榮耀,也是皇帝褒獎、酬勞、激勵八旗子弟之舉,大抵有三種形式。

一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

順治以後,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被稱為上三旗;其他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想要從下五旗抬入上三旗,都是要對皇帝有恩或為皇帝立功的,“或以功,或以恩,或以佐領,或以族,或以支,皆出特命”。

二是由內務府包衣三旗抬入外八旗(八旗滿洲、八旗漢軍)。

包衣旗人世代為家奴,身份和地位較低,其中由內務府管理的包衣三旗(由原來上三旗的包衣組成),有較多機會抬入外八旗,所需條件一般是有功或皇帝恩寵,“至於建立功勳,或上承恩眷,則有由內務府旗下抬入滿洲八旗者”,再或者包衣旗人做官達到一定品級。

三是由八旗漢軍、八旗蒙古抬入八旗滿洲。

後宮女子一旦成為皇后或皇貴妃,其家族就可以抬到上三旗之中,以便與皇帝門當戶對,“下五旗滿洲,或皇后、皇貴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也就是俗語所言“兩藍抬兩黃,跟著皇后娘”。普通八旗蒙古和漢軍欲抬入滿洲旗分之中,一般需要立有功勳。“至蒙、漢軍大臣著有功績,或撥入本旗滿洲,或抬入上三旗滿洲。”

何謂降旗?有上就有下,有升便有降,降旗一般是旗人因咎或受牽連,會被皇帝從以降旗處理,或上三旗打入下五旗,或從外八旗編入包衣旗,或由滿洲旗降至蒙古旗與漢軍旗,降旗與抬旗的渠道正好相反,就無需詳細解釋了。

何謂換旗?八旗制度中,抬旗與降旗是縱向上下流動,換旗則是平行流動。換旗的原因比較複雜,也比較頻繁,有的旗人是因為家族人丁繁衍,朝廷將餘丁安排至其他旗分之中;有的是作為對旗人的處分;有的是因上層政治鬥爭和權力爭奪引起;有的則因為軍事換防移駐需要。

總體來說,清朝的換旗比抬旗、降旗更頻繁,範圍更廣,打破了八旗制度中旗分與旗色的鴻溝,促進了旗與旗之間的交流,也有助於皇帝對八旗的掌控。

最後說明一句,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滿洲僅僅是政治符號,與民族並非一一對應關係,就是說八旗滿洲中會有漢族、蒙古族人,八旗漢軍、八旗蒙古中也會有滿族人,這種趨勢越到後來越強化,以致旗人更重視旗民(旗人與非旗人)之分,而並非旗人內部之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要理解抬旗、降旗、換旗的含義,首先要搞清楚八旗的組成。

所謂的八旗指的是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這八旗。

清朝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滿八旗比蒙八旗、漢八旗的地位高些;

滿八旗中直接聽命於皇帝的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稱為上三旗,剩餘的五旗被稱為下五旗,上三旗的待遇和地位高於下五旗。


抬旗,顧名思義,就是將旗人的身份由低抬高,從此擁有更加顯赫的身份、更優厚的待遇,是全族的榮耀,是皇帝嘉獎八旗子弟的一種手段。

基本上就是滿八旗中的下五旗抬到上三旗、蒙八旗和漢八旗抬入滿八旗這兩種形式。一般來講,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的都是表彰屢立戰功、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家族,由旁支變成皇帝嫡系,對個人的仕途以及整個家族的前途都是受益無限的。

滿八旗的內部抬旗還屬於體制內的升遷,而由外八旗遷入滿八旗就是質的飛越了。這種情況多見於新帝登基表彰太后母族,或者皇帝封賞盛寵的妃子母族。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本屬漢軍正藍旗,康熙登基後抬入滿洲鑲黃旗;嘉慶生母孝儀純皇后,深受乾隆喜愛的令妃娘娘,從漢軍正黃旗抬入了滿洲鑲黃旗。話說回來,就算被抬旗了身份還不是不如純正的滿軍旗尊貴,令妃也是因為這個出身一生無緣皇后之位。


此外,八旗中還有一群特殊群體叫做內務府三旗,就是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的統稱。八旗都有自己的包衣奴才,因為上三旗歸皇帝直屬,上三旗的包衣奴才要負責皇宮的吃穿用度,伺候皇宮裡主子們,內務府包衣家的女兒可以參加宮女的選撥,命好的話還能混個妃嬪噹噹。伺候在皇帝跟前,平步青雲的機會較多,表現出色的會被升入外八旗甚至滿八旗,脫離奴籍做人上人。

總結來說,抬旗的順序就是內務府三旗—外八旗—滿八旗—上三旗,那麼降旗就是懲戒犯錯的旗人,基本順序就是上三旗降到下五旗,滿八旗降至外八旗。

滿八旗中有漢人、蒙古人,而外八旗中也有不少滿族子弟,就是因功過進行抬旗、降旗的結果。

至於換旗,就是八旗間的平調,頻率遠高於抬旗、降旗。朝廷出於軍事需要、平衡各旗人口、勢力等等原因經常需要換旗。換旗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促進八旗間的交流,有利於皇權統治。


史論縱橫


清代八旗裡有不少相關術語,也有不少是民間的說法,而在官方或者學術上並不認為是正確的,這裡都分別說一下。

抬旗:指原本屬於待遇稍差之旗分,因故被抬升等級,進入待遇稍好之旗分。如鑲紅旗包衣因為立功被抬進鑲紅旗旗分佐領,又如下五旗被抬入上三旗,都稱之為“抬旗”,這是一種恩榮。

降旗:清代官方和學術上都沒有降旗這一稱呼,民國之後,民間有一些降旗的說法,比如說顏儀民有《憶先伯父毓賢》一文,認為其家因為選秀被降旗,其實他家本來就是內務府的,並不存在這麼一個“降旗”事件。

罰入或歸旗:與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降旗”相對,官方有“罰入”和“歸旗”兩種說法。罰入是指,旗分佐領下人犯罪,被罰入包衣辛者庫,稱之為罰入。歸旗是指,原本下五旗的旗人因故抬旗到上三旗,但是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被敕令迴歸原旗,稱為歸旗。

換旗:指的是清初八旗不穩定的時候,因為八旗佐領或者旗色調換,而導致旗籍更變。比如說清初曾經有過數次旗色調換,雍正時期漢軍也有“均齊化”運動,這些旗籍變動都不是立功或者犯錯所帶來的,不存在恩榮或者處罰的初衷,所以叫“換旗”。

另外還有兩個詞彙,題主沒說,我補全一下,一個是開戶,一個是入旗。

開戶,指的是八旗奴僕,因為立功,從八旗戶下人得到法律上的開戶權利,獨立成新的戶口,成為法律上的自由人。

入旗,指的是原本並非八旗之人,也並非八旗戶下人,因為一些緣故被敕令入旗。民間一般把這個稱為“抬旗”,其實只是入旗而已。


橘玄雅


你好,我是慶字輩兒。

努爾哈赤建州諸部後建立八旗制度,初建四旗,為整黃、整白、整紅、整藍四旗,意思是整個旗都是黃色或者白色的,習慣稱呼為正黃旗、正白旗等等。

後來增添的四旗,就是將原來的整黃、整白、整紅、整藍的旗幟周圍鑲上一條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

比如鑲紅邊的黃旗稱為鑲邊黃旗,習稱鑲黃旗,俗寫廂黃旗。

以上就是所謂的八旗。

八旗中正黃、鑲黃由皇帝統領,其他六旗由皇帝子侄統領,後來順治八年攝政王多爾袞去世,正白旗從此被順治帝收回,與正黃、鑲黃兩旗合成上三旗,其他的為下五旗。

但是在後期八旗子弟和滿族人不是一個概念。

簡單點說,八旗子弟是為清朝打下江山的那20萬人的後裔,裡面有滿族、漢族和蒙古族、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族和一些維吾爾族、俄羅斯族人等。

後來分為的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

但是上三旗包衣漢姓人即內府世僕,旗籍為八旗滿洲。


首先說抬旗,是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

康熙朝後,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貴妃及其母家在下五旗者,皆編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這就是抬旗。

在《清史稿》卷294《田文鏡傳》中記載,雍正五年,時任河南巡撫加兵部尚書的正藍旗軍人田文鏡,因為政績突出,“命抬入正黃旗”。

其次是降旗,上面那個是受到嘉獎,那這個肯定是受處罰。比如說你犯錯誤了,本是上三旗的,直接把你降為下五旗。

然後是換旗,比如你本來是正白旗的,給你換到正藍旗去。

最後我記得還有一種是出旗,指的是本是旗人,但是想做普通百姓,可以脫離八旗,不承擔義務,也不再獲得八旗福利。

八旗漢軍都統等上奏稱:京師八旗漢軍中情願出旗為民者共1939647人,其中有官員身份者達14178名,包括現職官員2213名。其餘為"現食錢糧"的馬步兵、拜唐阿,並告休、參革官員,以及閒散。

慶字輩兒


 八旗制度是清朝頗有特色的一項綜合性制度,也是一項相對開放的制度,改旗制度就是其中重要表現之一。在八旗內部,有縱向的流動,如抬旗與降旗,也有橫向的轉換,此為換旗。八旗制度內部的改旗,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流動性加強了上三旗與下五旗,八旗漢軍、八旗蒙古與八旗滿洲之間的有機聯繫,促進了八旗整體性;另一方面,改旗制度的存在,形成了八旗內部的競爭機制,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與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