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縣窪垤臭豆腐:彝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

窪垤臭豆腐,採用當地優質高原黃豆和山泉水為主要原料,是漢族豆腐製作工藝與邊疆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長期以來,製作藝人以家庭為單位,將臭豆腐製作工藝根植於百姓之中傳承至今。窪垤的臭豆腐雖其名不美,但色澤黃亮、外脆裡松、香氣濃郁,通過註冊商標、設計包裝,遠銷省內外,以其獨特的味道深受食客喜愛,更是元江一道具有地理標識的名品佳餚。

元江县洼垤臭豆腐:彝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窪垤,位於元江縣東南部,平均海拔1380米,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5℃,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全鄉境內居住著彝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其中以彝族居多,是一個以彝族和漢族為主的鄉鎮,大部分彝族由紅河州石屏縣遷徙而來。

臭豆腐的製作工藝在窪垤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窪垤就是聯結元江、石屏、建水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是過往商旅的必經之路,同外界交往密切,形成了如今彝漢雜居的人文環境。

元江县洼垤臭豆腐:彝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據瞭解,新鮮豆腐製作工藝在窪垤鄉全境都有流傳,但專門製作臭豆腐且傳統工藝保存完整的,主要分佈在窪垤社區的窪垤小組、大瓦房小組、新寨小組等彝漢雜居的村寨,主要以家庭作坊為主。

元江县洼垤臭豆腐:彝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據窪垤鄉臭豆腐製作藝人姚雲華介紹,姚氏家族經建水、石屏遷入元江窪垤境內,世代傳承臭豆腐製作工藝,其先祖曾在清光緒十九年由元江直隸州正堂特授“盛世耆英”牌匾。由此可知,窪垤臭豆腐在元江傳承發展了至少百年以上。

元江县洼垤臭豆腐:彝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窪垤臭豆腐採用當地優質高原黃豆和山泉水為主要原料,從選豆到泡豆、研磨、燙漿、濾渣、煮漿、點漿、壓制、切片抹鹽、堆捂發酵,一共十道工序,道道講究,保證了產品的品質和口感。

選豆時,主要用當地收穫後存放滿三個月的黃豆;用當地的山泉水,將篩選出來的黃豆洗淨後進行浸泡;浸泡好的黃豆加入適量清水,研磨成生豆漿;燙漿,即用水對剛研磨好的生豆漿進行高溫稀釋,需提前準備適量開水,拌入研磨好的生豆漿中,攪拌均勻,稀釋出第一道豆漿;濾渣時,在容器上放置鋪好細紗布的筲箕,把稀釋好的生豆漿盛入筲箕內,將紗布包裹起來,用力擠壓直到無豆漿流出為止;煮漿時將土灶鐵鍋加熱,將濾渣後的生豆漿倒入大鍋中煮沸,邊攪動邊去除浮於表面的泡沫,約40分鐘後豆漿達到沸點,空氣中開始溢滿純正濃郁的豆漿味,讓人犯饞;待煮熟的豆漿自然冷卻十幾分鍾後,進行點漿,讓豆漿變豆花;經過點漿形成的豆花鮮嫩爽滑,需在未冷卻前倒入鋪墊好細紗布的木框裡進行攪拌,然後用紗布包裹好,蓋上木製的活動蓋板,將重物或石塊壓在蓋板上,擠壓掉多餘的漿水,水分擠幹,豆花凝結,白白嫩嫩的新鮮豆腐就成型了;待大塊的鮮豆腐完全冷卻至常溫,用刀切成大約三指大小的小片,抹上少量食鹽,放在筲箕裡進行陰乾;堆捂發酵需在避光的室內,將陰乾好的豆腐置於稻草蓆上,再蓋上一層稻草,可多層堆捂,根據季節控制時間,兩到三天後,豆腐變黃,散發出“臭”味來,臭豆腐就算製作完成了。

元江县洼垤臭豆腐:彝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姚雲華的妻子楊建英說,她和丈夫一起隨婆婆白依能製作臭豆腐已有18年,窪垤臭豆腐之所以與傳統豆腐不一樣,是因為使用酸漿進行點漿,而傳統豆腐多用石膏水點漿。窪垤臭豆腐的整個製作過程因季節變換,需三四天才能完成,至於稀釋生漿的用水量多少、放多少酸漿才能做到一次性點漿成功、稻草蓆如何鋪設才能在堆捂發酵過程中有效避免回潮等,都靠經驗去把握。

姚雲華製作完成的臭豆腐,保留了傳統的風味,其名不美,但色澤黃亮、外脆裡松、香氣濃郁,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可用煎、炸、蒸、燉、煮、烤等多種方式進行烹飪。但無論哪種方式,都能做出讓人回味無窮的口感來。

窪垤臭豆腐以其獨特的工藝、優異的品質贏得了好口碑。近年來,通過註冊商標、設計包裝,經現代物流遠銷省內外,成為人們餐桌上一道具有地理標識的名品佳餚。

元江县洼垤臭豆腐:彝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元江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窪垤臭豆腐製作工藝根植於百姓之中,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是漢族豆腐製作工藝與邊疆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承載著彝漢文化交流融匯、彝漢人民勤勞致富的美好夙願。窪垤臭豆腐的製作工藝,長期以來以滿足自身需求為主,通過母子傳承、婆媳傳承的方式傳承至今。隨著生活觀念和習慣的改變,大部分家庭退出了臭豆腐製作行業,致使掌握加工工藝的人越來越少。伴隨著自動化、規模化生產線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取代,導致窪垤臭豆腐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因此,為了加強對窪垤臭豆腐製作工藝的傳承保護,元江縣文化部門下了很多功夫。除了制定保護實施方案,完善檔案資料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立窪垤臭豆腐製作生產合作社,積極參與民俗節慶活動展外,相關部門還通過鼓勵民間傳承人帶徒傳藝,舉辦培訓班擴大傳承人群,並對傳承保護工作中做出成績的傳承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等多種方式對窪垤臭豆腐製作工藝進行傳承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