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醫療急救中心轉運小組幕後故事:“逆行”轉運病患 他們使命必達

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轉運小組的醫護人員在轉運病患。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供圖

因為執行任務錯過飯點,他們的年夜飯是一盒泡麵;為了防止交叉感染自我隔離,只能和孩子視頻通話;為了保障轉運,哪怕身體疲累也堅持設備維保。有過害怕、有過緊張,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但是,在來勢洶洶的疫情面前,他們選擇了衝鋒“逆行”。

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轉運小組的醫護人員們,用一趟趟安全、穩妥的轉運,讓每一個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患者,都能到達指定區域,接受最及時有效的治療。

12位醫護人員加入轉運工作

“我爸媽能幫我帶孩子,我沒有後顧之憂。我是預備黨員,我報名。”1月22日,得知中心專門為此次疫情成立轉運小組,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護士劉冰第一個報了名。包括陳志科醫生在內的多位急救醫生、護士和駕駛員也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徵集,共12名醫護人員組成轉運第一梯隊,醫生、護士、駕駛員3人一組,分四組進行輪換。

承擔轉運工作,除了衝鋒在前的急救人員外,救護車設備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此次轉運使用的是負壓型救護車,這種車輛可以使救護車車內氣壓低於外界大氣壓,車內受汙染的空氣得以在無害化處理後排出,可以避免更多人感染。

轉運小組成立後,負責巡檢的急救中心信息調度科工程師紀實現立即對用於轉運的負壓型救護車進行巡檢。其中,有兩部較舊的負壓急救車出現設備老化需要更換,身體抱恙的紀實現還是帶著略顯疲憊的身軀,跟著工人一起檢修、更換、調試。

轉運前做好嚴格防護措施

隨著人員、設備齊整,島內的江頭急救站及集美區的急救中心急救站這兩個抗擊疫情轉運急救站正式投入運轉。作為第一梯隊成員,護士劉冰和醫生陳志科被分配到了急救中心站。

很快,轉運小組第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轉運任務來了。接到轉運任務後,醫護人員需要先按七步洗手法清洗消毒雙手,再依次戴上帽子、口罩、內層手套,再穿上隔離服、佩戴護目鏡、面罩、鞋套、外層手套。

穿戴完畢後,劉冰和同事互相確認檢查,確保沒有任何縫隙。這樣一套流程下來,需要10分鐘左右。當天上午9時許,轉運車輛抵達市第一醫院。在和發熱門診的醫生進行詳細交接後,病人被送上負壓救護車。救護車隨即出發,趕往定點的第一醫院杏林分院。

送往第一醫院杏林分院途中,劉冰等人需要了解、登記患者基本信息,同時根據病人需要,給予病人吸氧等相應的生命支持,針對性地緩解病人症狀。除了必要的詢問外,作為轉運小組醫生的陳志科,在轉運途中需要全程緊盯病人的生命體徵。

不少病患對於病情較為擔憂,轉運途中,劉冰等人還會主動安撫他們的情緒。當病人被安全送抵醫院後,完成病歷等交接的陳志科、劉冰等人離開屬於汙染區的病房,順著通道,來到半汙染區的處置室,開始個人洗消,依次脫下受汙染的防護裝置。

站點“車歇人不歇”

“個人洗消有著嚴格的程序。”陳志科告訴記者,整個洗消流程環節很多,在摘除手套、護目鏡、防護服、鞋套等等防護裝備時,要一直注意不能接觸已經被汙染的防護裝備外側面,一步一步,仔細謹慎,這也需要消耗不少時間。脫除防護裝備後,救護車還需要開到指定區域,對車廂外部進行洗消。

完成車體洗消返回站點後,護士劉冰需要再次穿上全套防護服,登上受汙染的後車廂,打開消毒機等設備進行洗消作業。由於救護車後車廂在每趟轉運後消毒需要一個小時,消毒完成後還需要時間進行通風。目前,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為每個轉運組都配備了2臺負壓救護車,在轉運任務接踵而來時,站點要實現“車歇人不歇”。

穿著防護服轉運病患,與以往的急救相比大不一樣。陳志科告訴記者,由於防護服密閉、不透氣,悶在裡面很難受,口罩密閉效果好,呼吸也不順暢。轉運病患時這身裝備常常一穿就是三四小時,裡面的衣服每天都被汗水打溼,護目鏡也經常蒙著一層水汽。一趟轉運下來,對於急救人員的體力要求非常高。由於護目鏡佩戴時間太長,轉運小組好幾位組員眼眶周邊的皮膚都被壓傷。

作為防控一線的逆行者,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轉運小組的醫護人員們紛紛向記者表示:“我們希望轉運量越少越好,這意味著確診病例越來越少。我們堅信,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