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前言

话说远古时期黄帝战蚩尤后,延续数代炎黄仁主,夏商周接踵建立灭亡建立,西周末年天下纷乱,春秋战国显现,西陲小国“秦”结束乱世建立一统王朝,却因秦皇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神州大地再度陷入诸侯争霸、列国称雄的时代。平民子弟刘邦亡暴秦、灭强楚、剪列王,方有大汉四百年基业。新朝接着西汉,东汉接着新朝,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并起,中央外戚内患争斗,老龙刚逝、小龙临位。天下一步一步走向新的乱世,值此社会,有三个年轻人及他们的后代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蜀汉刘备,东吴孙权,曹魏曹丕,三足鼎立,南方的蜀吴两国结盟抗击北方的魏国。虽然吴国和蜀国两相结盟,定下共同攻守的协议,但是两者之间的龌龊一直未断绝,各存吞灭对方、绊倒对方的小心思。

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赤壁之战是吴蜀双方“友谊”升温的重要事件,双方开始相互扶持,互帮互阻,开疆拓土分蛋糕。蜀吴之间,大多数人认为蜀国对不起吴国的,蜀占了吴许多便宜,种种行径颇有“狼心狗肺”的色彩。读者朋友们“同情吴国,厌恶蜀国”的一大因由就在“借荆州上”,故事演绎的活灵活现,产生口口相传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民间谚语,形容一个人、一个国家不守信用,人品不行。翻开正史史书,我们会发现借荆州一事是笔糊涂账,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个谬论。借荆州的说法广为流传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孙吴众人义愤填膺的外交辞令。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左将军、豫州牧刘备与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东汉朝廷的管职)孙权结成同盟,大破气吞万里的曹军,两方分别占据有荆州一部分郡县,后刘备找上孙权,“求都督荆州”作个安身立命的根据地,孙权应允,将一部分自己占据的荆州州郡转让给刘备。这便是借荆州故事的始末,奈何此事出自戏剧小说,正史真相鲜有人耳闻,有人对这段历史笃定认为是“刘备不占理孙权占理”。真相看起啦有点扑朔迷离。不过可以定论标题所书内容: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借荆州”一事的真假

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劄记》中力证“借荆州的虚假”,首先,借荆州一事刘备集团只提到“还”,没涉及到“借”,孙权集团在刘备夺得益州后前来讨要“荆州”,刘备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不给的托辞;正史中孙权表现得非常不忿,“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刘备集团对“借荆州”一事没有否认,相反是默认了,只是承认程度较浅。其次,《三国志》等史书中对刘备借土地一事有着不同程度的认可,认同刘备借孙权地之实;最后,古人眼中的“借”、两国之间的“借”,和我们是有所不同的。古人讲究“师出有名,方能成事”,刘备方为了让统治地区连成一片,巧妙占领孙权方一部分无关紧要的荆州郡县,这是很有可能的。这事没有摆上台面,是大家默认的。

“借荆州”是确有其事,但这事并非大多数读者所想的那般。刘备占领盟友孙权的领土,明是侵占、假称是借,“防止失信义于天下”,还不还是不确定的事,看情况再说。《九州春秋》记载:刘备占领孙权土地是没得到允许的,没要声明是借,更没想过还之类的事,后庞统劝谏为了“主公仁义”,应当遣使者隐晦告知孙权和天下人这是“借”,一是保全名声,二是防止东吴开战。

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借荆州”是借什么?

刘备“借荆州”是借什么地方,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可以先回想一件事:荆州原属刘表,刘表临终传位刘备和自己子嗣,孙权占领荆州土地也是巧取豪夺的“侵占”。《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史料中只说借的“荆州”“荆州数郡”,可是我们可以旁敲侧击、蛛丝马迹、从其他地方看到借的何地。赤壁之战前后,三方所据的荆州各郡来看。荆州共有八郡: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南阳、章陵、南郡、江夏为江汉间四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为江南四郡。赤壁之战后,曹魏元气大伤,但南阳、章陵和南郡均在手,这三郡肯定不可能被刘备“借去”,

探究正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只“借”孙权南郡一郡,即南郡南部(也就是江陵、夷陵等大片土地)。南郡南部土地是刘备势力连成一片、形成腾飞之势的关键所在,而孙权对此地的管辖权受刘备和曹操的限制不能较好的行驶,基本的统治运转都困难,因此送给刘备也无妨。刘备拿到南郡,孙权后来却讨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惜破裂同盟、开启战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年东吴周瑜攻下南郡的大片土地(十余县),死伤数万人,刘备军没出多大的力。南郡保住江南四郡的关键,赤壁战后刘备已经占有共同打下的荆州六郡的五郡(除江夏郡)。好比创业开公司,年底分红,出力少的刘备拿到大头,出力多的孙权拿小头。

但是话又说回来,国家与国家之间,这事哪能三两句就能说应得不应得,只有凭本事各取所取。刘备能够占领下那么多荆州郡县,不是孙权好心给出的,而是众多因素导致这样分配。刘备借荆州,真正从孙权手上拿到的就那么一块地方(对孙权来说是鸡肋),之后就是拿到“都督荆州”的名声大义,最重要是孙权方的认可。

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刘备为什么非要默认“借荆州”?

这事得从赤壁之战讲起,交战之初为陆战,曹操和孙刘联盟的刘备军酣战,《三国志-武帝纪》作:“公(曹操)至赤壁,与备(刘备)战,不利”。孙权三万军是辅助策应作用,之后刘备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仅剩万余人。反观东吴,三五万兵马拿出来跟玩似的,各地战场四处开花。赤壁之战可以说:孙刘盟军,孙权方是主力(水军),刘备方是打酱油的辅兵。而且正史上,火烧赤壁是孙权方所制定的计策和实施成功的。赤壁决战,烧光曹操战船营垒,和刘备几乎没关系,吴主孙权和统帅周瑜才是主角。此事天下周知,当时荆州郡县的田间老农都清楚的很。

既然如此,孙权方肯定是占据主导地位,一是军力,二是名望,三是人心。刘备方得另辟蹊径谋取自己的利益,第一步,表原荆州牧刘表嫡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刘备代表刘琦接管荆州一些地区,师出有名,人心信服;第二步是趁着前线战事未结束,刘备先下手为强招降和攻陷荆州郡县,孙权对此无可奈何,没时间和没名义阻挠,因为刘备打的是旧主“刘表”新君“刘琦”的名号,因为孙权军脱不开身占领地盘。第三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主动向孙权服软,得到孙权认可,避免吴军抽出身来后猛攻自己,并且从孙权方获取一些帮助,助力自己获得荆州的实际和名义统治权,这就引出“借荆州”的戏码故事。

“借荆州”是刘备自导自演出来的,表现的可怜兮兮,希望能够得到一块栖身之地。孙权集团同意,认为自己给出名义和南郡一块土地,日后随时可以收回包括江南四郡的大量土地,稳赚不赔的。数年后,孙权变卦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是正常不过的事。借荆州一事到此完结。

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东吴“公关”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种谚语的出现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无疑是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这场公关战是东吴主导、蜀汉配演、后世小说家戏剧性增添可读性。东吴以名义和小块土地为本钱,多年后理直气壮地多次遣使向“蜀汉”索要三大郡,这在时人看来是笑话戏言,北方曹魏都不当真,后世人却误以为刘备真的借了孙权的荆州。其实,狭义的“借荆州”是:南郡南部土地,广义的“借荆州”是:南郡南部土地和孙权顺水推舟给刘备统辖荆州的名义。

总结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一直在漂泊,没有属于一块自己的立身之地。直到赤壁之战才等到机会,发展壮大,建立根据地。有趣的是:当时孙权和鲁肃还认为刘备方是自己的依附从属。白衣周瑜临终劝谏: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其实早在战争结束,双方就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独立的势力群体。奈何孙权等人没放在心上,但后来东吴费了点功夫还是取回荆州土地(比自己预期的还多)。“借荆州”事件当中,孙权一方既占便宜又得名义。“借荆州”一事太过复杂,要讲清得花很多笔墨口水,因此东吴抓住这样的机会裹挟“不知实情”的古代人和现代人:相信蜀汉违背道义,东吴占理。三国时期的百姓对这事感受也和现代很多人类似,不得不说,东吴是大获全胜。蜀汉不想解释,因为当时还在联盟孙吴,关系不能闹僵,况且解释还未必能让大部分人都清楚,不如顺其自然算了。这就给后世造成一个“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印象。

东吴最成功的公关案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蜀汉太冤枉了

说句题外话,正值乱世,列国纷争真的细究这些道义吗?难道不是谁拳头大谁就是“有德者”,方能居之吗?所以,刘备借荆州一事,实乃孙权无痛呻吟装可怜,大家不用太作计较。

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