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前言

話說遠古時期黃帝戰蚩尤後,延續數代炎黃仁主,夏商周接踵建立滅亡建立,西周末年天下紛亂,春秋戰國顯現,西陲小國“秦”結束亂世建立一統王朝,卻因秦皇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神州大地再度陷入諸侯爭霸、列國稱雄的時代。平民子弟劉邦亡暴秦、滅強楚、剪列王,方有大漢四百年基業。新朝接著西漢,東漢接著新朝,東漢末年,地方豪強並起,中央外戚內患爭鬥,老龍剛逝、小龍臨位。天下一步一步走向新的亂世,值此社會,有三個年輕人及他們的後代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蜀漢劉備,東吳孫權,曹魏曹丕,三足鼎立,南方的蜀吳兩國結盟抗擊北方的魏國。雖然吳國和蜀國兩相結盟,定下共同攻守的協議,但是兩者之間的齷齪一直未斷絕,各存吞滅對方、絆倒對方的小心思。

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赤壁之戰是吳蜀雙方“友誼”升溫的重要事件,雙方開始相互扶持,互幫互阻,開疆拓土分蛋糕。蜀吳之間,大多數人認為蜀國對不起吳國的,蜀佔了吳許多便宜,種種行徑頗有“狼心狗肺”的色彩。讀者朋友們“同情吳國,厭惡蜀國”的一大因由就在“借荊州上”,故事演繹的活靈活現,產生口口相傳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民間諺語,形容一個人、一個國家不守信用,人品不行。翻開正史史書,我們會發現借荊州一事是筆糊塗賬,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個謬論。借荊州的說法廣為流傳還是在《三國演義》中孫吳眾人義憤填膺的外交辭令。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左將軍、豫州牧劉備與討虜將軍、會稽太守(東漢朝廷的管職)孫權結成同盟,大破氣吞萬里的曹軍,兩方分別佔據有荊州一部分郡縣,後劉備找上孫權,“求都督荊州”作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孫權應允,將一部分自己佔據的荊州州郡轉讓給劉備。這便是借荊州故事的始末,奈何此事出自戲劇小說,正史真相鮮有人耳聞,有人對這段歷史篤定認為是“劉備不佔理孫權佔理”。真相看起啦有點撲朔迷離。不過可以定論標題所書內容: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借荊州”一事的真假

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力證“借荊州的虛假”,首先,借荊州一事劉備集團只提到“還”,沒涉及到“借”,孫權集團在劉備奪得益州後前來討要“荊州”,劉備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不給的託辭;正史中孫權表現得非常不忿,“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劉備集團對“借荊州”一事沒有否認,相反是默認了,只是承認程度較淺。其次,《三國志》等史書中對劉備借土地一事有著不同程度的認可,認同劉備借孫權地之實;最後,古人眼中的“借”、兩國之間的“借”,和我們是有所不同的。古人講究“師出有名,方能成事”,劉備方為了讓統治地區連成一片,巧妙佔領孫權方一部分無關緊要的荊州郡縣,這是很有可能的。這事沒有擺上檯面,是大家默認的。

“借荊州”是確有其事,但這事並非大多數讀者所想的那般。劉備佔領盟友孫權的領土,明是侵佔、假稱是借,“防止失信義於天下”,還不還是不確定的事,看情況再說。《九州春秋》記載:劉備佔領孫權土地是沒得到允許的,沒要聲明是借,更沒想過還之類的事,後龐統勸諫為了“主公仁義”,應當遣使者隱晦告知孫權和天下人這是“借”,一是保全名聲,二是防止東吳開戰。

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借荊州”是借什麼?

劉備“借荊州”是借什麼地方,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可以先回想一件事:荊州原屬劉表,劉表臨終傳位劉備和自己子嗣,孫權佔領荊州土地也是巧取豪奪的“侵佔”。《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史料中只說借的“荊州”“荊州數郡”,可是我們可以旁敲側擊、蛛絲馬跡、從其他地方看到借的何地。赤壁之戰前後,三方所據的荊州各郡來看。荊州共有八郡: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零陵、長沙、桂陽。南陽、章陵、南郡、江夏為江漢間四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為江南四郡。赤壁之戰後,曹魏元氣大傷,但南陽、章陵和南郡均在手,這三郡肯定不可能被劉備“借去”,

探究正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劉備只“借”孫權南郡一郡,即南郡南部(也就是江陵、夷陵等大片土地)。南郡南部土地是劉備勢力連成一片、形成騰飛之勢的關鍵所在,而孫權對此地的管轄權受劉備和曹操的限制不能較好的行駛,基本的統治運轉都困難,因此送給劉備也無妨。劉備拿到南郡,孫權後來卻討要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不惜破裂同盟、開啟戰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東吳周瑜攻下南郡的大片土地(十餘縣),死傷數萬人,劉備軍沒出多大的力。南郡保住江南四郡的關鍵,赤壁戰後劉備已經佔有共同打下的荊州六郡的五郡(除江夏郡)。好比創業開公司,年底分紅,出力少的劉備拿到大頭,出力多的孫權拿小頭。

但是話又說回來,國家與國家之間,這事哪能三兩句就能說應得不應得,只有憑本事各取所取。劉備能夠佔領下那麼多荊州郡縣,不是孫權好心給出的,而是眾多因素導致這樣分配。劉備借荊州,真正從孫權手上拿到的就那麼一塊地方(對孫權來說是雞肋),之後就是拿到“都督荊州”的名聲大義,最重要是孫權方的認可。

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劉備為什麼非要默認“借荊州”?

這事得從赤壁之戰講起,交戰之初為陸戰,曹操和孫劉聯盟的劉備軍酣戰,《三國志-武帝紀》作:“公(曹操)至赤壁,與備(劉備)戰,不利”。孫權三萬軍是輔助策應作用,之後劉備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僅剩萬餘人。反觀東吳,三五萬兵馬拿出來跟玩似的,各地戰場四處開花。赤壁之戰可以說:孫劉盟軍,孫權方是主力(水軍),劉備方是打醬油的輔兵。而且正史上,火燒赤壁是孫權方所制定的計策和實施成功的。赤壁決戰,燒光曹操戰船營壘,和劉備幾乎沒關係,吳主孫權和統帥周瑜才是主角。此事天下週知,當時荊州郡縣的田間老農都清楚的很。

既然如此,孫權方肯定是佔據主導地位,一是軍力,二是名望,三是人心。劉備方得另闢蹊徑謀取自己的利益,第一步,表原荊州牧劉表嫡子劉琦為荊州刺史,劉備代表劉琦接管荊州一些地區,師出有名,人心信服;第二步是趁著前線戰事未結束,劉備先下手為強招降和攻陷荊州郡縣,孫權對此無可奈何,沒時間和沒名義阻撓,因為劉備打的是舊主“劉表”新君“劉琦”的名號,因為孫權軍脫不開身佔領地盤。第三步,也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主動向孫權服軟,得到孫權認可,避免吳軍抽出身來後猛攻自己,並且從孫權方獲取一些幫助,助力自己獲得荊州的實際和名義統治權,這就引出“借荊州”的戲碼故事。

“借荊州”是劉備自導自演出來的,表現的可憐兮兮,希望能夠得到一塊棲身之地。孫權集團同意,認為自己給出名義和南郡一塊土地,日後隨時可以收回包括江南四郡的大量土地,穩賺不賠的。數年後,孫權變卦索要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是正常不過的事。借荊州一事到此完結。

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東吳“公關”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種諺語的出現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無疑是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這場公關戰是東吳主導、蜀漢配演、後世小說家戲劇性增添可讀性。東吳以名義和小塊土地為本錢,多年後理直氣壯地多次遣使向“蜀漢”索要三大郡,這在時人看來是笑話戲言,北方曹魏都不當真,後世人卻誤以為劉備真的借了孫權的荊州。其實,狹義的“借荊州”是:南郡南部土地,廣義的“借荊州”是:南郡南部土地和孫權順水推舟給劉備統轄荊州的名義。

總結

劉備在赤壁之戰前,一直在漂泊,沒有屬於一塊自己的立身之地。直到赤壁之戰才等到機會,發展壯大,建立根據地。有趣的是:當時孫權和魯肅還認為劉備方是自己的依附從屬。白衣周瑜臨終勸諫: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其實早在戰爭結束,雙方就不再是從屬關係,而是獨立的勢力群體。奈何孫權等人沒放在心上,但後來東吳費了點功夫還是取回荊州土地(比自己預期的還多)。“借荊州”事件當中,孫權一方既佔便宜又得名義。“借荊州”一事太過複雜,要講清得花很多筆墨口水,因此東吳抓住這樣的機會裹挾“不知實情”的古代人和現代人:相信蜀漢違背道義,東吳佔理。三國時期的百姓對這事感受也和現代很多人類似,不得不說,東吳是大獲全勝。蜀漢不想解釋,因為當時還在聯盟孫吳,關係不能鬧僵,況且解釋還未必能讓大部分人都清楚,不如順其自然算了。這就給後世造成一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印象。

東吳最成功的公關案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蜀漢太冤枉了

說句題外話,正值亂世,列國紛爭真的細究這些道義嗎?難道不是誰拳頭大誰就是“有德者”,方能居之嗎?所以,劉備借荊州一事,實乃孫權無痛呻吟裝可憐,大家不用太作計較。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