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筆者發現了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在不斷滾動的歷史巨輪中,朝代更迭與王朝易主才是,古代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在這種客觀歷史背景的影響之下,能夠在大浪淘沙中沉澱下來的,都應該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比較大的分裂和統一時期。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南唐末世君主李煜,就是這樣一位譭譽參半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只是一個,善於“吟風弄月”的詞人,也有人評價他是一位,無奈而又悲涼的末代政治家。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李煜之所以會在古代歷史中留下一個較深的足跡,既與他的特殊身份有關係,同時也與其是五代時,最憂鬱、最悲傷、最出色的詞人身份息息相關。他既是一個悲哀的南唐國君,也是一個在詞作中找到自我的“詞帝”。

在歷史學家和眾多文人的心目中,李煜是一個具有“人格分裂”色彩的帝王。因為作為南唐君王他應該勵志圖強,帶領南唐走上中興之路。但他卻只沉迷於“風花雪月”,這不僅體現出了他“昏庸無能”與“治國無方”。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同時也將美麗富饒的江南之國,拱手相讓於北宋太宗趙光義。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從李煜創作的諸多,悼念亡國的經典詞作中。

其實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位亡國之君內心的悽苦與悲涼。因此筆者認為雖然亡國是史實,但是李煜內心的不甘與憤懣也同樣值得大家思考。

“成功的文人失敗的君王”之南唐後主李煜

1.“性寬恕,威令不素著”的李煜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國君,他從公元961年繼位開始,一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覆滅,前後一共做了大約15年的國君。從他繼位之前南唐就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之中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煜成為南唐末代君主,已經是一件可以預期的事情了。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據史書記載李煜十分善良,“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殺”。

也就是說他的性格特別隨和,而且在成為國君之後,並沒有採取嚴苛的律法。即使有人犯錯也會得到他的諒解。在其被宋太宗以“牽機藥”毒死之後,“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為齋”。

如果從這一點上來看,李煜的為人絕對值得後人稱頌。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在面對國家危局之時,他並沒有積極而又主動的,採取一些可以轉變時局的改革措施,致使南唐僅傳“三世一帝二主”後,就消失在了歷史洪流之中。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2.李煜成為失敗君王的歷史背景

作為一個國君他並不稱職,甚至有很多後人說他昏庸無能,南唐最後遭遇北宋打擊而覆滅,這個罪過都應該由李煜來承擔。但筆者認為南唐從一開始建立,其實就是一個隨時處於覆滅狀態的政權。

無論是立國君主李昪還是後繼君王李璟,在面對外部政治危局之時,都沒有能力去改變南唐的困境,何況受任於大廈將傾之時的李煜呢!

在外憂內患的雙重打擊之下,李煜也只好將滿腔治國之情,以及想要逃離束縛的感慨,完全付諸於詩詞創作中去。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3.李煜詞作的風格轉變

分析李煜的詞作以及人生經歷,其實應該從南唐亡國之前和之後,兩個比較有特色的領域去探究。畢竟彼時還是南唐國君的李煜,不僅正處於意氣風發之時,而且在他的詞作中也,可以看到眾多描寫“宮闈”,以及“閨中”的經典之作。

但是在成為亡國之君後,曾經瀟灑、放蕩、多情的李煜,無論是處境、性格還是詞風,都出現了絕無僅有的突變。從之前的卿卿我我、柔情蜜意,再到悼念亡國、感嘆身世,他的詞作因其身份轉變而達到了較高水平。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4.《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賞析

(1)創作背景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大約創作於李煜公元975-978年之間,此時的李煜兵敗投宋,一說是在宋軍兵臨城下之後李煜“肉袒投降”。被俘至汴京後雖然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後來又封“違命侯”,但他的身份始終都無法逃脫亡國之君和階下囚。

但據後世分析這首詞,因該創作於李煜被毒害之前不久所作,但應該要比《浪淘沙·春花秋月何時了》要早一些。此詞基調低沉悲愴飽含亡國之情,可以稱得上是李煜詞作中的經典之作。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2)經典詞作賞析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天還未亮之時就被,淅淅瀝瀝的雨聲吵醒。從“春意闌珊”可以得知,此時的季節應該是春天即將過去,但是五更之時的天氣依然比較寒冷。因為李煜蓋著的被子,根本無法抵禦“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煜投降北宋之後就一直過著囚禁生活。“夢裡”二字其實蘊含了多層意境。首先是說李煜多希望這是一場夢,亦或是隻有在夢裡才能,自由自在地想起自己的國家。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身是客”其實說的是李煜的囚禁身份。北宋並不是他的故鄉,所以他被囚禁於此之後,只能以“客人”的身份苟活。這其實就是在強調亡國之君的痛楚,曾經的君王現在只是一個亡國的囚犯,這種身份轉換讓李煜倍加痛苦。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一個人的時候千萬不要,站在欄杆上遠眺故國,因為即使“憑欄”也看不見“無限江山”。這一句詞體現出了李煜的無限傷感,也是在強調他的亡國之君的身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落花流水在四季中反覆上演,一年又一年就這樣過去。“春去也”雖然指的是春天過去了,但是可以引申為一個又一個春天,也就是時間如流水一般流逝而去。透露出了亡國之君李煜的無盡的思鄉之情。

為什麼說《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盡了李煜的亡國之痛?

筆者認為《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可以稱得上李煜詞作中的巔峰。因為這首詞作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以及對故國的思念和階下囚身份的感慨,所組成的一支宛轉悽苦的哀歌,正是李煜當時處境與心境的完美體現。

作為亡國之君他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去重拾舊日的風光和灑脫。所以他只能夠將自己內心的哀苦,通過一首首飽含亡國之痛的詞作表現出來。畢竟作為一個已經被囚禁的階下囚,他的悲哀與淒涼又能向誰訴說呢?

結 語

筆者認為歷史上對李煜最中肯的評價,就是“成功的文人失敗的君王”。雖然失敗的君王非他主觀所為,但是作為一代國君居然沒有治國之能,而且也沒有預料到國家形勢變化。並最終導致南唐被北宋覆滅,其本人也淪為階下囚並被毒死。

這不僅說明了李煜根本沒有政治敏感性,假設他早已經預料到了國家覆滅的結果,在這種契機之下難道就可以,藉助“吟風弄月”、“風花雪月”來逃避現實?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他絕對不要具備成為治世之君的可能性。

但是他作為五代時期,最負盛名的詞作家,以憂鬱、悲傷詞風,為接下來的宋詞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借鑑意義。所以後人在評價他時,雖然然後他是失敗的君王,但絕對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是最成功的文人。


【參考文獻】

何傳躍《情也悽悽,淚也漣漣——李煜《浪淘沙》賞析》

鄧少紅《憑欄深處江山無限——讀李煜詞《浪淘沙》》

張卓然《浪淘沙·考試無極限——改自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黃勇《蕩盡繁華的真淳之美——試析李煜詞《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