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早就顯示無法勝任帝位,為什麼狄仁傑等還努力復立其為太子?

梓元小維


從李顯兩次為帝的作為來看,他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皇帝。狄仁傑之所以堅持復立李顯,原因有四,一是狄仁傑來說他只有李顯和李旦兩個備選;二是李顯畢竟是嫡長子,順位靠前;三是李旦堅決辭任太子;四是武則天的態度,似乎也更偏向於李顯。

一、狄仁傑首要目標是恢復李唐,李顯是當然的候選人

狄仁傑毫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一直是恢復李唐的重要骨幹,他多次力勸武則天覆立李氏,還曾經因此惹怒女皇:

“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

對狄仁傑來說,太子姓李最重要,至於具體是誰在其次。武則天當時在世的兒子,只有李顯和李旦二人,只要恢復李唐,李顯就是必然的候選人之一。

狄仁傑有沒有對李顯和李旦,誰優誰劣做出過評估呢?肯定會有,但是絕不是首要任務,倆人無論誰勝出,都是完勝。

二、李顯和李旦經歷相同,相對於李旦,李顯有優勢

李顯和李旦先後登基為帝,李顯被廢,李旦被迫禪位,哥倆經歷相似,都曾經坐過龍椅,又都拜服在老媽腳下。二次作為皇嗣候選人,看起來半斤對八兩。

不過,李顯相對來說稍有優勢。首先他是嫡長子,古代皇位繼承有嚴格的法統,嫡長子是第一候選人。其次,李顯的遭遇比李旦更坎坷,他被廢黜後,貶為廬陵王,期間多次遭遇死亡威脅,更容易贏得同情分。最後李顯遠離政治中心,不容易捲入是是非非。

以上三條決定了李顯復位後,政治上更具合法性,未來朝政也相對更容易捋順。

三、李旦個人有厭棄政治的傾向,他堅持讓出太子之位

更關鍵的是李旦本人的態度。

歷經二十餘年的風風雨雨,李旦的政治熱情銳減。同時,多年來養成的小心謹慎,讓他不願意再冒政治風險,所以,“佛系”派李旦,堅決辭去太子之位,將儲君讓給哥哥李顯:

“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

即便狄仁傑心繫李旦,恐怕也無法讓李旦回心轉意。皇嗣是哥倆中的哪一位,本來就不是重心,狄仁傑更不可能插腳,把簡單的事複雜化。

可以說,李旦主動退出皇嗣候選人,為李唐順利復位做出了大貢獻。

四、武則天的態度,似乎也更傾向於李顯

作為皇嗣人選拍板人,武則天的態度很重要,儘管史書沒有明確說,武則天更傾向於李顯,但是細節表明,李顯就是她心目中的第一人選:

“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

武承嗣和武三思被淘汰出局後,武則天以李顯有病為由,派人將李顯全家接到洛陽。這個舉動表明,李顯才是武則天心目中的未來天子,否則的話,她絕不會在皇嗣未定的情況下,將李顯這個焦點人物接到洛陽來。

綜上所說,李顯儘管能力確實不足,但是已經無關緊要,李顯個人的優勢,李旦和武則天的態度傾向性,決定了李顯的上位。狄仁傑贊同李顯,並不能說明他更傾心於李顯,而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順水推舟而已,無論李顯還是李旦,對狄仁傑來說,都算是達成了他個人的最大心願。


尋根拜祖


話說唐中宗李顯是父親唐高宗李治,弟弟是唐睿宗李旦,兒子是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是聖神皇帝武則天。在唐朝坊間戲稱他為“六味帝皇丸”,只是他的一生一直活在三個女的掌控之中,可謂傀儡至極!為什麼這樣一個無作為被女人玩弄在鼓掌之中的人,在武則天年邁思考立嗣的時候,狄仁傑極力推薦李顯呢?這要從頭說起。

在唐高宗病重之時,武則天就已經趁機竊取朝政大權。儘管當時她還只是皇后,但是其權利已經能與皇帝一樣。而唐高宗因為病重,無法壓制迅速崛起的武則天。李顯繼位之後,武則天雖然被尊為皇太后,李顯也到了親征的年令。但是因為唐高宗末年武則天奪權的關係,李顯繼位之後,國家大權仍然掌握在武則天手中。所以武則天能輕易廢掉壯年的皇帝李顯,而朝中大臣不能阻止。至於武則天為何廢掉李顯,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理由,便是武則天蓬勃的野心。李顯被廢之後,武則天扶植幼兒登基,進一步掌控朝政。後又再進一步,直接代唐建周,成為一代女皇。

野心自然是武則天廢掉李顯的原因之一,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李顯的皇后韋氏有關。韋氏也是歷史上專權擅政的皇后之一,雖然她沒有武則天那般膽量和氣魄,但仍然帶領韋家走上權臣外戚的道路。李顯繼位之後,對於韋皇后就無所不從。並且他還優待韋家人使得韋家迅速躋身朝堂高位。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前,命裴炎輔佐李顯治國。李顯當初想要讓韋皇后的父親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裴炎出口阻止。李顯怒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這事兒被武則天知道後大怒,不久就將李顯給廢了。

這事兒可能也是促使李顯被廢的原因,畢竟武則天絕不願意看到後宮中有另一個女人可能會與自己平起平坐。而為何李顯被廢之後,還能再次繼位呢?這就和武則天寵臣狄仁傑有關了。武則天稱帝之後,對於自己的繼承人,一直都有矛盾。等到她後來終於決定立武家子嗣為太子之後,遭到狄仁傑的阻止。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先帝將二子託付於您,您怎麼能改立他族之人呢?這是違背天意的事情。”隨後又接著說:“況且姑侄和母親相比,哪個更親厚呢?您若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麼千秋之後,能配享太廟,永繼無窮。若是您立了侄子為太子,歷代沒有侄子為姑姑祭祀太廟的。”武則天一聽也是這個道理,於是就把李顯給接了回來,重新立他為太子。百年之後,李顯繼位,李唐江山得以恢復李唐江山。

狄仁傑為什麼要扶植李顯,這是因為武則天此時盡顯老太,動作遲滯、腳步踉蹌。她的侄兒武承嗣和武三思極力勸說姑母讓武家繼承皇位,徹底改變李唐王朝改成武氏王朝。所以狄仁傑在明知李顯是“六味帝皇丸”,無所作為。也要扶植李顯,就是因為李顯是被母親廢掉的皇帝,讓他復位朝廷大臣擁護,武氏家族無話可說,在朝廷不會引起混亂。但是狄仁傑萬沒想到李顯最後還是倒黴在自己皇后和自己親女兒手裡。那個韋皇后得勢後,首先是開始暗箱操作,安排韋氏家族進了朝廷中央機構,她還和武三思勾搭成奸,給李顯戴上綠帽子。女兒安樂公主也喜歡玩弄權利。要求父皇封自己做皇太女。如此荒唐的請求,李顯肯定不會答應。按照《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公元710你,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在一天中午給唐中宗送了一個有毒的餡餅,中宗吃完後,當天便毒發身亡。


海納百川233699882


李顯當太子是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不是某一勢力或者某一人的個人選擇。

武周王朝到了後期,武則天眼看不久於人世,她的接班人問題就提上了日程,當時武則天的第一選擇就是侄兒武三思。



但是武三思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除了極個別阿諛奉承者,大多數有識之士都不贊同這個提議,因為武三思不得人心。當然了,武三思比起李顯來,能力當然超過一大截,所以這裡的不得人心問題不在武三思身上,而在武則天身上。



武則天當了十幾年皇帝,搞得整個國家民不聊生,她的統治是失敗的和負面的,所以才會被世代痛罵,不是說她是女人才被痛罵,而是她沒幹好事才被痛罵。歷史上女人被稱讚者也相當多,比如王昭君,比如長孫皇后,等等。



武則天的統治非常糟糕,尤其到了後期,人民普遍對武周王朝不滿,人心思唐,這才是滿朝文武反對武三思的根本原因。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武則天為此還考驗了李顯一下。



契丹入侵,武則天派李顯征討,只給了幾個殘兵敗將,結果全國百姓自告奮勇自帶乾糧上前線,幾天就聚集了好幾萬人,契丹人一看惹不起,也撤了。



在此背景下,才有了狄仁傑所謂勸告武則天立兒子不立侄兒的談話。其實是把狄仁傑的作用誇大了,他沒有那麼神,如果人心在武三思這裡,他是斷不會給李顯說話的,老狐狸說的就是他。


唐風宋月


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血緣。李顯曾經短期當過皇帝,其言行無論從哪方面看來都是昏君。但是沒辦法,從血緣上來講他是李唐皇族血統中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

武則天執政初年,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後裔,基本上在她登基前後,高祖二十二子,太宗十四子已經無一倖存。高宗的子嗣之中只有李顯和李旦兄弟二人,其餘剩下的基本上就只是旁系雜支,根本不足以為君。李氏家族在這種情況下外面有武三思武承嗣等武氏皇族虎視眈眈,內部又有武則天態度曖昧。李旦讓位之後,武則天僅僅封他為皇嗣,意思就是承認他為皇帝之子,至於是不是皇位繼承人還兩說。在這這樣的情況下,狄仁傑等依舊效忠李唐皇室的人只能在李顯和李旦兄弟二人中選擇。李顯是兄長,遷居房陵後,與朝政的交集較少。李旦一方既有劉竇二妃被武皇賜死的前科,又有與武氏家族明爭暗鬥的經歷。所以,狄仁傑努力擁護李顯,即使他無德無才,但是總好過讓皇位落入武氏家族中的好。

第三,從種種情況上看來,當時有資格成為太子的人主要有四位,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廬陵王李顯,皇嗣李旦。這四位中,武承嗣為人奸猾歹毒建議武則天“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武三思飛揚跋扈,性傾諛,善迎諧主意,鉤探隱微。所以,江山不能落在他們的手中,否則黎民百姓必遭塗炭。也是因為這一點,朝廷之中忠於李唐皇室的人才會此起彼伏,延綿不絕。


經典守望者


李顯雖然昏庸無能,但是為了恢復李唐江山,狄仁傑等人還是努力復立李顯為太子,這樣才能免得皇位被武則天的侄子們篡奪。昏庸的李顯比奸詐狠毒的武承嗣等還要好些。

我們從兩方面看看:

一、李顯如何昏庸?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繼位為唐中武則天為皇太后,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李顯重用韋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李顯把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群臣反對。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李顯重用韋氏家族,被武則天廢掉。

後來,李顯發動了神龍政變,重新登基。繼位後,馬上封老婆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反對,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而且還重用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而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韋后通姦亂政,李顯也不加以制止。

說白了,李顯就是一個怕老婆到了極點的慫貨。

最後,竟然被老婆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

李顯昏庸如此。

二、武承嗣等人如何奸詐狠毒?

武承嗣一直想著繼承武則天的皇位。為此,他在武則天即位前,大搞迷信,比如刻石碑埋於地下,然後挖出來,說中國應該改由女人坐天下。

又比如,為了給自己繼承皇位掃清障礙,瘋狂的羅織罪名來陷害李唐皇室成員。

他向武則天建議“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

690年七月,武承嗣唆使酷吏周興,縊殺澤王李素節,逼許王李上金自殺。

690年八月,又殺南安王李穎等李京宗室12人。唐朝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

與此同時,武承嗣還勸武則天殺掉李孝逸、韋方質等許多忠於李唐,反對武氏家族的正直大臣。這些惡行,讓狄仁傑等忠於李唐的大臣恨之入骨,發誓要剷除他們,復立李唐子孫為帝。

如果武承嗣這樣的人渣繼位,還不如昏庸的李顯繼位。

三、狄仁傑為了復立李氏子孫,都做了什麼?

1.勸說武則天

比如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立侄子不如立兒子。沒聽說哪個皇帝祭祀自己的姑姑的,都是祭祀自己的父母。

2.給武則天圓夢

比如武則天夢到了折斷翅膀的鸚鵡,狄仁傑趁機說,這說明要立兒子為太子,鸚鵡(武則天)才能重新振翅高飛。

3.推薦忠於李唐王室的大臣到各個重要職位

比如推薦張柬之為宰相等等。

最後,在狄仁傑去世五年後,李顯、張柬之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重新復興了唐朝。


陳健4396


時間線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出生於長安城;

公元683年,皇太子李顯繼位為帝,是為唐中宗;

公元684年,李顯離開皇帝寶座,被廢為廬陵王;

公元690年,武則天顛覆大唐,正式稱帝;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此次政變之後,唐中宗李顯被擁立復位,江山重歸“李唐”。


在武則天掌權時期,狄仁傑為何要推出李顯上位呢?

在武則天稱帝之後,為了穩固統治,對於之前大唐王朝的宗室、朝堂重臣,進行過一遍強硬清洗,那段時期,對於唐朝的鐵桿兒擁護者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狄仁傑作為之前唐朝的舊臣,也一直將“光復大唐”作為己任,狄仁傑一直在嚴峻的形勢下,為光復大唐做幕後工作,比如培植推薦那些忠於唐朝的大臣進入朝堂,步步為營;比如想辦法勸武則天覆立當時為廬陵王的李顯為皇太子。


狄仁傑為什麼要推李顯上去呢?

一個很直白的原因,就是“根正苗紅”,

李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孩子,也是之前唐朝的皇帝,是皇室正統血脈,推他上去有說服力,畢竟忠於唐朝的大臣再多,總歸也需要一位主要人物作為核心。

於是乎,李顯就到了檯面上。

除了血統之外,李顯被立為皇太子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則天。畢竟狄仁傑只能起一個引導作用,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武則天本人。

狄仁傑進言武則天時,用的是“母子感情強於姑侄之情”,武則天立子為儲君,則之後可以配享太廟,而立侄子的話,會出現太多的不確定性。



這個理由也是武則天立子為儲君的由頭,而最後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也是有著考慮的,李顯當時在廬陵王,遠離京城,說白了,當時的李顯,過的是流放生活,而武則天將其召回京城,立為太子,這對於李顯來說,可是大恩典,處境簡直是天差地別。

況且,李顯本人能力和行事作風,比起唐朝之前的皇帝,是有著很大差距的,對於武則天來說,李顯比較容易掌控。



所以,李顯站在了臺前,而對於狄仁傑,只要是之前的唐朝宗室成為儲君,目的就已經達到,光復大唐的計劃就可以去實施。


說與山鬼聽


因為他是恢復大唐的希望。李顯為太子,登基則是恢復了大唐神器。

但若不是李顯為太子,而是武家人,則以後的天下斷不是姓李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