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為什麼不是東窗、南窗或北窗?

傷心望帝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以其時空交錯的迴環往復所造成的無窮韻味而名留詩史。但細究這首詩的用語,"西窗"似是一個古代文學中常出現的詞彙,與"東窗"、"南窗"、"北窗"共構了"窗"意象的隱晦涵義。那麼,這四面"窗"究竟指代了什麼呢?


首先,這就不得不提到"東"、"西"、"南"、"北"所蘊含的意義。在古代社會,這四個方位與五行、時序與顏色都存在著觀念上的聯繫。例如秋天的西風,春夏的南風。西方與五行之"金"相對應,我國的西部地區荒漠連綿,如同一望無際的金粉金沙。而西部的惡劣氣候更是如同銳利的金器般直將劃損人的面龐。李清照有"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之句,本意是"舊時衣"上用金線縫製的芙蓉圖案由於磨損而脫落、稀疏。但葉嘉瑩先生在解釋這句詞時則聯繫到詞作創作的的背景,認為"金"更是代表了秋天的風,使得"菡萏香銷翠葉殘",雙關之解,尤為巧妙。因此,《夜雨寄北》中的懷人之想自然也是在"西窗"生髮而漲滿"秋池"。"西窗"的使用首先就滿足了這種古代常識認知下的對應關係。

經過上文的解釋,"秋"與"西窗"便得以聯繫。而在古代文學中,又有"春女善懷,秋士易感"的文學傳統,"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由此成為文人騷客乃至"秋閨怨女"頗得感觸的季節:"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當初一段情秋,平分兩地離愁"、"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秋天似乎格外會牽引起他們的愁緒,尚永亮在《悲秋意識初探》一文中提到:"我們將生命感發界定為悲秋現象的本質,首先根據的是自然現象與人的生命異質同構的這一事實",總體而言,自然環境的蕭瑟變化對於人類有直接感官上的影響,進而使人"情靈搖盪"。這樣來看,西窗相聚便成為他在清冷的秋色中關於故人懷念的暢想。小小西窗二字,包孕了這種時序的對應以及深厚悲秋傳統下文學的積澱,充滿了含蓄典雅的韻味。好妹妹樂隊也有一首《西窗的雨》,歌詞亦是婉約動人:"西窗的雨,輕輕地吟唱。我美麗年華,今向何方。願若流水,無心何妨,再化作雲雨,某夜倚你西窗。"可見,這種詩意的表達甚至傳承到了當代。

不管是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髮的愁,事實上都體現出中國古代社會"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和思維方式。這種觀念自中國古代神話作品便可見一斑,無論是夸父逐日不成後身體化為山川湖泊,日月星辰,還是燭陰之神開目為晝,閉目為夜,都是將人類自身的感受與自然界的客觀現象進行聯繫。在當今時代來看,這種思維方式十分幼稚,但卻展現了中華民族在青少年時期浪漫熱忱的想象與天真的情懷。在這種悠久傳說統攝下的"西窗"之說也稱為中國古代文人不言自明的典實,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雅麗墨香之中。


一往文學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先給結論:西窗不是什麼簡單的寫實,是習慣的一種表現手法。

原文如下: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表現的內容是什麼?夜、雨、相思。

“西窗”常用來表現”深夜“的時間節點。日月想追不聚首。東起西落,從西窗看到月亮的時候,都是後半夜,夜色已深。所謂”月上西窗“。

深夜中,或感懷、或相思,更襯托幽深、孤獨、淒涼等氣氛。

所以”西窗“往往配著”剪燭“”月上“等,表現夜深了,月亮都過了中天了,燭火也燒了很久,要剪去一些了。

比如辛棄疾

《鷓鴣天·翦燭西窗夜未闌》
翦燭西窗夜未闌。酒豪詩興兩聯繫。

類似的很多:

虞美人·碧溪曾寄流紅字-[宋] 蔡伸
夜閒剪燭西窗語。懷抱今如許。
寄懷曹雪芹-[清] 敦誠
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

另外再多說點東窗南窗北窗相關亂七八糟的

  • 東窗

很多人都喜歡引用秦檜殺害岳飛那個”東窗事發“的傳說。

但是在詩詞裡用這個隱喻的基本沒有。

東窗往往和西窗相對,用來比喻清晨為主,比喻剛入夜的比較少。

所謂”日出東方"

例如:

《看花回·曉色初透東窗》-[宋] 歐陽修
曉色初透東窗,醉魂方覺。戀戀繡衾半擁,動萬感脈脈,春思無託。
《採桑子·當時月下分飛處》-[宋] 晏幾道
淚痕搵遍鴛鴦枕,重繞回廊。月上東窗,長到如今欲斷腸。
  • 南窗

用法不一,很難總結出一個通用的指代。

不過相對較多的,因為北屋上房,南窗陽光最好,所以有幾句用來表示曬太陽、睡覺。

例如:

《雜感》-[宋] 陸游
擁裘南窗下,堅坐試定力。爐香亦不散,伴我到曛黑。
《菩薩蠻·老人諳盡人間苦》-[宋] 朱敦儒
出門何處去。對面誰相語。枕臂臥南窗。銅爐柏子香。
扇子詩-[宋] 李石
竹影月來去,荷香風送迎。南窗枕書臥,醉眼看山橫。
  • 北窗

出乎我想當然的感覺,北窗用的也不少。而且更多的和睡覺聯繫在一起。

本以為老話的說法“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後來想起,很有可能北房很多南北通透,要取暖南窗根,想乘涼吹風被北窗正好。

也有用北窗涼表示淒涼的。

例如:

《菩薩蠻·日長庭院無人到》-[宋] 姜特立
日長庭院無人到。琅玕翠影搖寒甕。困臥北窗涼。好風吹夢長。
《晚春臥疾寄張八子容》-[唐] 孟浩然
南陌春將晚,北窗猶臥病。林園久不遊,草木一何盛。

最後補充兩句:

《尚書》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中國詩,往往用於或言志或抒情,少有純為描述記錄講故事的。

就算寫景,要表現的也是意境,輕易不會用純寫實的手法。


文開石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以其時空交錯的迴環往復所造成的無窮韻味而名留詩史。但細究這首詩的用語,"西窗"似是一個古代文學中常出現的詞彙,與"東窗"、"南窗"、"北窗"共構了"窗"意象的隱晦涵義。那麼,這四面"窗"究竟指代了什麼呢?

到"東"、"西"、"南"、"北"所蘊含的意義。在古代社會,這四個方位與五行、時序與顏色都存在著觀念上的聯繫。例如秋天的西風,春夏的南風。西方與五行之"金"相對應,我國的西部地區荒漠連綿,如同一望無際的金粉金沙。而西部的惡劣氣候更是如同銳利的金器般直將劃損人的面龐。李清照有"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之句,本意是"舊時衣"上用金線縫製的芙蓉圖案由於磨損而脫落、稀疏。但葉嘉瑩先生在解釋這句詞時則聯繫到詞作創作的的背景,認為"金"更是代表了秋天的風,使得"菡萏香銷翠葉殘",雙關之解,尤為巧妙。因此,《夜雨寄北》中的懷人之想自然也是在"西窗"生髮而漲滿"秋池"。"西窗"的使用首先就滿足了這種古代常識認知下的對應關係。

不管是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髮的愁,事實上都體現出中國古代社會"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和思維方式。這種觀念自中國古代神話作品便可見一斑,無論是夸父逐日不成後身體化為山川湖泊,日月星辰,還是燭陰之神開目為晝,閉目為夜,都是將人類自身的感受與自然界的客觀現象進行聯繫。在當今時代來看,這種思維方式十分幼稚,但卻展現了中華民族在青少年時期浪漫熱忱的想象與天真的情懷。在這種悠久傳說統攝下的"西窗"之說也稱為中國古代文人不言自明的典實,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雅麗墨香之中。





庶之子兮


古人是十分相信風水學的,認為住宅的走向是坐北朝南最為吉利。第一、有和皇家宮苑相同的朝向,皇家的宮苑都是坐北朝南的;第二、我國處於北半球,特別是北方地區,到了冬天,朝南的宅基方向肯定最暖和。又不像今天,人口眾多,能有一片莊基地就不錯了,還敢亂挑剔?

從這種南北向宅基地的走向來看,不難看出,房子蓋的位置就只有東邊和西邊了。房子在東邊的,肯定會有東窗戶的存在了,房子在西邊的就有西窗戶的存在了。在古代很難有南窗和北窗的出現。

這一層意思解釋透了,下面的問題就好說了。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一詩中為什麼不說東窗呢?古代人也講究一處宅基內上首和下首。自然東邊是上首,一般是父母或者長輩住的地方,做兒子的或是後輩只有住到西邊了。最有可能李商隱寫這首詩時父母尚在,或者他一直住在西房內。

到了南宋,又有一個典故:秦檜在謀害岳飛時,時常在家中和王氏商量對策,就是在東廂房。後來秦檜死後,經常給王氏託夢,說在陰曹地府受盡折磨,讓王氏救他,王氏就做道場,道士見到秦檜時,秦檜曾說過”東窗事發矣”之類的話,後世就把東窗事發當做了設計陷害人的成語。所以這東窗一詞不是亂用的。

現在就回到正題上來,除了東窗,也就剩西窗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當時住在蜀中,他的妻子在長安,所以下雨天他就仰望北方,想到了住在西廂房的妻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也正是李商隱的這首著名詩篇,又形成了一個成語“共剪西窗”,比喻思念遠方妻子,也形容夫妻互愛。


宇璽龍


北窗與平仄不符

只剩下南窗,東窗,和西窗!

古代房子窗子門多朝南,所以窗戶也是多朝南向,所以詩中的南窗一般多指窗戶,在窗的位置可以看到大門及庭院,視線稍顯寬闊,即側重人從外面歸來。側重點還有望月,聽雨,看芭蕉之類。比如“閒損南窗松菊”,比如“向南窗聽雨”,比如“移竹南窗初試筍”

東窗就指朝東的窗子,由於面向東方,是太陽和月亮升起的方向,所以一般都指早晨或月華初上。比如“月上東窗”,比如“東窗未白凝殘月”,比如“東窗漸明”

西窗是指朝西的窗子,在古詩詞裡,側重於私密,側重於不眠或無眠,如“翦燭西窗夜未闌”,“驚起西窗眠不得”,比如“西窗蠟炬尚泛瀾”,

顯然,這首詩是寫給妻子王氏的,李義山和妻子感情很好,自然不會編造一個不存在的景物以影響代入感,因此,這個西窗一定是寫實,就是他們的臥室確實有一扇向西的窗子。

更重要的是,只有西窗才能表現出夫妻兩人重聚在一起徹夜傾訴,互慰相思之意。也就是說,拋開寫實不論,只有西窗擁有較長的時間屬性。

何當共剪西窗燭,兩個人對著燭花,一邊親呢地聊天,千言萬語,不知不覺地過了很長時間,於是只能剪卻燈花,再訴離思。

西窗,擁有強大的時間屬性吶!


亦有所思


本來,我一直就對這首詩有一點點自己的看法,看來是到時候說說了。

我認為這首詩當是一首悼亡之作。大中五年,李商隱髮妻亡故。秋季,李商隱赴川赴任。這首詩就是作於期間。主題當然就是悼念亡妻了。

我們先說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這裡的“君”當指亡妻,亡妻夢中問道,夫君我們什麼時候能再相見?夫君答道我也不知道呢。妻子新故,又要遠赴四川,孤身一人,舉目無親,更見思念。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樣解釋首句當然很符合詩歌“起承轉合”中的“起”,點出了寫作緣由。

“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夢中突然驚醒,卻不見亡妻,只聽到巴山下起了夜雨,雨聲那麼大,想必那些乾涸的池塘都漲滿秋水了吧?讀這句詩,切入點我認為很重要。第一種解釋是詩人整夜沒有睡覺,一直在聽秋雨;一種是詩人入夜時分沉沉睡去,卻被夜雨聲驚醒。我認為第二種切入點更為準確生動。因為思念,詩人睡眠很淺,一點雨聲,詩人便驚醒過來,再也無法入眠。可見思念深切。

第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句是詩人雨夜中的想像。詩人嚮往,哪一天夫婦二人再能坐在一起徹夜長談,去談論那一年的巴山,那一年的雨夜,去長談這些日子裡的無盡思念。在這句裡,“西窗”不僅點明地點,更點明時間。我們平常有“月上東窗”的說法,月上東窗,是剛剛入夜時分,而月落西窗,則到了下半夜,思念太長,整整一夜都無法說完,以至於到了月落西窗時分。夫妻二人相見,卻談論“巴山夜雨”,這裡的“巴山夜雨”指的是思念,就像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思念。

這當然是我的一面之詞,肯定很不妥當,只是為拋磚引玉,供眾位大家宏彥提供平臺闡釋高見,見笑啦!

這裡順便回應一下諸位的疑問:為什麼是西窗,而不是東窗、南窗、北窗?這得從房子的建築構造說起。民間房屋構造講究坐北朝南,三面開窗,而沒有北窗。開窗是為納光,東西南面都有光可採納,唯獨北窗沒有,再加上冬季吹北風,開北窗不利於防寒。所以我們排除北窗。南牆一般為房屋山牆,不開窗,所以只有東西窗。事實上我們讀詩應當注意到這兩個時間詞,東窗一般暗指剛剛入夜,而西窗是後半夜。蘇子有“轉朱閣,低綺戶”一句,指的就是月亮從東邊轉到一邊,而“綺戶”在女方即閨房,在男方家為婚房,這樣能理解了吧?


酸甜魚子醬


九微認為李商隱此處用“西窗”是寫實,二人臥室的窗子的確是“西窗”,李商隱並非有何指代或典故。理由如下:



一、從格律角度排除“北窗”。

因為“北”是入聲字,而“西”是平聲。按詩詞格律,這是一首仄起句的七言律詩,格律應為: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因此第三句第五個字應為平聲,不能用“北窗”。至於東、南、西窗,均符合格律要求。



二、歸納法分析東窗、南窗並無不可。

自詩這一文體在唐發展興盛以來,“東窗”“西窗”“南窗”常見於各家詩詞中。

1.東窗

醉後呈崔大夫
(唐)杜牧
謝傅秋涼閱管絃,徒教賤子侍華筵。
溪頭正雨歸不得,辜負東窗一覺眠。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唐)李白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臺上宴吳王。
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2.南窗

村雪夜坐
(唐)白居易
南窗背燈坐,風霰暗紛紛。
寂寞深村夜,殘雁雪中聞。

秋怨
(唐)羅鄴
夢斷南窗啼曉烏,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簾外如珪月,還照邊城到曉無。



3.西窗

夏中病痁作
(唐)溫庭筠
山鬼揚威正氣愁,便辭珍簟襲狐裘。
西窗一夕悲人事,團扇無情不待秋。

遊方山宿李道士房
(唐)徐鉉
從來未面李先生,借我西窗臥月明。
二十三家同願識,素騾何日暫還城。

綜上,可知東南西北窗本無特別典故,依據實際情況罷了。

(九微一家之言,喜歡請點贊關注,歡迎交流探討)


九微喵喵


李商隱的詩比較深情,比較婉約。李白的迷人,是一襲白衣,瀟灑飄逸的迷人,舉手投足間充滿了藝術感;李商隱的迷人,是一個溫柔的佳人,端莊秀麗間,讓人一看就好像一個溫柔的姑娘走到心底。李商隱的婉約也不同於白居易的婉約,白居易的婉約,總是加雜著價值判斷的況味;而李商隱的婉約,像是自己心靈投在文學上的倒影。

唐朝詩人寫的詩作,能讓我群體性喜歡的,就是他的許多詩篇讓我喜歡的,只有兩個人,李白和杜甫,這兩個人實在讓我五體投地,因為他們寫一篇成一篇,篇篇都是經典,篇篇都讓人愛不釋手。白居易我只喜歡他的《琵琶行》和《長恨歌》,杜牧我只喜歡很少的兩三篇,這兩個人共同的特點就是道德感太重,使自己的詩常籠罩著道德說教的味道,幸虧他們藝術手法很高超,要不然壓根沒人看他們的詩歌了。

李商隱的出現,讓我神奇地遇到了第三個人,他的詩篇就像是臨湖的樹冠在湖中的倒影,小船劃過,在我心底泛起青波。李商隱的詩純粹是對他自己心靈的觀照,讓人誦讀時看到一顆心靈的孤獨與憂傷,多情善感與脆弱易碎,李商隱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切的詩意化。他把自己心境中的種種思緒一絲不差地轉換為文字表達: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又一《無題》,來去無言,喚而不應,奮筆疾書,李商隱把夢境的飄忽難解寫的絲絲入扣。當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就愛不釋手,反覆吟誦,驚為天人之作!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首《瑤池》寫的也非常有藝術感,對君王求仙的諷刺非常地巧妙,好像批評地很典雅很有節制,一點也不讓人感牽強,像是一首優美的政治諷刺詩,作者的用典非常地出色。

像這樣的例子,在李商隱的作品中不勝枚舉,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

至於這首《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非常迷人的小詩,作者寫的深情婉轉,語氣深沉,真是很值得細細品味!

西窗,月亮西下,表明已到深夜,正是思念濃時,故作“何當共剪西窗蠟”。





騎驢去高考


作為不朽詩人的不朽之作,《雨夜寄北》足足影響了中國詩詞一千多年。這是一首抒發情感的詩,作者在這裡說出了自己對妻子深深的懷念。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是懷念友人的,理由是本詩創作於大中五年七月至九月間。而李商隱的妻子王氏,也歿於這一年的夏秋時候。所以,才會有此詩是寄予長安友人的說法。不過當時通訊條件落後,不能及時得到消息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詩中表現了重逢夜話,深入談心的歡悅,說是寫給妻子的,十分合情合理。

但是,問題是我們要追究這首詩中的一個詞,那麼就沒有必要研究這首詩的整體意境和內容了。在這裡,我們來看一下這第三句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你和我什麼時候能夠重新相會,一同剪燭夜談於西窗之下。

如果我們要深究這個“西窗”是什麼地方的話,那麼這首詩寄予的對象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我們假設與詩人“共剪西窗燭”的是友人,那麼,他們的談話場合應該是公共的場合或者是半公共的場合。也就是說,要麼是酒肆茶樓,要麼是雙方家裡待客的場所。在這裡,“西窗”可能是公共場合中的一種泛指,說是一種文學的習慣用語可能也很合適。如果是在雙方的家中,就一定是對方待客的場所。因為我國傳統民居的四合院,正房東屋永遠都是主人的居室。西屋一般是書房,那麼,在書房和友人剪燭暢談,就更容易解釋。

如果剪燭夜談的對象是自己長久分離後又重新聚首的妻子,我們可以有如下的理解:首先,他們談話的地點一定會是在家裡,當然,李商隱在《蟬》中有“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這樣的句子,所以,他們夫妻也完全有可能是借住或者租住在別人家裡。

無論是自己的房子,還是租住他人的,有一點我們能肯定,就是李商隱和妻子的談話一定是在自己的家裡!這樣,談話的場所就非常有講究了。我國古人是非常注重禮儀的,所以,除了休息,其它時間夫妻是太可能在臥室裡聚會的。而且李商隱的夫人王氏出身大家庭,知書達理,雙方的談話的內容完全可能是很雅緻的。所以,在書房中秉燭長談,是夫妻之間感情的交流,就像李清照和丈夫賭書潑茶一般。

還要強調一點的是,無論談話對象是誰,正房東屋一定是主人的臥室,所以不可能是談話的理想場所。

最後要說的是,從這一句詩和後一句的平仄關係上來看,這裡的西窗壓的是平韻,如果要用東窗,平仄就不對了。而且李商隱成詩是秋天,我們國家有五方對五季的說法。西方屬金,對應秋天。在這裡,坐於西窗之下,是既合情又合理的事情。


抱香樓主


根據中國居住的房子和居住習慣來講,一般家庭正屋以三間俱多。中間為中堂,東間為主人住房,西間為子女住房,如子女多了可住廂房。所以西間為家裡長子或長女(未婚)時居住,也有條件差的已婚長子住西房。父母過世,長子可住東房。我個人認為李商隱詩中所寫西窗,正是反映了即將成年的未婚男、女。如寫東窗那是父母,北窗、南窗沒有固定所指。而只有西窗才能反映所指。只有住在西房中的人才懷有對情感的嚮往,對異性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