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红白喜事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

进击的罗先森


是传统文化多一些。我们这里一直有婚丧嫁娶互助的风俗。

娶媳妇的人家,会提前打发儿子到各家通知一声,定在某个晚上商量具体分工和事情,这事一般不赶农忙。贴红囍字,放鞭炮,选好日子……

所有的程序,都是为了图吉利和好兆头。如果说这样子是迷信,那么全国上下没有不迷信的啦。

大家提前院子里垒灶台,搭帐篷等。厨师呢,就是自己家族或者村里做饭手艺比较好的人,主人家提前三五天请他们和宗族长辈吃个饭,买菜做饭就全部由厨师写单子采购了。厨具是大伙凑钱买的公用大铁锅,碗筷等,有些桌凳茶壶是从各家临时借来。所有的婚丧嫁娶都是由村里人,按照约定俗成的互助程序和原则来。

娶媳妇是喜事,但是不可避免,也有丧事。有人去世,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先去土地庙烧纸。寿衣等,早就在危重时提前给穿上了,除非是意外横死。大概是怕祖先在那边没有户口吧,先给土地爷领导送点礼物打个招呼,或者是给祖先的上路盘缠?这是一种民俗,照顾人们的信仰寄托,不能用一句迷信来否定。

第二就是召集家族人员,扯孝布,安排报丧等事情。从咽气到入土,需要去土地庙烧七次。家族和亲戚,按照辈分和远近亲疏,排列长长的队伍,所有男的在前,所有女人在后。

停灵,一般五天,年轻一点的三天,那些长寿辈分大的老人要放七天,家族的人轮番陪着,亲戚们来吊唁。 这个不是迷信,有一个老人上灵床又缓过来活了很多年。

死者家人的亲戚,他的近门出嫁的所有女孩,以及女孩的婆家近族,还有家族所有媳妇的娘家家族近门,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消息,都要有代表过来。这些人家都是需要宗族的人去报丧的。

不要小看了这些礼节,它们是家族联系的主要表现,人际交往的重要体现形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些活动认识熟悉起来的。



民俗村冬至水饺夏至面


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封建文化什么的,说又是浪费又是陋俗,觉得说的可有理。

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一些亲朋友陆续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也有人陆陆续续结婚生子,经历过几次红白喜事之后,发现能给自己留下记忆,或者说能够表达我们情绪的,可能恰恰是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

可能在喜事上我们感触还不太深——因为都是高兴事,无论怎么来都是对的,而且高兴的情绪大家都是一样的。

而让我有思想上转变的,主要是从去年来参加了几个农村的葬礼,我们忽然发现身边以前还能联系,能聊天的人突然离去之后,真的就永难再见了,心里真的有点空,想想以前相处在一起的一些事和物,真的有种想留住时间的想法。
特别是至亲的人离去那一刻,常言道入土为安,但那一刻真的不想到来,而一系列老规矩,我们却又不得不遵守——因为,在做这些仪式的时候,我们能清晰的告知自己,这是对他最好的缅怀,能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不受苦、不受累。

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很难想象人走了我们还能为他做什么。

所以,是不是封建迷信或者说传统文化,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有亲朋好友离去时,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老规矩让他顺利的走,也给活着的人一份心理上的安慰。


每日粮油


题主这个问题提得好!切中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不只是农村,在城镇也是一样的情况,都倾向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已经成为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了,如果谁家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似乎反而被人看不起或者被人讥笑。这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美好的初衷,虽然说不上是封建迷信,但的确可以算是一种陈规陋习了!

这里不说红喜事,就以白喜事为例,大家看看我为什么说这算是一种陈规陋习了。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县城,也不知道人们什么时候形成这样的风俗:凡是老人去世,儿女往往按照本地风俗习惯规规矩矩地走完一整套祭奠仪式:先是在家中摆设灵堂,把去世的老人遗体停放在灵堂,方便亲朋来祭奠。同时请来唢呐手吹吹打打三天,经济实力好的还要请一班和尚做法事。第四天一大早要搞隆重的出殡仪式,人数众多的送葬队伍要绕县城主街道走一圈,最后再送往殡仪馆火化。这一整套祭奠仪式办得风光与否,既是检验儿女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更是检验“儿女们是否有孝心”的一个标尺。

因而临街而居的人们,几乎每天清晨都在鼓乐声中醒来,因为差不多每天清早都有送葬队伍经过县城的主街道,有时甚至一个早上好几拨送葬队伍。送葬的队伍数十人或一百来人,其中夹杂着一些本不相干的人,这些人或许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纯粹是来帮忙做些杂事的,所以大多数人并不忧伤,只是快步跟着队伍,嘴里片刻不停有说有笑。鼓乐手卖劲地吹打着时下流行的民歌,如“常回家看看”之类的,送葬已不大吹奏哀乐了。而且这些乐曲的节奏有时候还十分欢快,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出殡仪式结束后,一般还要在酒店宴请亲友,席间神色悲戚的只有少数至亲,大多数人觥筹交错,有说有笑的,如同朋友聚餐。不妨设想一下,倘若老人知道,去世以后还要被“孝顺的”儿女们抬着棺木游街,宴席之间众人有说有笑、猜拳喝酒,不亦乐乎,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儿。

现实生活中,一些老人在世的时候,并不见得得到了儿女们的善待和孝顺,不要说尽孝膝下,就是偶尔能探望一下,陪陪老人都是难能可贵了。更有些恶劣的子女,甚至内心巴不得老人赶紧离开这个世界,免得妨碍他们的幸福生活。这些人之所以情愿把老人的身后事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并不是孝顺老人,只不过是他们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宣告和展示他们在社会上的实力和地位,更有甚者,则是为了借这个机会收取礼金来小小发一笔财。


乔鞅


婚丧嫁娶,在广大农村中,是一件很普遍,却又是农民很重视的大事情,人一辈子中,有喜有悲,有大起大落,有小孩呱呱落地的喜悦,有结婚洞房花烛的羞涩,还有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农村中,因为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的是土葬,近年来,在红白喜事上,总要请一些人来热闹热闹,白事上,请一些守夜、受灵的人,或者是当地会唱夜歌的人来进行最后的“仪式”和演出,在红事上,也会请一些人敲敲打打,唱歌跳舞助兴。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常常钳制和禁锢文化学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糟粕。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仍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新蔡在线


我是乡村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的红白喜事当然是传统,而且有着极其严格的规矩,这是非常严肃的事,跟封建迷信是不沾边的,中国地大物博,规矩也不尽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老人去世要停灵,发丧不容出差错。家里有喜事要庆贺,规矩虽然没有老人去世那么多,可要不懂得,也会闹出笑话,留下个笑柄给村里人。

在这里,我们分别说一下丧葬,再说一下喜事,然后就能分辨出这是不是封建迷信了。


一、丧事

从古时候开始,就讲究一个“孝”字,中国人对这个字是很看重的,父母养育孩子一辈子,而孩子则把自己的爱大部分都给了各自的孩子,对父母这边倾注的心血是比较少的。

等到了父母去世后,做为儿子的想到父母的好,想到父母让自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如今他们却走了,内心的情绪怎么来表达?只能为父母办一个好点的葬礼。

而且,葬礼并不全是为了显示儿子的孝顺,同时也是通知亲戚朋友,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大家都来送老人一程,看一下老人的遗容,哭送老人下葬,因为这是老人留在世上的最后一次了。总不说哭送老人是封建迷信吧?动物的父母死了有些还掉泪呢,我们为了反封建迷信,难道要在葬礼上面无表情?这不符合人类的情感啊。

至于说什么老人去世后如果不好好办家里会遭殃啥的,那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而为老人办葬礼的儿子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什么父母会变成鬼来找自己,他们只是单纯的想要纪念一个父母。

所以,这有什么错呢?这怎么就封建迷信了呢?

二、喜事

农村喜事同样也是大事,一般喜事分两种,分别是结婚和生子。

这两样不仅是一时的喜事,是每个男人一生中的最大喜事,结婚代表着自己已经成大成人,同时也有了另外一份责任,自己要承担起一个新家的一切,这是一个男人必经的一条路,是一个男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而有孩子则是一次男人的蜕变,代表着他从此以后再也不是个孩子了,他除了要照顾好这个家,还需要照顾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生命的延续。

这样的人生大事,庆贺一下无可厚非吧?这怎么能成为封建迷信呢?再说了,人家有了孩子和结婚要庆贺,这是心里高兴,跟封建迷信根本不沾边。

古人就庆贺,到我们这里就成了封建迷信了吗?这没有道理。

总结:我们从丧礼可以看出个“孝”字,婚礼可以看出个“喜”字,人活一世,最大的莫过于是这两件事,一件送老人,一件迎新人。

人生大事,古来就需要认真去办,到了现代怎么也不能成为封建迷信。当然了,现在有些人借着这样的机会大操大办,这不是一种好现象,我们对于这种流传下来的传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是乡村黑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乡村黑嫂


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现在回答你的问题!

红白喜事不单单是农村,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在先把红事和白事分别说一下!
说是红喜事,这个很容易理解,两个人结婚,本身就是一件喜事,但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结婚,也是有一些礼仪的。

这些礼仪的作用也是让家族的人可以凝聚到一起,但到现代,很多的过程也被简化了!

那么,白事为什么说是白喜事呢?什么时候叫白喜事呢?
在传统中,当一个年龄比较大,寿终正寝的时候,可以称为白喜事,才可以吹吹打打。这不是为了庆祝。

古人定礼仪的时候,认为要“视死如生”,这就是白事礼仪的基础。

至于说这是封建迷信还是传统文化,我想说,这是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划分的。因为传统文化就是从古代社会当中来,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非得人为的去划分,只能是非黑即白!也是不可取的?


观易国学


单纯的红白喜事我认为是中国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如果过度的消费攀比那就成为了落后文化,理由如下:


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它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我们自家举办的红白喜事就属于一种传统习俗,对其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正常的红白喜事是维系全村人的精神纽带,显示出这个团体的凝聚力,老的少的都会从不同方向汇聚到一起,营造出无比团结的气氛。相反如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搞攀比,出现一些低俗的现象,这个就是落后文化应当引导制止。



二,封建迷信是一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文化糟粕,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甚至出现假借传统习俗的外衣骗钱骗物,害人不浅,对这种行为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改造或剔除。


所以说对待红白喜事我们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挥其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使之传承下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夏沫9秋凉


农村的红白喜事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而人生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一定的礼俗,也叫礼仪,比如出生、成人、结婚、寿诞、殡葬等等,各有礼仪。而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俗的国家,自周朝时基本形成了人生的各种礼仪。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伏腊有常节。这自然是一种文化。而红白喜事,主要指的结婚和丧葬,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就结婚和殡葬本身,是人生的自然阶段,所以,红白喜事就是人生的某个过程,不是传统,也不是迷信,而是人生的过程。就红白喜事的礼仪看,这里面更多的是传统文化,当然某些过程也还有一定的迷信,但更多的是讨吉利的东西,和真正的迷信无关。

丧葬礼仪

古代的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也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里面有伦理思想也有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礼当中,从初终到服孝,都有一整套的礼仪。先是告讣,即报丧,再是入殓、吊孝、土地庙报庙,葬日要设路祭,葬后要圆坟,要烧七祭祀,这都是表示孝道。弟子规上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都是基本的规矩,是一种文化,和迷信没有半点关系。当然,其中的繁文缛节,有些是带有迷信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具有宗教色彩。虽然宗教中有很多东西不是科学,但毕竟也是一种文化,不能一味地说成迷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所以,丧礼和祭礼,更多的是一种民俗文化,极少有封建糟粕。

婚姻礼俗。

婚礼是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庙而下继后世的人生大事,所以婚礼一直被人们看重,是一种喜庆的礼俗。古时讲究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的婚姻礼俗,一包括:通媒、相亲、定亲、择吉、开脸、迎娶等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基本的讲究,而这些讲究,虽然未必有道理,但都是为了讨个喜庆,希望一对新人一生百事顺利,百年好合。虽然里面搀杂着一些封建神礼法,但是却和迷信没有关系。

综上,红白喜事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人生的诸多礼仪,都旭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礼俗,虽然有些包含封建的宗法观念,有着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多数是讨个吉利,是一种趋吉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的美好向往,所以,更多的是传统文化,和迷信没有太大的关系。诸多礼节一直能传承下来,说明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而一些繁文缛节的消失,也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齐东晏子


中国的红白喜事就是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纸折童男童女宣传奴隶社会的培葬制,送老衣是清朝官服,宣传官本位思想。职称,教师心头的乌云

每年进入十月,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仿佛笼罩了一层可怕的乌云,犹若伏地魔似的,四处肆虐。这个伏地魔,便是竞争激烈的职称评审。

普通中小学的教师,本来应该内心里非常平静,生活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

但是,目前,职称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师工资的高低。教师们为了获得职称晋级,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和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许许多多学校,每年才有一个职称晋升指标。于是,一到了十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充满了职称竞争的火药味,宛若学校上空笼罩了让人窒息的乌云,犹如一个可怕的伏地魔,四处出击,一所挨着一所的夺走了老师心中的阳光,把焦虑、失望和悲伤带给了广大一线教师。

笔者呼吁,请赶快实行职称自然晋级政策吧,不要把职称评审真的当成了学校的伏地魔。

心中满是抑郁、沮丧和愤怒的老师,很难把乐观主义带给学生。职称评审不应该人为设限,那些符合晋升条件的教师,都应该得到自然晋升。

目前的职称评审,受到广大教师的痛恨,主要原因在于,职称评审的指标太少,人为因素太多,掺杂的虚假成分过多。

请把这些飘荡、滞留在校园上空的伏地魔带走吧,把灿烂的阳光还给学校,把真正的喜悦还给老师,让学生能够看到老师脸上,真正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今天空气流通畅


农村的红白喜事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这是人类的最大型的仪式。

我觉得倒是一种传统文化。

红喜事是人类成长的最喜悦的大事。各地的仪式和风俗不尽相同,但是对于这种仪式的见证和规定,大家还都是千篇一律的祝福的。这是传承人类和繁衍人类的神圣仪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白喜事相对来说,有些庄重和肃穆。但是每一个参加仪式的人,都是缅怀和敬仰的心情。这种仪式只是为了让亡者有尊严的离开,我觉得这也是人类最友好的交流和告别仪式,理当是传统文化的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