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如果將皇位傳給恭親王,清朝命運將會變得如何?

擎子yeerum


有人說,之所以大清會走向滅亡,是因為當時道光皇帝對於接班人錯誤的選擇。其實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是否定的,因為若是從一個較為客觀的觀點出發,一個王朝的滅亡,不可能是因為一點,或兩點的原因,而是因為一系列的情況,一系列的聯繫。但值得確定的是,咸豐帝的登基,是後期滿清皇廷開始走下坡路的導火索,畢竟咸豐皇帝的登基,造就了後期“後權”的膨脹,後權的膨脹也逐漸使得帝權和它相對立,相對立就會有鬥爭,有鬥爭就不會更好且全心全力的發展。正是這樣尷尬的局面,使得當時的滿清皇廷一直停滯在歷史的軌道上,即使當時的英法已經超出了很多,即使當時一直被我們看不起的日本已經快要和已經超過。

道光皇帝的選擇

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道光皇帝其實一直是猶豫的,一個是年齡和出生較長的四阿哥,一個是年齡和出生較次的六阿哥。就二人的年齡上來說,雖然四阿哥比六阿哥的年齡稍長了幾歲,但是在能力和智勇,或是騎射、讀書還是辯才上,是遠遠不及六阿哥的;據說在當時,整個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認為,六阿哥成為道光帝的繼承人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情,可是在後來,道光帝卻沒有選擇這個各方面都是佼佼者的六阿哥,而是選擇了資質平庸的四阿哥。

四阿哥的上位,其實和老師的教誨有方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在揣摩聖意上,這位杜受田是一點都沒有讓四阿哥失望過。據說,讓道光回心轉意的有兩個事件,一件是當時道光帝帶著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春天的時候去打獵,因為四阿哥自小體弱多病,所以在打獵的本領上也遠遠不及六阿哥,但是為了緩解這樣尷尬的情況發生,他的老師對四阿哥說:“去打獵時不要傷及一隻動物。”

正是因為如此,在六阿哥帶著自己的戰利品回到道光帝面前時,兩手空空的四阿哥便和他有了鮮明的對比,當道光帝問他為什麼一無所獲的時候,這位四阿哥跪在草地上說:“春天已經來到,正是生機盎然彰顯國力的時候,我不願在此事上與諸位兄弟一分高下。”也正是這樣的話,使得道光帝覺得這位皇子有帝王之風。

而第二件事,便是在道光帝快要駕崩的時候,當時四阿哥和六阿哥都在,去之前四阿哥的老師叮囑他一定要大哭,所以那時的四阿哥一直在醞釀著自己的情緒,在看到哥哥淚如雨下,並且對著父皇聲聲低泣的時候,六阿哥顯得自己很是手足無措,正是這樣又讓四阿哥得到了一分,被道光帝誇讚孝順。

如果傳位給六阿哥

後期大清走向下坡路,看似“後權”和“帝權”的相對立,慈禧獨攬大權各種“作妖”。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當時短命的咸豐帝造成的,如果咸豐帝不早逝,後黨也不會崛起,也不會在後來一直影響和把持著清國的政權,攪得大清停滯不前。

看似如此,其實不然,要知道慈禧為何上位,為何愛新覺羅氏的天下會掌握在葉赫那拉氏的一位女子手中,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慈禧代表著整個滿清貴族的利益,所以慈禧的種種舉措也只能先維護滿清貴族的利益下才能執行,否則的話他分分鐘就會被拋棄,然後再去另立一個新的代言人。

倘若換了鬼子六,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滿清晚期遭遇的是三千年未見之變局,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瀾的,倘若恭親王有足夠的鐵血手腕手握實權鐵血改革,那可能還會使得清朝統治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終究還是會走到末路,殊途同歸。但是,在我看來鬼子六的政治天賦遠不如慈禧,否則也不會在辛酉政變獲得議政王的條件下,又被慈禧發動甲申易樞,逐出了權力中樞。


木劍溫不勝


就個人資質而言,道光的四皇子奕詝(咸豐皇帝)不如六兒子奕訢(恭親王),這應該也沒有什麼爭議了。

如果道光傳位恭親王,大清朝真的會變得更好麼?我個人的意見是,會好一些,但遠不足以改變大清朝逐步走衰的歷史大勢。

茅海建先生有本書的名字叫《苦命皇帝》,主角就是咸豐。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咸豐時代朝政如此不堪,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原因當然不能說和咸豐個人的統治能力無關,但主要原因還是天下大勢吧。

洪秀全是在咸豐即位一年後就發動金田起義的,和咸豐時代的朝政並無直接關係,事實上洪秀全他們在道光末年就已經開始為起義做準備了。即使是恭親王做了皇帝,太平天國照樣會起義,基本也會在短時間內震動天下,這和誰做皇帝沒有啥關係,更和咸豐能力如何沒有啥關係。

儘管你可以說咸豐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但初期清廷的應對不力除了咸豐個人的原因之外,更多和清廷地方政府的無能與清軍自身的不堪一擊有關,這屬於清廷結構性的長期問題,哪裡是咸豐短時間可以改變的,恭親王當皇帝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更別說,咸豐對曾國藩雖然猜忌很多,也不無掣肘,但曾國藩終究是咸豐提拔的,湘軍也是在咸豐時期成立的。可以這麼說,沒有了湘軍在,恭親王當皇帝也無法在短時期內解決太平天國,更別說,太平軍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威脅。

再說英法聯軍。就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保守的咸豐自然有一些責任,但對外無知和保守是整個大清朝廷的共同特質,換成恭親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恭親王后來自然是以洋務和擅於和外國人打交道聞名天下,但恭親王的這些能力和眼光部分也是被“逼”出來的,如果不是英法聯軍佔領了北京,清軍一敗塗地,恭親王也未必會變得身段如此柔和。簡單說就是,恭親王的洋務能力是在慘敗之後才培養出來的,恭親王固然天資不粗,但你指望他超越時代,一開始就對洋人和洋務有超前的認識,也是不現實的。

更直接的證據是,咸豐駕崩後,除了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以外,大清朝的朝政,特別是日常事務,事實上就是控制在恭親王手中,恭親王已經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華。恭親王固然與一眾晚清名臣一起打造出所謂的“同治中興”,但終究在甲午戰爭中被雨打風吹去。

也就是說,恭親王如果做皇帝,我相信他應該仍然可以打造出一次屬於他自己年號的中興,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張明揚不說話


恭親王有三大特點,如果道光把皇位傳給他,這三大特點會改變大清歷史走向。

一是有眼光。恭親王是大清朝睜眼看世界,而且把看世界的結果加一分析,運用到治國理政上的第一個王公貴族,是洋務運動的先驅。他創始了中國近代工業,中國新式教育,中國新式外交。

二是有能力。恭親王果敢靈活,和慈禧太后一起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了咸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的權利。他支持漢族大臣,出謀劃策平定太平天國起義。



三是有意志。恭親王因為光芒蓋過慈禧,受到慈禧打壓,兩次被一擼到底,雖然有過消極情緒,但都能挺過來。他活了66歲。

恭親王能力強,意志堅定,會帶來和咸豐不同的結果。他不會像咸豐皇帝那樣輕易被打倒,破罐子破摔,自己找死。他會頂住壓力,渡過內外交困的時期。道光駕崩時,恭親王18歲,到66歲去世,可以在位48年。這48年中,會實現大清朝中興,可以拉近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距離。



最大的好處是,恭親王要是能當皇帝,就沒有慈禧什麼事了。恭親王奕忻時的大清朝,已經明顯落後於西方世界,他主張向西方學習,開展洋務運動,大方向是沒有錯的。慈禧以個人利益為重,以家族利益為重,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她的存在只能阻止歷史的進步。恭親王的道德境界要比慈禧高很多。站在中華民族的利益之上,站在國家民眾利益之上,恭親王的存在要比慈禧的存在強很多。



道光把皇位傳給恭親王,一定比現實歷史強很多。但是,大清朝到了恭親王時期,已經積重難返,王朝的覆滅將是必然,只是時間問題,恭親王作用有限,恭親王的兒子個個不爭氣,恭親王的中興,會很快被他的兒子敗壞掉,大清朝是不會長久的。

如果恭親王能實現君主立憲,王室還能存緒。


豫有得


不邀自答。

我的答案很簡單:你想多了。

清末的那個局面,並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改變的,而是東方傳統文明落後於西方近代文明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就是道光選奕訢接班那也是白搭。

奕訢和咸豐一樣,接受的都是傳統儒家教育,而不是西方近代化教育,所以在文化功底上,他並不比當時人有多少前瞻性。即便是他當皇帝,他能做的得也不過是和他在歷史上的作為一樣,就是推動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其本質就是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技術和產品,並積極融入當時列強制定的遊戲規則當中。雖然中國當時已經有了鐵路、火車、輪船、電報等工業文明的成果,但是本質上,中國仍然是沒有改變舊制度的老大帝國。這就註定了這個老大帝國可能會因為引進工業文明的成果而回光返照,但是絕不會有大國崛起。

中國當時要想要崛起,想要復興,只有一條道可走,就是換血,建立一套近代化的社會、教育、經濟、軍事制度,並逐步對政治進行近代化改造,但是清朝沒有。

如果奕訢沒意識到,那隻能說明他的思維仍然是洋務派的思維模式。就算他意識到了,他也不可能一個人去對抗這個龐大的帝國如此厚重的傳統文化。

說到底,文化積澱越深厚,就越容易抱守殘缺。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先說說史實,逐步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清朝的統治者自從1842年8月被迫與英國侵略者簽訂《南京條約》之後,中國的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從此中國人民開始遭受了100多年的苦難歷史。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火燒圓明園之後又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受了更大、更慘、更嚴重的破壞。

1884年的中法戰爭,清朝的馬尾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首籤賣國條約《中法新約》。出賣了中國的大量權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4月,由李鴻章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之後中國主權被破壞的最嚴重的一個條約。

說到這裡,回到正題。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的國家的主權被侵犯、破壞的一次比一次嚴重呢!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卻在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倒退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清朝這個封建反動的朝廷是阻礙中國發展、進步的最大絆腳石。所以無論是奕詝還是奕訢,都不可能改變中國的現狀,他們只會維護清朝統治階級的利益,大家別忘了,火燒圓明園的《北京條約》正是這個恭親王奕訢簽訂的賣國條約。

這個奕訢在《北京條約》簽訂以後號稱對國家開展了洋務運動,美其名曰“同治中興”,那麼這個所謂的洋務運動,這個所謂的中興如何呢,它的結果就是,賣國條約一次比一次的多,主權被侵犯的一次比一次厲害,賠款一次比一次的翻倍,割地一次比一次的遼闊。由此可見,改變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某個人能力強不強上面,清朝的洋務運動不但沒讓國家富強起來,反倒是讓國家越來越破碎。


優秀的米老鼠96


與其回答此類無聊的假設,還不如通過恭親王的政治生涯,來看看“恭親王能否改變清朝命運”。

如果你把恭親王與那些比著賣國的皇族成員比那當然是厲害許多了。但如果與同時代李鴻章比,恭親王的認識反而不如李鴻章。但李鴻章在清朝命運上,說句好聽的話頂多屬於“縫縫補補型”,由此,就更不要說恭親王奕訢了。

(1)恭親王與慈禧纏鬥30載中,奕訢逐漸落敗。落敗原因不僅僅是慈禧是同治的母親、光緒的姨娘這種原因,奕訢的性格註定和所受到的晚清“儒家化”影響導致其比較軟弱:環境使他難以鬥過慈禧

恭親王在“1861年政變”中,因為手中掌握軍權且與滿貴族大部分人員關係密切,更得到英法方面地“垂青”。在該次政變中應該屬於主體,成為“兩宮一王”政治框架的核心地位。

奕訢(中間)及其親信

奕訢作為首席軍機從1861年到1884年的23年裡,不可謂功對清朝天下沒有貢獻。其在“洋務運動”、平定四方亂局等方面功勞也是有的。雖然,1865年三月初五,慈禧藉助編修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攬權納賄,徇私驕盈,兩天後就被免去“議政王大臣”。

雖然受到第一重大打擊,但其權力仍然巨大。特別是1869年殺安德海,1874年聯合九大臣勸解同治帝重修圓明園。同治大怒,將奕訢父子降爵、廢職。最終,兩宮太后哭求方才收回成命。對於恭親王打擊最大的其實是1881年三月,慈安暴卒。

因為慈禧並非正宮皇后,雖然慈禧、慈安都是太后,但在深受儒家思想薰染的滿漢大臣心理,慈安的地位比慈禧更要尊貴。因此,慈安才是阻止慈禧奪權的最大障礙。

慈安一死,慈禧才真正地失去保護。最終,在1884年因中法戰爭失利,整個軍機處皆被替換,直到1894年重新進入軍機處。但再入軍機處以後,基本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反而,成為光緒變法的絆腳石之一。

(2)奕訢的性格和對外妥協的思想,使其救國思路和李鴻章類似,註定失敗:奕訢在政治上的失敗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在對外問題上比1881年前的慈禧更加妥協,逐漸失去了一些“抵抗派”大臣和滿貴族地支持。特別是在陝甘民亂、收復新疆等問題上,慈禧的果敢反而映襯出奕訢的猶猶豫豫

作為洋務派最大的支持者和領袖,奕訢儘可能地彌補和清流派、保守派的關係。但是,作為清廷關鍵人物之一。“扶滿抑漢”的主軸是不可能不考慮的,因此,在對待“太平天國後的裁軍問題”上,恭親王完全支持慈禧。在對待列強問題上,恭親王在那時顯得比慈禧要“軟弱”得多,由此,讓許多人對其失望。

比如之前的鐵桿支持者醇親王奕譞,就當面責問其:平時對外敵不準備、不戒備,他們突然搞事兒了,你卻拿“沒有辦法呀”搪塞。我問問你,從辛酉(1861年)年到現在10年了,你都幹啥去了!

最終,怒言“恥於同列”辭去御前大臣等職務。

同樣,寶鋆、桂良、曹毓瑛等奕訢的親信也與“抵抗派”洋務大臣為敵,向寶鋆就是在軍機處排擠左宗棠的關鍵之一。

奕訢所主導的軍機處,在陝甘問題上、收復新疆和伊犁問題上、中法戰爭問題上猶猶豫豫,更多的是和“李鴻章系統洋務派”觀點相近。相反,陝甘問題、收復新疆時,慈禧為了爭奪地位、權力採取了一種危險方式——以戰功顯示自己比男人強、比奕訢強,對左宗棠進行非常強有力地支持。

綜上所述,奕訢在“洋務運動”上頗有見識,但問題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和民生同樣重要。民生的基礎是民存,民眾連生存權、溫飽權都不存在,洋務運動所帶去的“虛假繁榮”又因各入貪腐淪落到皇家、官家、有錢人手中,其“洋務運動”所帶去的強大非常虛假。

由此,晚清的“洋務運動”屬於失敗的改革。那麼,奕訢作為“洋務運動”又能強到哪裡去呢?


坐古談今


問題中的恭親王即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愛新覺羅·奕訢,乃系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異母弟弟。在選擇皇四子奕詝還是皇六子奕訢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道光皇帝一度非常猶豫,但奕訢的精明能幹和工於騎射到底沒拼過嫡子身份、以“孝”奪嫡的皇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正式將皇四子奕詝的名字秘密寫入傳位詔書。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駕崩,皇四子奕詝登基為帝,是為咸豐皇帝。

就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的具體表現,絕對能夠排在清朝諸位帝王的末尾,也就是說道光皇帝在皇位傳承中的選擇並不明智。那麼,如果當初道光皇帝將皇位傳給皇六子奕訢,清朝的命運又會如何發展呢?

1、皇位傳遞不會像咸豐皇帝一脈出現斷絕的情況

清朝自咸豐皇帝便開始出現皇嗣嚴重減少的情況,咸豐皇帝生育兩位皇子,其中皇次子不幸早夭;同治皇帝更是沒有生育任何皇嗣,只得從皇室近支宗親中選擇皇位繼承人;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也沒有生育皇嗣。晚清時期皇嗣的減少乃至消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如果奕訢繼承皇位,做起碼在皇位傳承上不會像咸豐皇帝一脈出現“兄終弟及”、“近支承繼”的皇位傳承辦法。奕訢共有四個兒子,雖然第三子和第四子早夭,但長子和次子都健康的活到了成年。而且,在奕訢去世之前,已經有兩個孫子降生,最起碼向下再傳兩代沒有問題。

奕訢共有4個孫子,而且都是健康的活到了成年,甚至還出現了69歲才去世的長壽記錄。

2、第二次鴉片戰爭或許不會發生,但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在清朝會獲得更多利益

咸豐年間,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英法聯軍繼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悍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倉皇北逃並命令恭親王奕訢留守京城,同英法兩國周旋。

就奕訢同英法兩國的和解情況和“戊戌政變”時英法等國對奕訢的支持態度能夠看出,奕訢絕對能夠和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達成一個較為理想的合作狀態,雖然會讓這些國家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大甚至發展成為像印度那樣的殖民地國家。而且,清朝的“君主立憲制”會提前、真正的到來。

3、洋務運動將會更早、更徹底的開展

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中國的近代工業從此起步。但從這一點看來,奕訢如果成為大清皇帝,會在登基之初就立馬開展洋務運動,以圖自強。而且,在奕訢的絕對支持下,會將洋務運動發展到一個新的狀態和境地。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清朝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的狀態,甚至會跟隨著西方世界的腳步走向強大。

但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假設,只有過往。奕訢能力再強,也不能一人獨掌國家,也必須依靠朝臣和皇室成員的鼎力支持,而且西方國家對於清朝的利益侵佔和瘋狂掠奪只會更加強烈、更加貪得無厭。如果真像印度一樣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那麼清朝會走向何處,就更不能確定了!


我是@正說請代十二朝,專注於清朝歷史解說,歡迎關注。個人見解,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


正說清代十二朝


真正的歷史當然沒有如果,任何一個小小的事情都可能改變整個歷史走向,正所謂蝴蝶效應。

但是,我們權當遊戲,假設一下歷史,還是可以的。

道光皇帝當然是個昏聵之君。當年選擇儲君時,他在咸豐和恭親王之間長期猶豫不決。最終下了決心,選了咸豐。

事實證明,他選錯了。做一個好皇帝,是需要基本素質的。好皇帝不一定是一個好人,因為他必須具備很多壞人的素質。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壞人幹掉。

嚴格來說,咸豐和恭親王都會成為最好的皇帝,但恭親王至少比咸豐要強。

恭親王更果斷。二十幾歲就能聯合慈禧幹掉肅順等八大臣,可謂有勇有謀。

恭親王更有見識。他長期作為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幕後支持者,為他們的平定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保駕護航。

如果恭親王當皇帝,首先沒有慈禧什麼事兒了。恭親王會大力支持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不會剋扣他的軍餉,如此一來,甲午就不會戰敗;然後,恭親王肯定會放手大搞洋務運動,與洋人的關係就不會那麼僵。八國聯軍進北京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當然也不會有義和團運動了,以及此後的戊戌變法。

最後面對天下大勢,恭親王可能會順應潮流,順利完成轉型,最終實現君主立憲,走入現代社會。那麼,中國近代史會少了很多災難。

總之,整個歷史走向會完全改變。可這僅僅是個遊戲。真實的歷史沒有如果。


趣談國史


如果奕訢能夠成為皇帝,或許會為晚清衰弱的國勢注入一股強心針。

恭親王奕訢第一次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是《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當時他27歲。在外國人眼中,他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在晚清眾多的官員中,外國人對恭親王奕訢的評價最高。素來蔑視清王朝的額爾金勳爵對他充滿敬意。1879年,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訪華,格蘭特的私人助理,後駐華公使楊約翰描述恭親王奕訢與任何一位東方的王子或者政治家都不同。由此可見,恭親王奕訢在外國人眼中,是最具備西方禮儀的大清官員。

在晚清的改革舞臺上,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人都是改革的槳手,而奕訢才是舵手。但他由於位置特殊,又備受排擠,無法大力發展改革。

如果奕訢即位,勢必為晚清的衰弱注入一股強心針。但他終究會帶領大清駛向何方,我們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後來的“女人干政”必然不會出現,因為奕訢子嗣眾多,而咸豐僅一兒一女,如此單薄的生育,直接導致日後慈禧的上臺。


五味社


先說結果,傳給誰都一樣,制度上不改變,體制上不變革的話。誰當皇帝都避免不了滿清王朝的衰敗。滿清的落後,首先是制度的落後,而非皇帝個人的英明和昏庸。一個良好的國家體制即便皇帝昏聵國家也不會如何落後。但你如果認為恭親王會走向君主立憲,簡直太可笑了,指望皇帝革自己命,無疑把恭親王看的太高尚了。

套用一句話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逆之則亡。順之則昌。晚清時代的“洋務運動”與引進歐美技術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合力而為,恭親王的作用真的不大,那時候最高的權利在慈禧手裡,如果恭親王當家也未必高於慈禧吧。在辛酉政變的時候,他的權力是最高的時候,他完全可以成為第二個多爾滾,但他依舊敗於慈禧之手 。可見在個人的能力上他顯然不如慈禧,滿清已經歷經二百餘年。已經是破敗不堪了。宗室之內數百年的養豬一樣的圈養已經無法產生“雄主”了。這些是不會去學習,更不會去歐美國家去交流。偶爾出現一個出色的人物也僅僅對比那些宗室和八旗子弟好一些,難道恭親王比李鴻章,袁世凱更好?顯然不是。即便是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當家,也未必會讓當時滿清走向君主立憲,又何況恭親王。


恭親王的立場是永遠永遠站在滿清皇室的利益上的,他不會革自己命。屁股決定腦袋。他的地位決定他的主張,他不可能放棄他的權力。滿清的落後是封建制度的落後,而非個人的能力差異,當時即便是換做李世民,漢武帝也是一樣。可以說,如果恭親王開始實施資產階級革命,首先落下人頭就是他自己,重新上臺的皇帝也肯定不是他和他的後裔,這是政治法則。他既然拋棄他所在階層,他所在階層也必然拋棄他 也必將展開報復。而作為滿清宗室和他所代表的階層,他們只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會去維護國家的利益 。即便是亡國,只要自己的不受損失。那也不是不可以。只要價錢合適。制度的落後,換成誰都一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