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的兒子是誰,龐德的兒子真的殺了關羽的全家嗎?

李聰


答:按照《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龐德的傳記所記載,龐德一共有四兒子,其中留下有名字的叫龐會。

曹丕繼魏王位,曾派使者奠拜龐德之墓,並給龐德賜諡號,追思龐德之忠義,賜龐德的兒子龐會等四人為關內侯,食邑各百戶。

這個龐會,後來跟隨鍾會平蜀,因功升為中尉將軍,封列侯。

在《三國志·魏書·鍾會傳》的記載裡,有簡單提到,鄧艾在綿竹大破諸葛瞻後,龐會與胡烈、田續等人奉鍾會之命合追擊姜維。

龐會殺關羽全家的事不載於《三國志》,而見於《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自《蜀記》裡面的說法——《蜀記》裡面確實說蜀國被滅亡後,龐會盡滅關家。

不過,《蜀記》的記載可信度不高。

因為,《蜀記》裡面又提到,龐會大仇得報之後,從成都挖出龐德的屍體,讓人前後鼓吹,隆重地將之護送回鄴城安葬。

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其還加了一句:“冢中身首如生。”

老天,從龐德身死樊城到蜀國被平滅,時間已經過了四十四年!

“冢中身首如生”,可信嗎?

裴松之雖然引用了這段《蜀記》裡的這段話作為註釋,但看到《蜀記》王隱這段不負責任的記載,也忍不住大口大口吐槽。他說,能不能不要滿嘴胡柴呀?曹丕即魏王位後,明明派使者奠拜過龐德之墓了,那龐德墓中的屍體,又從什麼時候跑到了成都?!

實際上,關公水淹七軍,對俘獲到的魏軍並不濫殺,而都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擒獲龐德,也曾好言相勸,但龐德拒降,且態度惡劣,這才斬首全其忠義。

之後,關公還妥善安置龐德屍體,不失仁義。

如果說,龐會破蜀後,為洩私憤,盡屠關家滿門,太過分了。

再有,龐德被斬時,龐會已是成年人了,時隔四十四年,想必已是個身過花甲的老人,火氣尚且這樣大,實讓人難於置信。

事實上,今天關氏的後裔遍佈全國,甚至海外都有不少。

據報道,某次在山東關羽祭典上的統計,現在共有兩萬多關羽後裔生活在世界各地,算得上興旺發達。

所以,《蜀記》裡的記載應該不確。

另外,雖然《三國志》裡面說關公只生兩子,長子關平無後,關興生兩子,其嫡子關統早死,且無後。關統死後關羽的爵號由關興的庶子關彝繼承。

而據清光緒年間的《荊州府志》和《江陵縣誌》載,其實關平隨父鎮守荊州時,是娶妻生有一子的,這個兒子名叫關樾。荊州失陷時,關平妻抱著才八歲的兒子逃出荊州城。

那麼,龐會真的有在成都行兇殺人的話,他殺的就是關彝一家老少。

一句話,龐會應該沒有大開殺戒殺關公全家,就算殺,也沒殺完關公全家。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道倫理題。

關羽殺了龐德,龐德的兒子又把關羽全家滅門,這件事是正義的嗎?

先來看歷史中對龐德之子殺死關羽全家的記載。

《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有龐德的傳記。龐德被關羽俘虜後,不僅不投降,反而對關羽破口大罵。關羽脾氣一上來,就殺了龐德。書中這樣記述“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

龐德這樣寧死不降的將軍,在三國時期簡直就是大熊貓一樣的稀缺動物。因此,龐德死後,曹家人給的待遇非常高。曹操給龐統兩個兒子都封了列侯“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到了曹丕哪裡,更是待遇高了。

不過,龐德傳中,僅僅提到了龐德之子龐會的名字,並沒有將龐會有什麼樣的作為。“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在《三國志·魏書·鍾會傳》則有龐會參加魏軍滅蜀國戰爭的描述。“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

龐會的事蹟在《三國志》中就僅限於此,可是在《蜀記》中有關關羽的傳記中卻說“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這大概就是關羽家和龐德家的恩怨了。

假定以上故事情節為真的話,龐會的滅門復仇的做法是否可取?

我認為,關羽殺龐德的做法是仁至義盡的,而龐會的做法是殘暴不仁的。這裡面不僅是血親復仇的自然法則,更多的是三國時期從道德到法律的雙重定義。

關羽俘虜龐德,對龐德禮賢下士,很有王霸之氣,可是龐德卻抱著對曹操的忠心,劈頭蓋臉給關羽罵了一頓。在這種情況下,很明顯龐德一心求死,因為死亡對他來說是對曹魏盡忠,是成仁取義,是值得光榮的事情。

關羽面對一心求死的龐德,只能讓他求仁得仁。關羽殺死龐德,還給他妥善收斂,這在當時來說,簡直就是仁至義盡。不過,關羽被東吳俘虜後,不願投降被處死,屍體卻被分割成很多塊,那叫一個慘。可見,孫權的度量確實比不上關羽。

中華上下五千年,一直都有“殺降不詳”的說法,歷朝歷代都反對殺死被俘虜投降的士兵,但是對於不願投降的將領來說,只能當做戰犯來處決。所以,關羽不僅在道義上善待了龐德,全了他的忠誠之心,做法上也符合當時的普遍價值觀。

反觀龐德之子龐會,我看到的只有殘暴和嗜殺。

蜀漢滅亡時,距離龐德之死和關羽之死已經過了幾十年,就連關羽的兒子們都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所以,當龐會帶著魏軍衝進關羽家時,大概率的殺了很多關羽的孫子重孫甚至玄孫,當然,一眾女眷恐怕也難逃毒手。如果算上家丁僕役之類的,關羽的家人們恐怕至少有二三百人被殺。這些人,在死的時候,恐怕連自己為啥死的都不知道。因為,關羽殺龐德的事情,實在是在普通不過的事情。

龐會殺死的關羽家人,在戰爭狀態上,屬於平民,既不是發起和組織戰爭的戰犯,也不是手持武器的士兵,而是手無寸鐵,和這場戰爭毫無關係的平民。甚至,我們很難確定,關羽家人對蜀漢抵禦曹魏的戰爭,能出多大力量。所以,這些人,都是冤死的。

自古以來,殺死已經投降的俘虜已經是罪孽深重了,無差別屠戮平民,更是會激起人們的譴責。

不過,也有人說龐會殺關羽後人的說法是虛構。到清朝時,專門找了關羽後人供養起來,可見,關羽絕後,是廣大人民群眾不願意相信的。


歷史知事


龐德的兒子是龐會。
龐會,男,字號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魏國將領,龐德之子。曹丕即位後,思龐德忠烈,遂賜龐會等兄弟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龐會勇烈,有先父之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甘露二年,為平寇將軍、臨渭亭侯。諸葛誕反,龐會與騎督偏將軍路蕃不肯相從,斬門突出,進會爵鄉侯。

《蜀書》記載: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龐會隨鍾會、鄧艾討伐蜀國,蜀破後,他找到了關羽的後代殺盡,報了父仇。


當時曹操嚴令“民不得復私仇”,那為何龐會還敢於頂風作案殺關羽全家?而且事後啥事沒有?

曹操曾經下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曹丕當了皇帝后,更是在黃初四年(223年)下詔:“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 族之,就是滅全族。

第一,龐會殺關羽全家,不僅是家仇,還沾了“國恨”的光。



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得曹操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對於魏國,這是莫大的軍事恥辱,關羽則是最大的國之仇人。曹操和曹丕的法令,禁止的是民間私相尋仇,龐會殺光關羽全家,雖然有公報私仇之嫌,但名義上還是沾了“復國恨”的光。

第二、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對復仇很寬容,禮和情大於法。

復仇,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常見現象,而儒家對於復仇這種“義舉”是首肯甚至鼓勵的。《公羊傳》裡說:“子不復仇,非子也……九世猶可復仇乎?雖百世可也。”《禮記》裡,孔子說:“父母之仇,弗與共天下。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聖人的意思是,路上遇到殺父仇人,等不及回家拿菜刀,直接上去掐死。


孔子是提倡復仇的 。所以,我們看到,龐德被殺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國滅國是263年,時隔40多年,龐會仍然對殺父仇人關羽不放過。


盲客


263年,鍾會和鄧艾的軍隊打到了成都。後主劉禪沒打算做長期抗戰的準備,在譙周等人的建議下,劉禪決定投降。劉禪投降的規格完全按照當年子嬰投降劉邦的規格,此規格為“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說來也巧,劉邦以這種方式開創的大漢江山,劉禪又以這種規格結束了大漢最後一點尾巴。俗話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蜀漢這座鳥巢都沒有了,蜀漢大臣們這些鳥蛋的命運就完全不在自己手中了。劉禪和眾多皇子的腦袋尚且朝不保夕,其他臣子的腦袋基本上都是綁在褲腰帶上。蜀漢所有大臣中,要數關羽後人的命運最慘。有關史料記載關羽全家都被一個叫做龐會人全部殺光。這個龐會不是別人,正是龐德的兒子。

龐德原來是馬超的部下,也是一位非常驍勇善戰的將軍。馬超投靠張魯的時候,龐德跟隨馬超一起投靠了張魯。曹操平定漢中的時候,龐德又投靠了曹操。曹操非常欣賞龐德,給予龐德高官厚祿。曹操的欣賞感動了龐德,龐德決定一心一意為曹操效命。公元219年,關羽為了配合劉備佔領漢中的軍事行動,主動出兵進攻襄陽和樊城。為了支援襄陽和樊城前線,曹操派于禁和龐德率領軍隊馳援曹仁。龐德出戰關羽的時候就已經抱定必死的決心,在和關羽交戰中還射傷了關羽。後來天降大雨。關羽利用陰雨天氣水淹七軍,關羽乘船攻擊曹軍。關羽擊敗曹軍以後,俘虜了于禁和龐德。于禁被俘之後,失去了節操,投降關羽。倒是跟隨曹操不久的龐德保持了自己的節操。面對關羽,龐德絲毫不畏懼,他先是拒絕了關羽勸降的好意,後是痛斥關羽。不得已的情況下,關羽只得斬殺龐德。

關羽斬殺龐德是戰場上的恩怨,沒有個人私怨在其中。不要說關羽,任何人面對寧死不屈的龐德都會處死他。關羽殺死龐德也是出於國事,但是沒有想到關羽的行為竟然遭來滅族之災。龐德在三國時期的名聲非常響亮,但是龐會的能力比起父親卻差了一點。雖然名聲沒有父親那麼大,龐會卻頗有幾分龐德的風采。龐會在平定諸葛誕叛亂中立下戰功,被封為鄉侯。龐會最大的功勞就是跟著鍾會一起滅掉了蜀漢。據有關史料記載,蜀漢政權滅亡之後,龐會為報當年殺父之仇,盡滅了關羽家族,關羽一支基本滅絕。

那麼關羽一支到底有沒有徹底滅絕呢?關羽真的沒有後人嗎?大刀關勝是不是關羽後人?

關羽雖然在戰場是無敵的存在,是三國中少有的“萬人敵”。不過關羽生兒子的能力卻非常一般,關羽的子嗣並不多,一共只有兩個。長子關平,次子關興。如果喜歡玩《三國志》遊戲的讀者,可能還會發現關羽還有一個叫做關索的兒子。關索出現在《花關索傳》一書中。《花關索傳》並不是史書,其真實性有待考證。關索這個人也沒有出現過在史書中,也無從考證關索的真實性。長子關平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關羽的義子,其實關平是關羽的長子。關羽失荊州的時候,關平和父親一起在臨沮被斬殺。關羽死後,由次子關興承繼了關羽的侯爵。關興深受諸葛亮器重,在北伐中立有戰功。關興的兒子也不多,也只有兩個兒子。長子關統,次子關彝。關統早死沒有留下兒子,關彝繼承了漢壽亭侯的爵位。

蜀漢滅亡之時,關羽後人已經不多,僅存關彝一支。史料記載龐會屠殺關羽全家,殺得就是關彝全家。不過也有史料記載關羽的後人被沒有被屠殺殆盡,龐會屠殺的只是關彝這一支。有史料記載關平和妻子趙氏曾經有一個兒子,名叫關樾。關羽敗走麥城之後,趙氏帶著兒子關樾逃亡,並改姓氏為“門”。龐會滅關氏一門的時候,關樾在民間因此躲過一劫。西晉統一中國之後,由於天下大赦,關樾改回關姓,關羽的後裔得以保存下來。不過具體真實性有待考證。

許多史學家都認為龐會確實在蜀漢滅亡之時,屠殺了關羽全家。不過也有史學家對龐會是否屠殺關羽後人持懷疑態度。三國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龐會誅滅關羽全家一事。陳壽(蜀漢人)出生於233年,死亡於297年,蜀漢滅亡的時間是263年,也就是說陳壽剛好經歷蜀漢滅亡。陳壽應該對蜀漢滅亡時候的情況非常瞭解。陳壽總的來說還是一位比較嚴謹的史學家,而且陳壽和關家沒有任何恩怨。如果關家真的被滅族的話,陳壽應該會正常記載。那麼陳壽有沒有可能因為畏懼龐會而不敢記載呢?我覺得絕無可能。陳壽寫成《三國志》的時間大約是290年前後,此時距離龐德被殺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龐會估計早就死了。龐會在《三國志》中沒有專門的傳記,也沒有具體生卒年,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龐會及後人和陳壽並無特別交情,陳壽不會替他隱瞞什麼。二、龐會的官職並不高和影響力並不大,還沒有達到讓陳壽害怕的地步,更沒有達到隻手遮天的地步。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並沒有關於龐會屠殺關羽後人的記載。可能說明龐會當時並沒有屠殺關羽全家。

龐會屠殺關羽後人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蜀記》中。《蜀記》是晉朝史學家王隱所著的一部記載三國時蜀漢的史書。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的時候,採納了《蜀記》中的不少內容,才有了我們所見的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三國以後,歷朝歷代人們都非常尊重關羽,也都希望他們尊重的關羽沒有斷後。我個人也希望《蜀記》的記載有誤,希望關羽仍有後代。至於關彝一家有沒有被龐會屠殺,我們也無從考證,也許只有歷史才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依稀說史


龐德是三國出面不多的人物,出生不詳,字令明,東漢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縣人,先隨馬超後投曹操,騎白馬,為人忠勇,稱為白馬將軍,與關羽交戰被擒,勸降不成被殺,龐德之子龐會雖為魏將作戰勇猛但沒有其父出彩,有關龐會滅關羽滿門歷史在這件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演義說法:景元四年隨鎮西將軍伐蜀,蜀破報私仇盡滅關氏全家。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誇張,關羽有二子,一女,老大叫關平,老二叫關興,女兒沒有記載,關平隨父走麥城被擒,勸降不成與父一同斬首,就在斬首前暴病而亡,龐會殺掉的基本上是關興兒孫輩。

第二種:史書《蜀記》記載魏軍破蜀龐會隨軍入蜀專門找到關家將關氏一族屠殺,無一倖免。

都是記載傳說,誰也不可能倒過歷史尋求事實,至於功過自有評說。


雄鷹88744806


龐德的兒子叫龐會,據說是在成都殺了關羽全家。但後來關羽有很多後代,這就證明並未殺完,尚有遺漏。不過,很鄙視龐會這廝,你父與關羽交戰,兵敗被斬,事屬常理。你卻報復殺戮,失卻人性,可鄙!不知龐會可遭天譴?應斷子絕孫,銷亡人間。


quewei534


龐德和關羽分別效忠於魏國和蜀國可謂是各為其主,關羽我們都清楚是個打仗的能手,個人的武藝也是十分高超我就不多贅述了。龐德魏國名將,濡須口之戰斬殺東吳名將陳武,漢中之戰中殺敗蜀漢名將魏延,戰功卓著個人能力十分了得。

關羽和龐德子在戰場曾先後兩次交手,第一次交手的時候關羽,被龐德引箭射中前額,關羽見他經常騎著一匹白馬,就稱之為“白馬將軍”。第二次交手龐德因實力差距被關羽生擒,關羽知道龐德驍勇善戰,勸說遊說龐德投誠自己一起為蜀國效力,奈何龐德對曹操在關羽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只能忍痛將龐德斬殺。龐德臨死時,不改色、不變節,真乃大丈夫!

龐德被殺後關家和龐家就結下了血海深仇,其實兩軍交戰被殺很正常,所謂戰場廝殺,禍不及家人。但是龐德的兒子不是這麼想的,龐德有一個兒子叫龐會,頗為了得,有乃父之風,頗受曹操賞識,據說曹操因為思龐德忠義為其流淚,封龐會與其一兄弟為列侯。

風水輪流轉龐會因屢立戰功,得以進入得以和鎮西將軍鍾會一同伐蜀,史書《蜀記》記載,當時魏軍入川的時候,龐德的兒子龐會也跟隨入蜀。而且專門找到關羽的家,將關羽家裡的男女老少進行了血腥的屠殺,關家無一倖免,這就給人造成龐會誅殺關羽全家的假象。

其實早在龐會進入成都之前,關羽的兩個兒子關平和關興早就已經離世,關平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而關興年少成名,深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即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病逝。他們的後人關興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關統和關彝,關統娶公主為妻,官至虎賁中郎將,在蜀國亡國之前就已經去世,且死後無子這一支早就斷掉。二子關彝在關統死後襲爵漢壽亭侯,後來被魏軍所殺。

關平只有一個獨子關樾,在他八歲那年,關羽敗走麥城,其父關平與其俱死於臨沮。母親趙氏帶著他隱藏了下來,改姓為“門”躲過了一劫,西晉統一天下之後,大赦,關樾復原姓為關為關家保留下了血脈,所以說龐會並未將關羽家族斬盡殺絕






小左帶你看世界


樊城之戰被關羽斬殺,他兒子龐會跟隨鍾會伐蜀進入成都城內殺了關羽全家


悍將劉三刀s


龐德麼,不用多做介紹,原本是馬超部下勇將,歸降曹操後跟隨於禁出征樊城,被關羽所擒,不願投降被殺。

龐德有四個兒子,唯一有記載的兒子叫龐會。

據說,鍾會滅蜀後,龐會衝進成都,將關羽家人全部屠戮,“盡滅關氏家”,以這種方式為父親報了仇。

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扼腕嘆息,關雲長義薄雲天,後人卻遭遇如此下場,實在可惜可嘆。

不過,小院想從這事的真實性上來分析一下。

既然要真實,咱不看演義,只看史實。

龐會屠關氏,記載在《三國志》裡。

然而,陳壽的原文並沒有這樣的記錄,龐會的事蹟是在裴松之的加註中所記載。

熟悉《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三國志本是陳壽撰寫,他是三國到西晉時期的人物,而裴松之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東晉到南北朝時期,中間間隔了一百幾十年,他作注的時間,已經是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南朝宋也已經到了第三位皇帝。

並且,裴松之的加註,同樣是引用,引用的是王隱的《蜀記》裡的內容。

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王隱也是東晉人,比裴松之稍早,而且他不是四川人,他是河南人,距離鍾會伐蜀,也早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

聽上去似乎有些繞。

簡單來說,就是同一時期的四川人陳壽沒有記載關羽全家被害的事,一百多年後的河南人王隱卻提了這麼一茬,又被幾十年後的裴松之在《三國志》裡添上了一筆註釋,龐會殺害關羽全家,就此流傳下來。

王隱的《蜀記》,內容並不是讓人非常信服,或者說,非常不讓人信服。

比如,他記載,鍾會平蜀國後,把龐德的屍體迎回家鄉安葬。

這一點,裴松之也不認可,且不說平蜀的時間離龐德被殺已經過去了四十幾年,就是從地點上看也對不上。

龐德在樊城被擒後沒多久就被殺了,他的墓就在樊城,關羽隨後自身難保,沒有可能再把龐德屍首送回成都安葬,成都既沒有龐德的墓,更沒有龐德的屍骨,拿什麼運回去呢?王隱顯然在吹牛。

裴松之當時就開噴了——

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

《蜀記》的真實性,經常遭到質疑,裴松之也對王隱又愛又恨,在作注時。常常引用王隱的觀點,然後又把他噴得一無是處,就像上面幾句一樣。

陳壽生活的年代就在三國時期,他是四川人,又長期擔任蜀漢官職,本該對事實再清楚不過,可是陳壽的《三國志》卻壓根沒有提到龐會屠關氏的事兒,卻由一百多年後,喜歡吹牛的一個王隱,在自己的另一本書裡提到了這麼一句,您說,我是信陳壽,還是信王隱呢?

另外再從情理上來推斷,龐會入蜀時,至少已是五十多歲的老人,到了這個年紀,不少事情都已看穿,至少,不會再像年輕躁動的時候,而會更加理性剋制。


而且,鄧艾當時已經明確發佈命令,赦免蜀漢君臣,關羽後人的影響力不小,這麼做,就不怕激起眾怒,導致他龐會不利嗎?兩國相爭,武將為國捐軀再正常不過,只涉及國家,不涉及私怨,五十幾歲的龐會,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吧?

要是都按照龐會這個邏輯來,你殺我先人,我就殺你全家,殺來殺去,冤冤相報何時了,人類早就被殺到絕種了,龐會也是久經沙場的將領,從理性上來分析,我認為龐會不應該這麼無腦。

以上內容,只是寄希望於關羽後人並沒有被殺,而自己做出的分析,潛意識裡,我當然也不希望關羽後人遭到這樣的結局,龐會滅門之事,在歷史上也存在諸多爭議,至於究竟如何,大家只能見仁見智,自己判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