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米芾的書法?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筆尖寫字課堂


米芾書法特點: 豁達、爽快、勁健、豪放……神采飛揚,跌宕起伏,剛柔相濟,姿意靈動,收放大度,欹正相間,大小錯落,節奏明快,律動十足,筆法老辣,用筆如刀,果斷利索,八面出鋒,人書一體,揮灑自如……

欣賞米芾的書法,頓時覺得心神振奮,如同被帶入古戰場,眼前皆是一片舞刀弄槍,呼嘯格鬥的氣氛,每一字都像一介武夫在閃、轉、騰、挪……演練套路,活靈活現。

米芾的書法,主要取法魏碑,融入了其他的元素,使字形容貌美的出奇,章法別緻,雷同甚少。重要的是,他巧妙的運用筆法、字法演繹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了深厚的字外功夫。這一點,是歷代書家當中出類拔萃的。

學習米芾的書法,主要學習他獨特的書法理念和技法修煉路數,以及創作的情懷與意境。千萬不要在所謂的筆法解析、字法解析這樣的形式化的層面,挖掘筆墨情調自然流露的核心技術——心法+技法。

真正的傳統書法功夫是自然書寫,貴在意趣天然。

常見很多書友,總犯愁寫不個性化藝術特色,可是,見到米芾的字說,東倒西歪的不好看,太醜,見到趙孟頫的字,又認為太俗氣了……

我告訴你,米芾、趙孟頫,這兩位在書法史上具有卓越超群的地位,同是崇尚古法,書宗二王,終於各成一派,成為與眾不同的大師。

這兩位的書法絕對是世外桃源,說一句不該說的話(打個比方),哪怕是不學歐顏柳,甚至不學王羲之,他們兩個人的書法一定要涉足其中,相當於進入深山老林尋寶一樣的,有取之不盡的資源。尤其是,對於基本功紮實的朋友來說,藉此練一練筆性手法,提升書寫技藝能力與創作水平,相當的有好處。




△圖為米芾《自敘帖》


△圖為米芾《多景樓》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在“宋四家”中,米芾年齡最小。但就書法而言,因其典型的“八面出鋒”之”刷筆”,被譽為最有功力、最富天分。有史書記載,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有米芾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宋四家”其他幾位大哥所不及。即使在當下,崇拜“米字”者頗多,學米芾書法成風。

顯然,這與米芾書法的通俗性和具有書法的形質美有關,符合現代審美情趣,其特殊的筆法和筆勢造就了他獨特的書風魅力。而這都與他的”怪癖“、“孤傲”的性格是分不開。

有許多史書記載他的怪特行徑,例如,蓄石、拜石、乎石為兄、給石頭洗澡、奇裝異服、不與人同器等等,因此人稱為“米顛”。

其實,米芾一點都不顛,聰明瞭得,按現代人論智商,他應該在“宋四家”之首,何以見得?

論書品氣格,他不及蘇軾;論創新、筆力不如黃庭堅。而他的精明,對書法的執著、專一,充滿他的書論,盡顯於書法的靈氣和妍美中。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二王”論

米芾好批評,歷代書家,無一不評,其中不乏經典,但也有失偏頗,因為,他始終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批評他人。比如,他雖然對王羲之評價甚高,但在論及王獻之的法書時,卻雲:“子敬天真超越,豈父可比也”,認為獻之變右軍法為今體,字畫秀美,妙絕時倫。”其實是他的性情筆法,與王獻之更相投。

他還在題贊《中秋帖》謂:“藐百川,會北海。人那知,冠千載。”認為王獻之書法有“天真超逸”的意趣。稱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其實,《中秋帖》,史書疑為出自他的臨本。

他還有一句狂言:“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 這句話,出自《志林》:徽宗命元章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鄭筆於地,大言曰。有人認為,這是米芾知道徽宗藏於屏風,於是,故意大聲說給皇帝聽的,有拍馬屁之嫌。這個說法有些牽強,也不符合米芾之性格。

清王文治也對此有過一說,他在《論書絕句》中說:“天姿淩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一掃二王非妄語,祗應釀蜜不留花。”認為米芾的書法集古終成大家,自創一體,超越“二王”。這個評價,似乎更加離譜。

此話真正是何用意,眾說不一,按字面理解,是不把“二王”放在眼裡,但這與他始終視“二王”為宗的思想不一致,實難分辨。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自信滿滿。

二、“八面”論

“八面出鋒”並非米芾所創,他在《海岳名言》中說:“字之八面---已少鍾法。”這段話裡,他認為,到了智永雖八面具備,但已少古法了,唐以後,古法亡矣。米芾這裡所指的古法,就是指鍾繇、王羲之書法。可見他對唐楷,過於規整,定式不變之風持有偏見。於是,他自言:“自任腕有羲之鬼。“他自譽:“隨意落筆,皆備自然,”意足我自足”。主張筆力通過手臂達到毫端,故須懸手提筆。他說,以此筆法,八面出鋒,才能達到,“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亦即“骨勁、皮肉、脂澤、風神皆全”。可見,他的王羲之筆法是敬畏的,而貶唐楷為“一筆書”。

三、“大字”論

“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張旭教顏真卿筆法,意為字形要力求勻稱、大小均等,所以遭到米芾批評。張旭作為書法大家,不至於這樣說吧,這顯然不符合古法呀!還有一種說法,米芾主張,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這顯然是筆法和結體論。

無論是哪一種理解,說明米芾是極力反對將字寫成狀如珠子,主張結體要隨字形變化,有意趣,這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得到驗證;主張大字的用筆結體要如小字結密,而小字的用筆結體要如大字一樣舒展。這也是符合米芾書法審美觀的。

四、“石刻”論

米芾還有一個觀點:“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認為刻石,即使最精之刻工,也會致使原跡走形,無法與真跡相比,況且許多碑刻,刻工粗糙,故他不主張學石刻。這雖然遭許多人非議,並非絕對,認為即使墨跡也不一定是真跡。但此話出自米芾之口,你就會自然明白,米芾的書法鋒芒畢露,豈是石刻能予以完全表現呢?

上述可知,米芾的書法特點與他的書論思想完全吻合,學習他的書法,一定要明白他的書法思想。











如石書藝


米芾(1051一1108),湖北襄樊人。精通書畫,特別擅長行書。他的行書達到了很高水平。

米芾行書高古脫俗,率真自然。深受"二王″影響。一生臨過很多名家古帖。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變法境界。他的書法作品氣勢恢宏,重意趣。

在字形結構上,左緊右松,上松下緊,通過傾斜和錯位來打造奇特險絕結構。變化豐富。

米芾行書章法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就象中國畫一樣,無畫處皆成妙境。下面舉例說明:

圖一,《臨沂使君帖》,前三行與最後一行中間隔有較大距離,形成大疏大密關係。

圖二,《清和帖》。第二行和第四行,還有最末一行有二、三字未寫滿,整體上看有透氣感。

圖三,《竹前槐後帖》。第二行、第四行、最末一行下部留有大片空白,虛實對比強烈。

圖四,《長至帖》。整幅作品中間四行下部分留有大片空白,虛實相生。

圖五,《晉紙帖》。前五行行距疏,後五行行距密。有疏密變化。

圖六,《淡墨秋山詩帖》。字密行疏,行距相等,顯得中和典雅。








神韻軒書法


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米芾,看排名米芾在第三,但這並不是代表米芾的書法造詣低於“蘇黃蔡”,至於古人怎樣將宋四家排名的,這裡就不多做解釋說明了,那麼怎樣評論米芾的書法呢?他的書法又有什麼特點呢?


米芾書法深受五代時期的楊凝式的影響,楊凝式何許人呢?唐昭宗時進士,又歷仕後梁、唐、晉、漢、週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其行楷書有晉人蕭散之致,行草書人稱“雨夾雪”,可以這麼認為米芾書法是宋四家中受楊凝式影響最深的,米芾書法頗重法度,恪守晉法,這是其書法最大的特點,

當然了,米芾不僅是受楊凝式的影響,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也深得“二王”筆意,於跌宕變幻中自成風規。自古以來一個真正偉大的書法家是可以穿梭於別人的書法風格,最終又形成自身的書法風格,這也是書法家的認知和境界,才能脫離古人的“意味”,





比如,米芾的行書《蜀素帖》,因書於四川所造織有烏絲欄的絹素上而名,該帖共寫了8首詩,共71行,658字,用筆俊邁、八面出鋒、正側藏露、曲盡變化、體態萬千,體現了米芾“刷字”的特點,結體以一欹側為主,俯仰斜正,表現出動態的美感。由於蜀素不易受墨而屢現枯筆,以致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酣暢。


詩夜城主


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一。書法非常精彩,與宋四家的前二家相比,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他的書法特色自己已經十分形象地總結了,即”刷”字。這個刷,就是米芾書法特色:精於筆法,書寫快速,筆勢翩翩,八面用鋒,圓潤遒勁,似奇反正。傳世代表作有《苕溪詩》《蜀素帖》,以及很多尺牘小品。

他的書法特點很明顯,即字形和筆畫不太規正,往往帶一點斜勢。這個特點有些人看不上眼,其實他是學的正宗王羲之筆勢,似奇反正。宋四家都學王羲之,蘇寫厚,黃寫圓,米寫斜,蔡寫平。

米芾書法的最大特點是講究筆法,所以他的書法真跡雖然外形略有斜度,但筆筆中鋒,中側並用,處處圓潤,圓中帶方。極筆鋒之能事,他人望塵莫及。

米芾不僅精通筆法,而且深悟鑑定,善於教學。

他是古代書法史上第一位明確鑑定筆法與非筆法,書法藝術與實用書寫的書法鑑定家。他明確說筆法是弄翰,書寫是使毫。明確說區分筆法與非筆法的標準是圓和扁。明確說唐代楷書是實用書寫,他說:“歐、虞、褚、顏、柳,皆一筆書(即實用書寫),豈能垂世?”就是說唐楷只是實用體無變化不合筆法,沒有資格作為書法傳下去。這比明清以及現在不動腦子跟風說什麼唐尚法的人要高明一千倍。

不僅如此,米芾在書法與書寫,雅與俗的嚴格區別鑑定方面連王羲之也不放過。他在《寶晉英光集》中先說自己忙於為公批文書,字都寫俗了。然後一棍子打到王羲之頭上,說王羲之退休以後字才寫得好,自家收的一件王羲之書法是他在會稽做官時寫的,俗氣!

還有他臨的古帖被人當作真跡,以及別人造他的假帖等等,故事較多,下次再詳談吧。








王乃棟說書畫


“善書者只能一體,我獨四體兼備。”聽,這米老怪誇起自己來,可是一點不謙虛。

米芾是個絕頂聰明且富有學力的人,他的行草學二王,篆親史籀,隸法師宜官,當然,他最突出的成就還是行草及小楷。

他說自己是“集古字”,聽起來似乎是謙虛,但多少透著幾分得意,古字是那麼好集的嗎?不過,他的作品中,確實有的字像王羲之,有的字如李北海。



“沉著痛快”這四個字似乎是米芾的標籤。他的行書善用露鋒的發筆或露鋒的收筆,因而顯得很有精神,有一種雄健清新的氣息,酣暢痛快,如風檣陣馬,似追風逐電,勢極迅疾。

米芾偏於陽剛的書風,也受到了一些“差評”。因其行書筆勢勁疾,故有人批評他有猛厲奇偉之氣,終墮一偏之失;因露鋒過多,故有人批評他的字鋒芒太露,無蘊藉之態,而“終愧大雅”。


事實上,米芾行書以他特有的一種美,受到了後人的推崇,其書畫作品、創作方法、美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米芾乃宋四大書家之一,所書風格,不拘於泥,狂放不羈,隨性而刷。在顛狂之中,仍守住魏晉之規,二王之筆法於嚴謹之中。吾深愛其書之風格,常將歐褚、二王米體輪換習之。而深臨“蜀素帖”,是米芾精華所在。在長時間臨帖過程中,吾深得一技:八面出鋒畫蘭葉,字字如米顛!相信不相信?汝可去嘗試一番也。





裡姚降人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歷史已經給了他一個定位和評價。所以說米芾的書法,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座豐碑。

米芾的書法源於二王,但又不同於二王,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筆法。他自己說自己的書法是八面出鋒,由此可見,米芾的筆法非常的活,興致所至,筆之所達。欣賞米芾的書法,有一種酣暢淋漓,神采氣韻飛動的感覺。

米芾的性格放浪癲狂,追逐自由,這種性格也形成了他這種書法飄逸瀟灑,氣韻靈動的感覺,加上他酷愛書法,勤奮加天才終於成就了米芾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獨上高樓看月亮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性豪放,行怪誕,拜石為兄,人稱“米顛”,有魏晉遺風!

此人學書路徑先學顏及柳,後學歐褚,再轉入魏晉,研習“二王”,深悟得其精義,博採眾家之法書,終獲自家面目。

宋高宗《翰墨志》載:”米芾能得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芾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人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千古效真法者,不過得真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此九五之尊評價,草民多言無用!

米芾推崇“無刻意做作乃佳”理念,追率真求平淡,惟自然方能脫俗之“尚意書風”。特喜小王之新異天真而又不失自家風格。精神超凡,性格兀立,終成大家。

傳世書法名錄:《苕溪詩卷》、《蜀素帖》、《多景樓詩貼》、《李太師帖》《研山銘》、《東坡木石圖題詩》等。

《苕溪詩卷》,是其“集古字”向自家面目過渡作品,有二王筆法和結構兼自家法則,側鋒落筆,八面出鍾,在頓挫提按中一改歐、虞、顏、柳的單調筆法,使作品之長短粗細、欹側正屈、疏密大小,乃至整章行氣都極富變化。使執筆處於控制與被控之間,意匠經營和自然天成日臻完美,充滿著靈氣動感。

《蜀素帖》為最精彩,字跡左斜,自然灑脫,清雄絕俗,簡直超妙人神,正鋒、側鋒、藏鋒、露鋒之施展,長短粗細,姿態萬千,展示其個性獨具的“刷字”風格。表現出縱逸豪雄、天馬行空之特質,影響巨大,亦是後人追慕之範本!





八聖山人


米顛,襄陽漫士,米南宮,因倜儻不羈乃米顛之雅稱,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服效唐人,蓄積奇石字畫,書畫自學而成,為宋四大書家之一。

自雲“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誰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水諸長處總而用之,既老始足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祖也。


由此可知其擇古雅之字而喜集字蓄之,爾後他人不知其字屬那一祖,《宋史本傳》雲:米妙於翰墨,說者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蘇軾雲未書超逸入神,又說:生平篆隸行草風牆陣馬,沉著痛快,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黃庭堅雲元章如快劍斫陣,強駑射千里,所當穿徹。

米芾晚年出入規矩,自說善書者只有一筆,而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

惟於行書誠傳入品。副在筆端,曳筆刷筆,於側掠拏趯,進退自如,如乘駿馬,動循古法,實屬傳統追求者,厭惡脫法,對於懷素曾言不進晉格,乃俗,喜摹古帖亂真,揮毫則有神遊八極,故其鋒穎大峻,其間儀形自在,純以圓勁為主,落筆不拘,意態取勝,晉魏法度自整然也。

古記載米元章見錢穆父訶其刻畫太甚,當以勢取勝為之一振,於是盡脫原來書貌,自出機杼,面目非故,晚年自言無右軍一點俗氣,然而終久米筆挽晉魏一分,

一生縱橫任意,達清空靈逸,成就了何己筆墨風格,為後人所效仿。

隨著社會進步,當今真能寫出米字的人,還是鮮寡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