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李煜原名李從嘉,是南塘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

原本他可以做個逍遙自在的王爺,可是老天卻跟他開了個極大的玩笑。

他那一向有著雄心壯志,渴望恢復南唐昔日榮光的太子長兄李弘冀病逝了。

而中主李璟一向喜歡這個隱忍謙讓的六子,所以在李弘冀去後沒多久,李煜就成了太子。

之後李璟去世,李煜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南唐國主。

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派兵攻打南唐,李煜雖然也曾募兵抵抗,無奈南唐頹廢多年,既無精兵又無良將,大片國土很快便淪喪在宋軍打的鐵蹄之下。

公元957年,李煜獻表投降,南唐滅亡。

原本只想當個逍遙王爺的他,最後卻成了亡國之君。

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所以對於李煜,我一向是很同情的。

有人說南唐是因他而亡,但是我卻從來不這麼看。

南唐在中主李璟的手中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即使繼位的是一個強勢的君主,也不過是讓南唐多苟延殘喘一些日子罷了。

何況李煜骨子裡就是個文弱書生,大宋虎視眈眈,“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南唐的滅亡是早晚的事。

所以我反倒覺得是南唐的江山困住了他。

後來他作為俘虜被押解到了北宋都城汴京,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他的很多膾炙人口的詞作都是寫於這個時期,例如“夢裡不知身是客”、“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曾寫下一首《虞美人》,其中14字,令人肝腸寸斷。

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這首《虞美人》算是他的絕命詞,因為當年宋太宗趙光義就是因為聽了這首詞之後,賜他牽機毒酒。

所以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首詞,寫盡了他作為亡國奴的無奈和絕望,讀來令人心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詞的開頭12字便令人不住潸然淚下。

原本爛漫的春花,皎潔的秋月都是自然界中最美好的景象,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可是這樣美好的景象,詞人卻說何時才能了,這是為何呢?

我覺得應該是有兩個原因,一來春花雖好,卻也有凋謝之時,秋月雖美,卻免不了陰晴圓缺。而這花謝花開,月圓月缺不正象徵著世事的無常嗎?

“世事無常”不也是他的真實寫照嗎?

想當初他也是堂堂的一國之主,可是如今卻淪為階下囚。

二來當時的他真的是太煎熬了,即使春花秋月再美,他也無心欣賞。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花秋月,四季輪迴,帶給他的只有無盡的愁苦和煩悶。

而後的“往事知多少”,是他對昔日生活的追思。

畢竟他不是那個“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對於往日的生活,對於故國,對於故鄉他的心裡總是存著一份眷戀。

詞人沒有具體說他追憶的到底是何往事,只是“知多少”這三字便可便足夠了。

而這對往事的追憶,也為後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筆,往日的生活越是美好,如今回想,就越是痛苦。

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兩句轉回了現實。

昨夜的小樓裡吹來了一陣東風,皓月當空,他佇立在風中,遙望著故國的方向,思念悔恨愁苦之情不經意間便溢滿了心間。

前面我們就曾說過,李煜不像劉禪那般沒心沒肺,他是一個敏感的詞人,風、花、月,這些看似再尋常不過的自然景象,都能勾起他的無限愁緒。

這裡的“小樓”二字很值得玩味,因為當年他住的可是連霄漢的“鳳閣龍樓”,可是如今卻屈居在小樓中。

而且這座小樓還是他的囚籠,他的心中該有多愁苦。

而後的一個“又”字,進一步加深了他的痛苦,又照應了開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又是一年春至,他對這樣的日子真的是厭煩、痛恨到了極致。

而“故國”一句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對故國的深切思念。

原本明月勾起思鄉的情緒,例如

張若虛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身處異國他鄉的李煜,望著皓月當空,自然而然會想起遠方的故國。

可是山河易主,對於過去荒廢朝政,他的心中也是有悔恨的,所以說“不堪回首”。

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下闕的換頭兩句承接著上半闋的“故國”二字,繼續追憶往事。

他想到了那精雕細刻的欄杆和玉石鋪就的階梯,只是物是人非。

這裡的“雕欄玉砌”應該是指代整個南唐宮廷的繁華環境。

當年的宮廷生活是何等的奢華,可是如今淪為階下囚,自然是無法和以前相提並論。

這對一個從小錦衣玉食的李煜來說,也算是一種折磨。

李煜在離開南唐時,曾寫下一首《破陣子》,最後一句是“垂淚對宮娥”。

後來有人批評他,在國破家亡時,想的不是黎民百姓,而是宮娥。

在淪為階下囚時,不是悔恨過去的荒唐奢靡,反而是留戀繁華生活。

這是事實,但是我一直覺得我們不該如此苛責他。

畢竟“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他的生長環境註定了他的眼界和思想。

這是他的侷限性,也是他的悲哀。

若他不是生長在帝王之家,也許這一生也不會這麼痛苦。

但若果真若此,他也成不了千古詞帝。

南唐後主這個身份束縛了他,卻也成就了他。

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兩句了。

在前六句中,詞人極寫今昔的對比,世事的滄桑,最後將對故國的留戀,對現今的不滿,凝結成了最後的這兩句。

若要問我心中的愁苦有多深?大概就像那滾滾東流,滔滔不絕的春江之水吧。

這兩句歷來被稱為寫“愁”的經典名句,後來秦觀的“落紅萬點愁如海”、賀鑄的“試問閒愁知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或多或少都有這兩句的影子。

李煜被俘後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詞,其中14字,令人潸然淚下

這應該算是史上最經典的《虞美人》了,通篇都是名句,尤其是最後的14字,令人肝腸寸斷。

後來趙光義因為這首詞賜死李煜,所以這首《虞美人》也成了李煜的絕命詞,每每讀來,總是唏噓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