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用戶68708500


年齡大的人為什麼喜歡購買銀行理財。

01

銀行理財最可靠

年齡大的人基本上都經過08年的金融危機,即使他們對理財有很好的認識,但是經過金融危機,他們覺得,將錢拿去投資,有很大的風險。因此,他們覺得將錢放入銀行,是最穩定、最安全的投資方式。

他們不想再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本金一點一點的減少,最後變得血本無歸。他們只想著自己的錢可以穩定安全的存放在某一個位置,然後獲得一定的回報。

02

銀行理財最方便

網絡雖然很發達,但是對於年齡大的人,學會在網絡上進行投資理財,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有心思去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網絡,進行網上的理財,很多人不願意去接受這個新事物。

對他們而言,最方便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各地的銀行或者國有銀行去購買定期存款或者理財產品。使他們的生活各方面都很便利,想何時去存或者取都是十分便利的,不用經過網上很麻煩的操作。

03

銀行理財最傳統

大多數人的賺錢觀念就是利用自己的時間精力,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穩定的收益,他們沒有用錢來賺錢的思維方式。將錢放入銀行或者買入銀行理財產品,是他們最能接受的安全的理財方式,他們又不願意去承受獲得高利益所帶來的風險。

在他們看來,獲得資金增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工作,獲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是利用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使自己的被動收入提高。

04

總結建議

雖說銀行理財有這些那些方面的不好,但是銀行的存款可以作為我們應對突發情況是的儲備金,這也是搭建我們合理的資產配置體系的一部分,所以各人要根據個人實際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使自己可以應對足夠多的風險,實現財富自由。


蠟筆財富


為什麼?因為習慣成自然!

我來個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家鄰居的阿姨現在60多歲,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她每個月基本都會去銀行查看錢有沒有到賬,但是去查賬她不會通過ATM查詢,每次都是去銀行櫃檯查,時間久了銀行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認識她,她也跟銀行的工作人員很熟,所以非常信任銀行的工作人員。

就這樣,她每個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費之外,幾乎把自己的積蓄都存在這個銀行,有部分購買的是理財產品,部分存的是定期,加起來差不多有20萬左右。

我做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士,知道錢存在銀行肯定是跑不過物價的,所以多次勸她不要把所有的錢都存在銀行,那樣會貶值的,但是她總是無動於衷,而且我建議她購買餘額寶或者其他產品,她也是聽不進去,說我不懂裝懂,還說只有錢存在銀行才是最安全的,其他理財渠道都是騙人。

對於這位鄰居阿姨,我也是拿他沒辦法,我估計她己經被那個銀行的工作人員洗腦差不多了,在她看來,只有銀行才是最可靠的,其他都是不靠譜。

我想目前肯定有很多人跟這個阿姨一樣,他們之所以那麼那麼偏愛銀行,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習慣,這幫老人經歷的年代比較辛苦,在他們那個年代,存錢在銀行是唯一的理財渠道,能獲得利息就是最好的,所以他們會認為銀行才是存錢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安全,這種習慣想在短期內改變是比較難的;

第二是信息缺乏,雖然現在的信息已經很發達,但是很多老人獲得信息來源還是主要靠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很多人甚至都不懂上網,所以對於新興理財產品接觸的比較少,也不瞭解,有錢也沒地方投資。

第三個是銀行的洗腦,這幫老人是銀行的常客,而且有點錢基本都是存在銀行,銀行對他們知根知底,所以會經常對他們洗腦,讓他們把錢存進銀行或購買理財產品;

第四個是缺乏判斷,比如你說的為何很多老人喜歡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保息的,但是在很多來人看來,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個樣,只要通過銀行辦理的都是存款,這個主要是他們對銀行非常信任,所以有時候存款變保險了她們都不知道。

第五個是銀行理財產品對於老年人確實是最好的投資渠道,雖然有很多渠道的投資收益要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但是對應的風險也很大,而這些老人存的錢基本都是養老錢,萬一虧損那養老都沒保障了,而錢存定期利息有太低,都不夠抵消物價上漲水平,所以銀行理財這種收益和風險相對較平衡的產品更適合老人投資。


貸款教授


每一代人所處的金融環境不同,造成對“錢”的處理方式、理財習慣也有所不同

現在去銀行櫃檯買理財的大爺大媽,平均年齡至少得60歲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紀80~90年代,他們大約30歲,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會上財富最集中的群體。

那個時候,“理財”這個詞還沒被創造出來。

當時,如果一個家庭攢了點錢,往往就是去銀行存成定期存款,要麼就是買國債。90年代的銀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動輒可以到10%:

我是80後。小時候,父母發了工資,第二天我媽就會去銀行,把一部分工資買成定期存款。我爺爺、姥爺也會把每年積攢的退休金,委託我媽買成五年期國債。

2000年之前,我國金融市場還相對不太成熟,適合家庭理財的渠道很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存定期、買國債,就等同於“理財”了。


2001年,我國加入WTO,在這之後,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才開始逐步開發理財產品。

很多人去銀行存款時,在櫃員的介紹下,逐漸認識了理財產品,並開始積極配置。

我記得,我家買的第一款理財產品是民生銀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現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銀行理財,收益連餘額寶都跑不贏。

於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況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了家庭理財的首選。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們,變成了滿頭白髮的大爺大媽,但他們當初養成的購買銀行理財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這段時間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迅猛、日趨成熟,投資理財渠道越來越多,但銀行理財依然是風險最低的產品,上歲數的人買了踏實,後面不用操心;

更關鍵的是,大爺大媽們知道,只要去銀行說要買理財,就會有工作人員悉心介紹,然後幫他們挑選、填單子。大爺大媽要做的,就是存夠錢、輸密碼就妥了。

對於大爺大媽來說,還有比買銀行理財更方便、體驗更好、風險更低的理財渠道嗎?


金投手閒話理財


之前在銀行(信用社)做大堂經理,我們買理財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根據我的觀察,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風險低。銀行在中老年人還是安全有保障的標誌,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大家都比較放心。同時本身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也是比較低。

2.收益較高,銀行理財一般4-6%的年化收益,相比銀行定期存款還是要高很多的。

3.買賣比較方便簡單,沒有什麼技巧。可能對於年輕人來說,去銀行挺麻煩的,但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多的就是時間,去銀行櫃檯,櫃員就會幫忙操作,他們只要簽字就行。

4.中老年人的投資渠道有限,以定期、國債為主,定期利率不高;國債時間長難買,收益一般。理財產品比較起來更有吸引力。對於他們來說,很難找到其他收益更高又風險低的產品了。

還有一點特別的,我原先在的信用社,網點多,中老年的群眾基礎比較廣泛,他們很多人大半輩子的錢,都存在信用社,對信用社天然的信任。再者我們之前的理財產品都能保本收益。所以我們行出的理財產品很受周邊的中老年歡迎。


自由在左


老年人偏好銀行理財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上週跟以在銀行的朋友聊天,朋友是理財經理,她的主要客戶對象就是老年人。據她說,不止他們銀行,絕大多數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主力軍就是老年人。


我家一位親戚60幾歲,就喜歡買銀行理財,家人親戚建議他不要把錢都放在銀行畢竟收益不高,可以去買房或做其他投資,被他斷然拒絕。他的想法可以代表老年人這個群體的想法他們之所以喜歡去銀行買理財是有原因的。

首先,按照親戚的話說,他們年紀大了更看重錢的安全和穩定。他們那一代接觸最多的並且覺得最安全的地方就是銀行,把錢放到其他任何的地方都是有風險的。年紀大了,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能把存款守住還能有點利息,對他們來說就很滿足了。


其次,老年人學習能力相對弱,不懂的不碰是他們的原則。銀行是實實在在,看的著摸得著的地方,去銀行買理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存取方便。年紀大了,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就變弱,雖然現在買理財在手機上操作很方便,但是因為不懂他們怕錯誤的操作方式導致存款丟失。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還不如用他最習慣的方式去存取款。對老年人來說去附近的銀行網點存錢取錢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李小白的黃金屋


現在不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買理財產品,而是大部分的定期存款儲戶都在向理財產品客戶進行轉化,買理財產品的老年人只不過是其中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的那部分老年人群體!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 第一,理財產品收益更高。

定期存款相比理財產品來說,優點在於保本保息、安全性高;可提前支取、靈活性強;起存金額較低、50元即可。

但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萬萬不是定期存款可以與之相比的。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2%左右,理財產品卻能達到5%—6%,相差何止一兩倍!高收益的驅使下,必然會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較強的老年儲戶嘗試購買理財產品,而現實當中99.9%以上的理財產品都沒有出現過問題,在嚐到理財產品高收益高回報的甜頭以後,很難再讓這部分儲戶回頭購買定期存款了。


  • 第二,理財產品安全性極高。

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前,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兩種,老年人購買的絕大多數屬於保本型理財,風險極低。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雖然國家已明確規定理財產品不得剛性兌付,銀行只能發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但是鑑於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正常兌付的比例在99.9%以上,已買過理財產品的老年客戶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憂慮心理,還是一如既往的購買理財,可以說老年人是比年輕人更牢靠的理財客戶。


  • 第三,銀行更受老年人青睞。

互聯網模式下也有許許多多的理財產品,例如餘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P2P理財、基金定投以及股票投資等,這些說實話都屬於理財產品。但是,因其都屬於新興事物,老年客戶接觸的時間比較少,他們多半和銀行打了一輩子交道了,在心理上就也更信賴銀行。當然,銀行的安全性比互聯網理財產品要高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理財產品雖好,但存在的風險性一定要清楚明白的告知老年客戶。

很多老年客戶雖然一直在購買理財產品,但他們並不太清楚理財產品當中存在著何種風險,而且一旦出現風險又有可能承擔什麼樣的後果。在平時與他們交流當中,因為以前的理財產品都是按照預期收益率為其發放本金和收益的,他們很可能會潛意識的認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所以我們銀行在為其提供理財服務時,一定要先告知他們在售的理財產品風險性有多大、仔細評估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推薦他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為好!


奇葩財經說


我是欣奇理財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欣奇曾經在銀行網點做個人客戶經理,主要工作就銷售理財,發放個人貸款,推銷信用卡、基金等。我有自己的“客戶資源包”,這其中80%以上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客戶,而他們也是購買理財的主力軍。

由於天天要和理財客戶打交道,欣奇也得出了一些維護理財客戶的心得,自然也比較瞭解中老年客戶偏愛購買銀行理財的原因。


一、中老年客戶資金較為雄厚 更關注理財安全性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和信託、券商產品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性。在“理財淨值化”改革之前,銀行銷售的主力是保本型理財,收益都在5%-6%之間,儘管在當時收益也不算最高,但是卻大大受中老年客戶的歡迎,這批客戶經過20多年的職業積累,普遍擁有50萬以上的可支配理財資金。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為小孩子讀書、醫療開銷、退休自用等所做的儲備,儘管短時間內用不到,但務必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因此,銀行的保本型理財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二、有專屬的客戶經理維護 銀行理財購買更放心


儘管當前支付寶等為代表的代銷理財收益較高,但中老年客戶普遍不願意購買,因為網上購買“看不見 摸不著”,而銀行有固定的網點、熟悉的客戶經理,每次理財到期也會有客戶經理進行通知,還有很多小禮品可以拿,因此他們也樂得幾個月跑一次銀行網點購買理財。


三、基礎業績需要 中老年理財客戶受重視度高


銀行是盈利性機構,自然需要大量資金雄厚的客戶存入資金獲取收益,其中的中堅力量就是中老年理財客戶。故銀行對於他們的維護是相當到位的,除了基本的理財到期提醒、轉售等服務,還會額外通知其參與銀行不定期舉辦的各項活動,贈送紀念品。同時,在多次的理財銷售中,中老年客戶也與客戶經理建立起了較為穩定的業務關係,很多客戶漸漸就成為了客戶經理的朋友,還介紹了很多親朋好友來網點購買理財。

如此良性循環下,銀行自然更有動力去服務好這批客戶,大力宣傳銀行理財的優點。久而久之下,中老年客戶就把購買銀行理財作為了投資增值的首選了。



欣奇理財師


您好,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比較穩定、安全性較高,一般三個月或半年乃至一年的鎖定期,就可以獲得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這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不過,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也並非沒有風險,實際上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不低,但仍然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風險。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部分老年人,他們往往熱衷於到銀行客戶經理那裡購買理財產品,而期間他們並沒有對相應的條款加以熟悉,由此導致自己的資金買了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而是一些保險類理財產品等,而這卻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效果。除此以外,對於部分銀行人員,與外部民間機構的資管產品或信託產品有合作,並把產品積極推銷給這一些老年人,而看似年化收益率高達10%以上的收益率,且有著銀行作為背書,老年人也會深信不疑。殊不知,對於這些投資理財產品,卻是充滿了不少的投資風險,而在銀行銷售也並非完全出自於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這確實讓不少老年人受了傷。不過,歸根到底,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很大程度上還是看中了銀行的背書,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定的投資收益率,而安全性、收益率優勢,卻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參與。實際上,如果老年人通過正式渠道購買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風險與問題的概率並不高,但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更需要把銀行理財產品的條款看清楚,並做好相應的風險評估,做好充分準備後,再行考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郭施亮


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呢?

第一,銀行理財安全。其實不一定買的是理財產品,直接向銀行存款,也有不菲的利息。像我們一些大額存單,銀行都能夠在基準利率上升40%到50%,相應的存款利率都超過4%了。比如,年底某股份制銀行為了攬儲,對大額存單利率最高可上浮52%,這樣的利率高達4.18%。而我們購買的很多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過在3%到4%之間。

銀行理財產品是經過嚴格甄選過的,尤其是過去,多數理財產品都是保本保息保收益的,從今年5月份開始,國家才要求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到2020年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


第二,銀行理財是他們熟知的理財方式。通過互聯網理財,說實話,真的老年人信不過。尤其是動不動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存款划走的手機APP,總是讓人有一份擔心。而且,放手機上老年人普遍認為不安全,不如有個存摺或銀行卡,實在安心。

而且互聯網理財騙子也很多,尤其是很多P2P平臺,總是打著這樣那樣高額收益的廣告。也有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養老金投入之後血本無歸。

第三,年齡越大,越應當追求穩健。我們年輕的時候可以承受損失的能力較大,因此可以配置較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比如股票和相關權益類基金等等,他們風險高,收益也大。

老年之後,我們存手裡的錢都是養老金了,一定要確保它的安全,收益就應該放到第二位。雖然說人死了、錢沒花了,很遺憾,但是人活著、錢沒了是淒涼。

對於老年人的理財方式,當然也不建議全部配置時間長的定期存款,要針對自己疾病的風險,留存準備金。



所以,對於年紀大的人,不是他們喜不喜歡銀行理財的問題,而是強烈建議他們去銀行理財。


暖心人社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發現老年人喜歡理財,但很多老年人理財被騙!這是為什麼呢?

1.老年人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靠譜安全,收益又比較高。所以就心動了,把錢投了銀行的理財產品。

2.老年人一般都很有錢,有退休金和鉅額存款,他們不像年輕人會玩微信和支付寶,他們還是老思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如果他們懂得其他投資理財的方式,他們也許就不會如此熱衷於把錢存到銀行裡了!

3.既然其他新的投資理財方式,老人們不懂,自然就會懶得去了解。他們為了省心,就乾脆把錢都存銀行,買了理財產品啊!

4.2018年以來,很多私人搞的投資理財跑路了,很多老人的養老金和存款被席捲一空,老人們頓時懵了!有的老人被氣死,有的想不開,自殺身亡!老人們這才明白過來,看來錢還是隻能存在國有銀行裡面!國有銀行有政府背書,不會出問題啊。

這私人搞的理財項目,信用最差,隨時隨地可能跑路,投資人立馬血本無歸,投訴無門,維權很難!只要是捲入了非法集資,錢基本上就打了水漂了,追不回來了!

於是,資金開始又回到了國有銀行體系!老人們紛紛把錢存銀行,買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