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北方的蒙古人發生了什麼事,為何瓦剌迅速敗亡?

歷史浮塵


一,起源

瓦剌,是由翰亦剌發展來的,這個族群特指“林木中的百姓”,系蒙古族的一支。

他們與大多數遊牧民族一樣,流動性很大,活動範圍很廣。東至黑龍江,西止額爾齊斯河,南抵色楞格河,北至葉尼塞河這麼廣闊的大片樹林,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

從漢代到唐代,蒙古先人本來是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旁邊的密林裡,公元7世紀,開始西遷,直到活動範圍散佈整個漠北,受突厥和唐朝統治。


8世紀時,回鶻推翻突厥統治,建立回鶻汗國,蒙古先人們又被回鶻人統治。

後來柯爾克孜祖先黯戛斯推翻回鶻,建立黯戛斯汗國,蒙古人又被統治。

據《史集*部落篇》記載,翰亦剌惕“人數眾多,分為許多分支,各支各有某個名稱,總稱為‘禿綿’翰亦剌。”

二,崛起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蒙古各部落首領,為了爭奪統治權,也為了掠奪戰敗部落的奴隸、牲畜等資源,而展開了殘酷的廝殺。

這場屠殺盛宴,引出了草原上一個彎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鐵木真。

這個出生就帶著征服光環的男人,迅速的統一蒙古,滅亡金國,揮軍西征,蒙古鐵騎踏進了多瑙河。


(鐵木真劇照)

鐵木真為了拉攏蒙古族中的翰亦剌部,特意讓自己的乞顏部與之聯姻,這種政治聯姻,既為了綁定翰亦剌部,也有因其部落騎兵驍勇善戰,是優質兵源共給地的緣故。

亦因此聯姻,翰亦剌部依附黃金家族水漲船高,在蒙古帝國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

“皇族與主家,彼此互為舅婿,休慼相關,安危與共,非漢唐羈縻之策可比。”——《蒙兀兒史記*卷151》 《元史》稱“元興,宗室駙馬,通稱諸王,歲賜之頒,分地之人,所以盡夫展親之義者,亦優且渥。”

(黃金家族和翰亦剌妃子們)

據統計,翰亦剌貴族女人嫁給成吉思汗家族成為皇后或妃子的共有12個。

當初,鐵木真征服蒙古時,翰亦剌部的忽都合別乞氏族首先歸降,故而,鐵木真對其首領特別優待,封為太師。

三, 鼎盛

當佔據中原的元朝廷,被朱元璋驅趕回蒙古大草原時,蒙古人貴族集團開始了內訌,分成了很多派系。當時“太師”的瓦剌部(翰亦剌的明朝稱呼),擁有4萬多戶人口。他們在蒙古統治階級裡有著強大的話語權。

1388年,他們為了擁立阿里不哥系的後裔為可汗。支持也速迭兒殺了脫古思帖木兒可汗,誰知這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兒剛得位不久,1393年,忽必烈後裔額勒伯克重新奪得了汗位。

瓦剌人和阿里不哥後裔自然不甘心,遂發生了瓦剌人弒殺額勒伯克汗事件。


(弒汗事件)

瓦剌部由殺汗開始,意識到,與其做黃金家族的手下,那為何不自己當老大呢?於是,猛哥帖木兒自立為瓦剌王。

《萬曆武功錄》:”頃胡中立坤帖木兒,始去帝號,稱可汗。而猛哥帖木兒最倔強,亦立為瓦剌王。“

明朝永樂年間,瓦剌人中出了個首領叫脫歡的。扶持擁有黃金家族血脈的脫脫不花,擊殺了阿岱汗、阿魯臺,統一了蒙古。

(脫歡劇照)

之後,在成吉思汗陵寢前,脫歡本來想自立為汗的,但是他有個致命的缺點:非黃金家族出身。遭到了全蒙古貴族一致反對。

脫歡只能咬著牙把傀儡脫脫不花扶上汗位。然後自封太師。

全蒙古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太師脫歡的手裡。

不久後,脫歡突然死了。史料《蒙古源流》說他因窺視汗位,被成吉思汗神罰而死。聯繫到眾多蒙古貴族反對他稱汗,很可能就是被這些貴族暗害的。

脫歡死後,他的兒子綽羅斯·也先,接過了蒙古的實際領導權。被脫脫不花封為太師。


(也先劇照)

也先上臺後,繼承了他爹的勢力,還更進一步,西攻哈密,活抓哈密國王和太后。隨後攻破兀良哈。東邊又征服了女真部落。威脅朝鮮。

兵鋒正盛的也先,開始南下徵明。

1449年7月,也先鼓動蒙古各部落,分幾路人馬,大舉入侵明朝邊境。

此時,收到消息的朱祁鎮,被寵信的宦官鼓動,不顧群臣的反對,決意御駕親征。並把軍政大權交予王振一人之手。

這王振是一個只會弄權的閹人,如何懂軍事?

結果可想而知,1449年8月15日,明軍於土木堡大敗,史稱“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了。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

也先沒有殺朱祁鎮,他想用朱祁鎮作為籌碼,作為攻擊明朝城池的敲門磚。

土木堡之戰後,也先挾持著朱祁鎮,率領大軍一路南下,想用朱祁鎮叫開北京城門。

這此滅國危機的關頭,于謙力排眾議,阻止了朝廷的南遷心思,擁立了朱祁鈺為景泰帝。

並組織軍民齊心守衛京師。並打贏了瓦剌,成功護衛了京師。

在攻擊北京無果後,朱祁鎮也失去了價值,也先放他回去北京攪亂局勢。但是,經過京師保衛戰,景泰帝坐穩了帝位。

四, 衰落

鼎盛的也先,從明朝腹地回到草原,與可汗脫脫不花發生了矛盾。也先要脫脫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兒子為太子。脫脫不花拒絕了妻弟的這個要求。

於是,也先懷疑脫脫不花拒絕他的勇氣,是來自明朝的支持。

矛盾激發,也先派兵攻擊脫脫不花,後者戰敗逃跑,連老婆孩子們也被也先活捉了。也先見脫脫不花逃跑,悍然派兵去追殺。



(追殺)

脫脫不花只得遁入兀良哈,兀良哈也是也先的勢力範圍,逃無可逃的脫脫不花,被殺了。

1453年,殺了脫脫不花的也先,自立為“天聖大可汗”。

因為其不是黃金家族出身,不久後,強行稱汗的也先被暗殺了。

也先一死,他的兒子們就把他的家產分了。 大兒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兩部分。 瓦剌開始逐漸衰微。



(瓦剌全盛時地圖)

後來,瓦剌再次為分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點評:

由於全體蒙古人的固化思維認定,非成吉思汗嫡系後代,不能統攝全蒙古部落。

也先誅殺了脫脫不花後,他沒有再立黃金家族血脈的傀儡汗,而是自己稱汗。 全蒙古人都不服也先,於是,也先被暗殺掉了。

沒有也先的瓦剌部,崩潰成一盤散沙。再也不復之前的輝煌,並在時間長河中漸漸衰亡。 (清朝時的準噶爾叛亂,只是個小打小鬧,比不上也先時)

瓦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也先逆全蒙古人的意志去稱汗。

與後世袁世凱非常類似,袁世凱稱帝,被全國人民聲討。他只得趕忙退位,不久後,鬱郁病死。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迅速崩潰成北洋軍閥一樣,互相爭權奪利,在內戰中大量消耗國力。

歪眼小史


剛日讀史


引言: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被俘的事件。這一事件,使明朝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也因此影響了明朝的政治體系,使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那麼戰勝國瓦剌在打擊了明朝軍事體系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迅速敗亡了呢?

一、瓦剌的由來

明初時,朱元璋對元朝進行的持續軍事打擊,使昔日強大的蒙古帝國分裂出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

朱元璋對韃靼的征伐,使瓦剌首領猛哥帖木兒在此間隙,趁勢而起。而明成祖北征瓦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圖拉河),對於蒙古殘餘勢力的打擊也從來沒有消停過,然而也從來沒有徹底消滅過,明朝雖然一直和瓦剌有摩擦,但是並沒有發生過太大的戰爭,對明朝威脅最大的還是來自東蒙古,瓦剌地處偏遠,對明朝還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瓦剌部的地理位置偏遠

由於瓦剌和東蒙古的矛盾,成為了和明朝一起合作的理由,於是在永樂六年,瓦剌因為內部矛盾歸順了大明,馬哈木等請求明王朝分封爵位。根據《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此三王名號,亦系廟堂創……且階勳為正一品,尤為妥當。”

明朝與瓦剌的合作,一是出於經濟利益上的需要,更多的還是希望通過友好合作達到和平的願望。而瓦剌與明朝的友好是源於蒙古汗位的爭奪,多了明朝這棵大樹依靠,奪取勝利的幾率將更大,瓦剌與韃靼部頻繁征戰,勢力各有消長,所以在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瓦剌族在經過大明初期到英宗時期這段長時間的發展,勢力逐漸強大,在統一蒙古各部後,向東攻擊兀良哈三衛,控制了當時尚很弱小的女真族後,瓦剌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大明的繁華,讓他們嚮往不已。

明朝與瓦剌因為利益有過合作,也因為利益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二、“土木堡之變”,對於明王朝的影響深遠,也給明朝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部落首領遣使臣2000餘人嚮明朝貢馬,同時作為封爵附順的部族,嚮明朝索要賞賜,宦官王振不肯多給,不滿足瓦剌的要求,這就成為了戰爭的開端,瓦剌不服,明朝政府也不服。

同年七月,瓦剌部兵分四路騷擾內地,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今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其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瓦剌的鐵騎踏入大明的領土,彎弓大刀血流成河,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沙場,瓦剌此次進犯來勢洶洶。

土木堡之變,瓦剌進攻路線

遠在北京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寵臣王振的煽動蠱惑下,準備御駕親征。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人上疏勸諫,但是朱祁鎮並不聽從大臣意見,率領五十餘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

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以為瓦剌部害怕明朝大軍,仍堅持北進,結果被瓦剌軍誘敵深入的計策打得四散逃跑,終於在“土木堡”被圍困,“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鎮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與親兵乘車突圍,終不成功,被瓦剌部俘虜,隨徵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也沒有逃脫被錘殺的命運。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王朝的影響深遠,也影響了明朝的政治與軍事的發展,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也給明朝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三、瓦剌在“土木堡之變”後,也並不輕鬆,軍事勢力在這次戰役中也被消耗嚴重,內部矛盾產生,使得瓦剌政權分裂。

1、 明朝傾盡力量打擊瓦剌的時候,瓦剌部一樣不輕鬆,不說長途跋涉的勞累,就說遠離故土的思念,也讓瓦剌部承受不起戰爭的消耗。

戰爭對於瓦剌同樣是傷害很大,在厭倦長期戰爭的情況下,瓦剌內部也矛盾重重,和明軍的戰役,雖然是打贏了,但是傷亡也是極其慘重。

1450年,本想敲詐一筆的也先計策失算,歸還了明英宗,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係,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就此收場。

2、瓦剌內部矛盾嚴重

瓦剌內部正在上演一場宮鬥,也先與大汗脫脫不花並不和睦,雖然表面上和氣,實際已經暗流湧動。也先實力強盛,對於汗位垂涎已久,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下手。

脫脫不花拒絕也先立其姐姐兒子為大汗的要求,雙方發生汗位爭奪戰,內訌開始,脫脫不花勢孤被敗,逃入兀良哈部,正因為他的逃跑,使也先佔得良機,他自稱“天聖大汗”,建號“添元”。內部的消耗,使瓦剌實在脫不出身去顧及別的事情。就算明朝已經被戰爭拖垮,此時的瓦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3、也先逝世,內部矛盾更加突出,瓦剌部落瓦解。

也先雖然稱汗,也鬥不過時間這個東西,他終將死亡,在也先去世之後,內部矛盾更加突出,終於使瓦剌部落分裂。

部落分裂,實力就會被削弱,瓦剌由此逐漸衰落,瓦剌的衰落使得另一個蒙古勢力崛起,瓦剌部落瓦解後,就各種散落。

瓦剌並沒有實力征服中原,也支持不了大的戰爭,在明朝經歷過“土木堡事變”後,瓦剌的軍事力量實際上也被消耗了很多,加上內部矛盾重重,瓦剌自顧不暇,在人心散落的政治權利中心,沒有凝聚力的政權,是走不長遠的,所以瓦剌在給了明朝沉重打擊後等於也給了自己沉重的一擊,瓦剌和大明各自在戰爭中被消耗了元氣。


逆風解語


史前的瓦剌

這事兒想掰扯明白有點費勁,吐槽機權且試一下哈,講故事之前我們得弄明白這幫哥們從哪裡來,和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有什麼關係。否則估計碼一篇幾萬字的論文也扯淡不清楚來龍去脈,完全白費功夫。

其實這幫哥們應該是來自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上游附近,是個住在森林裡的漁獵民族,由很多小部落組成,具有蒙古和突厥的雙重特徵。後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興起,他們很自覺的進行聯姻,男的娶公主,女的嫁皇室,時間長了就跟元朝徹底混在一起。

他們一部分跟著阿里不哥叛亂,去了西邊的伊犁河定居;另一部分跟著旭烈兀西征,跑到波斯那邊混。最後留在葉尼塞河的那部分人慢慢南遷到蒙古地區,變成徹底的遊牧民族,就是後來的瓦剌。

陰險的平衡

時間到了1368年,元順帝不是被朱元璋給強行搬家了嘛,從大都(北京)搬到上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又從上都搬到了哈拉和林(外蒙杭愛省)。這下可就要了親命嘍,瓦剌一直蹲那邊呢,黃金家族反而成了外來戶。

本來在強大外敵明朝的威脅和雙方親情的聚攏下兩邊還能做表面兄弟,但漢人多鬼啊?很快就發現了兩邊的嫌隙,從明成祖朱棣大敗瓦剌馬哈木開始就玩起了平衡政策,誰弱我就扶植誰,誰強我就去削誰。

幾次折騰下來,曾經團結的北元變成了韃靼和瓦剌兩部分,雖然名義上雙方還在一起,韃靼當大汗,瓦剌做太師,但明眼人不難發現分裂是早晚的事兒。這兩邊都曉得明朝的策略,但就是沒辦法,因為旁邊還有個兀良哈呢,這不是絕代雙驕,是尼瑪三國演義,坑爹的是還有一個明朝在寫劇本。

也先的崛起

我們都知道玩離岸平衡當攪屎棍是個很考驗手藝的活兒,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玩砸,大英帝國當年玩出一個阿妹你看(美國),明朝在皇權更迭幾次以後也玩出事兒了。簡單說仁宗和宣宗壓韃靼太狠,扶瓦剌太甚,打破平衡了。

正統年間也先繼位時已經根本不鳥名義上的老大韃靼人脫脫不花,隨後他又破哈密,敗兀良哈,成為足以威脅明朝的存在。朱祁鎮那個二貨這才決定發兵20萬迎擊,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去北邊公費旅行了一年。

土木堡後若干年,也先徹底擊敗脫脫不花,自立為大汗,建立了西至哈密,東到建州的龐大帝國。從領土面積上看,此時的瓦剌已經超越了明朝,但因為生產力的關係,這個帝國並不富裕,經濟上還是需要依賴明朝。而我們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帝國的毀滅

建立帝國後的也先志得意滿,把次子阿失帖木兒封為太師(隱含著繼承人的意思),但長於軍事的他並沒發現自己的國家其實矛盾重重。首先韃靼的黃金家族並沒有覆沒,脫脫不花逃入兀良哈後一直尋找復仇的時機。

其次立次子繼承的行為讓長子十分不爽,這傻兒子不停的和明朝眉來眼去。最後他麾下悍將阿剌知院同樣野心勃勃,向外和明朝修好,向內逼迫也先立自己為太師。也先的回應是把這貨兩個兒子全宰了,徹底被激怒的阿剌知院終於開始起兵謀反。

阿剌知院起兵之初很順利,也先被他輕鬆殺死,可就在他和也先的兩個兒子爭奪汗位時,韃靼出兵了!幾次慘敗之後,這傢伙被部屬殺掉,他的野心常埋於蒙古荒原,那個瓦剌帝國也就此分崩離析。

最後的結局

也先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彼此不服,幾番惡鬥之後部族徹底分裂,長子博羅納哈勒(也有史料顯示是幼子)帶著一部分族人去扎布汗河停留,就是後來的杜爾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兒晚年屢次被韃靼部達延汗(就是明武宗在應州交手那個)擊敗,無奈的西遷去伊犁河駐紮,就是後來的準噶爾部。

這個時候蒙古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的韃靼在林丹汗慘敗於皇太極後大部分歸順清朝,與清朝皇室結合緊密。西邊的瓦剌則日漸碎片化,外來的和碩特部去了青藏高原,同樣外來的土爾扈特部幾番掙扎之後一部分去了沙俄,另一部分在末代可汗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而準噶爾部在清朝初年強勢崛起,巔峰時期統御曾經的瓦剌四部屢屢進犯,最後整個部族被乾隆皇帝徹底滅絕。長子的杜爾伯特部在乾隆時期與準噶爾爭端汗位失敗後,帶著三千戶人內附歸降,最後受封郡王。這就是瓦剌最後的結局。


歷史吐槽機


瓦剌(又稱衛拉特)本是活躍於草原西部的蒙古部落,在黃金家族衰落之後,迅速崛起於仁宣年間,甚至一度統一整個草原。正統年間,瓦剌太師也先製造了“土木堡之變”,即使明朝之後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但瓦剌的損失其實並不算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瓦剌的迅速衰亡呢?事實上,瓦剌從崛起之日起,便已經埋下了禍根。

黃金家族的持續衰落,瓦剌於仁宣年間迅速崛起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對明軍的大規模北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眼見無法抵禦,連忙率領元朝殘黨撤往上都,為北元保留了最後一絲力量。朱元璋為了徹底消除北元威脅,多次派兵北伐的同時,積極收復雲南、遼東等地,使得北元勢力徹底退出中原,遷往漠北。

△明初形勢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統率十五萬大軍出大寧,於捕魚兒海大敗蒙古可汗脫古思帖木兒,北元殘餘主力遭遇到毀滅性打擊,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途中,在土剌河一帶和兒子天保奴一起被部將速迭兒縊殺。

捕魚兒海之戰後,黃金家族徹底喪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的至高無上地位,此後大多數蒙古部落紛紛脫離統治,蒙古草原就此正式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其中韃靼奉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本雅失裡為汗,大權卻掌握在太師阿魯臺手中;瓦剌則以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所部為最。為了爭奪蒙古汗位,瓦剌和韃靼部頻繁爭戰,勢力各有消長。

△韃靼衰弱後瓦剌趁機崛起

明永樂八年(1409年),太師阿魯臺殺明朝使節郭驥,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將丘福率軍10萬北征,結果丘福輕敵冒進遭遇慘敗。於是,從次年開始,明成祖朱棣先後五次率軍親征蒙古,在朱棣的打擊之下,韃靼損失慘重,可汗本雅失裡也被瓦剌襲殺。

明朝由於明成祖的連年征戰國力損耗嚴重,因而在仁宣年間開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而瓦剌則趁機開始強勢崛起。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首領綽羅斯·脫歡襲殺韃靼大汗孛兒只斤·阿岱和太師阿魯臺,之後又於正統初年殺死賢義、安樂兩王,統一蒙古帝國,他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為汗,自為丞相。

△“土木堡之變”時天下形勢

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去世,其子也先繼位,稱太師淮王。至此,瓦剌勢力極盛。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舉攻明,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於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瓦剌的崛起之路隱患重重,為其最終的衰敗埋下禍根

瓦剌雖然崛起,但其在蒙元時期也僅僅是黃金家族的世代姻親而已,並沒有過於顯赫的歷史,無法像黃金家族那樣擁有威望和號召力,只能通過武力來征服蒙古各部,不過這種血腥征服顯然對於其統治極為不利。

△也先劇照

為了名正言順的統治蒙古,瓦剌便向黃金家族後裔察合臺汗國發動了進攻,擊敗了東察合臺汗國的衛思汗,並強娶了衛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由於衛思汗是黃金家族,所以這一政治聯姻,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號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統,不過瓦剌這種統治仍然極為脆弱。

此舉雖然一定程度維持了瓦剌對蒙古各部的統治,但瓦剌內部卻也存在著嚴重隱患。脫脫不花雖然是名義上的可汗,但實際權力卻掌握在也先手中,而也先則自恃勢強,垂涎汗位,這令脫脫不花極為忌憚,這為後來瓦剌內部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戰敗之後,由於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重,也先最終於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與明朝議和,將明英宗朱祁鎮送還明廷,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係,此舉直接導致也先的聲望遭到了損害。

也先殺死脫脫不花自立為汗,內部不滿爆發瓦剌迅速衰敗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希望脫脫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兒子為太子,脫脫不花卻想趁也先聲望受損而脫離其掌控,因此予以拒絕,雙方長久以來積聚的不滿迅速爆發,雙方發生激烈戰爭。

脫脫不花最初與弟弟阿噶多爾濟聯兵,倒也與也先打了個勢均力敵,然而兄弟二人後來發生內訌,阿噶多爾濟叛投也先,脫脫不花戰敗之後遁入兀良哈,不久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殺。脫脫不花死後,也先又誘殺了阿噶多爾濟,隨後自立為“天聖大可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

也先自立為汗,直接引起了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滿,也先於是又轉而希望爭取到明廷的支持,便在景泰四年(1453年)嚮明廷通好,甚至不惜宣佈自己是明的屬臣,此舉雖然成功爭取到了明廷的支持,但也使得其聲望遭受到了嚴重打擊。

與此同時,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在其稱汗後求取太師之位,也先不僅沒有準許,反而先後將其兩個兒子鴆殺,阿剌知院一怒之下於景泰六年(1455年)舉兵反叛,也先被暗殺身亡。也先死後,其子綽羅斯·阿馬桑赤繼承汗位。

景泰七年(1456年),綽羅斯·阿馬桑赤入侵察合臺汗國,在伊犁河附近大敗羽奴思汗。而在這時,皇后哈尼木(衛思汗之妹)在後方製造混亂,她的兒子亦不刺忻和也裡牙思兩兄弟對阿馬桑赤發動叛亂,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衛拉特的實力卻被嚴重削弱。

△瓦剌最終分裂為四部

就在瓦剌內亂的同時,黃金家族後裔卻在內亂之中重新整合,隨後趁機向西進攻,瓦剌部被迫退出蒙古中部。隨著瓦剌綽羅斯氏的持續衰落,其部盟最終於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綽羅斯氏瓦剌汗國正式分裂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香茗史館


“土木堡”之戰使得瓦刺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為何土木堡之戰後瓦刺就很少出現呢?

首先,土木堡之戰後(1449年),瓦刺部落的首領也先(1455年)去世,更所有的蒙古部落的命運一樣,一旦一個強大的領袖去世後,這個部落就會陷入分裂,所以瓦刺也陷入了分裂當中,在不斷的內鬥與消耗之中瓦刺的勢力遭到了削弱。

然而,瘦死的駱駝總歸還是有馬大。就算是分裂的瓦刺也依舊是蒙古大草原上一直強大的勢力。到那時奈何瓦刺的命運就不是很好,這個時候在瓦刺部落的東邊,黃金家族出現了一個號稱是能夠恢復黃金家族榮光的領袖,這個人叫做達延汗,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被譽為是蒙古的中興之主。


在他繼位成為蒙古大汗後,決心重建黃金家族在蒙古的絕對統治,第一個開刀的目標就是瓦刺,在達延汗的多次征伐中,瓦刺被驅逐到了更西邊的地方,而達延汗也開始逐步的統一了蒙古各部落。但是不管多麼強大的人總歸有死去的時候,達延汗有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分封了萬戶,所以達延汗死後,蒙古有重新陷入了分裂當中。



而此時的瓦刺遷移到了西邊(今新疆更西邊那一帶,中亞範圍),雖然瓦刺衰落了,但是脫胎於瓦刺的準準噶爾汗國卻逐漸崛起了,以不到百萬的人口,在西方的俄羅斯和東方的大清之間依舊頑強的存活了近百年的歷史。


若非是清軍得到了中原資源的支持,清軍甚至還打不贏準噶爾汗國的。

瓦刺部落自土木堡之變後並沒喲衰亡,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存,甚至還有過崛起。


這個歷史很正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北征瓦剌的戰鬥中在位於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兵敗並淪為瓦剌人的俘虜,瓦剌部首領也先挾持朱祁鎮作為人質進犯明朝邊塞,一路長驅直入進逼北京城下。危難之際幸虧時任兵部左侍郎于謙以江山社稷為重擁立明代宗朱祁鈺。于謙親率二十二萬大軍列陣北京九門外,于謙指揮的這場北京保衛戰可謂是明代歷史上一場力挽狂瀾的關鍵性戰。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儘管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但已無法改變明王朝整體上江河日下的國運:事實上土木堡之變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洪武、永樂年間執行的是積極出塞的國防政策,明軍在這種國防政策的指導下多次深入漠北草原打擊蒙古部落,到了仁宣時期儘管明朝開始由強力戰略擴張向寬鬆治國、息兵養民轉型,但在與蒙古的邊境戰爭中總體上仍佔上風。然而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於蒙古的政策就開始全面收縮,儘管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也曾戰勝過蒙古勢力,但再也沒像明初一樣執行過積極出塞政策,總體上已完全進入到戰略防禦態勢。由此可見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轉折性事件,不過這對作為戰爭另一方的瓦剌同樣是一次轉折性事件,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土木堡之變對瓦剌的影響更大於明朝——土木堡之變儘管使明朝由盛轉衰,卻並沒使明朝迅速崩潰,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變的勝利後走向了分裂。

事實上自稱厄魯特的瓦剌在明代瓦剌能不能算是蒙古人都是存在爭議的——至少東邊的韃靼就不把瓦剌當作蒙古人。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而我們今天所說的蒙古族是由於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統一草原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之前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等部顯然不會認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後才形成了蒙古族這一民族共同體。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從蒙元王朝手中收復燕京後蒙元勢力就退回來漠北草原,然而脆弱的遊牧經濟已無法支撐元朝仿照漢制建立的統一帝國,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蒙古諸部逐漸演化為兩大部落聯盟:位於草原西部的和碩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諸部所形成的聯盟被稱為瓦剌;位於草原東部的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諸部所形成的聯盟自稱蒙古,而明朝則稱其為韃靼。明朝人所謂的蒙古人是同時涵蓋韃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韃靼卻以蒙古正統自居而將瓦剌視為異族。事實上韃靼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們甚至沿襲了“元”這一國號(北元)。瓦剌則起源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將他們稱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後的蒙古大汗通過聯姻來籠絡他們。由此可見瓦剌並非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屬於被蒙古征服後所同化的部族。儘管瓦剌被蒙古同化後也冠以蒙古之名,不過在以蒙古正統自居的東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事實上北元退回草原後就同時面臨兩大強敵:南方的明朝一度執行積極出塞的國防政策,而西部的瓦剌勢力趁機悄然做大。明初在出塞打擊蒙古勢力時為實現分化瓦解的目標就對瓦剌和韃靼進行分別對待:明朝所稱的韃靼人其實就是繼承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正統的北元政權,這是明朝必須打擊的大敵,因為只要北元政權仍在延續“元”這一國號就意味著並沒放棄重返中原的意圖。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個從無顯赫歷史的籍籍無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沒北元政權那麼大的積怨,因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瓦剌屬於明朝爭取拉攏的對象。這一時期瓦剌也有意識將自己與黃金家族進行區分,這樣做一方面是彰顯自身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嚮明朝示好,當然名義上瓦剌還是北元的藩屬。然而隨著瓦剌勢力的日益做大就漸漸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了,這點明朝方面也感覺出來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權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創,然而朱棣並沒趁機徹底消滅北元,反而冊封北元太保阿魯臺為大明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這麼做的其實就是為牽制名義上為北元藩屬、實際上獨立存在且依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為瓦剌的崛起確實已呈現出明顯的徵兆。截至14世紀初名義上作為北元藩屬存在的瓦剌實際上已架空了北元的軍政大權。公元1439年(北元岱總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統四年)瓦剌部首領脫歡去世,其子也先成為瓦剌部的新首領,同時繼續保持著北元朝廷的軍政大權。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職務為中書右丞相、太師、淮王、瓦剌部總兵。

明初幾代皇帝積極拉攏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為牽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終卻架空了北元朝廷,從而成為明朝北部邊疆新的大敵。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後先後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為明朝冊封建立的東北兀良哈三衛、女真諸衛統一了起來。也先儘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樣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樣建立了一個遼闊的帝國。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為主的北元蒙古騎兵大舉攻明,此舉成為了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導火索。儘管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在北京城下敗於于謙之手,因此未能實現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標,但俘虜明朝皇帝的戰功已使他越發驕橫起來。此時放眼草原諸部再找不出能與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滿足於自己現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義上是北元的藩屬,而也先的正式頭銜也是北元太師,在也先看來這種身份地位與自己的實力是不相匹配的。這時的也先已盤算著“求大元皇帝並一統天下”,也就是說他想要篡奪北元的皇位並南下滅明。當時的北元岱總汗是也先的妹夫,長期以來這位名義上的北元最高統治者對也先都是言聽計從。也先試探性地向岱總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並沒直接讓岱總汗讓位給自己,而是讓岱總汗讓位於太子。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時一個幼君在也先看來也相對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過渡人物。然而一向對也先言聽計從的岱總汗這次卻明確拒絕了也先的要求,而惱羞成怒的也先隨即與岱總汗兵戎相見。戰敗的岱總汗逃到郭爾羅斯部,這個郭爾羅斯部的首領是岱總汗的前岳父。為什麼說是前岳父呢?原來當初岱總汗為巴結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時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對此郭爾羅斯部可是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岱總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給殺了。

身為北元正統象徵的岱總汗一死就讓也先感覺到機會來了,於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開忽裡勒臺大會。這次大會上蒙古各部迫於也先的壓力將其推舉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定年號為“添元”。這在北元歷史上是一次極具象徵性意義的大事件:首先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汗(皇)位首次被非黃金家族的人佔據;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箇中國式王朝向遊牧民族政權轉型,其中一個典型標誌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漢制確立的年號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時北元取消年號已有65年,如今重新確立與中原相同的年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奪北元的皇位並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轉為戰略守勢,看起來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標邁進,然而事態的後續發展卻證明他其實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雖是一個有遠達抱負理想的人,但卻是一個缺乏戰略思想的人,他急於求成的篡位之舉恰恰給自己招來了禍端。儘管身為成吉思汗嫡系的黃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們認識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圖騰,樸實的蒙古人民還無法接受被非黃金家族的人所統治。儘管岱總汗沒他的祖先那樣的文治武功,但因為擁有正宗的黃金家族血統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來只是草原上一個籍籍無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過於維護自己和家族小團體的利益,以致於連他自己所屬的瓦剌本部群眾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對者,更不用說那些身為黃金家族後裔的諸王了。黃金家族諸王儘管此時正處於衰敗期,不過人家手裡還是有兵馬的,儘管他們單獨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與也先抗衡,可如果他們全部聯合起來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對也先發起挑戰的並非黃金家族的成員,而是另一位同樣來自於瓦剌部的酋長。瓦剌本身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碩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諸部所形成的部落聯盟。也先只是瓦剌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諸部中他的實力最強,但在瓦剌這一部落聯盟體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長。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強勢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對也先,黃金家族諸王聞訊也紛紛起兵討伐也先,也先倉皇逃往永謝布部。虎落平陽的也先仍沒改變他飛揚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請求永謝布部出兵幫助他,而是幾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讓永謝布部出兵,結果永謝布部首領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給殺了。也先死後他的子孫與黃金家族的後裔們展開了長達20餘年的戰爭。在這一過程中也先的兩個兒子瓜分了也先的部眾,成吉思汗異母弟別勒古臺的後裔毛裡孩擁立岱總汗之子馬兒古兒吉思為蒙古大汗,將瓦刺驅逐到天山一帶的西部地區。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將瓦剌稱為衛拉特。衛拉特主要由杜爾伯特部、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輝特小部落共同構成。後來日益強大起來的準噶爾部將土爾扈特部向西壓迫,迫使土爾扈特部與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一部被迫遷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準噶爾部又向東壓迫杜爾伯特部,迫使其內附於清朝。準噶爾部還企圖兼併和碩特部併入侵青海。準噶爾部又擊敗哈薩克人,翻過天山征服回部諸察合臺汗及伊斯蘭教派白山派與黑山派,此後飛兵拉薩凌攝西藏,終於建立起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全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疆域北接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區,西包巴爾喀什湖,東至蒙古薩彥嶺及色愣格河流域,達到四百多萬平方公里。準噶爾部的強大也為從康熙到乾隆長達70餘年清朝-準噶爾戰爭埋下了伏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流年答案: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內部發生了內鬥,導致瓦剌迅速敗亡。雖然瓦剌敗亡了,但是瓦剌人一直都在。到了清朝,瓦剌人成了清朝西北部的一大隱患,那就是準格爾部,核心就在今天的準格爾盆地。清朝用了差不多八十年的時間才平定準格爾叛亂。

瓦剌的內亂

北京保衛戰後,遭遇大明神機營的重創,瓦剌軍損失慘重。在瓦剌軍內部迅速產生了大量矛盾。

元朝滅亡後,衛特拉部與韃靼部爭奪霸權,互相廝殺,互有勝負。到了西元1433年,瓦剌的首領脫歡殺了韃靼首領啊魯臺,立脫脫不花為大汗,統一了蒙古高原。脫歡死後,也先繼承太師之位,控制了蒙古草原。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帶領瓦剌大軍入侵明朝,俘獲了明英宗,還一度兵臨北京城下。

西元1451年,也先殺了脫脫不花,開始了內部大清洗。至此,也先變得昏庸殘暴,慢慢失去了瓦剌軍民的擁戴。幾年後,也先就被手下的阿刺知院殺死,瓦剌開始衰弱。此後,蒙古人一直一蹶不振,知道葛爾丹的出現。

準格爾汗國建立

西元1676年,噶爾丹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後、改變了原來鬆散的聯盟體制,逐漸建立了一個集權的的政權體制、把準噶爾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在1678年正式建立準格爾汗國。

小結

兄弟不和外人欺,國家也是一樣,一旦內部亂了起來就離衰落不遠了。歷朝歷代的滅亡,都是從內部的腐朽開始的。明朝後來的滅亡就是由於崇禎皇帝的昏庸,寵幸奸臣,壓榨百姓,才被女真給滅了。


歷史流年


瓦剌並沒有敗亡,只是衰落而已,但是退往了西域,由於稱呼不一樣,因此給予人以為瓦剌敗亡了,其實依舊存在,後來準噶爾部也是其衛拉特(漢稱瓦剌,清稱衛拉特)分部之一。

瓦剌前身

蒙元時代,瓦剌只是也克蒙古兀魯思帝國的外圍,也就是成吉思汗統一時,征服的西面“林中百姓”所組成,在成吉思汗所制定的律法中糅合而成一部,蒙元時代時稱為斡亦剌,漢文稱為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

捕魚兒海之役,北元王庭基本被明朝一掃而空,此役黃金家族從神壇跌落,蒙古諸部紛紛獨立(題外話:北元覆滅只是漢文所記載,根據蒙族的記載,蒙族從來都不承認、也不否定有北元這個朝廷存在,他們只認可也克蒙古兀魯思帝國,因此直到明末崇禎時期,林丹汗寫給皇太極的信裡,依舊自稱為蒙古諸王之大汗)。

捕魚兒海之役之後,蒙古分裂成為韃靼、瓦剌、兀良哈,其中以韃靼依舊以黃金家族擔任大汗。為了能達到分化蒙古,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後,就對敢稱汗的韃靼發動了戰爭,即明成祖第一次北伐,韃靼的黃金家族蒙古大汗本雅失裡汗被擊敗後,逃亡瓦剌區域尋求庇護,正好碰到阿里不哥的後裔(當年與忽必烈爭奪汗位的弟弟),本雅失裡汗被殺。至此韃靼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敢自稱汗,權利在太師手中,而韃靼與瓦剌之間的戰爭也在繼續延續著。

韃靼因成祖的北伐而衰落,同時瓦剌也趁機崛起,其領主馬哈木、太平、禿孛羅盡三人偷偷立了一個黃金家族血脈的人(答裡巴)為傀儡汗,公元1414年時,成祖朱棣獲得情報後,以瓦剌驕矣為由,發動了第二次北伐,即誰敢稱汗就打誰的預防式戰爭。

在明成祖朱棣的打一派,拉一派,分化一派,羈縻一派的策略之下,瓦剌和韃靼一直在爭鬥,明朝邊疆平穩數十年,直到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

瓦剌明明俘獲了明英宗,為什麼很快就衰敗了?

一、瓦剌太師也先實力小衰,內部紛爭

瓦剌的衰敗裡面有于謙的功勞——京城保衛戰,致使也先損兵折將,蒙古內部出現分化。

土木堡之變後,俘虜了明英宗的也先並沒有立刻發動戰爭,而是廣發英雄帖到草原上(畢竟他只有2萬精銳),同時也想用明英宗來好好訛詐明朝,就這樣在談判中,十多天就過去了,明朝也趁這個時間差,奠定了以于謙為主的抵抗集團(設立新君)。當得知明朝另立新君後的也先也發動了後續的戰爭。

北京已立皇帝,要領人馬來交戰,終無講和之意。我今調軍馬再去相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

即奪回元上都(燕京)。其實瓦剌也先的戰略是錯誤的,若是先佔據大同和宣城,以宣大為草原入侵中原的前沿基地,再發動後續戰爭,明朝可能會更為吃力。

史書中的記載,京城保衛戰時,擊殺的蒙古人不多,也就是萬人數,但是有個特點,就是被擊殺的萬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瓦剌的精銳:“敵以萬騎來薄,副總兵範廣發火器,伏起齊擊之。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死”。

蒙古人死亡最多的是在敗退後,被于謙追殺會草原的這段路程。正所謂偷雞不成蝕把米,本來想跟瓦剌太師也先到中原劫掠一把的,結果反而把死傷慘重,戰利品也沒能帶回。相應也先“英雄帖”的韃靼、兀良哈三衛部、哈密等部紛紛對瓦剌不滿,而瓦剌內部在此時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脫脫不花(黃金家族血脈)名義上是瓦剌的汗,可實為傀儡。當也先的精銳被于謙留了一部在北京城外之後,脫脫不花心思也開始活了。

因此在景泰二年時,脫脫不花聯絡了他的弟弟阿噶多爾濟共擊太師也先,可阿噶多爾濟早已經被也先所收買,也先承諾,若是脫脫不花一死,就立阿噶多爾濟為瓦剌的大汗。最終的結果是阿噶多爾濟陣前反戈,脫脫不花戰敗逃亡被殺。但是也先並沒有兌現承諾,反而誘殺了阿噶多爾濟及其忠實的部族——“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也先將脫脫不花與阿噶多爾濟的牧場與部民全部分配個瓦剌的支持者們。

二、也先稱汗,瓦剌最為鼎盛的時期,但樂極生悲、盛極必衰

擊殺並分配了脫脫不花和阿噶多爾濟之後的也先,發動了統一蒙古之戰。很快就擊敗了韃靼太師阿魯臺,逼降兀良哈與哈密,征服東西部的“林中百姓”(東部女真、西部赤斤蒙兀部),一時間彷彿一個新的成吉思汗時代重新降臨(相當於鐵木真十三翼之戰後的規模)。

公元1453(景泰四年),瓦剌也先向明朝派遣使者,宣稱自己已經稱汗,並要求與明朝繼續之前的協定,維持互市,同時希望能以良馬、寶石,嚮明廷換取“黃紫大紅織金九龍緞匹、黃紅綵緞衣服、金壺、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最為關鍵的是也先的信使宣稱也先已經拿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並且要重新組建大元王朝。

明景帝(代宗)極為惱火,本想一口拒絕,並發動戰爭, 但被群臣勸阻,明朝拒絕與也先繼續互市,並且否認其為元朝皇帝,依舊稱其為瓦剌可汗。(記載於蒙古文史籍)。

戰爭不可避免,但也正是這個時期,瓦剌部的阿剌知院(又稱阿拉克丞相),也先的重臣,掌管瓦剌右翼諸鄂拓克。就在也先稱帝之時,阿剌知院在眾人面前請求也先封其為帝國的太師,被也先一口拒絕了。隨後阿剌知院的二兒子被也先鳩殺,憤怒的阿剌知院立馬返回了諸鄂拓克部,整軍備戰,與公元1454年發動對也先王庭的突然襲擊,並擊殺了也先與其弟。

一個剛剛統一不到半年的蒙古瓦剌帝國就這樣分崩離析了。(《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蒙古文史)

由於此時的瓦剌陷入內戰之中,少有文字記載,因此分裂後的瓦剌在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但阿剌知院在擊殺了也先之後,韃靼部的孛來得到消息之後,迅速領兵過來痛打落水狗,在坎坎地面(札布汗流域一帶)擊敗了阿剌知院,並攻入瓦剌進行了一番劫掠,韃靼部再次獲得新生。

在韃靼部的攻襲、以及內部爭鬥中,瓦剌部很快就退出了西部草原,其分裂的部族很快就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干,並向動攻擊哈密等地,其中又有部是進入青海,直到150年後,已經定居在西域的瓦剌部中的分部準格爾部在哈剌忽喇的帶領下崛起。並在明末清初與清廷爭奪霸主地位(準格爾部的葛爾丹汗曾向乾隆寫信,稱“大清的皇帝為東方的皇帝即可,他(葛爾丹)為西方的大汗,與其祖上也先有得一比)。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史之為用


簡單講一下瓦剌人的歷史。



瓦剌又被稱作“斡亦剌”、“衛拉特”或者“漠西蒙古”。具體的說:

蒙元時期,稱作“斡亦剌”;

明朝時期,稱作“瓦剌”;

清朝時期,稱作“衛拉特”或“漠西蒙古”。

所以,如果你在書上看到斡亦剌惕、瓦剌或者衛拉特這幾個生僻名詞時,別覺得是三個部落,實際上這都是一群人。只是各個時期的統治者對他們的稱呼不同罷了。

蒙古汗國建立之前,瓦剌人的祖先跟蒙古人關係不錯。成吉思汗征服禿馬惕部時,當時的瓦剌人又送錢又送糧,非常有遠見的傍上了成吉思汗這條大腿。所以成吉思汗在征服了漠北草原西部後,對瓦剌進行了全方位的懷柔政策。

通俗的說,就是雙方互嫁女兒,結為牢不可破的姻親聯盟。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互嫁女兒,但清朝之前,瓦剌人和蒙古人是並列關係。當時不管是瓦剌人,還是廣義概念的蒙古人,都不認為瓦剌人是蒙古人的一部分。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奠定了後來漠西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內蒙古的關係。


元朝末年,隨著元廷的衰微,當時的瓦剌人覺得蒙元這條大腿抱不住了,於是就趁著天下大亂之際,脫離了元朝控制,再次成為獨立的部族群。

大明洪武年間,北元和明朝連續開戰,瓦剌人則在一旁觀望。由於瓦剌人控制著蒙古高原西北部的位置,這使得他們可以避開明王朝的封鎖從西域獲得鐵器,也能從中亞得到良馬改善自己馬種。因而當時的瓦剌便悄無聲息的組建了一支質量可觀的重騎兵部隊。

時間來到永樂時期,當時的瓦剌首領綽羅斯·馬哈木猛憋不住了,他覺得是時候開始自己的表演了,於是從他開始,瓦剌人憑藉優秀的重騎兵,頻頻挑戰蒙古和大明。

前面說了,瓦剌與蒙古是一種並列,且相互利用的關係。所以面對瓦剌人的挑釁,蒙古高層的心態是糾結的。

一方面,蒙古人不想跟瓦剌徹底翻臉。畢竟瓦剌是拉攏共同對付大明的;

另一方面,蒙古人又不能對瓦剌讓步。畢竟雙方不是一個圈子裡混的人;

在這種糾結心態影響下,蒙古太師阿魯臺藉助明軍大舉北伐,大破瓦剌軍後,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繼續拉攏、扶持瓦剌。

不過,阿魯臺這個人有點託大,他覺得自己玩政治很在行,便自作聰明的扶持馬哈木之子脫歡為代理人,借其力量對明朝和抗親近明朝的土默特部。結果最後玩脫了,導致脫歡暗中做大,不僅幹趴了土默特部,並且還對蒙古發動奇襲,殺死了阿魯臺以及阿魯臺扶持的蒙古阿臺汗。脫歡自己成為了蒙古汗庭的太師。(相當於宰相)

PS:明朝時期常說的“韃靼”,就是蒙古人。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脫歡都已經控制蒙古草原了,他自己幹嘛不當大汗,而是當一個所謂的“太師”呢?

是這樣的。脫歡不是不想當大汗,只是當時的瓦剌部,勢力仍然太小,人口不過區區五十幾萬,兵力也僅有三四萬。脫歡能控制蒙古的高層,但這並不表明他能控制整個蒙古部族。而成吉思汗的後裔,也就是黃金家族當大汗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年,在蒙古社會中,已經樹立了一個只有黃金家族後裔才能合法繼承蒙古大汗汗位的正統觀念。所以脫歡一直到死,都只是瓦剌人的大汗,沒能當上蒙古人的大汗。

脫歡死後,他的兒子也先繼位。瓦剌部在也先的統領下,勢力達到了鼎峰。



關於也先這個人,不用多介紹,瞭解土木堡之變的人,應該都知道他。

也先在經歷了早年的榮光後,晚年也犯了當年蒙古太師阿魯臺一模一樣的毛病,他晚年妄自尊大,殺死了不服自己的蒙古脫脫不花汗,並且還在景泰四年(1453年)又殺盡了黃金家族,自稱“天聖大可汗”,當了蒙古的大汗。結果他的這一舉動使得草原大亂,也先為了鎮壓叛亂,四處征伐,最後死在了兵變中。

也先死後,瓦剌內亂,蒙古人趁機反叛,不僅抓住了也先的母親和妻子,還搶回了元朝的傳國玉璽。

不過,蒙古人也沒高興太久。不久後,也先的兒子阿失帖木兒從中亞殺回,又控制了蒙古草原,並憑藉武力,繼續幹涉蒙古,重振了瓦剌的雄風。

當然,阿失帖木兒也沒有黃金家族血統,他在蒙古人心中也是個外人。所以他死後,沒有黃金家族血統做支持的瓦剌霸權又快速崩解。蒙古和瓦剌再次分家。

後來過了十幾年,達延汗橫空出世(明朝人稱其為“小王子”),他帶領族人先是徹底趕走了瓦剌人,緊接著又統一了蒙古各部,使得蒙古在沉寂幾十年後,再次中興。



之後的瓦剌歷史就比較簡單了。

由於被趕出了草原東部,瓦剌只好西遷,盤踞於草原西部和中亞。並在明朝末年分裂為了四部: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和杜爾伯特部。

PS:和碩特部不是瓦剌人,該部首領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也就是標準的蒙古人。因為和碩特部首領血統高貴,所以自加入瓦剌後,原本瓦剌的首領家族綽羅斯氏(也先家族)便被其取代。這也是為什麼瓦剌人後來也自稱是蒙古人的原因。

蒙古林丹汗與後金皇太極征戰期間,整個瓦剌部落都沒有任何動作。一直到林丹汗確定被打敗,整個漠南蒙古確定投降,皇太極做了蒙古大汗後,瓦剌四部才遣使歸順,承認了滿清的宗主地位。

再之後,準噶爾崛起,擠走土爾扈特,稱霸中亞,成為滿清的勁敵,與滿清三代皇帝展開了近七十年的戰爭。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總體而言,瓦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於瓦剌人的身體裡有一些突厥血統,所以元明清三朝,蒙古人都把瓦剌視為外人。雖然瓦剌也幾度興盛,控制草原,但終究因為其統治者身上沒有黃金家族血統,始終無法控制蒙古,最終只得是西遷中亞。


Mer86


蒙古人說:沒發生啥事,這都是我們的正常操作。

要說蒙古瓦剌部的衰落,我們先來看看她的崛起。

瓦剌部不是蒙古人,這一點是不是很令人驚訝?但瓦剌部確實不屬於蒙古人,這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蒙古人制定的《蒙古—衛拉特法典》中說的很清楚,雙方是“蒙古和衛拉特”的關係,當時雙方都認為瓦剌人非蒙古人。後來劃入廣義蒙古族,被稱為漠西蒙古、衛拉特蒙古。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蒙古人征服的遊牧民族太多了,而且他們的生活習俗又差不多,時間長了,很多遊牧民族就自認為蒙古族了,就這和今天的所謂突厥後裔(中東的哈士奇和中亞一堆斯坦)一樣。

唐朝時期,瓦剌就已經存在,生活於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上游的八條支流地區),曾經也和唐朝有過摩擦,但當時瓦剌還是個小部落。

十三世紀,蒙古崛起於蒙古高原,蒙古人稱瓦剌為斡亦剌,也就是衛拉特蒙古。攝於蒙古強大的實力,瓦剌和蒙古貴族世代通婚,以保存自己地位。

十四世紀,元朝衰落,瓦剌趁機南下到阿爾泰山以北到色楞格河之間的草原,開始介入蒙古諸部的紛爭。

捕魚兒海一戰使黃金家族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中央汗國的地位,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獨立。其中瓦剌首領猛可帖木兒於建文四年(1402年)殺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尼古埒蘇克齊汗孛兒只斤·額勒伯克立尼古埒蘇克齊汗之子孛兒只斤·坤帖木兒繼位。

同年猛可帖木兒得到和碩特部、綽羅斯(瓦剌本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支持,殺坤帖木兒後稱汗。此時瓦剌東部還有以蒙古太師阿魯臺為首的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含永謝布部)、鄂爾多斯、阿蘇特等部,明朝稱其為韃靼。

永樂六年(1408年),阿魯臺又殺猛可帖木兒,迎立孛兒只斤·本雅失裡為汗,稱完者圖汗。

自此瓦剌和韃靼部成為世代仇敵。從瓦剌和韃靼的構成來說,部族眾多,各自獨立。當草原上出現一個軍事政治強人時,各部落可能會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當出現幾個強人或者沒有強人的情況下,各部族之間就會分裂衝突。

土木堡之變之前,草原上恰好出現了一個強人家族——綽羅斯家族。

猛可帖木兒就是綽羅斯家族首領,他死後其子馬哈木繼承首領之位。在電視劇《大明風華》當中也說到了馬哈木,被楊士奇稱為草原上的英雄。

馬哈木之後,脫歡繼位。脫歡迎立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繼承蒙古汗位,尊號岱總汗。脫歡殺死了韃靼阿魯臺立的阿臺汗(孛兒只斤·阿岱),統一了蒙古諸部。

到了也先這一代,瓦剌勢力更加強大。向東也先征服了東北女真諸部,向西攻破了哈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勢力空前強大的瓦剌也先南下進攻大明,爆發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此時如果你認為也先就是蒙古首領、參加土木堡之變的都是也先的部隊那就錯了。此時的蒙古大汗仍然是孛兒只斤·脫脫不花,也先只是太師。

這裡要說明一下,自從捕魚兒海之戰後,黃金家族雖然沒落了,蒙古權力全部掌握在太師的手裡,但是蒙古諸部有一共識:非黃金家族後裔不能立汗。這一點非常重要,瓦剌的衰敗與此有著極大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極度膨脹,和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的矛盾越來越大。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和脫脫不花終於決裂了。

景泰三年(1452年),也先聯手脫脫不花之弟阿噶多爾濟殺死了脫脫不花,但也先並沒有立黃金家族成員為汗,反而於景泰四年(1453年)自稱“天聖大可汗”,建號“添元”。

也先的這一行動引起了蒙古諸部的極大不滿,即使瓦剌內部對此也是多有抱怨。

景泰六年(1455年),也先重臣、瓦剌貴族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殺身亡。

也先去世後,蒙古諸部再一次陷入了攻伐亂戰,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被清朝徹底征服。

也先死後,瓦剌分裂為其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兩部分。

杜爾伯特部後世比較安穩,這裡說一下準噶爾部。

也先死後,準噶爾部遷移至今天新疆準噶爾盆地(因準噶爾部得名)附近。清朝康熙年間,準噶爾部又出現了一個牛人——噶爾丹。

噶爾丹取得準噶爾部首領之位後採取了擴張的政策,逐漸將準噶爾首領的臺吉(蒙古族是黃金家族女婿,滿清則是一種封爵,位於輔國公之下 )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這引起蒙古其他部落和康熙的不滿。經過幾次戰爭,康熙平定了噶爾丹,但直到乾隆年間,滿清才徹底解決準噶爾部叛亂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