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塵沐


不管英宗代宗個人情況,大明王朝必定由英宗持政才能長遠久治。

因為代宗執政又會回到武勳當道南北分裂的局面。英宗上位,武勳階層才會真正的從大明的朝堂退出,從而使的大明王朝真正的進入完整的封建王朝階段,維持長達幾百年的穩固統治。

很多人一提英宗代宗,想到的必定是土木堡之變以及英宗兵變重新上位,從而大罵英宗昏庸,代宗威武。

國家之事,沒有那麼簡單的某一個時間點對錯可以概括。整個大明王朝從朱棣造反開始,已經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北部武勳當道,這是朱棣造反的惡果,當皇帝前對於北部三大營以及關寧鐵騎的許諾絕不會少。朱棣幾次遠征其實說白了,就是維持自身安全,造反之主如何安全,第一,遠離原先朱標範圍。第二牢牢把握住兵權。因此朱棣遠征勢在必行。

朱棣後期已經明白天下已經穩定,但是南北分裂還是在的,於是他選擇了溫和派太子上位,這已經表明了大明後期國策。武勳必須讓位了,但是這些帶著腦袋跟朱棣造反的人肯定不幹,卸磨殺馿你還真跟你爹學的好啊。於是找了代理人朱高煦造反,當時之情況,手握兵權的朱高煦鐵定能贏,結果大家知道,武勳階層第一次敗了,為啥,因為他們老大朱棣開始就已經在算計他們了,用的其實是一個字“錢”。

王朝內戰很多時候比的是消耗,此消彼長下的勝敗,都是一個系統的人,稍微算算也知道勝敗,不會往死裡幹。朱棣繼偉後的一系列操作很明顯就是糟蹋錢,糟蹋哪裡的錢,北部國庫以及早先三王的錢。大家會覺得不可能,朱棣英明神武,能幹這齷齪事,很明顯是為了防禦北部異族,說實話就那點北部力量早讓朱元璋乾的七七八八,用得著遠征五次一直到底?說白了就是前面倆個原因外加一個損耗早先一共造反的武勳集團。讓他們忙起來別想其他歪心思。

朱棣只能做到這一步了,在過一點就要出事,南部北部一堆想讓朱棣滾蛋的勢力,於是接下來的任務交給了仁宗,可惜仁宗短命,但是仁宗做的決策絕對不是臨時一年多想,很多想必都是跟朱棣計劃好的,其中就有和南部大土地主和解的方案,這個事情交給了朱瞻基去做,也必須由下一任皇帝去南部南部大佬們才願意,不然又是騙錢騙人。老朱家做事太絕,誰都怕。

去武勳兵者之勢講究個力度,輕重緩急拿捏不準,輕者身死名裂,重者國家易主。畢竟當兵殺人直來直去。

年輕氣盛的朱瞻基肯定花了半輩子跟雙方勢力摩擦,磨到心力交瘁,玩蛐蛐去了,但是顯然朱瞻基並沒有完成去除大明朝堂武勳勢力的任務,這個任務又要交到下一任皇帝手中,但是這三代已經明確基本國策,而且這種事情除了每一任皇帝,其他任何人不會有資格執行,比如代宗。

想讓一個龐大繁雜的武勳階層退出國家舞臺,談何容易,本來以朱標是容易解決這個事情,老朱也給兒子鋪好了路。但是朱棣改變了國家走向,現在留下的禍根越長越深。

然而大明的機會來了,土木堡之變,現在不用討論明英宗是昏庸無知發動討伐,還是武勳階層又得拉出去發洩一下,這場仗是一定會打的,武勳刀不砍外人就要砍南部勢力了,和往常一樣,南部出錢,北部出人,舉國行動再次上演。武勳很開心,仗打起來,他們就會獲利,結果英宗和他們開了一個玩笑,改變兵道。很多人痛罵英宗無知昏庸做出這個決定,一些演義還加入因為王振改道。

因為,英宗改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找回主動權,不然他這個皇帝說白了只是這幫大軍的一個吉祥物,跟著看,然後負責獎賞大家就好了,一次倆次,這些個武勳將士慢慢又要充斥整個朝堂。到時候英宗他算個屁皇帝。

看歷史封建王朝問題,一定要有家天下的思想,就是首先這個國家必須姓我的,其次再談其他,他不管做你感覺上的好事或者壞事本質上是他的家事。這些個平民百姓,武官將帥,大好河山純屬私人物品。

兵行險招,土木堡之變還是發生了,三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幾十將領戰死,三大營直接被打殘。實際上這能動搖大明王朝根基麼?答案是根本不會,大明已穩,武將戰死不會遭遇滅國之禍,三十萬人,不消十年,就能補齊,三大營打殘,南部資金到位,三大營幾年就給你組起來。

在這些賬面上看得見的損失之後,土木堡之變的真正意義其實是促使大明王朝拜託了武勳階層掌控,真正進入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大明皇帝再也不用天天盯著武勳階層的戰刀,南部勢力的財政也真正的開始供給朱家皇室。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 被囚禁長達十年,英勇的代宗正式登基,為什麼英宗還能繼續上位,原因就是,這個國家終究是朱家私人的,代宗明白自己只是臨時代理人,南部勢力真正的代理人是英宗,積極讓位則保朱家財產,于謙等那幫武勳,有算個啥呢?


船長大書


孫太后和朱祁鎮這一對母子毫無道德底線厚顏無恥!朱祁鎮兵敗導致土木堡之變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在孫太后支持下誅殺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朱祁鈺,再次登基稱帝。在次之前朱祁鎮手無尺寸之功,胸無半點文韜武略。敗家子朱祁鎮在母后孫太后支持下為一己私利毫無道德底線的誅殺功臣發動的奪門之變堪稱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宮廷政變,使得民心渙散人心不在,大明蒸蒸日上勢頭急轉直下由此衰落下去,官場由清明變得貪汙腐化出現了嚴嵩這樣的大貪官。為何朱祁鎮兵敗被俘卻無人追究他的責任?法家的精神不是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嗎?大明軍法規定,凡是被俘將士誅滅三族禍及子孫。為何皇帝被俘沒有懲戒措施?應該在大明法律中明文規定,凡是天子兵敗時,若戰死或者自殺謝罪以免受辱,其靈牌可以英烈之名進祖廟享子孫供奉。凡是未自殺被俘苟且偷生貪生怕死的,回國後連同母親太后太子兒子皇后皆賜鴆酒自盡,女兒發配邊疆為披甲者奴,死後靈牌不得進祖廟不再姓朱。孫太后只有偽善的婦人之仁她只愛自己的兒子,卻毫無萬民蒼生和家國百姓的概念。宋明理學對人的奴化即忠君教育只認皇帝一人不認天下蒼生早就偏離了以民為本以天下萬民蒼生為己任的孔孟之道。


紅星照耀神州


明英宗和明代宗可能就是那種宿命般的兄弟。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的第六個皇帝。兩次在位,在位時間二十二年。

明代宗朱祁鈺,明朝的第七個皇帝。在哥哥明英宗因為土木堡之變身陷瓦剌時,被大臣們推上皇位,替代哥哥主持大局,在位時間八年。

綜合兩個人的素質和經歷來說,明代宗在做皇帝上更加適合一些。

因為沒有明代宗在危難之際和忠心的大臣們力挽狂瀾,明朝的國運在土木堡之變後就不是國力衰退那麼簡單了。

朱祁鎮是父親朱瞻基的長子。朱瞻基廢掉原配胡善祥之後,朱祁鎮的母親孫氏就成為皇后。朱祁鎮順勢成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

朱瞻基妃嬪雖多,但子女較少。只有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

以童年時光來說,朱祁鎮的日子順風順水,是根正苗紅的繼承人。朱祁鈺相對來說,童年的時光就暗淡多了。

朱祁鈺的生母吳賢妃是罰沒入宮的奴婢。按照常理猜測,估計是家裡犯了事情。

吳賢妃被朱瞻基偶然看中,生下他的第二個兒子。但是吳賢妃的寵愛並不長久,出身又太低,被朱瞻基長期安置在宮外生活。直到朱祁鈺六歲,才被接回宮內。

回到宮後,吳賢妃和朱祁鈺繼續保持低調。他們沒有根基,未來只能依靠朱祁鎮母子倆生活。

朱祁鎮九歲,朱祁鈺八歲時,朱瞻基過世。朱祁鎮繼位,封朱祁鈺為郕王。朱祁鈺成年後,又為他選擇王妃和側室。這個階段是兩兄弟關係最好的時候,朱祁鎮盡兄長的責任,朱祁鈺尊重自己的哥哥,互相信任。

朱祁鎮親政後,依賴太監王振。在王振的慫恿下,猜測帶兵出征瓦剌。出發前,朱祁鎮命令朱祁鈺留守京師,把大後方交給了朱祁鈺,可見兄弟信任。

朱祁鎮被囚後,大軍死傷過半。北京城亂成一團,無人主持大局,守衛力量空虛,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少大臣甚至提出遷都會南京,以便苟延殘喘。

瓦剌大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北京城局勢紛亂。皇帝被俘,太子才兩歲,英宗生母孫太后無力主持朝政。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留守王爺朱祁鈺身上。

明朝大臣迅速行動起來。要結束紛亂,組織對抗力量,首先要有一個主心骨。在孫太后無奈同意後,大臣們決心擁戴朱祁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聽到這個消息時,驚嚇不已,立即躲回自己的王府,根本不敢接旁人遞過來的玉璽。

形勢嚴峻下,朱祁鈺不得不接過這個燙手山芋。

取得名位和大權後,朱祁鈺首先誅殺明英宗之前偏愛的太監黨羽。他重用於謙、王直

、陳循等大臣,決定堅守北京,不丟國都;迅速處理一批辦事不利的將校,穩定上下人心。

朱祁鎮落入瓦剌首領也先手上,成為他手中最大的王牌。

朱祁鈺卻下令各位邊將,如果瓦剌以明英宗為由,索要財物傳達命令,統統不予理會。

這下朱祁鎮從奇貨可居變成無人問津的過時產品了。

這一舉措徹底讓明英宗這個前任皇帝貶值,倒讓瓦剌有些左右為難了。

一系列措施下去,明朝這一方扭轉了局勢,從被動一方變成了主動一方。

也先見無法從朱祁鎮身上獲取更大的好處,就決定把朱祁鎮送回北京。兩帝相爭,輪到明朝頭疼吧。

朱祁鈺已經當了一年多皇帝。一個人嘗過大權獨攬的味道,是無法抵禦心中的慾望,做聖人言行,把大權拱手放還。

朱祁鈺內心的隱憂還在於,不管自己功勞如何,一旦哥哥朱祁鎮重登皇位,兄弟倆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互信的關係。朱祁鎮只會認定自己是一個謀權篡位的逆臣。

好多大臣並沒有顧慮到朱祁鈺內心的隱憂,而是歡天喜地商量如何恭迎太上皇朱祁鎮。

朱祁鈺氣得公開發怒:“當初我不當皇帝你們逼著我當,現在他要回來了,準備幫我往哪裡放呢?”

他的尷尬和無奈可見一斑。

最終,他還是選擇讓明英宗朱祁鎮回來。

比起歷史上的宋徽宗和宋欽宗,朱祁鎮無疑幸運太多了。在也先營中見到明朝使臣,他急忙忙地表示:“你回去一定要回復當今皇帝,一定要接我回去。回去後做一個平民百姓也好,去給祖宗守陵也行。”

三百多年前,金人釋放宋高宗的生母韋氏北歸。臨行前,宋欽宗趙桓跪求韋氏給宋高宗趙構帶信,請求一定讓他歸國。“只為太乙觀主足矣,他不敢望也。”宋欽宗表示只想回家做一個道士,就滿足了。就這樣的悲切,都沒有換來宋高宗的一絲憐憫,宋欽宗終生留在帝國境內為囚徒。

朱祁鎮回到大明後,在南宮當了八年囚徒。經過南宮復辟,才重新登上帝位。這八年的時光,讓朱祁鎮恨透了這位弟弟。朱祁鈺病死後,朱祁鎮對他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包括廢除帝號,打擊朱祁鈺的直系親屬,毀陵薄葬,給了一個“戾”字的惡諡。“戾”在諡號中表示罪也,不悔前過。

客觀來說,朱祁鈺在位八年,在政治上頗有建樹。朱祁鈺的領導班子,大多起用幹練的大臣,政府的管理比起英宗親政後混亂相比,治理上更加穩定有效,符合土木堡之變後,大家認為朝政需要有新的認知和治理方式的看法。

以治理成績來判斷朱祁鈺是一個“英主”,這不算過譽。

他和哥哥朱祁鎮的悲劇在於皇權徹徹底底的排他性。他機緣巧合下,登上皇位收拾哥哥留下來的爛攤子。等到局勢緩和後,卻發現自己已經無路可退。

只能一鼓作氣往前走,知道昔日兄友弟恭的關係,變成必須你死我活的仇敵關係。

《明史》上如此評價朱祁鈺:“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可見,時人對朱祁鈺的所作所為也算認可。

明憲宗後來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之位。南明時期,有感於危局之際更需要有朱祁鈺這種力挽狂瀾的“英主”,南明小朝廷於是給朱祁鈺加諡,進一步肯定他的功勞。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鈺會像大多數普通的宗室一樣,默默無聞隱沒於歷史的洪流。那麼,在兩個兄弟中做一個比較,那麼無疑明代宗更適合做一個帝王。


熊沾沾


從治理國政方面來看,還是明代宗朱祁鈺更適合做這個皇位。

我們不說,誰才是正統的皇帝,因為如果非要說正統,他們的太爺爺就是篡位得到的江山,嚴格來說都不是皇位的正統。

所以但說治國理政,還是明代宗朱祁鈺更勝一籌,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別來表述分析一下,大家就能有一定的理解了。

明代宗朱祁鈺

代宗朱祁鈺本是朝中的王爺,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朱祁鎮是皇帝,但是朱祁鎮因為繼位比較早,在九歲就當上皇帝了。因為年紀比較小,所以一直都是自己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儘管張太后說著不願意,但是出於種種原因吧,一直都沒有讓朱祁鎮有實權治理朝政。

在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俘虜,朱祁鈺在臨危之際受命,眾大臣擁立他當皇帝。我們就把朱祁鈺治理國政的時期分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作為主要方面論述。

政治方面:朱祁鈺穩定住了明朝將要傾倒的時局。因為之前連年的征戰,再加上瓦剌時不時的來國內劫掠,同時內地還頻發水患,國內簡直亂成了一鍋粥,饑民遍地。朱祁鈺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時局,重用於謙等賢良重臣,使得吏治煥然一新。

在軍事上:採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之下,朱祁鈺厲兵秣馬,籌備軍餉,組織新的軍隊,共選拔十萬名士兵,在位之後的第三年,又增加了五萬人,一共改編為十個團營。朱祁鈺還建立了統一指揮的制度,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經濟方面:採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同時自己以身作則,節儉度日,減免宮廷開支,停止了各類採辦。

文化方面:制訂了《寰宇通志》。景泰五年開始,命令王重等人去全國各地採風關於輿地的情況,接著還根據永樂年間收集的地理方面的書籍,編製成書,兩年後,《寰宇通志》出世,可以說是明代最完整的地方總志。

朱祁鈺挽江山於即倒,抗擊並打敗了瓦剌,鞏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啟用被迫害的重臣,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政治的清明,維護了明朝的穩定。

明英宗朱祁鎮

隨著三楊去世,張太后駕崩,一直以來都沒有實權的明英宗成長為熱血青年,頗有一番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位初期勵精圖治,讓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部隊穩定因為選的皇帝放棄交趾布政使司而動盪不安的雲南。

但是之後的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開始造反,起初只是來大明朝騙錢騙物,但是大權初掌的明英宗不能忍,在一個也是想效仿自己的父親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一樣擊敗也先的瓦剌,於是御駕親征,臨時找了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前去攻打瓦剌,其中過程我們不詳細贅述,總之兵敗被俘。

之後代宗當上皇帝,把他推為太上皇,在回到朝廷之後,被幽禁宮中八年之久,最後又當了八年的皇帝。當年那北征的熱血,早已經被從皇位墜落下來的恐慌所掩埋,失而復得的王位,使得英宗十分珍惜,開始了勤政處事。

政治方面:八年軟禁之後,英宗開始重用李賢等賢臣,又先後平定石曹之亂。還釋放了從永樂年間就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年)。同時還下令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這也是他在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他關於經濟,文化等方面,並沒有太突出的政績了。

結語

朱祁鈺臨危受命,驅逐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穩固,同時還清明朝堂,使得朝堂吏治相對的煥然一新,所以我認為是明代宗朱祁鈺,從治理國政的角度來看,更適合當皇帝。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明英宗朱祁鎮與景泰帝朱祁鈺哥倆都具有傳奇色彩,如果要從治國理政角度來看,朱祁鈺更適合做大明朝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只有八歲,還好老爹給他留了很多賢臣輔佐,比如原來的三楊內閣悉數留了下來。那是的朱祁鈺被哥哥朱祁鎮封為郕王,但是並不讓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倆兒的關係非常的好。

朱祁鎮是為傳奇皇帝,在明朝兩百多年時間裡,唯一一個兩次登基的皇帝,第一次當皇帝期間,他寵信太監王振,正好又遇到明宣宗留給他的輔佐內閣成員死的死,退的退,他徹底的放飛了自我。

朱祁鎮雖然寵信太監王振,但並沒有倒荒唐的地步,直到正統十四年,瓦剌對明朝頻繁南下騷擾,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在經過兩天的準備後,率領二十多萬人馬出發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朝大半精英,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了,北京危機,大明危險。

朝中的大臣一片慌亂,危難之中,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與孫太后商議後,立朱祁鎮的兄弟郕王朱祁鈺為帝,穩住局勢,力抗瓦剌。

朱祁鈺在危難之間登基繼位,立刻組織全國力量進行北京保衛戰。景泰帝朱祁鈺比朱祁鎮還要年輕,他當皇帝的是也就22歲,年幼天子卻展示出了相當強大的內心,否定遷都南京,穩定人心,任命于謙進行軍事對抗瓦剌。

北京保衛戰是朱祁鈺短短8年皇帝時期最大的亮點,力挽狂瀾,確保了大明江山經過了建國來最大的危機,當時的情況甚至比明末時期崇禎時期還要嚴重。

朱祁鈺繼位期間,展現出了成熟政治家的才能,任用賢能的官員,在朱祁鈺期間,明朝沒有出現大的權臣和宦官,這與朱祁鈺的理政能力有莫大的關係;通過北京保衛戰,朱祁鈺非常清楚明朝軍事上的薄弱和腐敗,他對軍事的改制對後世朝代影響很大。

朱祁鈺唯一讓後人詬病的地方是沒有及時的迎回明英宗朱祁鎮,我認為他惟一的缺點是朱祁鎮回來後,沒有找機會和藉口殺了他。

朱祁鎮回到北京後,雖然不受弟弟景泰帝的待見,但並沒有要他的命,朱祁鈺念及兄弟感情,不但沒有殺他,甚至還讓他居住在皇宮內,史稱“南宮”。

朱祁鈺一門心思當著賢明皇帝,朱祁鎮一門心思守著錢皇后在南宮渡過餘生,直到朱祁鈺病重期間,以徐有貞(當初他力主遷都南京)、石亨、曹吉祥為首的政治投機者們擁立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朱祁鎮復位成功。

朱祁鎮復位後,對景泰帝朱祁鈺朝中的舊臣進行了清算,殺了一大批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功臣,包括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這是朱祁鎮兩起兩落當皇帝最大的敗筆。

朱祁鎮重新當皇帝后,在理政反面雖然沒有朱祁鈺出色,但還是吸取了第一次當皇帝的教訓,他重用賢臣,並對當初擁立他的政治投機份子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進行了清算。

整體來說,景泰帝朱祁鈺比朱祁鎮更適合當皇帝,這和能力沒有關係,主要是心態問題,朱祁鈺能夠在最危機的時候扛住壓力,力挽狂瀾,確保江山不失,而平穩期間朱祁鈺的政務能力也是相當的不錯,朱祁鈺是個內心堅強的人。

朱祁鎮由於少年繼位,需要成長,而在成長期間受到了奸臣的蠱惑,差點給明朝帶來了滅頂之災,後又受到奸臣蠱惑,輕易答應了“奪門之變”,還好成功了,如果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只要于謙出手,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從這點看來,朱祁鎮是個衝動而少謀的人,這樣的人當皇帝有著明顯的短板。

朱祁鎮也有著人生少有的亮點,臨死的時候,他下旨廢除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人殉制度,這展示了他人性的光輝。

“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和朱祁鈺到底是兄弟情深,雖然在帝位上有所嫌隙,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爭鬥,但他們雙方都沒有對對方下死手,朱祁鈺死後沒有葬入皇陵,無論是明英宗朱祁鎮還是其子明憲宗朱見深都深感後悔和遺憾。

明憲宗對景泰帝朱祁鈺的評價最為中肯:

“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 [3] “拔擢賢才,延攬群策。收既潰之士卒,卻深入之軍鋒。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嚴戰守之師,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過,先帝迴鑾。尊養之禮有加,讒間之言罔入。始終八載,全護兩宮。仁恩覃被於寰區,威武奮揚於海宇。”

景泰帝朱祁鈺雖然在歷史上提及很少,卻不妨礙他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沉墨I方之城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27-1464年),可算是明朝皇帝中的奇特人物,他兩次登基,擁有兩個年號,由於他的不靠譜,差點讓中國歷史再次成為南北朝時代。

縱觀朱祁鎮的執政生涯功過參半,我們來看看他的是是非非:

功勞:在他第二次執政後,整個人也變得相對成熟起來。1、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穩定了國家,社會還是向前發展的;2、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這屬於平反的動作,胡皇后的廢黜是宣德皇帝的汙點,朱祁鎮也是給父親一個交代吧;3、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殘酷習俗得以結束。從此明朝的皇帝便沒有這種殘忍的殉葬制度了。

過錯:朱祁鎮第一次登基時,年齡尚小,在沒有太皇太后管制後,變得無比輕狂。1、寵信奸佞,尤其是宦官王振,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起義;2、被俘瓦剌,一場與瓦剌的戰鬥,輕狂的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下親征,結果慘敗,還造成自己被俘,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3、冤殺于謙,我認為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第二次執政的朱祁鎮再次被奸臣誤導,加上自己的私心,將一代名臣于謙處死,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朱祁鎮的異母弟,一個本應該舒舒服服當親王的人,卻被歷史推上了前臺,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鈺繼承了皇位。

我認為朱祁鈺臨危受命變現不俗,我們來看看他的成績:

功勞:朱祁鈺繼位時,已經成年,算是比較成熟了。1、整頓吏治,剷除了王振的黨羽,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他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對外的政策;2、保衛京師,朱祁鈺拒絕了瓦剌首領也先的訛詐,依靠于謙保衛北京,在北京城外給瓦剌軍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於在這一戰之後穩定了下來。朱祁鈺在位的八年間,基本讓大明保持穩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過錯:朱祁鈺最大的過錯,就是他的私心作祟。他對從瓦剌回來的哥哥朱祁鎮嚴加看管,並且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可惜朱見濟早死,這也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朱祁鎮與朱祁鈺這兩兄弟的恩恩怨怨一直被後世所言。整體來看,朱祁鈺的表現也好過他的哥哥,他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可惜自己的私心造成了之後的悲劇。


黑水布衣


明代宗朱祁鈺比明英宗朱祁鎮更合適。

明朝走向下坡路便是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用了十一年的時間發展出來一個“仁宣之治”,被史家們稱讚為堪比漢之文景,豈料竟被朱祁鎮在兩月之間輸個精光。

朱祁鎮的眼光及能力恐怕還不如明末的崇禎皇帝,倘若將他和崇禎換一換的話,崇禎至少還撐了17年,他可能撐不到7年。

朱祁鎮的臭毛病不少,一個是不會識人用人,一個是任性。

他之所以會寵信太監王振,便是因為不會識人用人,但凡有點頭腦的話,恐怕也不會對一個太監言聽計從,讓一個太監給牽著鼻子走。

侍講劉球只不過上疏“陳十事”,勸明英宗當個好皇帝,言辭之間略有指摘太監王振之處,王振獲知後便將授意錦衣衛逮捕並殺害了劉球。

朱祁鎮對此什麼態度呢?他很無所謂,反正沒有追究王振的責任,反而對王振愈發的寵信。

朱祁鎮的任性更好笑,王振在他耳邊吹了吹風,拍了拍馬屁,他便自以為天下第一了,咋咋呼呼地說要親征。

朱祁鎮要親征,那群臣肯定要攔住他呀,可是攔不住,皇帝耍起小脾氣來誰能攔得住?只好讓他去了。

他帶著軍隊走了沒多遠,下起雨來了,本來還在興奮的朱祁鎮瞬間覺得親征不好玩了,畢竟沒吃過苦呀!他想了想,覺得還是待在皇宮裡舒服,何必要出來受這樣的罪呢?於是,他又突然決定撤軍。

王振聽說朱祁鎮要撤軍了,倒也無所謂,反正他也不是真想和皇帝一起去打仗,所以又對朱祁鎮說,皇上呀,反正已經出來了,要不轉道去我老家一趟,讓我在老家人面前長長威風?

朱祁鎮一聽,行呀,那就去你老家走走。

你說打就打,你說走就走?你是皇帝你可以任性,但是也得為你的任性買單。

這不,朱祁鎮很快為自己的任性買了單,遭遇了“土木堡之變”,成為了別人的俘虜,王振這也因此喪命。

皇帝朱祁鎮被俘虜了,明朝一夕之間陷入了動盪之中,一招不慎便有傾覆之危,由此重蹈北宋之覆轍,乃至於直接覆亡也未可知。

因為朱祁鎮的任性之舉,給明朝帶來的危機是難以想象的。

好在於謙及時站出來力挽狂瀾,不僅說服了朱祁鈺當皇帝,還說服了孫太后支持朱祁鈺當皇帝,這才穩住了局面。

南遷?不行,敢言南遷者,斬!于謙調集京畿周圍之兵力一同拱衛京師。

花錢贖回明英宗朱祁鎮?不可,那得花多少錢呀!咱們沒那麼多錢,也沒必要花那麼多錢去買個傻皇帝回來繼續禍害咱們!

於是,朱祁鈺即位當了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朱祁鈺在位時期,重用以于謙為首的一干賢臣,于謙是個允文允武的厲害角色,不僅在政治上穩定了明朝的亂局和鞏固了朱祁鈺的帝位,在軍事上也排兵佈陣地保衛了京師,不然朝中的袞袞諸公還不得被嚇得挾朱祁鈺南遷去了。

朱祁鈺雖然也沒在位多少年,但是他確實整頓了朱祁鎮在位時期的不少弊政,讓風氣為之一振,幾年下來已恢復了幾分。

雖然不能說朱祁鈺治下,明朝已經恢復到了仁、宣時期的模樣,但至少確實是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朱祁鈺唯一不厚道的地方在於他坐穩了皇位之後,出於一己私心,廢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可是呢,朱見濟卻也沒有皇帝命,4歲被立為太子,5歲即夭折。

朱見濟死後,朱祁鈺一來沒有第二個兒子,二來自己又病重了,這才導致國本動搖,“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從而發生了“奪門之變”。

雖說朱祁鈺有自己的私心,可對於當皇帝這件事來說,能力更強、也更成熟穩重的朱祁鈺顯然要比能力低並且任性的朱祁鎮要合適得多。

明朝傳至仁、宣二宗,雖說仁、宣二宗多已息兵,但是國力卻仍能威震周邊。

可是傳至英宗,英宗卻為他人所俘,致使局勢動盪,幾陷於板蕩之中,明朝之衰敗始於英宗。

倘若再讓朱祁鈺、于謙君臣二人通力合作個十年二十年的話,以于謙之才能,明朝肯定會比英宗在位時期發展得更好。

只可惜明祁鈺福薄,和仁宗、宣宗一樣。


寧糊塗


好問題。

單純的討論誰更擅長治國理政,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比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要強的太多:單槍匹馬外加一個孤臣保住了大明江山,這一點他功不可沒。

如果單純的討論誰更適合皇帝這個位置,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卻比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要強的更多。

這兩個看上去非常矛盾的結論,卻展示了一個更矛盾的道理:適合當皇帝的,並不一定擅長治國理政。擅長理政的說不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我們先討論一下皇帝這個工種在明朝的地位。

明朝有內閣,清朝有上書房和軍機處。但這兩個朝代的皇帝的權利卻完全不一樣。

清朝的時候,皇帝皇權集中。而明朝的時候,皇權與相權之爭最後演變成了皇帝和內閣之間的爭鬥。也就是說在明朝可以沒有皇帝,但不能沒有內閣。清朝可以沒有上書房軍機處,但不能沒有皇帝。

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之後,我們再說一下明朝皇帝的地位,明朝的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天子是不處理細務的。天子雖然掌握著天下臣民萬物,但實際上他只需要掌握好文臣武將和宦官之間的平衡就可以了。所以明朝皇帝他抓的只是人事權財務權。

說清楚了明朝皇帝的地位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再接著往下說第2個問題:

為什麼說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更適合做皇帝?


首先從他的年號正統來看,他的確是根紅苗正的一個。英宗從小學習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做好一個皇帝。

所以在正統10年之前,他內有他的皇太后輔佐,外有三楊輔佐。他可以過問政事也可以不過問政事。

所以當太后去世,三楊老去,英宗重用王振這個傻太監的時候,便出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大事。

都說皇家的臉面是天下最重要的。可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如果注重臉面的話,他註定成不了一個優秀的帝王。明英宗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皇帝:當了一年的俘虜,還當了八年的太上皇,最後一個奪門之變,輕輕鬆鬆的又做回了皇帝。如果這件事放在明代宗朱祁鈺身上,他不行。

為什麼說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更適合處理政務?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明代宗朱祁鈺的重要大臣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于謙。于謙是一個忠臣,但他忠於的是大明朝,而不是某個皇帝。

當國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一致的時候,于謙將會是皇帝最忠心的臣子,也是國家最忠心的官員。

當國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不一致的時候,我相信于謙還會立另外一個代宗出來。

這樣的事情在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簡直不敢想象,一個臣子可以對皇帝行廢立之事,不但威脅了皇權,更是對皇帝本人極大的挑戰。

而作為從小培養當皇帝的明英宗來說,他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出現的。在一個合格的帝王眼中:沒有忠臣與奸臣的區別,只有有用和沒用的區別,有用則取之,無用則棄之,這一點後世嘉靖帝做的就非常好。

所以個人判斷: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最完美的朝堂搭檔是,內閣裡有文臣制約武將,宦官集團制約內閣,以朱祁鈺為首的王爺集團制約宦官,而皇帝只要平衡這三者的關係就好。

一家之言,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斧正。


少校柳下惠


明代宗更合適。

明英宗在位二十二年,從始至終就沒有用對過人。早年任用王振,喪盡精銳,自己被抓了居然還寫信騙關,毫無大義。到了晚年發動奪門之變,殺于謙就不提了,他啟用的一批人,諸如石亨、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堪稱返鄉團反攻倒算,硬是沒一個是好玩意。

一個皇帝連知人善任都做不到,用的心腹全是王八蛋。這種皇帝,怎麼能稱為好皇帝?

如果僅僅是不會用人,那都算了,明英宗最讓人詬病的是他某些施政舉措也極其昏庸。

奪門政變後,英宗殺了于謙,然後順手就給王振平反,為其在京師智化寺建旌忠祠,以祭祀亡靈。這一冤殺,一平反,剛好是同一年,真是令人諷刺。

好人不長命,王八蛋卻能立廟祭奠,英宗這一舉動,不知讓多少有正義之士寒了心。



王公公被平反後,英宗為了掩蓋與美化自己曾經瓦剌被俘的經歷,居然又給俘虜了自己的仇人也先在京城建廟,感激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大德”。這一舉動,寡廉鮮恥,臭不要臉。也不知道在土木堡喪魂的明軍將士在地下該作何感想。

能幹出這種事,這表明,英宗並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他年紀小,不懂事,都是王振把他教壞了。他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說他是明朝版的“完顏構”,一點都不為過。

像《明朝那些事兒》之類的當代作品拿天順時期解除對“建庶人”朱文圭的囚禁以及廢除人殉兩項決定為明英宗辯解,說他“不是好皇帝,但是個好人”,並稱之為“仁君”,卻忽視了他同在天順時期,處置荊襄流民不當,以致在他死後的當年便爆發上百萬人參與的荊襄流民大暴亂,給其後的明憲宗挖了個巨坑,這就太扯蛋了。(英宗兩次在位,第一次給弟弟挖坑,第二次給兒子挖坑)


相比於英宗,明代宗就強一些了。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八個字形容他,剛剛好。

說他美中不足,是因為他也有汙點,不過他的汙點不是他不歸政於朱祁鎮,因為他的皇位不是篡位而來的,而是以監國身份臨危受命的。英宗被抓後,太后命代宗監國,後來廷臣合議,推其繼位,太后表示同意。這是正經的合法繼位。

代宗的汙點,在於其廢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件事情做得不地道。因為代宗繼位前,已經許諾過自己百年之後會還政於大侄子朱見深(明憲宗)。但他反悔了,廢了大侄子的繼承權。

實事求是的說,這件事沒什麼好洗的,如果要黑明代宗,最好的角度是這個。至於說不歸政明英宗,沒太大問題。

說他瑕不掩瑜,因為明英宗“北狩”,代宗臨危受命,與眾賢臣將士扶大廈於將傾打贏北京保衛戰,穩定朝綱和基業,信任於謙,在軍事、民生、修書各個方面也都有建樹,這都是有明君之相的具體表現。從君主的角度出發,代宗屬於典型的好皇帝。


並且,明代宗軟禁了明英宗七年,居然還能讓他活蹦亂跳、沒出什麼“意外”,軟禁期間還生了一窩孩子。這隻能說明代宗心腸是真好。而奪門之變後,代宗被軟禁一個月就稀裡糊塗死了,明英宗到底有沒有暗地裡幹不地道的事,誰說的清?如果真是明英宗偷偷摸摸乾的,那他就太不地道了。

另外,明代宗還有一個遭人詬病的點,就是他懷疑于謙,給自己挖坑。

整個景泰年間,明代宗對於謙表面上是言聽計從,極為禮敬,屢加封賞,多次探視,遠遠超出了一個皇帝對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於謙一言裁決。于謙名義上是兵部尚書,但乾的是內閣首輔的工作。

然而,皇帝就是皇帝,于謙權力太大,明代宗也不可避免的對於謙有所猜忌和牽制。當政敵上書彈劾于謙恃權結黨、舉薦私人的時候,明代宗有點小人心態的對於謙進行了打壓。尤其是于謙奏請裁革太監監軍之制,明代宗懷疑于謙,不允其奏,並讓石亨、羅通等小人參贊軍權,牽制于謙。

令人諷刺的是,代宗後來病重,背叛他,迎接英宗復位的人,恰恰是他用來制衡于謙的石亨等人。代宗誤信小人,身死位廢,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不過平心而論,代宗雖然本身能力有限,性格上也頗有心胸狹隘和優柔寡斷的弱點,但他能以朝政大局為重,在絕大部分時候都對於謙充分信任,予以鼎力支持。他已經算是個相當不錯的明朝皇帝了。

總體而言。如果從對外、內政、人品三方面來評價明英宗和明代宗,代宗都能完爆他哥哥明英宗。

對外方面,明英宗挖了個大坑,差點導致明朝滅亡。若不是代宗坐鎮中樞,成功瞭解決北京之圍,擊退瓦剌,迎回被俘的英宗,明朝還不知道會怎麼樣。當然你也可以說這都是于謙之功,關代宗何事?但皇帝本來也不是非得事事親力親為,皇帝能選賢舉能,用人不疑,那就很夠了。

內政方面,明英宗就沒用對過人,給代宗留了一個爛攤子。而在明代宗時期,朝廷文官陣容堪稱相當華麗,于謙、王竑、彭時、商輅、陳循、王文、胡濙、蕭鎡等,個個都是人才,有代宗的基礎,後來明憲宗時代也是人才濟濟。能用人,用對人,就這一點,代宗也比英宗強多了。

至於人品方面,代宗苛待英宗確實算是個黑點啦,廢朱見深太子之位也不地道,但代宗人品有汙點,不代表英宗就是道德聖人。兩兄弟相比,代宗還略好一點。



總之還是那句話,對明英宗的評價,現在趨於兩極化。有說他好的論調,也有說他昏庸的論調。但不管是哪種論調,代宗比他強很多,這是肯定的。


Mer86


從紙面上的成績來看,其實明英宗和明代宗想必,代宗無疑更適合作為皇帝。
可從整體上來看,兩個人都不算是英明果斷的君主。
明英宗自不必說,在明中期以內,他作為皇帝來說,其實是最不合格的一個。
朱祁鎮繼位之初,有人說頗有一番作為,實際上朱祁鎮在位初期,年僅8歲,之所以能有一定的成就,多仰仗了當時太皇太后張氏。
然而自正統年間,三楊陸續去世,加上張太皇太后去世,使得朱祁鎮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朱祁鎮自幼長在深宮之中,他出生於宣德二年,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不像朱高熾、朱瞻基等跟隨朱棣時候的戰戰兢兢。
母親孫貴妃,也是很受宣宗皇帝的喜愛,朱祁鎮自幼就被寵溺,難免驕縱。
能管住他的人都去世,朱祁鎮開始肆無忌憚的,寵幸宦官王振,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差一點置國家於危亡之中。
雖然朱祁鎮奪門之變以後,殺了于謙,但總體而言後期重用李賢等人,還是說明他從這些事情中吸取了教訓。
明代宗朱祁鈺是朱祁鎮被俘虜以後,被大臣強推上來的,說實話,當時朱祁鎮被俘以後,除了皇太子朱見深,當時唯一能夠有資格處理國家大事的皇族,就只有朱祁鈺(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
可朱祁鈺的第一念頭是拒絕,後來是在孫太后的強行壓陣之下,他才勉為其難上臺。
第一次主持會議,就出現了變故,朱祁鈺一個人呆板的坐在朝堂之上,下面的大臣吵成一鍋粥,甚至還發生了當場毆打大臣致死的慘案(午門慘案)。
由此可見朱祁鈺根本就沒有把控整個朝局的能力,這一點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不但朱祁鎮有性格弱點,即便是朱祁鈺也有他自己的性格弱點,他的母親在後宮之中根本就不受重視,朱祁鈺即便是身為皇子,想來在後宮之中十分艱難。
朱祁鈺不敢上位,他已經習慣了一生躲躲閃閃,即便是後來繼位以後,如果不是因為下面的臣子輔佐,朱祁鈺實際上很難收拾這一堆爛攤子。
兄弟兩個最大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能分得清楚好壞,只是有些時候身不由己,畢竟坐上皇位的人,哪一個不為權勢發瘋。
朱祁鈺主持朝政期間,最大的特點就是無為,放手讓下面的大臣去幹,因此才迎來了景泰年間明代的輝煌。
但兩個人作為皇帝,既不是開創之主,守成也並不合格,只是勉強支撐危局而已,將他們同樣放到明末,恐怕他們連一年也撐不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