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国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谁更适合皇帝位?

尘沐


不管英宗代宗个人情况,大明王朝必定由英宗持政才能长远久治。

因为代宗执政又会回到武勋当道南北分裂的局面。英宗上位,武勋阶层才会真正的从大明的朝堂退出,从而使的大明王朝真正的进入完整的封建王朝阶段,维持长达几百年的稳固统治。

很多人一提英宗代宗,想到的必定是土木堡之变以及英宗兵变重新上位,从而大骂英宗昏庸,代宗威武。

国家之事,没有那么简单的某一个时间点对错可以概括。整个大明王朝从朱棣造反开始,已经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北部武勋当道,这是朱棣造反的恶果,当皇帝前对于北部三大营以及关宁铁骑的许诺绝不会少。朱棣几次远征其实说白了,就是维持自身安全,造反之主如何安全,第一,远离原先朱标范围。第二牢牢把握住兵权。因此朱棣远征势在必行。

朱棣后期已经明白天下已经稳定,但是南北分裂还是在的,于是他选择了温和派太子上位,这已经表明了大明后期国策。武勋必须让位了,但是这些带着脑袋跟朱棣造反的人肯定不干,卸磨杀馿你还真跟你爹学的好啊。于是找了代理人朱高煦造反,当时之情况,手握兵权的朱高煦铁定能赢,结果大家知道,武勋阶层第一次败了,为啥,因为他们老大朱棣开始就已经在算计他们了,用的其实是一个字“钱”。

王朝内战很多时候比的是消耗,此消彼长下的胜败,都是一个系统的人,稍微算算也知道胜败,不会往死里干。朱棣继伟后的一系列操作很明显就是糟蹋钱,糟蹋哪里的钱,北部国库以及早先三王的钱。大家会觉得不可能,朱棣英明神武,能干这龌龊事,很明显是为了防御北部异族,说实话就那点北部力量早让朱元璋干的七七八八,用得着远征五次一直到底?说白了就是前面俩个原因外加一个损耗早先一共造反的武勋集团。让他们忙起来别想其他歪心思。

朱棣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在过一点就要出事,南部北部一堆想让朱棣滚蛋的势力,于是接下来的任务交给了仁宗,可惜仁宗短命,但是仁宗做的决策绝对不是临时一年多想,很多想必都是跟朱棣计划好的,其中就有和南部大土地主和解的方案,这个事情交给了朱瞻基去做,也必须由下一任皇帝去南部南部大佬们才愿意,不然又是骗钱骗人。老朱家做事太绝,谁都怕。

去武勋兵者之势讲究个力度,轻重缓急拿捏不准,轻者身死名裂,重者国家易主。毕竟当兵杀人直来直去。

年轻气盛的朱瞻基肯定花了半辈子跟双方势力摩擦,磨到心力交瘁,玩蛐蛐去了,但是显然朱瞻基并没有完成去除大明朝堂武勋势力的任务,这个任务又要交到下一任皇帝手中,但是这三代已经明确基本国策,而且这种事情除了每一任皇帝,其他任何人不会有资格执行,比如代宗。

想让一个庞大繁杂的武勋阶层退出国家舞台,谈何容易,本来以朱标是容易解决这个事情,老朱也给儿子铺好了路。但是朱棣改变了国家走向,现在留下的祸根越长越深。

然而大明的机会来了,土木堡之变,现在不用讨论明英宗是昏庸无知发动讨伐,还是武勋阶层又得拉出去发泄一下,这场仗是一定会打的,武勋刀不砍外人就要砍南部势力了,和往常一样,南部出钱,北部出人,举国行动再次上演。武勋很开心,仗打起来,他们就会获利,结果英宗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改变兵道。很多人痛骂英宗无知昏庸做出这个决定,一些演义还加入因为王振改道。

因为,英宗改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找回主动权,不然他这个皇帝说白了只是这帮大军的一个吉祥物,跟着看,然后负责奖赏大家就好了,一次俩次,这些个武勋将士慢慢又要充斥整个朝堂。到时候英宗他算个屁皇帝。

看历史封建王朝问题,一定要有家天下的思想,就是首先这个国家必须姓我的,其次再谈其他,他不管做你感觉上的好事或者坏事本质上是他的家事。这些个平民百姓,武官将帅,大好河山纯属私人物品。

兵行险招,土木堡之变还是发生了,三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几十将领战死,三大营直接被打残。实际上这能动摇大明王朝根基么?答案是根本不会,大明已稳,武将战死不会遭遇灭国之祸,三十万人,不消十年,就能补齐,三大营打残,南部资金到位,三大营几年就给你组起来。

在这些账面上看得见的损失之后,土木堡之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促使大明王朝拜托了武勋阶层掌控,真正进入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大明皇帝再也不用天天盯着武勋阶层的战刀,南部势力的财政也真正的开始供给朱家皇室。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被囚禁长达十年,英勇的代宗正式登基,为什么英宗还能继续上位,原因就是,这个国家终究是朱家私人的,代宗明白自己只是临时代理人,南部势力真正的代理人是英宗,积极让位则保朱家财产,于谦等那帮武勋,有算个啥呢?


船长大书


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毫无道德底线厚颜无耻!朱祁镇兵败导致土木堡之变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在孙太后支持下诛杀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朱祁钰,再次登基称帝。在次之前朱祁镇手无尺寸之功,胸无半点文韬武略。败家子朱祁镇在母后孙太后支持下为一己私利毫无道德底线的诛杀功臣发动的夺门之变堪称中国历史上得位最不正的宫廷政变,使得民心涣散人心不在,大明蒸蒸日上势头急转直下由此衰落下去,官场由清明变得贪污腐化出现了严嵩这样的大贪官。为何朱祁镇兵败被俘却无人追究他的责任?法家的精神不是天子犯法与民同罪吗?大明军法规定,凡是被俘将士诛灭三族祸及子孙。为何皇帝被俘没有惩戒措施?应该在大明法律中明文规定,凡是天子兵败时,若战死或者自杀谢罪以免受辱,其灵牌可以英烈之名进祖庙享子孙供奉。凡是未自杀被俘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回国后连同母亲太后太子儿子皇后皆赐鸩酒自尽,女儿发配边疆为披甲者奴,死后灵牌不得进祖庙不再姓朱。孙太后只有伪善的妇人之仁她只爱自己的儿子,却毫无万民苍生和家国百姓的概念。宋明理学对人的奴化即忠君教育只认皇帝一人不认天下苍生早就偏离了以民为本以天下万民苍生为己任的孔孟之道。


红星照耀神州


明英宗和明代宗可能就是那种宿命般的兄弟。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个皇帝。两次在位,在位时间二十二年。

明代宗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个皇帝。在哥哥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身陷瓦剌时,被大臣们推上皇位,替代哥哥主持大局,在位时间八年。

综合两个人的素质和经历来说,明代宗在做皇帝上更加适合一些。

因为没有明代宗在危难之际和忠心的大臣们力挽狂澜,明朝的国运在土木堡之变后就不是国力衰退那么简单了。

朱祁镇是父亲朱瞻基的长子。朱瞻基废掉原配胡善祥之后,朱祁镇的母亲孙氏就成为皇后。朱祁镇顺势成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

朱瞻基妃嫔虽多,但子女较少。只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以童年时光来说,朱祁镇的日子顺风顺水,是根正苗红的继承人。朱祁钰相对来说,童年的时光就暗淡多了。

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是罚没入宫的奴婢。按照常理猜测,估计是家里犯了事情。

吴贤妃被朱瞻基偶然看中,生下他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吴贤妃的宠爱并不长久,出身又太低,被朱瞻基长期安置在宫外生活。直到朱祁钰六岁,才被接回宫内。

回到宫后,吴贤妃和朱祁钰继续保持低调。他们没有根基,未来只能依靠朱祁镇母子俩生活。

朱祁镇九岁,朱祁钰八岁时,朱瞻基过世。朱祁镇继位,封朱祁钰为郕王。朱祁钰成年后,又为他选择王妃和侧室。这个阶段是两兄弟关系最好的时候,朱祁镇尽兄长的责任,朱祁钰尊重自己的哥哥,互相信任。

朱祁镇亲政后,依赖太监王振。在王振的怂恿下,猜测带兵出征瓦剌。出发前,朱祁镇命令朱祁钰留守京师,把大后方交给了朱祁钰,可见兄弟信任。

朱祁镇被囚后,大军死伤过半。北京城乱成一团,无人主持大局,守卫力量空虚,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少大臣甚至提出迁都会南京,以便苟延残喘。

瓦剌大军马上就要兵临城下,北京城局势纷乱。皇帝被俘,太子才两岁,英宗生母孙太后无力主持朝政。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留守王爷朱祁钰身上。

明朝大臣迅速行动起来。要结束纷乱,组织对抗力量,首先要有一个主心骨。在孙太后无奈同意后,大臣们决心拥戴朱祁钰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吓不已,立即躲回自己的王府,根本不敢接旁人递过来的玉玺。

形势严峻下,朱祁钰不得不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取得名位和大权后,朱祁钰首先诛杀明英宗之前偏爱的太监党羽。他重用于谦、王直

、陈循等大臣,决定坚守北京,不丢国都;迅速处理一批办事不利的将校,稳定上下人心。

朱祁镇落入瓦剌首领也先手上,成为他手中最大的王牌。

朱祁钰却下令各位边将,如果瓦剌以明英宗为由,索要财物传达命令,统统不予理会。

这下朱祁镇从奇货可居变成无人问津的过时产品了。

这一举措彻底让明英宗这个前任皇帝贬值,倒让瓦剌有些左右为难了。

一系列措施下去,明朝这一方扭转了局势,从被动一方变成了主动一方。

也先见无法从朱祁镇身上获取更大的好处,就决定把朱祁镇送回北京。两帝相争,轮到明朝头疼吧。

朱祁钰已经当了一年多皇帝。一个人尝过大权独揽的味道,是无法抵御心中的欲望,做圣人言行,把大权拱手放还。

朱祁钰内心的隐忧还在于,不管自己功劳如何,一旦哥哥朱祁镇重登皇位,兄弟俩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互信的关系。朱祁镇只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谋权篡位的逆臣。

好多大臣并没有顾虑到朱祁钰内心的隐忧,而是欢天喜地商量如何恭迎太上皇朱祁镇。

朱祁钰气得公开发怒:“当初我不当皇帝你们逼着我当,现在他要回来了,准备帮我往哪里放呢?”

他的尴尬和无奈可见一斑。

最终,他还是选择让明英宗朱祁镇回来。

比起历史上的宋徽宗和宋钦宗,朱祁镇无疑幸运太多了。在也先营中见到明朝使臣,他急忙忙地表示:“你回去一定要回复当今皇帝,一定要接我回去。回去后做一个平民百姓也好,去给祖宗守陵也行。”

三百多年前,金人释放宋高宗的生母韦氏北归。临行前,宋钦宗赵桓跪求韦氏给宋高宗赵构带信,请求一定让他归国。“只为太乙观主足矣,他不敢望也。”宋钦宗表示只想回家做一个道士,就满足了。就这样的悲切,都没有换来宋高宗的一丝怜悯,宋钦宗终生留在帝国境内为囚徒。

朱祁镇回到大明后,在南宫当了八年囚徒。经过南宫复辟,才重新登上帝位。这八年的时光,让朱祁镇恨透了这位弟弟。朱祁钰病死后,朱祁镇对他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包括废除帝号,打击朱祁钰的直系亲属,毁陵薄葬,给了一个“戾”字的恶谥。“戾”在谥号中表示罪也,不悔前过。

客观来说,朱祁钰在位八年,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朱祁钰的领导班子,大多起用干练的大臣,政府的管理比起英宗亲政后混乱相比,治理上更加稳定有效,符合土木堡之变后,大家认为朝政需要有新的认知和治理方式的看法。

以治理成绩来判断朱祁钰是一个“英主”,这不算过誉。

他和哥哥朱祁镇的悲剧在于皇权彻彻底底的排他性。他机缘巧合下,登上皇位收拾哥哥留下来的烂摊子。等到局势缓和后,却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

只能一鼓作气往前走,知道昔日兄友弟恭的关系,变成必须你死我活的仇敌关系。

《明史》上如此评价朱祁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可见,时人对朱祁钰的所作所为也算认可。

明宪宗后来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南明时期,有感于危局之际更需要有朱祁钰这种力挽狂澜的“英主”,南明小朝廷于是给朱祁钰加谥,进一步肯定他的功劳。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朱祁钰会像大多数普通的宗室一样,默默无闻隐没于历史的洪流。那么,在两个兄弟中做一个比较,那么无疑明代宗更适合做一个帝王。


熊沾沾


从治理国政方面来看,还是明代宗朱祁钰更适合做这个皇位。

我们不说,谁才是正统的皇帝,因为如果非要说正统,他们的太爷爷就是篡位得到的江山,严格来说都不是皇位的正统。

所以但说治国理政,还是明代宗朱祁钰更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别来表述分析一下,大家就能有一定的理解了。

明代宗朱祁钰

代宗朱祁钰本是朝中的王爷,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朱祁镇是皇帝,但是朱祁镇因为继位比较早,在九岁就当上皇帝了。因为年纪比较小,所以一直都是自己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尽管张太后说着不愿意,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吧,一直都没有让朱祁镇有实权治理朝政。

在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朱祁钰在临危之际受命,众大臣拥立他当皇帝。我们就把朱祁钰治理国政的时期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作为主要方面论述。

政治方面:朱祁钰稳定住了明朝将要倾倒的时局。因为之前连年的征战,再加上瓦剌时不时的来国内劫掠,同时内地还频发水患,国内简直乱成了一锅粥,饥民遍地。朱祁钰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时局,重用于谦等贤良重臣,使得吏治焕然一新。

在军事上: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之下,朱祁钰厉兵秣马,筹备军饷,组织新的军队,共选拔十万名士兵,在位之后的第三年,又增加了五万人,一共改编为十个团营。朱祁钰还建立了统一指挥的制度,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经济方面: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同时自己以身作则,节俭度日,减免宫廷开支,停止了各类采办。

文化方面:制订了《寰宇通志》。景泰五年开始,命令王重等人去全国各地采风关于舆地的情况,接着还根据永乐年间收集的地理方面的书籍,编制成书,两年后,《寰宇通志》出世,可以说是明代最完整的地方总志。

朱祁钰挽江山于即倒,抗击并打败了瓦剌,巩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启用被迫害的重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治的清明,维护了明朝的稳定。

明英宗朱祁镇

随着三杨去世,张太后驾崩,一直以来都没有实权的明英宗成长为热血青年,颇有一番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让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部队稳定因为选的皇帝放弃交趾布政使司而动荡不安的云南。

但是之后的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开始造反,起初只是来大明朝骗钱骗物,但是大权初掌的明英宗不能忍,在一个也是想效仿自己的父亲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一样击败也先的瓦剌,于是御驾亲征,临时找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前去攻打瓦剌,其中过程我们不详细赘述,总之兵败被俘。

之后代宗当上皇帝,把他推为太上皇,在回到朝廷之后,被幽禁宫中八年之久,最后又当了八年的皇帝。当年那北征的热血,早已经被从皇位坠落下来的恐慌所掩埋,失而复得的王位,使得英宗十分珍惜,开始了勤政处事。

政治方面:八年软禁之后,英宗开始重用李贤等贤臣,又先后平定石曹之乱。还释放了从永乐年间就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年)。同时还下令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这也是他在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他关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并没有太突出的政绩了。

结语

朱祁钰临危受命,驱逐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稳固,同时还清明朝堂,使得朝堂吏治相对的焕然一新,所以我认为是明代宗朱祁钰,从治理国政的角度来看,更适合当皇帝。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明英宗朱祁镇与景泰帝朱祁钰哥俩都具有传奇色彩,如果要从治国理政角度来看,朱祁钰更适合做大明朝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只有八岁,还好老爹给他留了很多贤臣辅佐,比如原来的三杨内阁悉数留了下来。那是的朱祁钰被哥哥朱祁镇封为郕王,但是并不让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俩儿的关系非常的好。

朱祁镇是为传奇皇帝,在明朝两百多年时间里,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第一次当皇帝期间,他宠信太监王振,正好又遇到明宣宗留给他的辅佐内阁成员死的死,退的退,他彻底的放飞了自我。

朱祁镇虽然宠信太监王振,但并没有倒荒唐的地步,直到正统十四年,瓦剌对明朝频繁南下骚扰,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在经过两天的准备后,率领二十多万人马出发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变”损失了明朝大半精英,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了,北京危机,大明危险。

朝中的大臣一片慌乱,危难之中,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与孙太后商议后,立朱祁镇的兄弟郕王朱祁钰为帝,稳住局势,力抗瓦剌。

朱祁钰在危难之间登基继位,立刻组织全国力量进行北京保卫战。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还要年轻,他当皇帝的是也就22岁,年幼天子却展示出了相当强大的内心,否定迁都南京,稳定人心,任命于谦进行军事对抗瓦剌。

北京保卫战是朱祁钰短短8年皇帝时期最大的亮点,力挽狂澜,确保了大明江山经过了建国来最大的危机,当时的情况甚至比明末时期崇祯时期还要严重。

朱祁钰继位期间,展现出了成熟政治家的才能,任用贤能的官员,在朱祁钰期间,明朝没有出现大的权臣和宦官,这与朱祁钰的理政能力有莫大的关系;通过北京保卫战,朱祁钰非常清楚明朝军事上的薄弱和腐败,他对军事的改制对后世朝代影响很大。

朱祁钰唯一让后人诟病的地方是没有及时的迎回明英宗朱祁镇,我认为他惟一的缺点是朱祁镇回来后,没有找机会和借口杀了他。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虽然不受弟弟景泰帝的待见,但并没有要他的命,朱祁钰念及兄弟感情,不但没有杀他,甚至还让他居住在皇宫内,史称“南宫”。

朱祁钰一门心思当着贤明皇帝,朱祁镇一门心思守着钱皇后在南宫渡过余生,直到朱祁钰病重期间,以徐有贞(当初他力主迁都南京)、石亨、曹吉祥为首的政治投机者们拥立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成功。

朱祁镇复位后,对景泰帝朱祁钰朝中的旧臣进行了清算,杀了一大批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功臣,包括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这是朱祁镇两起两落当皇帝最大的败笔。

朱祁镇重新当皇帝后,在理政反面虽然没有朱祁钰出色,但还是吸取了第一次当皇帝的教训,他重用贤臣,并对当初拥立他的政治投机份子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进行了清算。

整体来说,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更适合当皇帝,这和能力没有关系,主要是心态问题,朱祁钰能够在最危机的时候扛住压力,力挽狂澜,确保江山不失,而平稳期间朱祁钰的政务能力也是相当的不错,朱祁钰是个内心坚强的人。

朱祁镇由于少年继位,需要成长,而在成长期间受到了奸臣的蛊惑,差点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后又受到奸臣蛊惑,轻易答应了“夺门之变”,还好成功了,如果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只要于谦出手,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点看来,朱祁镇是个冲动而少谋的人,这样的人当皇帝有着明显的短板。

朱祁镇也有着人生少有的亮点,临死的时候,他下旨废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人殉制度,这展示了他人性的光辉。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朱祁镇和朱祁钰到底是兄弟情深,虽然在帝位上有所嫌隙,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他们双方都没有对对方下死手,朱祁钰死后没有葬入皇陵,无论是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其子明宪宗朱见深都深感后悔和遗憾。

明宪宗对景泰帝朱祁钰的评价最为中肯:

“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 [3] “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过,先帝回銮。尊养之礼有加,谗间之言罔入。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在历史上提及很少,却不妨碍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沉墨I方之城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可算是明朝皇帝中的奇特人物,他两次登基,拥有两个年号,由于他的不靠谱,差点让中国历史再次成为南北朝时代。

纵观朱祁镇的执政生涯功过参半,我们来看看他的是是非非:

功劳:在他第二次执政后,整个人也变得相对成熟起来。1、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稳定了国家,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2、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这属于平反的动作,胡皇后的废黜是宣德皇帝的污点,朱祁镇也是给父亲一个交代吧;3、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残酷习俗得以结束。从此明朝的皇帝便没有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了。

过错:朱祁镇第一次登基时,年龄尚小,在没有太皇太后管制后,变得无比轻狂。1、宠信奸佞,尤其是宦官王振,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2、被俘瓦剌,一场与瓦剌的战斗,轻狂的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亲征,结果惨败,还造成自己被俘,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3、冤杀于谦,我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第二次执政的朱祁镇再次被奸臣误导,加上自己的私心,将一代名臣于谦处死,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朱祁镇的异母弟,一个本应该舒舒服服当亲王的人,却被历史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我认为朱祁钰临危受命变现不俗,我们来看看他的成绩:

功劳:朱祁钰继位时,已经成年,算是比较成熟了。1、整顿吏治,铲除了王振的党羽,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对外的政策;2、保卫京师,朱祁钰拒绝了瓦剌首领也先的讹诈,依靠于谦保卫北京,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朱祁钰在位的八年间,基本让大明保持稳定,政治也较为清明。

过错:朱祁钰最大的过错,就是他的私心作祟。他对从瓦剌回来的哥哥朱祁镇严加看管,并且废掉了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可惜朱见济早死,这也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朱祁镇与朱祁钰这两兄弟的恩恩怨怨一直被后世所言。整体来看,朱祁钰的表现也好过他的哥哥,他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可惜自己的私心造成了之后的悲剧。


黑水布衣


明代宗朱祁钰比明英宗朱祁镇更合适。

明朝走向下坡路便是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发展出来一个“仁宣之治”,被史家们称赞为堪比汉之文景,岂料竟被朱祁镇在两月之间输个精光。

朱祁镇的眼光及能力恐怕还不如明末的崇祯皇帝,倘若将他和崇祯换一换的话,崇祯至少还撑了17年,他可能撑不到7年。

朱祁镇的臭毛病不少,一个是不会识人用人,一个是任性。

他之所以会宠信太监王振,便是因为不会识人用人,但凡有点头脑的话,恐怕也不会对一个太监言听计从,让一个太监给牵着鼻子走。

侍讲刘球只不过上疏“陈十事”,劝明英宗当个好皇帝,言辞之间略有指摘太监王振之处,王振获知后便将授意锦衣卫逮捕并杀害了刘球。

朱祁镇对此什么态度呢?他很无所谓,反正没有追究王振的责任,反而对王振愈发的宠信。

朱祁镇的任性更好笑,王振在他耳边吹了吹风,拍了拍马屁,他便自以为天下第一了,咋咋呼呼地说要亲征。

朱祁镇要亲征,那群臣肯定要拦住他呀,可是拦不住,皇帝耍起小脾气来谁能拦得住?只好让他去了。

他带着军队走了没多远,下起雨来了,本来还在兴奋的朱祁镇瞬间觉得亲征不好玩了,毕竟没吃过苦呀!他想了想,觉得还是待在皇宫里舒服,何必要出来受这样的罪呢?于是,他又突然决定撤军。

王振听说朱祁镇要撤军了,倒也无所谓,反正他也不是真想和皇帝一起去打仗,所以又对朱祁镇说,皇上呀,反正已经出来了,要不转道去我老家一趟,让我在老家人面前长长威风?

朱祁镇一听,行呀,那就去你老家走走。

你说打就打,你说走就走?你是皇帝你可以任性,但是也得为你的任性买单。

这不,朱祁镇很快为自己的任性买了单,遭遇了“土木堡之变”,成为了别人的俘虏,王振这也因此丧命。

皇帝朱祁镇被俘虏了,明朝一夕之间陷入了动荡之中,一招不慎便有倾覆之危,由此重蹈北宋之覆辙,乃至于直接覆亡也未可知。

因为朱祁镇的任性之举,给明朝带来的危机是难以想象的。

好在于谦及时站出来力挽狂澜,不仅说服了朱祁钰当皇帝,还说服了孙太后支持朱祁钰当皇帝,这才稳住了局面。

南迁?不行,敢言南迁者,斩!于谦调集京畿周围之兵力一同拱卫京师。

花钱赎回明英宗朱祁镇?不可,那得花多少钱呀!咱们没那么多钱,也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个傻皇帝回来继续祸害咱们!

于是,朱祁钰即位当了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祁钰在位时期,重用以于谦为首的一干贤臣,于谦是个允文允武的厉害角色,不仅在政治上稳定了明朝的乱局和巩固了朱祁钰的帝位,在军事上也排兵布阵地保卫了京师,不然朝中的衮衮诸公还不得被吓得挟朱祁钰南迁去了。

朱祁钰虽然也没在位多少年,但是他确实整顿了朱祁镇在位时期的不少弊政,让风气为之一振,几年下来已恢复了几分。

虽然不能说朱祁钰治下,明朝已经恢复到了仁、宣时期的模样,但至少确实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朱祁钰唯一不厚道的地方在于他坐稳了皇位之后,出于一己私心,废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是呢,朱见济却也没有皇帝命,4岁被立为太子,5岁即夭折。

朱见济死后,朱祁钰一来没有第二个儿子,二来自己又病重了,这才导致国本动摇,“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从而发生了“夺门之变”。

虽说朱祁钰有自己的私心,可对于当皇帝这件事来说,能力更强、也更成熟稳重的朱祁钰显然要比能力低并且任性的朱祁镇要合适得多。

明朝传至仁、宣二宗,虽说仁、宣二宗多已息兵,但是国力却仍能威震周边。

可是传至英宗,英宗却为他人所俘,致使局势动荡,几陷于板荡之中,明朝之衰败始于英宗。

倘若再让朱祁钰、于谦君臣二人通力合作个十年二十年的话,以于谦之才能,明朝肯定会比英宗在位时期发展得更好。

只可惜明祁钰福薄,和仁宗、宣宗一样。


宁糊涂


好问题。

单纯的讨论谁更擅长治国理政,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比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要强的太多:单枪匹马外加一个孤臣保住了大明江山,这一点他功不可没。

如果单纯的讨论谁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却比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要强的更多。

这两个看上去非常矛盾的结论,却展示了一个更矛盾的道理:适合当皇帝的,并不一定擅长治国理政。擅长理政的说不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们先讨论一下皇帝这个工种在明朝的地位。

明朝有内阁,清朝有上书房和军机处。但这两个朝代的皇帝的权利却完全不一样。

清朝的时候,皇帝皇权集中。而明朝的时候,皇权与相权之争最后演变成了皇帝和内阁之间的争斗。也就是说在明朝可以没有皇帝,但不能没有内阁。清朝可以没有上书房军机处,但不能没有皇帝。

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之后,我们再说一下明朝皇帝的地位,明朝的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天子是不处理细务的。天子虽然掌握着天下臣民万物,但实际上他只需要掌握好文臣武将和宦官之间的平衡就可以了。所以明朝皇帝他抓的只是人事权财务权。

说清楚了明朝皇帝的地位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接着往下说第2个问题:

为什么说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更适合做皇帝?


首先从他的年号正统来看,他的确是根红苗正的一个。英宗从小学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做好一个皇帝。

所以在正统10年之前,他内有他的皇太后辅佐,外有三杨辅佐。他可以过问政事也可以不过问政事。

所以当太后去世,三杨老去,英宗重用王振这个傻太监的时候,便出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事。

都说皇家的脸面是天下最重要的。可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如果注重脸面的话,他注定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帝王。明英宗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帝:当了一年的俘虏,还当了八年的太上皇,最后一个夺门之变,轻轻松松的又做回了皇帝。如果这件事放在明代宗朱祁钰身上,他不行。

为什么说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更适合处理政务?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明代宗朱祁钰的重要大臣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于谦。于谦是一个忠臣,但他忠于的是大明朝,而不是某个皇帝。

当国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一致的时候,于谦将会是皇帝最忠心的臣子,也是国家最忠心的官员。

当国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我相信于谦还会立另外一个代宗出来。

这样的事情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一个臣子可以对皇帝行废立之事,不但威胁了皇权,更是对皇帝本人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从小培养当皇帝的明英宗来说,他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在一个合格的帝王眼中:没有忠臣与奸臣的区别,只有有用和没用的区别,有用则取之,无用则弃之,这一点后世嘉靖帝做的就非常好。

所以个人判断: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最完美的朝堂搭档是,内阁里有文臣制约武将,宦官集团制约内阁,以朱祁钰为首的王爷集团制约宦官,而皇帝只要平衡这三者的关系就好。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斧正。


少校柳下惠


明代宗更合适。

明英宗在位二十二年,从始至终就没有用对过人。早年任用王振,丧尽精锐,自己被抓了居然还写信骗关,毫无大义。到了晚年发动夺门之变,杀于谦就不提了,他启用的一批人,诸如石亨、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堪称返乡团反攻倒算,硬是没一个是好玩意。

一个皇帝连知人善任都做不到,用的心腹全是王八蛋。这种皇帝,怎么能称为好皇帝?

如果仅仅是不会用人,那都算了,明英宗最让人诟病的是他某些施政举措也极其昏庸。

夺门政变后,英宗杀了于谦,然后顺手就给王振平反,为其在京师智化寺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这一冤杀,一平反,刚好是同一年,真是令人讽刺。

好人不长命,王八蛋却能立庙祭奠,英宗这一举动,不知让多少有正义之士寒了心。



王公公被平反后,英宗为了掩盖与美化自己曾经瓦剌被俘的经历,居然又给俘虏了自己的仇人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大德”。这一举动,寡廉鲜耻,臭不要脸。也不知道在土木堡丧魂的明军将士在地下该作何感想。

能干出这种事,这表明,英宗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他年纪小,不懂事,都是王振把他教坏了。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说他是明朝版的“完颜构”,一点都不为过。

像《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当代作品拿天顺时期解除对“建庶人”朱文圭的囚禁以及废除人殉两项决定为明英宗辩解,说他“不是好皇帝,但是个好人”,并称之为“仁君”,却忽视了他同在天顺时期,处置荆襄流民不当,以致在他死后的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暴乱,给其后的明宪宗挖了个巨坑,这就太扯蛋了。(英宗两次在位,第一次给弟弟挖坑,第二次给儿子挖坑)


相比于英宗,明代宗就强一些了。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八个字形容他,刚刚好。

说他美中不足,是因为他也有污点,不过他的污点不是他不归政于朱祁镇,因为他的皇位不是篡位而来的,而是以监国身份临危受命的。英宗被抓后,太后命代宗监国,后来廷臣合议,推其继位,太后表示同意。这是正经的合法继位。

代宗的污点,在于其废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情做得不地道。因为代宗继位前,已经许诺过自己百年之后会还政于大侄子朱见深(明宪宗)。但他反悔了,废了大侄子的继承权。

实事求是的说,这件事没什么好洗的,如果要黑明代宗,最好的角度是这个。至于说不归政明英宗,没太大问题。

说他瑕不掩瑜,因为明英宗“北狩”,代宗临危受命,与众贤臣将士扶大厦于将倾打赢北京保卫战,稳定朝纲和基业,信任于谦,在军事、民生、修书各个方面也都有建树,这都是有明君之相的具体表现。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代宗属于典型的好皇帝。


并且,明代宗软禁了明英宗七年,居然还能让他活蹦乱跳、没出什么“意外”,软禁期间还生了一窝孩子。这只能说明代宗心肠是真好。而夺门之变后,代宗被软禁一个月就稀里糊涂死了,明英宗到底有没有暗地里干不地道的事,谁说的清?如果真是明英宗偷偷摸摸干的,那他就太不地道了。

另外,明代宗还有一个遭人诟病的点,就是他怀疑于谦,给自己挖坑。

整个景泰年间,明代宗对于谦表面上是言听计从,极为礼敬,屡加封赏,多次探视,远远超出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于谦一言裁决。于谦名义上是兵部尚书,但干的是内阁首辅的工作。

然而,皇帝就是皇帝,于谦权力太大,明代宗也不可避免的对于谦有所猜忌和牵制。当政敌上书弹劾于谦恃权结党、举荐私人的时候,明代宗有点小人心态的对于谦进行了打压。尤其是于谦奏请裁革太监监军之制,明代宗怀疑于谦,不允其奏,并让石亨、罗通等小人参赞军权,牵制于谦。

令人讽刺的是,代宗后来病重,背叛他,迎接英宗复位的人,恰恰是他用来制衡于谦的石亨等人。代宗误信小人,身死位废,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不过平心而论,代宗虽然本身能力有限,性格上也颇有心胸狭隘和优柔寡断的弱点,但他能以朝政大局为重,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对于谦充分信任,予以鼎力支持。他已经算是个相当不错的明朝皇帝了。

总体而言。如果从对外、内政、人品三方面来评价明英宗和明代宗,代宗都能完爆他哥哥明英宗。

对外方面,明英宗挖了个大坑,差点导致明朝灭亡。若不是代宗坐镇中枢,成功了解决北京之围,击退瓦剌,迎回被俘的英宗,明朝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当然你也可以说这都是于谦之功,关代宗何事?但皇帝本来也不是非得事事亲力亲为,皇帝能选贤举能,用人不疑,那就很够了。

内政方面,明英宗就没用对过人,给代宗留了一个烂摊子。而在明代宗时期,朝廷文官阵容堪称相当华丽,于谦、王竑、彭时、商辂、陈循、王文、胡濙、萧镃等,个个都是人才,有代宗的基础,后来明宪宗时代也是人才济济。能用人,用对人,就这一点,代宗也比英宗强多了。

至于人品方面,代宗苛待英宗确实算是个黑点啦,废朱见深太子之位也不地道,但代宗人品有污点,不代表英宗就是道德圣人。两兄弟相比,代宗还略好一点。



总之还是那句话,对明英宗的评价,现在趋于两极化。有说他好的论调,也有说他昏庸的论调。但不管是哪种论调,代宗比他强很多,这是肯定的。


Mer86


从纸面上的成绩来看,其实明英宗和明代宗想必,代宗无疑更适合作为皇帝。
可从整体上来看,两个人都不算是英明果断的君主。
明英宗自不必说,在明中期以内,他作为皇帝来说,其实是最不合格的一个。
朱祁镇继位之初,有人说颇有一番作为,实际上朱祁镇在位初期,年仅8岁,之所以能有一定的成就,多仰仗了当时太皇太后张氏。
然而自正统年间,三杨陆续去世,加上张太皇太后去世,使得朱祁镇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朱祁镇自幼长在深宫之中,他出生于宣德二年,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不像朱高炽、朱瞻基等跟随朱棣时候的战战兢兢。
母亲孙贵妃,也是很受宣宗皇帝的喜爱,朱祁镇自幼就被宠溺,难免骄纵。
能管住他的人都去世,朱祁镇开始肆无忌惮的,宠幸宦官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差一点置国家于危亡之中。
虽然朱祁镇夺门之变以后,杀了于谦,但总体而言后期重用李贤等人,还是说明他从这些事情中吸取了教训。
明代宗朱祁钰是朱祁镇被俘虏以后,被大臣强推上来的,说实话,当时朱祁镇被俘以后,除了皇太子朱见深,当时唯一能够有资格处理国家大事的皇族,就只有朱祁钰(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
可朱祁钰的第一念头是拒绝,后来是在孙太后的强行压阵之下,他才勉为其难上台。
第一次主持会议,就出现了变故,朱祁钰一个人呆板的坐在朝堂之上,下面的大臣吵成一锅粥,甚至还发生了当场殴打大臣致死的惨案(午门惨案)。
由此可见朱祁钰根本就没有把控整个朝局的能力,这一点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不但朱祁镇有性格弱点,即便是朱祁钰也有他自己的性格弱点,他的母亲在后宫之中根本就不受重视,朱祁钰即便是身为皇子,想来在后宫之中十分艰难。
朱祁钰不敢上位,他已经习惯了一生躲躲闪闪,即便是后来继位以后,如果不是因为下面的臣子辅佐,朱祁钰实际上很难收拾这一堆烂摊子。
兄弟两个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能分得清楚好坏,只是有些时候身不由己,毕竟坐上皇位的人,哪一个不为权势发疯。
朱祁钰主持朝政期间,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为,放手让下面的大臣去干,因此才迎来了景泰年间明代的辉煌。
但两个人作为皇帝,既不是开创之主,守成也并不合格,只是勉强支撑危局而已,将他们同样放到明末,恐怕他们连一年也撑不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