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年味記憶:威海過年流程之簡要介紹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此前已經發過不少朋友的文章,大多集中敘述過年時印象最深刻的幾件事,這次的講述則不求細而求全,力爭完整介紹過年的流程,講述者是來自威海的張殿祥先生。)


膠東年味記憶:威海過年流程之簡要介紹

(老威海衛城地圖)

以下是正文——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傳統節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過年的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相比之下,我還是喜歡小時候的年,因為那時候的年過的有年味。

小時候家裡的生活條件比較差,所以非常盼望過年,想法其實很單純,就是過年可以收壓歲錢、放鞭炮、穿新衣、吃好飯。我經常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每當到了臘月,小人們就掰著手指頭數還有幾天過年。過了臘八,大人們就開始忙碌準備過年的東西了,首先是殺年豬,豬都是自家養的,是純天然的綠色農家豬,那豬肉比現在的好吃,沒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那種口味的。

膠東年味記憶:威海過年流程之簡要介紹

過小年要大掃除,又叫掃灰,小年這天要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過了小年按照傳統習俗二十四、五做豆腐,二十五六做餑餑,二十七、八炸面魚。人們幾乎天天都在為過年忙碌著。

大年三十到了,上午到祖墳上插弔紙(即象徵馬鞭)請祖上先人騎馬回家過年,再把家譜掛在正房北牆上然後在供桌上擺碗(即擺供品)供品很豐盛,有大棗眼餑餑,有用面做成的神蟲(即龍)有方肉、燒雞、米飯、水果等,米飯碗上插上大紅筷子,供桌上還有香爐、蠟臺、酒杯。在鍋灶的牆邊貼上灶王爺圖,具傳說灶王是天上人間最受百姓敬仰的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日上天彙報民情,除夕再迎灶王回來,年年如此所以在灶王圖兩邊的對聯寫的是:二十三日上天去,大年五更歸府來,橫批:又是一年。灶王圖下也擺著祭品。其次是貼年畫,掛燈籠,貼對聯(也叫封門),封門之前要把水缺裡的水挑滿。因為封門之後再不能往家裡搬東西了,直到正月初三。

膠東年味記憶:威海過年流程之簡要介紹

過年中午吃團圓飯,飯前要燒香祭祖、放了鞭炮才可以吃飯。一家人圍在一起,晚輩要給長輩敬酒,場面非常溫馨,大家歡聲笑語,喜氣洋洋,空氣中瀰漫著喜慶的氣氛。

三十下午主要任務是包餃子,年夜飯吃餃子,傍晚供桌上的蠟燭被點燃,燭光一跳一跳的,香爐裡的香火不斷冒著一縷一縷的白煙,煮餃子的蒸氣在堂屋飄蕩,讓人感覺彷彿進入了神話世界,這時自然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吃罷年夜飯,媽媽把親手做的新衣服新鞋交給了我們放在床頭,五更起來才能穿,除夕夜,我高興的久久不能入睡,朦朧中聽到鞭炮齊鳴,正好十二點,新年到了,我立即起床,穿上了新衣服,放了開門的爆竹,爸爸在供桌前發紙(即燒紙)拜年開始了,磕頭是膠東人拜年的一大習俗,每逢過年,同姓的小輩都要先給祖先和長輩磕頭。先跪在供桌前給祖先磕三個頭,再給長輩磕一個頭,感謝他們對我們晚輩的生養之恩,這潛移默化的孝道教育,我至今不忘。這時母親做好了五更的水餃,端到飯桌上,五更的餃子是必須吃的。拜完自家父母以後,母親分別給我們壓歲錢。錢雖然不多,心裡卻特別高興,這時街上已經傳來了拜年的腳步聲和過年好的問候聲,我約了幾個同伴,一塊到同族各家拜年。拜年的隊伍中有大人,有小孩。他們提著用紙糊的燈籠,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每到一家,首先向長輩問好,然後磕一個頭,主人便拿出炒花生米糖果等食品招待我們,招待大人是擺上盤子拿上幾個菜,高高興興的喝上幾杯酒,這樣挨門逐戶拜年一直到天亮,小孩的衣袋鼓鼓的,大人略有幾分醉意,大家完全沉浸在年的喜悅裡,盡情享受著年味。

初一早晨照常吃水餃,不一樣的是初一的餃子裡包了幾枚硬幣,誰吃到錢來年就有錢花,所以為了吃到錢,往往吃飽了還要多吃幾個。

膠東年味記憶:威海過年流程之簡要介紹

按照習俗,初一看姑姑,初二拜舅舅,初三新媳婦回孃家。那時,走親戚的人很多,當時沒有什麼貴重禮物,每家留一個餑餑,可謂禮輕情意重。親戚間互相走動增加了感情。密切了親密關係。

各村戲班子從正月初一開始巡迴演出,人們不管在什麼地方玩耍,只要一聽到鑼鼓聲,就從四面八方趕到戲臺,節目內容大部分都是歌頌社會美德讚美孝道文化的,很接地氣。通過互相串村演出,進一步密切了村與村之間的關係。

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年的生活。

小時候的年,充滿了飲食文化、禮儀文化等年文化的氣息,處處瀰漫著年味,過年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幸福,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平日吃的穿的跟過年沒有什麼兩樣,守歲變成了看央視春晚,傳統的出門拜年變成了電話拜年或微信拜年,那種純樸的歡度春節的氣氛已漸漸消失了,似乎沒有了年味。現在過年更像一個節日的標誌,這也許是我們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錯覺。社會總是要進步的,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年彷彿天天伴在我們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