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冬春季流感高發 收下這份防流感祕籍

隨著寒冬氣溫越來越低,流感也來勢洶洶。加之春運高峰到來,很多人已經開啟了“回家模式”。面對流感高發季,如何預防?

對此,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宗立彥送您一份防流感秘籍,請查收~

1.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宗立彥主任提醒: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常由於受涼或鼻病毒、冠狀病毒、細菌等病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傳染性不強,症狀較輕,呈自限性。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其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以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在人群聚集的場所發生聚集性疫情。

2.怎麼判斷是否得了流感?

宗立彥主任表示,流感起病急,大多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現肺炎等併發症可發展至重症流感,少數重症病例病情進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和/或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流感的症狀是臨床常規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據,流感一般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部分病例可出現高熱,達39-40℃)、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體疼痛、寒顫、疲乏、腹瀉、嘔吐等症狀。

流感的症狀、體徵缺乏特異性,易與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確診有賴於實驗室診斷,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培養、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

3.哪些人容易得流感?

流感對人群普遍易感。重症流感主要發生在老年人、年幼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發生在一般人群。

4. 得了流感會怎樣?

多數人表現為輕症,可在一週內自愈。

部分人群特別是孕婦、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後可導致併發症,出現嚴重臨床後果甚至死亡,要密切關注重症患者和高危人群的病情變化。

5.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流感病毒易發生變異,疫苗接種的免疫力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

6.流感疫苗安全有效嗎?

流感疫苗安全有效,是預防流感的最佳手段。在大多數年份,流感疫苗與流感流行毒株的匹配較好,具有良好的保護力。接種流感疫苗是安全的,僅個別出現接種部位紅腫熱痛、嗜睡、乏力、肌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輕微不良反應,通常會在幾天內自行消失,極少出現重度反應。

7. 哪些人需要接種流感疫苗?

原則上,6月齡及以上所有願意接種流感疫苗並且沒有禁忌證的人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

中國疾控中心推薦6月齡-5歲兒童、60歲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醫務人員、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為優先接種人群。醫務人員應推薦公眾和患者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提升流感疫苗接種率。

8.什麼時間接種流感疫苗?

為了在流感高發季節前獲得保護,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種。如果錯過時間,也可以在流行季任意時間接種。在同一個流感流行季節,已經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的人不需要再重複接種。

9. 三價和四價疫苗,應該接種哪種?

三價疫苗含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一種,四價疫苗增加了一種乙型流感病毒。兩類疫苗均可對流感感染起來預防作用,沒有優先推薦,可自願接種任一種流感疫苗。

10.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預防流感的小妙招?

採取日常防護措施也可以有效減少流感的感染和傳播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勤洗手,儘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

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等;

避免近距離接觸流感樣症狀患者,流感流行季節,儘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

出現流感樣症狀後,患者應居家隔離觀察,不帶病上班、上課,接觸家庭成員時戴口罩,減少疾病傳播;

流感樣症狀患者去醫院就診時,患者及陪護人員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11.流感可以通過藥物預防嗎?

沒有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後尚未獲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在接觸流感患者後進行藥物性預防,使用奧司他韋、扎那米韋等,但藥物預防是一種緊急臨時預防措施,不能代替疫苗接種。

一般患者在出現症狀後,建議居家休息,保持房間通風。充分休息,多飲水,飲食應當易於消化和富有營養。儘量減少與他人接觸,以避免傳染。治療重點是緩解如發燒、咳嗽等的流感樣症狀,應密切患者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持續高熱、伴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神志改變、嚴重嘔吐與腹瀉等重症傾向,應及時就診。

孕婦、兒童、老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後更容易導致重症,應儘快就醫、儘早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病毒藥物(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藥物,如奧司他韋、帕拉米韋等),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對流感病毒無效。

附:體溫測量指南

測量方法

測量前先將已消毒的水銀體溫計甩至35℃以下,囑患者擦乾腋下汗液,然後將水銀體溫計水銀端置於腋窩深處並緊貼皮膚,屈臂過胸夾緊,以免脫位或掉落。

測量時間

測溫5-10分鐘讀取數據。

注意事項

①人體每日早晚體溫存在差異,通常下午晚上會比清晨高些;

②在飯後、飲熱水、劇烈運動(骨骼肌收縮)、洗熱水澡、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不要測量體溫,30分鐘後再測;

③腋下有汗時待擦乾再測腋溫,或者需夾閉時間更長一些;

④女性(脂肪多)比男性體溫稍高,在排卵後至月經早期和妊娠初期的體溫會升高,排卵日是低體溫(孕激素的變化);

⑤周圍環境溫度太高或者蓋很厚的被子捂汗都會讓體溫升高。

物理降溫

如果病人發熱需要使用冰袋進行物理降溫時,不要雙側腋下同時使用冰袋,應留出一側用來複測體溫。正確的方法是選擇一側腋下和腹股溝輪流放置冰袋進行物理降溫。

發熱時,最好每日早晚和上下午這四個時間段(6am、10am、2pm、8pm)觀察體溫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老年人需關注

由於老年人的新陳代謝減慢,各臟器功能水平下降,基礎體溫會偏低,體溫調節功能及感知覺變遲鈍,往往在家人發現老人發熱時疾病可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所以要從老人的情緒、體能、飯量等方面綜合覺察,一旦出現變化,即刻測量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徵,儘快送往醫院進行診治。

水銀體溫表不慎破碎

水銀體溫計裡的液態銀色內容物即是汞,特點是室溫下即形成蒸汽揮發,而且蒸汽易吸附於牆壁衣服上,可長期汙染空氣,並經過人體皮膚黏膜及呼吸道吸收,大量時導致汞中毒。

發現體溫表破碎時,先確認病人體表皮膚是否被碎玻璃扎傷,遠離碎表周圍區域,關掉所有加熱設備,打開門窗,再用錫紙收集,統一裝在塑料袋內或瓶內封好口,有條件儘量戴上口罩和手套,嚴禁徒手抓取水銀、倒入下水道。(責任編輯:李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