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認為《道德經》是在孔子之後,是這樣嗎?

笑傲江湖28961681


易中天老師是我佩服的學者之一。但是他的不少觀點卻不敢恭維,比如他說中國只有3700年的文明史等,再比如說道德經在孔子以後的說法,也不敢恭維。易老師說這段話的視頻不長,簡單幾句,像是脫口而出,但更像是故作驚人之態。

不說莊子等道家人物的記載,我們只說司馬遷,或者撇開司馬遷,我們直奔儒家經典,看看儒家經典是如何記載孔子和老子的關係的。

被稱為"儒學第一書"的《孔子家語》明確地記載了孔子問道於老子出發前後的情景: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之歸,則吾師也’。至周,問禮於老聃。

孔子問老子:“什麼情況下,可以請出各宗廟的神主呢?”老子說:“這樣的情況之下可以請出各宗廟的神主:

天子或諸侯去世時,由太祝負責把各個宗廟的神主都請到太祖廟裡。這樣做的意思就是是表示列祖列宗是為國喪而聚會,此乃禮制。待喪事辦完,再將神主各歸其位。”老子還強調說:“迎接和送回神主時,一定要有儀仗隊以示隆重,閒雜人等不得旁觀。”

孔子問:“如果大夫家8到11歲的孩子死了,可衣棺葬乎?”老子答道:“從前的規定是,這個年齡的小孩死了,通常是葬於自己的田地裡,而不是葬於族墓裡,且不能用衣棺。”

孔字問:“國之大事唯祭於戎。但如果在打仗時中父母去世了,是應該回家服喪呢,還是留在戰場呢?”

老子回答說:“禮法對此是有規定的,子女在服喪期內,是不能打仗的。子女不能因為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守喪喪。”

山東濟寧出土漢畫像“孔子問禮於老子”

這次是孔子第二次問禮於老子,此時孔子34歲,老子大約55歲。此時的老子已經在周王朝的守藏史位置上幹了30年之久,而這時候,正值王權下移,官場腐敗,諸侯爭霸時期。老子作為史官,自主要職責是掌天文、管古籍、備顧問,研究領域是天道,而對周禮並不看好。在他看來,禮儀的文質彬彬、溫情脈脈的紗幕,掩蓋著人性的醜惡,成了人們詐取名聲和官爵利祿的藉口。

而此時的孔子年輕氣盛,隨時表現出一種驕矜之意和急於謀政的強烈慾望。所以當送別孔子時,老子又給孔子一番臨別贈言,《孔子家語》記下了這個贈言: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這一段話完全是老子對孔子的教訓,大意是說:

富人送人以錢財,君子送人以良言。我沒有錢財,只是勉強借君子之稱號,送你幾句話吧:一個人自以為認識問題比人家深刻,便自以為是,對別人說三道四,這種人離死不遠了。這只是耍小聰明。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輕易表態,因為他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一個好為人師的人自以為見多識廣,爭強好辯,便喜歡揭別人的短,糾別人的錯,這種人是很危險的。真正有知識的人含蓄內斂,因為他明白人各有所長。真正有錢人,總是財不外露,真正的君子大智若愚。希望你改掉驕嬌二氣的毛病,不要把貪得功名的慾望表現出來。

《孔子家語》還說此次西行問禮,收穫頗豐,道業大進,遠方的慕名者紛至沓來,弟子門生達到了3000人。

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不知《史記》和《史記》,在另一部儒家經典《禮記·曾子問》也有明確記載:

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

這些史實說明,孔子及其門生是承認這段歷史的,司馬遷對此次問禮過程有詳細記載,見《史記·孔子世家》,在此就不具體說明了。

易老師說《道德經》一定在孔子以後,其依據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這一章是老子批儒的總綱領,因為在這一章裡,老子說: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道在萬物上的體現就是德,人們喪失了“道”因而也就離失了“德”,離失了“德”便寄希望於“仁”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當“仁”也失去了的時候,便用“義”來規範,當人們連“義”也失掉的時候,便希圖用“禮”來做規範。

而最終選擇用“禮”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只會導致人們的忠信觀念日益淡薄,成為天下動亂的罪魁禍首。

失道而重禮,在老子看來,是本末倒置的悲劇,這是老子一以貫之的思想主張,這在孔子問禮時,老子已經明確表態的,即便儒家的經典也不止一次記載老子的這一主張,不知道深研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易老師是視而不見,還是故作驚人之舉。


問道黃老


易中天認為道德經是在孔子之後,是這樣的。

主要根據有幾點,

第一,道德經的部分內容與當時代不符合,梁啟超先生就認為:從思想體系上看,《老子》中的話太激烈、太自由,不像春秋時人言論。而從語言上看,《老子》書中的“王侯”、“侯王”、“王公”、“萬乘之君”、“取天下”、“仁義”等字樣,不像春秋時所有;“偏將軍”、“上將軍”是戰國時的官名,春秋時也是沒有的。


第二,

歷史上關於老子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關老子的文獻資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篇傳記只有幾百字,但竟記載了四位與《老子》有關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萊子、太史儋。這四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哪一個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連司馬遷也無法明辨,只好用“或曰”這樣的詞語來諸說並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上下篇五千餘言;他比孔子年長,孔子當年曾求教過他,並將他比作龍,天人莫測。

這是我們通常關於老子的認知,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從小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的。然而,對於老子其人及《老子》其書,學術界歷來卻頗多爭議:

早在北魏時,崔浩就曾懷疑“五千言非老子所作”。宋代已有人對老子提出諸多疑問,如陳師道懷疑老子時代在“關、楊之後,墨、荀之間”,葉適認為“教孔子者必非著書之老子”。清代畢沅和汪中乾脆主張,《老子》上下篇為太史儋所著;康有為則認為《老子》乃“戰國書,在孔子後,皆孔子後學”。

五四運動前後,隨著疑古思潮的興起,圍繞老子其人其書,學術界更是展開了一場持續十多年的大論戰。眾多著名學者紛紛發表意見,如梁啟超認為老子晚於孔子,並斷定《老子》的著作時代在戰國末;馮友蘭認為《老子》當寫於《孟子》之後,《莊子》之前;錢穆、顧頡剛更提出《老子》後於《莊子》;甚至有個別學者認為根本就沒有老子這個人。

當然,也有一批著名學者如胡適、馬敘倫、郭沫若等,堅持《老子》早出,老子早於孔子的舊說。

之所以有這麼多爭論,且至今難有定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歷史上關於老子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關老子的文獻資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篇傳記只有幾百字,但竟記載了四位與《老子》有關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萊子、太史儋。這四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哪一個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連司馬遷也無法明辨,只好用“或曰”這樣的詞語來諸說並存。

除此以外,懷疑舊說的學者們還提出了諸多依據,比如如果老子早於孔子,為什麼孔子、墨子、孟子都沒有提及老子?而最主要的理由則來自《老子》一書本身。

梁啟超先生就認為:從思想體系上看,《老子》中的話太激烈、太自由,不像春秋時人言論。而從語言上看,《老子》書中的“王侯”、“侯王”、“王公”、“萬乘之君”、“取天下”、“仁義”等字樣,不像春秋時所有;“偏將軍”、“上將軍”是戰國時的官名,春秋時也是沒有的。

直到今天,易中天先生在《中華史·諸子百家》中也這樣寫道:“種種跡象表明,《老子》一書應該完成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比楊朱還要晚一些。楊朱、老子和莊子,分別代表著先秦道家的三個階段。只不過老子其人身份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若干人或一個團隊。打著李耳或老聃等人的旗號,是為了‘借殼上市’。”


恆毅投資


扯!這位教授對於課本背的很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脈絡知之甚少,除了嗓音獨特沒什麼可取之處,《道德經》是三皇絕學,老子只是總結了一下,因為老子是大周最後一代天師,這些道術一直是官學,只是後來王子朝逃周,才將官學分流,直接導致了後來諸子百家的產生,裂道為百。中國是先有的大同社會接下來小康接下來分封跟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同,別被傻子騙了,自己知之甚少裝什麼大頭蒜!


寅虎蹄筋


《道德經》,老子(出生大約公元前571年逝年不詳大約公元前420左右)經過函谷關遇尹喜,和尹喜論道終南山和函谷關的講經記錄。而智慧的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賦予給《道德經》一種特殊的含義,現在《道德經》已有兩層含意,一是指一本道教經書,可以說是道教經書之祖。另一層意思是指老子心中,萬物造化之初,萬古長存,永恆不變的無字真經———天地人。

孔子,歷史記載,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孔子被後人推為儒教宗師。

從易中天老師的的簡歷上看,他對道教和儒學並沒啥研究,只是對三國有些見解。而老子《道德經》是一本宗教經典,指的是道教宗師老子留下的,由其弟子尹喜整理的一本經典,更深層次的含意暗指老子心中,人們看不見的那本太極真經。而孔子是人名,是儒學創始人,儒學並不是宗教。經古歷史記載,孔子死前以告誡其後人:我不是那個仁,我的理論和見性成道無關,以後你們這些欲要成仁見道的志士們,不要學我這一套了。(可參閱莊子《大宗師》、《子壽終錄》)。若後人給孔子儒學扣上儒教,給孔子他老人家扣上儒教宗師的宗教帽子,則違背了孔子本人的遺囑了,自己便成了有教無宗之徒了。但題中易中天老師的判斷也不準確。因為有兩種可能性,關鍵看老子在多大歲數開悟得道,二人在年齡上,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多歲,若老子在二十多歲之前,孔子還沒有岀生之跡,就開悟得道了,那麼老子心中的永恆不變的那本無字道德經,就比孔子早。這樣的話,易中天老師認為《道德經》比孔子晚的說法就是錯誤的。如果專指尹喜整理的《道德經》這本經典,那肯定比孔子晚。因為那時老子已經大約一百多歲了(流傳老子活了l50來歲)。如果孔子岀生後好多年老子才開悟得道,不論是老子心中的還是伊喜整理的,哪本《道德經》都比孔子晚。這種情況,易中天老師認為《道德經》是在孔子之後是正確的。

大王原作:

大學教授易中天,

百家講壇曾開壇。

說書講課還真行,

這個判斷有缺欠。

老子啥時得的道,

歷史無人做證言。

中天老師答欠妥,

答案有漏不周全。

大道至簡興萬物,

儒學行事無根源。

花好還要綠葉扶,

百花盛開是春天。

易老判斷雖欠妥,

答已盡力莫要怨。

我今又把問題答,

答好答賴將就看。


大王2639


坦率說,對文化史上的具體人物和典籍異議追源究極,不是普通文化愛好者能做到的。試問有幾人通讀過廿四史、資治通鑑、六經、左傳、呂氏春秋、諸子這些原典?又有多少人讀過史上大家著述的注、疏、補、遺、增、解?古人編撰的各種合集幾人讀過?這還僅僅是讀,基本要求。要釋疑、識異、窮源,真心覺得只能靠那些專業的、久在專域深耕的專家,讓他們都來講講各自的心得成果,讓人民群眾兼聽多聞-------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成果,可以爭論辯論,屬於兄弟鬩於牆;但對於那些歪曲、虛無、纂改、剽竊我國文化歷史,講些什麼崖山之後無華夏元明以後無中華屁話、什麼華夏文明起於半島夢囈、什麼漢字束縛中國科技發展鬼話等等的華奸、夷鬼,要禦侮於外,要萬眾一心集火回擊。至於老子成書早於晚於孔子這些“小小不然”,讓國學大家們去忙好了😁反正歷代達人解老注孔不斷,孔老思想已經浸潤我們上下內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行為準則、生活取捨,足矣。

最後舉個例子,錢穆大師史學大家,一本薄薄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講透漢唐宋明清的政府組織、兵制、稅制源流變化,受益匪淺。更可貴的是大師在序言中反覆強調的學史研史應該秉持的原則:儘量還原當時語境、各方面聯繫結合、唯物辯證不以今定古等等。試想讀了大師的“小書”,我們這些愛好者感覺所得甚多,對於那些專業學史的人亦有明顯指導和參考意義。至於說這本書中的觀點、結論是否都符史實,那真心不是我等可以挑剔的。



道陰儒陽館


易中天認為(道德經)是在孔子之後?是這樣嗎?按照歷史文化規律、易中天認為(道德經)在孔子之後,是對的!


1399766888翔


《道德經》又叫《老子五千言》,據說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李耳騎青牛過函谷關時,應守關人尹喜的要求而作。

《史記》上關於老子的記述,說當年老子辭去魯國守藏史一職,掛冠西去,過函谷關,守關軍士因其無出關手續而將其扣留,長官尹喜在審問老子時知其是魯國大學者李耳,欣喜異常,拿出酒肉款待老子,並答應次日親自送他出關。吃飽喝足之後,兩人閒談,尹喜支支吾吾提出要求,說老先生就要出關了,也不知道您哪天歸來,這樣吧,把您的學說留兩本給我,以教化後人。老子說,我這次出來匆忙,沒帶任何書籍,這樣吧,今晚我根據自己的研究心得寫點東西給你吧。這一夜,老子臥房油燈長明,尹喜在邊上伺候茶水不輟,及至天明,老子將數十困竹簡交給尹喜,騎上青牛出關西去,從此不知所蹤。

史記還有一段記載說當年孔子曾到老子的住處求教於老子。

向來佩服易中天先生的口才和睿智,但是對他的治學實在不敢恭維。他在一些講座中就根據史記的這二段記載帶著半猜測的口氣說《道德經》在孔子之後,實在非常不嚴謹。一來,孔子年歲較之老子要小三十來歲,假如《道德經》在孔子之後,那老子真的成了太上老君長生不老了。二來,春秋時期國家基本還沒有設立官辦學校的傳統,偶爾有一些王侯之家類似於今天俱樂部的形式組織一些文化普及,所以那個時代文化都是私相授受,老子作為一個大思想家、大知識分子,向他求學的人肯定不少,只不過漢朝以後獨尊儒術,人們只是強調孔子對文明的傳播和至聖先師的地位而忽視了老子等其他諸家對社會文明傳播的貢獻罷了。老子帶著一幫學生,日常治學,一定有學生充當相當於今天秘書的身份,記錄和整理老師日常的言論和著述,而作為老師教授學生,教材也是需要的,那個年代沒有國家頒行的統一教材,當然是老師自己編寫。道家為什麼能和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那樣,甚至處於比較強勢的地位,就在於它當時起到了教化民眾的作用,而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和支持。一大群人在老子的帶領下,以老子編寫的教材為思想藍本,逐漸發展壯大,世代傳承,一直到今天。

易中天先生還要另一個高明的地方,那就是說話從來不說死掉,總是以“我猜想,大概是”開頭,以“這是我一家之言歡迎大家討論”結尾。當年老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講《三國》之時,被很多學者抨擊治學不嚴,那時老先生跟超女快男們一樣擁有剛走紅的光環,自然有很多粉絲說學者們是妒忌易中天的名利兼收,今天看來,那些埋頭書齋和教學的老教授們才是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中堅。中國文化要得到好的傳承和發展,易中天這種靠七拼八湊、各種猜測然後配合著商人般圓滑的治學態度確實要不得。

我的結論是,《道德經》是老子在教學中逐步總結髮展出來的教材,要早於孔子及其思想集成。

我是時評作者程池,希望大家能認可我的發言。


程池


個人認為易中天得出的結論有點過於武斷了,易中天根據《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內容,來判斷《道德經》在孔子之後,甚至老子也在孔子之後。那麼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主要講了些什麼呢?我給大家貼上部分原文



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而有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禮並非儒家所特有

易中天先生認為,這一段是對禮的批判,也就是對儒家的批判,而批判者必然出現在被批判者之後,就像我這篇文章必然出現在易中天先生觀點之後,那《道德經》就只能出現在儒家之後,也就是孔子之後。我們暫且先不討論這是不是對儒家的批判,但是禮並非儒家所特有的,孔子提倡“克己復禮”,既然是復禮就是恢復以前的禮制,那就說明禮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孔子也從來沒有說他是禮的制定者,更沒有說禮是周朝才有的。有人認為禮是周公所作,其實也是不嚴謹的,周公只是訂立周禮。在《論語 · 八佾》中孔子曾說道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吾能徴之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能說出來夏禮,但是杞國人已經不足以證明了。我也能說出來商禮,但是宋國人也不足以證明了,因為文獻不夠啊。

那從這一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禮非但不是儒家所特有,而且還不是周朝所特有。道德經在第三十八章討論禮,並不代表它所討論的就是儒家,這完全是沒有任何邏輯關係的問題,所以這根本就不能當成一個證據。

道德經並非批判禮

再有就是,易中天先生說這一章是老子對儒家的批判,而我在前文用到的是對禮的討論。首先我不認為這一章是對禮的批判,更非對儒家的批判。禮通俗的講就是規定了人和人相處的行為規範。而且禮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有點像現在的法律,但是寬泛不夠嚴謹,更像現在的道德。

而《道德經》中提到的:“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並非是指禮是禍亂的根源,而是指如果禮都不被遵守的時候,禍亂就要誕生了。也就是說禮是最後的底線。因為禮是強制性的,而仁義道德是發自內心的。所以道德經提到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仁義道德都崩潰之後,就要用禮來規範自己行為了,如果不遵守禮,就要強制他遵守。如果強制也不行,就是要天下大亂了。從《道德經》的第三十八章全文來看,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句批判儒家的內容,甚至沒有任何一句批判禮的內容,我不知道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出來的,難道就是因為那句“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其實這句話翻譯成現代的觀點就是,當道德淪喪的時候,就需要法律來制裁了,如果法律都不能保證,那麼動亂就開始了。難道你能理解為法律是動亂的根源?你只能理解為法律是最後的底線,突破底線就是亂的開始。

所以從個人看來,易中天先生對《道德經》和儒家的認知有著本質問題,完全是望文生義,主觀臆斷,所以根本不足以證明任何問題。


漁耕樵讀


不一定是之後,也可能同時出現!兩種可能,都可能存在!為什麼呢?

一種前提是老子回答孔子的提問,以周禮言道德!確有史料,老子生河南苦縣(今河南周口鹿邑),孔子問道老子三次,後困絃歌臺(周口淮陽)著易傳春秋!

二種前提是託名老子,孔子自問自答,以周禮言道德!在絃歌臺把讀易的結論寫出來,形成道德經!而所謂的老子並不存在,只是孔子“借"名人之口言道了!

第一種前提最符合史記口味,但結論十分可疑,老子“無極而終",除了傳說中的“駕牛西去"“紫氣東來"“出關函谷"等不實之傳聞外,幾無證據!不象孔子生為魯人,有父有母,死有墓地!確是山東曲阜人氏!老子姓甚名誰?父母是誰?這麼出名之人竟然無名無姓,無父無母,無生無死之地?除了招見孔子之外,就是寫了道德經!而這部道德經的“出身"也可疑,關令尹喜最後隨老子而去!那麼又是誰傳播的道德經呢?從漢墓出土的老子簡的地位和規制來看,漢時代已經把老子德學當成經典來看了,這個傳播者,又是誰呢?我從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後,看到了孔子的影響!論語的背後,真的是道德經的翻版!所有的問題都和孔子有關!都和他難以施行的周禮有關!難道僅僅是“巧合"嗎?整部道德經,難道不是孔子禮的最全面最徹底最真實的回答?而且最奇怪的老子簡是德篇在前,而後世流傳的道德經卻是道篇在前,誰改的呢?為什麼顛倒呢?


柳河散人


東方哲學之父老子,雖然比孔子長二十歲,但壽命比孔長。如果老子騎著青牛行進在前往涵谷關的黃塵古道上時,孔子已死。那麼《道德經》就是孔子死後寫的。而《論語》也是孔子死後,其門徒們寫的。所以易中天說得有沒有道理,就看當時老子寫《道德經》時,孔子死沒死?及其門徒們寫的《論語》是否面世等?若說《道德經》是其他後人所寫的,那定是胡說八道!但毋庸置疑的是老子在寫《道德經》時,他就已經站在了這世界哲學思維的最高峰上了,迄今還沒人能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